气管插管下气管切开术与常规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77.57 KB
- 文档页数:2
手术等级分级标准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手术的等级分级标准通常是根据手术的复杂程度和风险来确定的。
以下是一个通用的气管切开手术等级分级标准:
1级:简单气管切开,包括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气管切开手术,如经口气管插管、经皮气管切开术等。
2级:中等复杂度气管切开,包括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气管切
开手术,如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病变部位切开术等。
3级:高复杂度气管切开,包括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复杂气管
切开手术,如伴有组织重建、病灶切除或重塑等操作的手术。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分类,具体的手术等级可能会因医院、医生和患者情况而有所不同。
对于气管切开手术来说,等级的提升通常意味着手术的复杂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
在做出手术决策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的风险和预期效果等因素来确定手术的等级。
短篇论著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常规气管切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对比研究庞宇峰龚静蓉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 T )与常规气管切开术(CT)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方法60例需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PDT 组与CT 组。
对手术时间与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PDT 组手术时间为(633160)m i n ,CT 组手术时间为(2827526)m i n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DT 组术后出血、伤口感染、皮下气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T 组(P <005)。
结论PDT 较传统CT 操作简便、快捷、安全、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可单人操作完成。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手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抢救危重患者过程中建立人工气道的常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耳鼻喉科近年来顺利开展了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 ata ti ona l tracheosto m y ,PD T),与常规气管切开术(conventi ona l tracheost o m y ,CT)相比,该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极大地降低了气管切开术的手术难度与手术风险。
现将临床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耳鼻咽喉科、急救中心、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需气管切开术的成年患者共60例。
其中男36例,女24例。
年龄20~80岁,中位年龄501岁。
其中紧急气管切开术共16例,16例中PD T 8例,CT 8例。
其余44例为气管插管数日后转为气管切开,其中PD T 22例,CT 22例。
6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PDT 组30例与CT 组30例。
60例患者中包括肺部感染呼吸衰竭14例,脑出血18例,颅脑外伤28例。
本次研究排除了<18岁的患者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以及曾有气管切开术史的患者。
2方法:两组手术均在床旁进行。
你知道为什么ICU的病人需要行气管切开术吗?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ICU的医生会为病人行气管切开术,那什么是气管切开术呢?气管切开术是当前临床常用的急救手段,是通过切开颈段气管前壁、插入气管套管、开放外界呼吸通道,保证患者呼吸通畅。
该术式多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上呼吸道梗阻和呼吸功能不全、下呼吸道阻塞的辅助治疗[1]。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推广应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tracheostomy,PDT)在临床尤其ICU抢救中得到广泛应用[2]。
气管切开术与气管插管两者相比较,气管切开术具有管腔短、口径大、更利于吸出气道内分泌物、利于吞咽功能恢复等优点,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也便于术后机械通气的执行[3]。
一、常见气管切开的原因:1.喉梗阻:喉梗阻的患者由于喉部会出现水肿压迫神经,所以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一般需要行气管切开术,帮助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现象,避免危及患者生命。
2.坠积性肺炎:患者如果存在坠积性肺炎疾病,通常也需要行气管切开术进行治疗,这种疾病都是由于长期平卧而导致分泌物不能够及时排出,而出现局部组织的感染,若不及时将痰液排出,很可能会引起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窘迫等现象,所以需要行气管切开术来进行有效的治疗。
3.长期呼吸机支持:气管切开术,大多是为了防止发生呼吸机相关性损伤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如果长期靠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出现喉部发炎、有痰不能及时排出的情况,此时需及时行气管切开术进行对症治疗,以免导致患者的喉部发生水肿及坏死的情况,从而危急患者生命。
二、气管切开术后常见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脱管套管从造瘘口脱出简称脱管,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与固定带松散、操作不当、气囊充气不足或气囊破裂、患者自行将套管拔出。
在气管切开的护理工作中,操作者会对气切套管进行有效的固定,及时调整和更换固定带,我们医务人员每班会检查套管固定带的松紧度。
2.肺部感染术后患者免疫系统功能较差,而且气道直接与空气相通,痰液污染严重,从而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发生。
气管切开术后两种套管常见并发症的比较及护理张霞【摘要】气管切开术可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的50%,增强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使用机械通气、气管内滴药等[11],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但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已成为预防病情恶化、促进康复的重要治疗措施。
通过2005~2008年对气管切开两种套管患者的观察,比较其优缺点并指导护理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05~2008年45例气管切开患者,为器官移植、颅脑损伤、脏器衰竭、外伤性气管损伤、喉癌患者,均无明显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胃内容物返流。
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5~80岁。
气管切开术后均不能维持正常呼吸功能。
1.2方法选取的45例气管切开患者中,使用金属套管22例,硅胶套管23例。
2组患者均给予持续氧气吸入,气管切开套管内滴入湿化液,常规的气管切开护理后,对痰结痂堵管、反流误吸2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
组间比较用卡检验及精确概率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结果硅胶套管与金属套管2组痰痂堵管发生率和反流误吸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2。
表1 2组患者发生痰痂堵管率的...【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030)003【总页数】2页(P219-220)【关键词】气管切开术;气管套管;护理【作者】张霞【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泰安医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气管切开术可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的50%,增强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使用机械通气、气管内滴药等[11],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但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已成为预防病情恶化、促进康复的重要治疗措施。
通过2005~2008年对气管切开两种套管患者的观察,比较其优缺点并指导护理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气管插管术及气管切开术第一节气管插管术气管插管术(endotrachealintubation)是解除上呼吸道阻塞,保证呼吸道通畅和进行人工呼吸的有效措施,已是临床抢救危重呼吸困难的一个很重要方法。
优点:①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效果迅速有效。
②能保持呼吸通畅和便于抽吸出下呼吸道分泌物。
③便于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
④便于施行加压人工呼吸或行口对管人工呼吸,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
【适应证】1. 需紧急解除喉阻塞者,如新生儿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喉阻塞,急性喉水肿,颈部肿块或感染肿胀压迫喉气管引起呼吸困难。
2. 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需及时抽吸。
3. 各种病因引起呼吸功能衰竭,需进行人工呼吸。
4. 小儿支气管造影和小儿气管切开术,需先行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用具简单,有麻醉喉镜和插管即可(图3-13-1)。
目前临床应用的气管插管,有橡胶插管,聚氯乙烯插管和硅胶聚乙烯插管。
其中以硅胶插管刺激最小,橡胶管刺激性最大。
插管规格共分14个号,自F(法制)10、12、14、16、18至F36。
根据不同年龄选用不同规格。
一般是:新生儿用F10~12,1~11个月婴儿用F14~16,1~2岁用F16~20,3~4岁用F20~22,5~6岁用F22~24,7~9岁用F24~26,10~14岁用F26~28,青年及成年女性用F30~34,成年男性用F34~36。
【插管进路】1. 经鼻气管插管优点包括:①插管不致过粗,损伤喉的机会小。
②观察鼻粘膜可了解对插管的反应。
③较好固定。
④病人咬不到插管,不妨碍吞咽。
⑤张口困难者必须经鼻插管。
缺点包括:①操作较费时和不易成功。
②管长和内腔小,死腔大,易被分泌物阻塞,增加呼吸阻力。
③易将鼻腔之感染带入下呼吸道。
2. 经口气管插管优点包括:①操作简易、方便。
②不损伤鼻腔。
③便于抽吸下呼吸道分泌物。
④换插管较易。
缺点包括:①插管不易固定,由于管的滑动易引起喉损伤。
改良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对比性分析作者:李东峰马进显等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36期[摘要] 目的比较改良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研究改良气管切开患者102例与传统气管切开患者118例,比较两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
结果改良气管切开组与传统气管切开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改良气管切开术较传统气管切开术操作便捷、创伤小、并发症少,应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043-02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常用外科手术,在抢救各种原因所致的下呼吸道梗阻的重症患者中,气管切开是建立可靠人工气道,挽救生命必不可少的抢救措施。
传统气管切开术操作步骤复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及并发症多[1],因此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对传统气管切开术进行改良,并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开展的改良气管切开术和传统气管切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 手术方法传统气管切开术[2]:患者仰卧于床上,肩下垫起使头后仰,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局麻成功后,在甲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缘之上1 cm之间,沿颈正中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肌层。
在中线钝性分开肌束、筋膜直至暴露甲状腺峡部,将其向上方或下方牵开而不切断,然后用气管拉钩将气管牵向头侧并固定,在第3~4软骨环处,用尖刀于气管前壁正中之下向上挑开2个气管环,用气管扩张器插入切口,向两侧撑开,插入气管套管,拔出管芯,检查气流通畅后行气囊充气,止血,分层缝合肌层及皮下,无菌敷料包扎,固定气管套管。
改良气管切开术:体位、消毒、铺巾、局麻同传统气管切开术,沿颈中线以环状软骨为中点做长约3 cm切口,深至环状软骨,沿环状软骨下缘向两侧对称切断甲状腺悬韧带,剥离气管前筋膜并用甲状腺拉钩抬起甲状腺,暴露2~3气管软骨环,用尖刀挑开“+”形切口,撑开并插入气管套管,拔出管芯,气流通畅后行气囊充气,短暂堵塞气管插管口,无明显气体从气管切开处溢出,分层缝合甲状腺悬韧带、肌层、皮肤。
气管插管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处理预案气管切开术温和管插管术是指经皮或者口、鼻将特定的管道置入气管内,建立一个人体与外界直接通气的人工气道,以缓解各种因以上呼吸道导致的呼吸艰难或者为呼吸机治疗提供气道准备。
器官切开术温和管插管术常用于解除喉源性呼吸艰难、呼吸功能失常或者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所致的呼吸艰难。
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气管切开术是将颈断气管前壁切开,通过切口置入适当大小的金属或者塑料气管套管,以接触喉源性呼吸艰难、呼吸功能失常或者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艰难的向来难过常见手术。
目前,气管切开有种方法:常规气管切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微创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由血、皮下气肿、气胸及纵隔气肿、窒息、气管食管痿致伤口感染等。
一、由血(一)临床表现小时后可缓解。
性由血、良多,小时后不能缓解。
(二)预防措施、手术前必须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当凝血功能障碍时慎行此手术。
有由血。
(三)处理措施小时后会自然缓解。
、由血量较多时,可在伤口处滴止血药如去甲肾上腺素、酚磺乙胺(止血敏)等。
二、皮下气肿(一)临床表现经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头颈部皮肤由现水肿,触之有捻发感。
(二)预防措施、气管前软组织不宜分离过多。
(三)处理措施、轻微的皮下气肿组织可自行吸收。
无需做特殊处理。
不能撤除呼吸机且皮下气肿进行性加重,可考虑改为气管插管。
三、气胸及纵隔气肿(一)临床表现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艰难缓解或者消失,而不久再次由现呼吸艰难,听诊呼吸音减弱或者消失。
(二)预防措施、右侧胸膜顶位置较高,儿童尤甚。
在气管暴露时避免向下过多的分离而损伤胸膜导致气胸。
、手术中不宜过多分离气管前筋膜,导致气体沿气管前筋膜进入纵隔,形成纵隔气肿。
(三)处理措施、轻微无症状的气胸可不做处理让其自然缓解。
、必要时可行胸膜腔穿刺,抽除气体;严重者可行胸腔闭式引流。
使空气向上逸由。
四、窒息(一)临床表现患者蓦地生现严重的呼吸艰难,面色肢端发纲,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
19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2009 NO.05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临床医学气管切开术可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的50%,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使用机械通气、气管内滴药等,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我们对132例不同方式气管切开患者的观察,比较其优缺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32例气管切开患者,均为病情重的ICU患者,且无明显胃肠道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胃内容物反流。
其中男104例,女72例。
年龄在19~82岁,平均年龄为50岁。
术后均不能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梗阻,如呼吸道分泌物多或舌后坠。
1.2 方法选取的132例气管切开患者中,使用金属套管64例,硅胶套管68例。
2组患者均给予持续氧气吸入,气管切开套管内滴入湿化液,常规的气管切开护理后,对痰痂堵管、出血、反流误吸3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2 结果2.1 硅胶套管与金属套管患者发生痰痂堵管率的比较硅胶套管组患者68例,发生痰痂堵管21例,发生率31.1%,金属套管组患者64例,发生痰痂堵管仅2例,发生率3.1%。
经过检验,硅胶套管组患者痰痂堵管率显著高于金属套管组患者,P <0.01。
2.2 硅胶套管与金属套管患者反流误吸发生率的比较硅胶套管组患者发生胃内容物反流5例,金属套管组患者发生胃内容物反流20例,硅胶套管组患者发生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率低于金属套管组,经χ2检验P <0.05,差异有显著性。
2.3 硅胶套管组与金属套管组患者出血发生率的比较硅胶套管组患者发生出血3例,金属套管组患者发生2组使用不同气管套管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经χ2检验P >0.05,差异无显著性,出血的发生率与气管套管材质无明显关系。
3 讨论经统计学分析硅胶套管组患者痰痂堵管发生率明显高于金属套管组患者,分析其原因为:(1)本组所使用的硅胶套管为国产已消毒灭菌的单管,管口处配有气囊装置。
经皮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在ICU中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并比较经皮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7月期间我院ICU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施行传统气管切开术,观察组施行经皮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其切口长度、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
结论:在ICU患者中,相比于传统气管切开术,施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切口小优点,可推广。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传统气管切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103-02Comparative study of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 and conventional tracheostomy in ICU【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compare the effects of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 and traditional tracheotomy in ICU (ICU) the effect of theapplication.Methods 80 cases during the January 2015 ~2017 year in July in our hospital ICU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traditional tracheotomy, the observation group underwent percutaneous tracheotomy, treatment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was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length of incision, postoperative wound healing time were shorter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In ICU patient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racheotomy, underwent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 with surgical trauma, less bleeding, incision and small advantages, canbe extended.【Key words】Intensive care unit;Traditional tracheotomy;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气管切开术是ICU病房内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常用方法,主要分为传统气管切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而关于经皮气管切开术是否可完全替代传统气管切开术尚存在争议[1],本研究旨在比较经皮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效果,为此,针对2015年1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中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比较,具体可见下文报道。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后的喉部并发症长时间的经喉插管或随后的气管切开术通常发生在危重症患者。
经喉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可损伤喉部,影响气道通畅和功能,导致发声和吞咽困难甚至功能缺失。
因此,这些患者可能存在复杂的沟通和吞咽需求,潜在的危重疾病或合并症可能进一步加剧这种需求。
喉部损伤和功能障碍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并可能导致初次拔管、气切套管拔除、语言和吞咽功能恢复以及功能性咳嗽恢复的延迟和失败。
这些因素可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并显著延迟康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加重和死亡风险增加。
作为多学科团队的一部分,言语和语言治疗师(SLTs)在喉部并发症的检测、评估和康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早期干预对于准确的评估、积极决策、加速发声和经口喂养等方面至关重要。
纤维内镜吞咽评估(FEES)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的应用使SLTs帮助多学科团队对喉部并发症做到最佳管理。
经喉插管和气管切开术伴有哪些喉部并发症?由于气管插管导致的喉部损伤是常见的而且被广泛报道,即使在短时间全身麻醉后也会发生。
损伤的类型可按发病情况进行分类,并表现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即使是短暂的气管插管留置也会导致粘膜损伤,而长时间的插管会引起一系列的压力作用,包括粘膜下层、软骨膜坏死,最终导致软骨坏死。
杓状软骨、声带突、环杓关节、声门后、声带和声门下等部位尤为脆弱。
拔管后,患者可能出现喘鸣、声音疲劳、喉咙痛、声音嘶哑、分泌物清除困难、上呼吸道可闻及痰鸣音、咳嗽无力、吞咽困难或吞咽功能缺失和误吸。
喘鸣常提示喉部水肿和声音嘶哑,意味着声带活动异常,声带麻痹,粘膜溃疡或肉芽形成。
症状持续超过几天表明发生了更严重的损伤,与喉功能和发声的预后不良相关。
喉返神经支配喉部的固有肌肉(环甲肌除外),尤其容易受到插管气囊的压迫,特别是当气囊位置过高或气囊压力超过毛细血管灌注压时。
由于插入气管插管时直接向前压迫杓状软骨后方,可能导致杓状软骨前脱位,而拔管时又容易发生杓状软骨后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