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物的生活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1、(1)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由小长大(3)成熟的生物个体能够繁殖后代。
(4)后代与亲代之间表现出即相似又有差异的特征,说明生物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现象。
(5)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
(6)生物能够对生活的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并影响环境。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上层。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阳光、空去、水、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4、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5、栖息地概念: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6、栖息地的类型: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观察法等。
2、巴斯德实验提出的问题: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吗?做出的假设: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得出的结论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3、巴斯德的成功之处:设计了曲颈瓶改善了实验器具。
4、曲颈瓶的巧妙之处:空气可以进入而微生物不能进入。
5、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6、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订出恰当的计划。
生物第二章1、几乎所有的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有些生物的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如衣藻、变形虫等,称为单细胞生物;绝大多数生物是由许多细胞构成,如玉米、熊猫,称为多细胞生物。
2、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动物细胞和大多数植物细胞,细胞核的外面都有核膜包被,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这样的细胞叫做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
4、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液泡线粒体与植物细胞(除叶肉细胞、保卫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1.生物圈:(1)、有生存的圈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和。
(2)、生物圈是和的总称。
(3)、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4)、是人类的“立足点”。
(5)、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________,海平面以上约_________,所以生物圈的厚度约为_____________。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_________厚的范围内。
(6)、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和稳定的等。
2.栖息地:(1)决定栖息地特征的环境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自然保护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问题:地球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是否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生物的生存呢?特别关注:土壤不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1.生物圈:(1)、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2)、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生活环境的总称。
(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4)、岩石圈是人类的“立足点”。
(5)、生物圈的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所以生物圈的厚度约为20千米。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厚的范围内。
(6)、生物圈中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2.栖息地:(1)决定栖息地特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类型。
(2)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速率最快的自然保护区是黄河三角洲。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4)破坏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1、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举例说出生物圈具备生物生存所需的水、温度、空气、光等基本条件。
2、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描述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破坏的事例。
3、指导学生认同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二、知识网络:概念生物圈范围生物的生活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的基本条件概念栖息地决定栖息特征的因素栖息地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及危害三、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生物圈的范围、栖息地特征难点:分析生物圈中生物生物栖息地的类型四、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说出决定生物栖息地的因素。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不同生物的栖息地,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树立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学习过程教师寄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探讨问题思考:通过地理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各个圈层里面都有生物生存呢?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一)、学生自学指导(10′)任务1、小组讨论交流,举例说出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分析: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呢?若不是,请举例说明哪些地方没有?归纳:生物生存的空间是有一定范围的,我们把这个范围叫做生物圈。
任务2、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同学们,请阅读课本P6-7页,观察、分析①什么是生物圈?②生物圈的具体范围是什么?生物圈的厚度是多少?③大多数生物生存的范围是什么?④以熟悉的动物或植物为例,说出生物圈为它们提供了哪些生存的基本条件?⑤你知道月球上有没有生物啊?若你去太空遨游,必须带好那些用品啊?⑥从以上分析可知: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任务3、栖息地:阅读课本第7页,解决以下问题①什么是栖息地?②生物与栖息地有何关系?③讨论交流:孔雀与野大豆的栖息地的特点?(从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考虑)④决定栖息地类型的因素有哪些?任务4、分析1、1—6图,讨论分析:①图中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提示:从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考虑)②如果上述栖息地遭到较大破坏,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怎样的影响?③通过分析,你知道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1、人们在移栽植物幼苗时,常常对幼苗进行遮阳处理,这主要是保持哪种生活条件不受影响()A 空气B 温度C 水D 光照2、“春兰秋菊”,影响它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阳光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水分D.湿度4、海洋中的绿藻分布在上层,褐藻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在底层。
影响海洋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阳光5、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到了高原地区,血液中的红细胞数会增多。
与此有关的生态因素是() A.空气 B.水分 C.温度 D.阳光6、海洋深处没有绿色植物的生存,是因为那里缺少()A.阳光 B.空气 C.水D.温度7、黄山是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内的黄山松大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区域.影响黄山松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水 B.阳光C.空气D.温度8、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处都是不毛之地,而云南的西双版纳却植物繁茂,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阳光 B.空气 C.温带 D.水分9、葱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颜色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A.水分 B.空气 C.温度 D.阳光10、收看新闻联播时,首先看到转动的地球呈现绿、白、蓝三种色彩,它们分别是生物圈的()A.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D.水圈、大气圈、岩石圈11、“锄禾日当午”,农民给庄稼松土的目的是给农作物提供()A.水B.氧气C.生活空间D.营养物质12.资料分析:不同种类的植物都有不同的开花规律,这种规律既受自身内在因素的控制也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温度与每天的光照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植物开花的重要外界条件。
如果能在这两方面给予满足,常能诱导植物开花。
例如,美国科学家加纳尔观察到美洲烟草在夏季长日照下,株高达3~5米也不能开花,但生长在冬季温室中,株高不到1米即可开花。
生物的生活环境第二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重点)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重点、难点)③举例分析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2、难点: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重点、难点)三、教学环节教师巡视指导,结合学生画的生物圈的图讲解,明确生物圈的概念、范围。
知识点二:栖息地【过渡语】同学们观察几种动物的生活环境栖息地的不同特征的原因有哪些?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生孔雀野生大豆栖息地名称栖息地特征生存的其他植这幅图大家看完有何感想?大家总结一下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板书设计:栖息地破坏或丧失大气圈下层场地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生物圈整个水圈提供岩石圈上层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破坏栖息地的有关视频,使学生感受栖息地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增强危机意识。
在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时,由于七年级学生由小学刚刚升入初中,学习方法不当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学生未能按照老师的设想完成目标,学生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有待于教师的进一步指导和提高。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年级:七年级学科:生物主备教师:万克英上课时间:2012、9、6
一、学习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举例说明生物生活的栖息地。
3.关注身边的生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圈的范围
2.教学难点:关注身边的生物栖息地的保护。
三、学习过程及学法指导:
(一)生物圈的范围
学生学习课本第6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关问:
说出课本中图中的生物圈的范围。
知道绝大生物生活的范围。
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生存条件。
(二)栖息地
1.学生学习课本第7页相关内容,完成相关问题
掌握栖息地的概念,栖息地划分的依据。
了解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栖息地。
2.学生学习课本第8页相关内容,完成观察思考活动。
说明图中4中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课本中课后巩固提高的第一题。
自己归纳出栖息地的破坏对生物的生存的影响?
谈谈怎样从自己做起保护野生动物?
四、自我检测:
《生物学习检测》的自测题部分。
五、资源链接
本节课利用的资源资料
六、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