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 专题03 热现象(物态变化、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及计算)(中考母题)(含解析)(1)
- 格式:doc
- 大小:735.60 KB
- 文档页数:8
热现象内能和热量总复习考试说明典型例题1.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加_____的字)的内能,并使内能减小的是 A .冬天,用手去摸户外的东西,感到非常凉 B .在内燃机的汽缸内,燃气推动活塞运动 C .寒冷的冬天,人们围在火炉周围取暖D .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时,筒内气体被压缩分析与解:本题用到这几个知识,一,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因此排除A 和C ;二,对外做功可以使内能减小。
答案:B2.下列各组物态变化现象中,都放热的是A .春天冰封的湖面逐渐解冻B .工人用铁水浇铸成工件C .夏天剥开包装的冰棍周围冒“白气”D .洒在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分析与解:虽然没考具体的物态变化,但每种物态变化都有吸、放热的条件,本题既可以通过现象判断物态变化,得出答案,也可以直接判断。
答案:BC3.下列与内能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B .物体的机械能增加,它的内能一定增加C .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多D .热传递的方向都是从内能多的物体传向内能少的物体分析与解:关于内能的概念要注意:(1)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2)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3)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内能就发生变化。
可见改变物体的温度就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4)内能与机械能使不同形式的两种能,没有关系。
答案:A4.解释实验现象;向瓶内打气,瓶塞跳起、出现“白气”。
答案: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气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5.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
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
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
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中考物理“热现象及物态变化”高频考点总结热现象及物态变化是中考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热传导、热辐射、热膨胀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等知识点。
下面是对热现象及物态变化的高频考点进行总结。
1. 热传导(1) 定义:热传导是指物质内部热量的传递。
(2) 具体表现:热传导有两个显著特点:热传导是从高温物质传递到低温物质;热量沿温度梯度的方向传递。
(3) 影响因素:导热性能与物质的导热系数有关,导热系数大的物质热传导能力强。
(4) 应用:利用热传导性质制作保温材料;热传导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热辐射(1) 定义:热辐射是物质由于内部热运动而发出的电磁波。
(2) 特点:热辐射是一种无需介质的传热方式;热辐射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向不受传播物质的影响。
(3) 黑体辐射:黑体是指吸收全部辐射能力最强的物体。
黑体辐射的特点是发射出的能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辐射能量越大。
(4) 热辐射的应用:太阳能利用、红外线热成像等。
3. 热膨胀(1) 定义:物体受热后变大的现象。
(2) 膨胀的原因:物体受热后,内部的分子热运动增强,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导致物体体积的增大。
(3) 线膨胀、面膨胀和体膨胀的关系:面膨胀和体膨胀是线膨胀的延伸,线膨胀是面膨胀和体膨胀中最基本的一种形式。
(4) 利用热膨胀制作的实际应用:例如膨胀节、浮体热敏元件、温度计等。
4. 物质的三态变化(1) 固态: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大,分子只能做微小的振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2) 液态: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分子能够较自由地运动,具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受容器限制。
(3) 气态:分子之间的吸引力非常小,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能够高速运动,不受容器限制。
(4) 凝固、熔化和沸腾的区别: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熔化是指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沸腾是指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5) 法氏度和摄氏度的转换关系:摄氏度 = (法氏度 - 32)× 5/9;法氏度 = 摄氏度× 9/5 + 32。
初三物理2006 年中考专题复习第七单元热现象内能【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一、内容:1、温度2、物态变化3、分子动理论4、热量5、内能二、目的要求:1、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测量温度2、能区分固、液、、气三种物态,能用熔点和沸点的知识解释现象,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水循环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用该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了解内能,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5、了解热量,了解比热容,并会用热量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6、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识重点与学习难点】1、会正确使用温度计、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知道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现象。
3、知道物态变化的条件,及影响物态变化的一些因素。
4、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5 、内能的概念。
6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7、要弄清一些基本概念。
例如温度、热量、内能和比热,要会正确区分,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一、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的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摄氏温度的标度方法是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X 105帕)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摄氏度,记作0C,以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摄氏度,记作100C,在0 C和100 C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份代表1C。
2、温度计:(1)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叫做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3)温度计测量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a 、 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
b 、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容器的壁。
c 、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接触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专题3:热值、热量、比热容及其热机效率的理解与计算热值、热量、比热容及其热机效率的理解与计算是中考中热学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侧重考查对热值、热量、比热容的理解及相关计算,能有效的考查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也能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热值、热量、比热容及其热机效率的理解1、热量与温度、内能的区别:热量与温度、内能的联系:2、热值和比热容、热机效率:二、热值、热量、比热容及其热机效率的计算1、利用比热容计算热量:Q= c mΔ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单位是℃,表示质量,单位是kg表示比热容,单位是J(kg·℃)表示热量,单位是J(1)升温时Δt=t-t0,降温时Δt= t0-t,审题时一定要看清是“升高了”还是“升高到”,“升高了”已知的是Δt,“升高到”已知的是“t”。
(t表示末温,t0表示初温)。
(2)在求水的末温时,需先求Δt,注意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最高温度达到100℃。
(3)热量的多少与比热容c、质量m、和温度变化都有关系,而比热容与热量Q、质量m、和温度变化都无关,注意二者的区别。
(4)当某种物质降温放出热量时用Q放=cmΔt,而不能用燃料燃烧放出热量Q放=mq,一定要注意二者的区别。
(5)利用变形公式可以计算: ①质量:Q m c t=∆; ②温度变化,进而求初温或末温:Q t cm∆=。
2、利用热值计算热量公式:Q=mq 或Q=qV(气体)(1)对于气体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是用Q=mq 还是Q=qV ,取决于q 的单位是J/kg 还是J/m 3或J/L 。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由燃料的质量(或体积)、热值的大小以及燃烧情况有关,而热值与热量Q 、质量m (或V )无关,注意二者的区别。
3、热机效率的计算:100%W Q η=⨯有用放(1)热机所做的有用功往往是热机对外的牵引力F 使得热机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s ,当匀速运动时,牵引力F 与阻力f 相等,于是有W 有用=Fs=fs ; (2)Q放是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 放=mq 或Q 放=Vq ,所以热机效率公式可变形为:100%100%W fs Q mq η=⨯=⨯有用放或100%100%W fsQ Vqη=⨯=⨯有用放。
专题03 热现象(包括物态转变、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及计算)(名校试题篇)一、选择题1. 【2021•河北省定州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室内温度为20℃,现在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如图中哪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刻的转变()2.【福建省郊尾、枫江、蔡襄教研小片区2021-2021学年八年级期中考试】已知固态酒精、煤油和水银的熔点别离是-117℃,-31℃,-39℃,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A.酒精温度计B.煤油温度计C.水银温度计D.以上三种温度以计都可3.【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三物理试题】下面关于四冲程汽油机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四冲程汽油机是利用机械能转化成内能的机械B.四冲程汽油机在紧缩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C.四冲程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D.四冲程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依次为吸气、做功、紧缩、排气3.C解析:汽油机把内能转化成机械能,A错;在汽油机的紧缩冲程,机械能转化成内能,做功冲程,内能转化成机械能,B错C对;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依次为:吸气、紧缩、做功、排气,D错;4.【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21届九年级期末调研测试】没有装满水的容器放入冰箱,在容器内的水结成冰的进程中,以下判定正确的选项是A.比热容改变,内能减少,温度不变 B.比热容改变,内能和温度不变C.比热容、内能和温度都减少D.比热容、内能和温度都不变5.【江苏省太仓市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初三物理试题】关于内能和机械能的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一个物体有机械能,可能没有内能B.一个物体可能只有内能,没有机械能C.机械能的大小与物体的位置及运动状态有关D.内能的大小与物体内部份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彼此作用情形有关6. 【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2021—2021学年八年级期末测试】以下与物态转变相关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衣柜里放樟脑片,利用了汽化B.气温低于水银熔点的地址,不能利用水银温度计C.北方的冬季,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是为了利用水的汽化吸热D.电冰箱利用的制冷物质工作时,在冷冻室要液化,在冷凝器要汽化7. 【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区金山中学2021届九年级(五四学制)期末质量检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节选自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请你指出包括了凝固这种物态转变的一项为哪一项A.风雨送春归B.飞雪迎春到C.已是悬崖百丈冰D.犹有花枝俏7.C解析:各诗句中涉及的物态转变知识:风雨送春归——雨的形成属于液化;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凝华;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
中考物理“热现象及物态变化”高频考点总结中考物理中关于热现象及物态变化的高频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考点主要包括三种方式的定义、特点及应用。
2. 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分子运动的速度与能量的度量,热量是物体内能的一种传递方式。
考点包括温度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热量的定义、计算方法等。
3. 单位热量: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物质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物质的比热容。
考点包括比热容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比热容的影响因素等。
4. 热膨胀:物体升高温度后由于内能增加引起的体积膨胀。
考点包括线膨胀、面膨胀和体膨胀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热膨胀的应用等。
5. 相变: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的过程。
考点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及相变的条件、热量变化等。
6. 熔化和凝固: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或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时的相变过程。
考点包括熔化点和凝固点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
7. 汽化和凝结: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或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时的相变过程。
考点包括沸点和凝结点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汽化和凝结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等。
8. 状态方程:描述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状态的方程。
考点包括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以及应用。
9. 法拉第定律:描述物质对热的传导的影响。
考点包括法拉第定律的描述、理解以及应用。
以上只是对中考物理热现象及物态变化高频考点的简要总结,详细内容还需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进一步学习和总结。
专题03 热现象(物态转变、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及计算)一、选择题1.(2021•黑龙江)“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节选自一代巨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请你指出包括了凝固这种物态转变的一项为哪一项()A.风雨送春归B.飞雪迎春到C.已是悬崖百丈冰D.犹有花枝俏2.(2021•沈阳)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能够形成白雾,这种白雾是()A.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形成的小液滴C.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D.干冰熔化形成的小液滴3.(2021泉州)榴莲因其果肉香甜又富有营养,被称为水果之王。
榴莲被切开后,其香味将专门快充满整个房间,这一现象要紧说明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有间隙D.分子在永不断息地运动4.(2021•枣庄)关于物体的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温度相等的1 kg和100 g的水内能相同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D.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5.(2021龙岩)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别离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不计热损失),加热进程中温度转变如图6所示,那么以下判定正确的选项是A.甲的比热容大,是水B.甲的比热容大,是煤油C.乙的比热容大,是水D.乙的比热容大,是煤油6.(2021•深圳)关于四季常见的自然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春雨是汽化现象B.夏露是液化现象C.秋霜是凝固现象D.冬雪是升华现象A.7.(2021龙岩)天气“回潮”时,教室窗户的玻璃上会显现小水珠,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转变是A.汽化B.液化C.熔化D.升华8..(2021•娄底)如下图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转变属于液化的是()A.冰冻的衣服晾干B.春天冰雪消融C.冬天窗玻璃上有水滴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9.(2021扬州)氟利昂是电冰箱中热的搬运工,液态氟利昂进入冰箱冷冻室吸走热量,现在氟利昂发生的物态转变是A.汽化B.液化C.熔化D.凝固10(2021年福州)年初福州丛林公园的梅花开得好美,小雪不由想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 为有幽香来”。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热现象热现象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掌握热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是中考物理的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将对热现象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中考物理。
一、热的传播方式热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传导、传热和辐射三种。
1. 传导:传导是热通过物质内部的传递方式。
常见的传导方式有导热、热传导和热扩散。
导热是热通过固体内部原子、离子、电子的碰撞传递热量,导热的能力与物质的热导率有关。
热传导是热通过液体和气体中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热量,热传导的能力与物质的热扩散系数有关。
热扩散是热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中的原子、分子的自由运动传递热量。
2. 传热:传热是热通过物质之间的接触面传递的方式。
传热主要有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
导热是热通过固体之间的接触面传递热量,导热的能力与物体的热导率有关。
对流是热通过气体或液体中的流动传递热量,对流的能力与流体的流动性质、温度差和形状有关。
辐射是热通过空气或真空中的辐射波传递热量,辐射的能力与物体的温度和表面特性有关。
3. 辐射:辐射是热通过电磁波辐射的方式传递。
热辐射是指物体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会发出热辐射波,热辐射的能力与物体的温度和表面性质有关。
根据斯特凡-玻尔兹曼定律,热辐射的功率与物体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二、热的性质和量度热的性质和量度是研究热现象的基础,常见的热的性质和量度有温度、热量、热容和比热等。
1. 温度:温度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热运动程度的度量,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和开尔文度(K)两种。
摄氏度是以水的冰点和沸点作为参照点,将温度分为100度为单位。
开尔文度则是以绝对零度作为零点,单位是摄氏度的绝对温度。
2. 热量:热量是物体热运动的能量,是一个表示物体内部分子、原子热运动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国际单位制中还常用卡路里(cal)作为单位。
热量的传递方式主要有传导、传热和辐射三种。
3. 热容和比热:热容是物体吸收或放出单位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中考物理热运动知识点归纳热运动是中考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涉及到分子运动、热能传递以及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以下是中考物理热运动知识点的归纳:热运动是指物质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这种运动是微观的,我们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现象间接感知。
1. 分子运动: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在任何温度下都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
分子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 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称为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小颗粒,由于受到周围分子的不平衡撞击而产生的无规则运动。
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间接表现。
4. 热能传递:热能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
传导是固体中分子振动的传递;对流是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进行的热能传递;辐射是物体因温度的原因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
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中的表现,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6.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热机的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7. 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和开尔文(K)。
8. 热量: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量度,单位是焦耳(J)。
9.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焦耳/千克·摄氏度(J/kg·℃)。
10.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这种现象称为热膨胀。
热膨胀系数是描述物体热膨胀特性的物理量。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热运动是中考物理中一个内容丰富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点。
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热现象和热力学规律。
2020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含答案)一、选择题1.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打开香水瓶,不久后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B.打扫教室地面时,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C.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说明分子间有引力D.堆在墙角的煤会使墙体内部变黑,说明分子间有引力2.(多选)如图1所示的情景中,通过做功使加点物体内能增加的是()图13. 如图2所示过程,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图24.关于内能、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5. 小军帮妈妈煲鸡汤时,联想到了许多物理知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鸡汤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鸡汤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内能不变C.煲鸡汤过程中,限压阀转动,此过程的能量转化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相似D.限压阀口“烟雾缭绕”,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6. 下列实例中与“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无关的是()A.让热水流过散热器供暖B.用循环水冷却汽车发动机C.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D.夏天在房间内洒水降温7. 如图3所示是加热-30 ℃的冰的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图3A.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B.水的沸点是98 ℃,说明当地的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0 ℃不变,说明冰是晶体D.加热相同时间时,冰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的大二、填空题8. 云南是爨氏文化的发源地,现存于云南某校的爨宝子碑被誉为“南碑瑰宝”,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被很多书法爱好者临摹,临摹时闻到淡淡的“墨香”是现象;寒冷的冬天临摹时,用热水袋捂手,是通过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
2023年中考物理“热现象及物态变化”高频考点总结一、热现象1.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导热:热直接由物质的高温区传到低温区,如金属导热、液体导热、气体导热等。
对流:热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如气体、液体的对流传热。
辐射:热通过空间的辐射传递,如太阳辐射的热能、火焰辐射的热能等。
2. 热传递规律:热传递的速率与传热材料的导热性质、温度差、传热距离以及传热面积等因素有关。
3. 热传递公式:热传导速率Q=λ×A×ΔT/Δx,其中Q为热传导速率,λ为热导率,A为传热面积,ΔT为温度差,Δx为传热距离。
4. 影响热传递的因素:导热性质、导热面积、温度差、传热距离等。
5. 热膨胀现象:物体受热后由于温度的增加而体积膨胀,反之亦然。
6. 热量的传递: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7. 保温材料的应用:选择导热性能较小的材料作为保温层,减少热量的传递。
二、物态变化1. 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固态:分子运动缓慢,分子之间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液态:分子运动较快,分子之间的距离不固定,可以流动。
气态:分子运动极快,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2. 熔化(固态转液态)、凝固(液态转固态)、汽化(液态转气态)、凝结(气态转液态)、升华(固态直接转气态)、凝华(气态直接转固态)。
3. 引起物态变化的因素:温度变化、压强变化。
4. 与物态变化相关的物理量:熔点、凝固点、沸点、气化热、凝结热、升华热等。
5. 与物态变化相关的公式:Q=m×L,其中Q为物质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L为物质单位质量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三、换热方程1. Q=m×c×ΔT,Q为热量(单位:焦耳),m为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c为物体的比热容(单位:J/(kg·°C)或J/(g·°C)),ΔT为物体的温度变化(单位:摄氏度或开尔文)。
2. m×c表示单位质量物质在温度变化1摄氏度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2020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一、学习目标:1.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5. 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热传递。
6.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7.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重点、难点:重点:1.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 比热容的概念,热量的计算。
难点:1.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 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3. 比热容概念的形成。
三、考点分析:知识梳理一、分子热运动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很小,其直径约为10-10m。
2、热运动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扩散现象是这样产生的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间隙。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就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
当r=r0引力=斥力当r>r0引力>斥力当r<r0引力<斥力当r>10r0无作用力二、内能1、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一样,分子也具有动能和势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物体的温度降低时,内能会减小。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内能改变的量度①做功改变内能时:用做功的数值来量度。
②热传递改变内能时:用传递热量的多少来量度。
(3)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九年上册级物理中考复习分子热运动 内能 比热容一.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 0(r 0=10-10m )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② 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 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③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 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④ 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 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二. 内能1、内能: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专题03 热现象(物态变化、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及计算)
一、选择题
1.(2013•黑龙江)“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节选自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请你指出包含了凝固这种物态变化的一项是()
A.风雨送春归B.飞雪迎春到C.已是悬崖百丈冰D.犹有花枝俏
2.(2013•沈阳)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形成白雾,这种白雾是()
A.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B.二氧化碳气体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C.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D.干冰熔化形成的小液滴
3.(2013泉州)榴莲因其果肉香甜又富有营养,被称为水果之王。
榴莲被切开后,其香味将很快充满整
个房间,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4.(2013•枣庄)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相等的1 kg和100 g的水内能相同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
5.(2013龙岩)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不计热损失),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如图6所示,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的比热容大,是水
B.甲的比热容大,是煤油
C.乙的比热容大,是水
D.乙的比热容大,是煤油
6.(2013•深圳)关于四季常见的自然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
A.春雨是汽化现象B.夏露是液化现象C.秋霜是凝固现象D.冬雪是升华现象
7.(2013龙岩)天气“回潮”时,教室窗户的玻璃上会出现小水珠,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汽化
B .液化
C .熔化
D .升华
8..(2013•娄底)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 ) A .
冰冻的衣服晾干 B .
春天冰雪消融 C .
冬天窗玻璃上有水滴 D .
用干手器将手烘干
9.(2013扬州)
氟利昂是电冰箱中热的搬运工,液态氟利昂进入冰箱冷冻室吸走热量,此时氟利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汽化
B .液化
C .熔化
D .凝固
10(2013年福州)年初福州森林公园的梅花开得好美,小雪不禁想起“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 为有暗香来”。
漫步丛中,她闻到淡淡梅花香,其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存在斥力
11.(2013龙岩)摩托车上的热机工作时提供动力的是
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 C.做功冲程 D.排气冲程
12.(2013•绵阳)夏天,人们喜欢到海边度假.白天,海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夜间却不会很凉.而沙漠的夏天昼夜温差可达50℃.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太阳照射沙漠地区的时间较长B.海边有风而沙漠地区可能没有
C.海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D.太阳直射沙漠地区,斜射海边
13.(2013•阜新)用锤子反复击打铁块,铁块的温度升高,针对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块被击打前分子是静止的
B.击打时锤子将温度传给铁块
C.击打时锤子的内能转化为铁块的机械能
D.铁块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14.(2013•柳州)完全燃烧1kg柴油放出的热量能使多少质量的水温度升高20℃?[已知柴油的热值是4.2×107J/kg,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假定放出的热量被水完全吸收.]()D
A.2kg B.20kg C.50kg D.500kg
15(2013泰安)关于温度、比热容、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块0℃的冰没有内能,它的分子不会运动
B.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会升高
C.一个物体温度升高了,它的一定内能增加
D.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散热器的冷却剂,其主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较小
二、填空题
16(2013营口)寒冷的冬天,小明在晨练时看到一些与物态变化相关的现象,请你将物态变化的名称填在横线上:跑步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__________现象,路边树上的雾凇是______________现象。
【答案】液化凝华
【解析】跑步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发生了液化现象产生的,路边树上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的树发生凝华产生的。
考点:物态变化
点评:解决本题方的关键是知道生活中的现象。
难度不大。
17(2013宁波)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遭遇陨石雨“袭击”,它是由于流星体在穿越大气层时摩擦燃烧,并发生爆炸而引起的。
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流星体内能的增加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 方式实现的。
18.(2013达州)被誉为“气都”的达州,天然气储量丰富,天然气是(选填“可再生”“不可再生”)能源.小明同学需要在标准大气压下烧开初温为20℃、质量为3kg的一壶水,如天燃气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80%被水吸收,则要完全燃烧 m3的天然气.【天然气的热值取 3.0×107J/m3,C水=4.2×103J/(kg·℃)】
19.(2013•湘西州)冬天手冷时,人们总喜欢双手搓几下就感觉暖和,这是利用使手的内能增加.
20(2013齐齐哈尔)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这是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打开衣柜门能闻到樟脑的气味,这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三、实验探究题
21(2013扬州)如图,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
对其加热。
(
1)加热相同时间后,分别测量两者的温度,发现沙子的温度明显高于水,这是因为________;加热时搅拌沙子,目的是___________。
(2)在两烧杯上方分别盖上玻璃片,过一会儿发现装水烧杯上方的玻璃片内侧有小水珠,用手摸两个玻璃片,发现装________(沙子/水)烧杯上方的玻璃片温度比较高,原因是__________。
第18题图
22.(2013•岳阳)为了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画出了冰的熔化图象.
(1)实验中宜选用 (选填“较大的冰块”或“碎冰”).
(2)根据熔化图象,可以判断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冰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四.计算题
23.(2013年苏州市)太阳能热水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的设备之能热水器每小时平均接收4.2×106
J 的
玻璃片 水
玻璃片 沙子
太阳能,在5小时的有效照射时间内,将热水器中质量为100kg、初温为20℃的水温度升高到40℃.求:
(1)热水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Q;[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2)热水器5小时内接收到的太阳能E;
(3)热水器的效率η;
(4)若改用煤气来加热这些水,需要完全燃烧多少千克煤气?(煤气的热值q=4.2×107J/kg,假设煤气
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