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3 《文化生活》】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3
《我们的民族精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本课设计意图@在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感受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所具有的极其重要作用,振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是培育"四有"公民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今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西方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文化渗透,以控制和占领别国的思想文化阵地,消解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这种时代条件下,对广大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是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内在需要。
@面对严重失衡的国际力量对比,世界各国特别是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要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有必要大力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素质特别是民族精神素质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促使其他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
把民族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认同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爱党之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文化教材特意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一课。
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整个链条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全书的核心和落脚点。
(一) @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初中版弘扬民族精神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内容:1. 民族精神的概念与内涵2. 我国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3. 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4.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民族精神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民族精神?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二、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
2. 举例说明民族精神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分析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如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振兴等。
2. 讨论:为什么说弘扬民族精神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10分钟)1. 教师提出建议,如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勤奋学习、锻炼身体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民族精神,互相借鉴和学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如何做一个有民族精神的人?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民族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和体会。
3.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精神的实际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或相关资料,介绍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历史渊源。
2. 视频或图片素材,展示我国民族精神在历史和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民族精神。
第07课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目录考纲考情 (1)思维导图 (1)知识梳理 (2)考点精讲 (2)考点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2)考点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7)考点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11)典例精析 (13)易混易错点 (16)【考纲考情】【思维导图】【知识梳理】1个载体:文化载体。
1个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1个核心:爱国主义。
1个价值:中华的当代价值。
1个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个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个概念: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3个特点: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
3个功能:文化的功能、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考点精讲】考点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什么是文化⑴文化的内涵:①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②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⑵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①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
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的载体。
【拓展归纳】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四点:第一,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第二,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第三,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第四,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①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初中政治伟大民族精神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认识到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重点:1. 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1. 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2. 引导学生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视频、文章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PPT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和英雄人物。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感受。
二、讲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包括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举例说明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如岳飞、杨靖宇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事迹的理解和感受。
四、培养学生的伟大民族精神(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如关爱他人、勤奋学习、勇于担当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计划。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是否能够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举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伟大民族精神的含义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3.把握当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难点: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基础·初探]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地位:中华民族之魂。
(2)作用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它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核心:爱国主义。
2.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3.意义: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地位: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作用: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3.特点:是具体的。
(1)与爱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2)新时期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预习·提升]1.判断(1)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 )(3)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之中。
( )(4)中华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的核心。
( )(5)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 )(6)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答案】(1)×(2)×(3)×(4)×(5)√(6)×2.思考: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提示】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导语】为了帮助各位学⽣掌握教材重点,更好地⾼效率的进⾏学习,为⼤家整理了⾼中各科知识点教案,让同学们明确教学⽬标,有针对性的学习。
以下是《⾼⼆政治教案: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政治教案: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中华⽂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化的精髓。
中华⽂化的⼒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是什么?(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民共同⽣活的精神纽带,是⽀撑中华民族⽣存、发展的精神⽀柱,是推动中华民族⾛向繁荣、强⼤的精神动⼒。
3.中华民族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化之中,⽟成于近代中国⼈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团结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强不息的伟⼤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的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
团结统⼀、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爱国主义的作⽤:⽆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舞中国⼈团结奋⽃的⼀⾯旗帜,是各族⼈民风⾬同⾈、⾃强不息的精神⽀柱。
◇爱国主义的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致的。
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勤劳勇敢可以体现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英勇顽强等,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唯勤","天道酬勤","不为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过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动其⼼"等。
高中必修三政治教案【篇一: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篇二: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塑造人生》精品教案】课题: 文化塑造人生● 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比较少,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优秀的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 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理性思考的能力正在形成中,本课知识贴近生活,且前一个框题的学习为本框相关难点知识做了铺垫,所以由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是学生能够做到的。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共享,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特点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小试牛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要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肯定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合理的成分。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是消极被动,毫无目的。
只有积极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才能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
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化殿堂,感受文化力量。
情境导入:(1)总有一首诗、一篇文章、一部文学作品让你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2)总有一部电影、电视剧曾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主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新课讲授】出示课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观看视频《中国十大传统文化》《最可爱的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一幕: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议题一:从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和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阅读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
中国戏曲种类丰富,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
不同的剧种既相互交融,又有各自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许多审美风格的覆盖。
从上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拥抱西方戏剧。
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等的营养后,中国戏曲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日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根据中国戏曲文化形成和发展情况探究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对点练习】◆下列句子体现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论语》(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正气歌》(5)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答案提示:◆下列句子表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哪些方面?(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关键字】精神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考点分析】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一)自主学习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保守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4.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⑴团结统一①表现: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精神。
②作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⑵爱好和平①表现: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②作用: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⑶勤劳勇敢①表现: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重要的优良品格。
②作用: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保守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
2.科学精神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当代价值,增强文化X信。
3.公共参与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发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价值。
2.教学难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经在学习文化知识,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价值认识不够。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观点,力戒枯燥乏味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穷尽一切手段设计教学。
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材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
师: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是什么?在当代有何价值?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阅读与思考一(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华民族精神一课教案初中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历史事实、名言警句、歌曲等,探究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而论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自觉坚持爱国主义。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爱国主义的作用、主题。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关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案、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中国梦》:让学生思考中国梦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国梦。
2. 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中国梦需要什么: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1. 什么是民族精神a.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的专家点评内容,理解民族精神的定义。
b. 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理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a.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1-74页,找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b. 引导学生列举中国古代与现代的一些典型事例,体会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a.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1-74页,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b. 引导学生论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4.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a.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4-76页,思考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b.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中学生该如何爱国。
三、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 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心得体会。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民族精神,能够从现实和历史的角度感受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2能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教师:展示图片,请学生说出图片所反映的故事,探讨故事里的这些主人公所具有的令人赞叹的精神和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苏武牧羊———忠于职守、精忠报国;负荆请罪———宽以待人,知错能改;徙木为信———诚实守信;孔融让梨———尊老爱幼;愚公移山———坚忍不拔;凿壁偷光———热爱学习;百里负米———孝敬父母;桑兰————意志坚强;洪战辉————善良、强烈的责任心。
教师:提问:还能说出哪些我们中国人一直推崇的精神和美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师:提问:人们为什么要推崇这些精神呢?让我们来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遭遇过哪些深重的灾难?2请你说说中华儿女在这些灾难前奋起抗争的典型事例。
并体会这些抗争体现了哪些宝贵的民族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没有这些可贵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不可能历经沧桑,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民族永不落败、永不消亡的支撑和动力。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必须要弘扬宝贵的民族精神。
活动:请学生看图片,体会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自力更生,英勇奋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延安精神:敢于斗争,艰苦奋斗。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大庆精神:爱国主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勇于攀登。
初中政治民族精神教育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和重要性,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品质。
教学内容:1. 民族精神的含义和重要性2. 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3. 培养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吗?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呢?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导入新课《民族精神教育》。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精神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讨论1. 提问:什么是民族精神?为什么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基石?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有关民族精神的案例,如岳飞、林则徐、杨靖宇等。
2. 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民族精神表现,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培养民族精神的方法和途径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民族精神,如学习传统文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精神的含义和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民族精神呢?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课堂讨论1. 提问:如何在学校生活中培养民族精神?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
2. 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 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与民族精神的作用;
2.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主题
4.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讲解“爱国”这一概念的涵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能够从中国所取得成就中分析,理解民族精神的力量,
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通过具体事例分析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第
一位,应如何践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确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2.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3.让学生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投身入爱国的实际行动中
二.【教学重、难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的特点及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有不同的具体内涵;爱国家与爱社会主义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四.【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五.【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老师:只要精神保持完整,不在高谈阔论,勾心斗角,着书立说,研究学问,治国治民,发明创造,驰骋疆场等等上面消耗,它就能吐出非常强烈的潜伏的火焰,好像一块未经琢磨的钻石保存着所有的光彩。
一有机会,这一点灵性就会突然爆发,有飞越空间的巨翼,有洞烛一切的慧眼:昨天还是一块煤,明天被一道无名的液体浸润过后,立刻成为毫光万道的钻石了---法国巴尔扎克
这是法国巴尔扎克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呢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精神的支撑,离不开精神的动力,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亦是如此,那么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来说,它的生存和发展所依靠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正式授课
1.中华民族之魂
教师:多媒体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的图片
分析这些航天成就的时代背景,背后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撑,无论在中国历史上极其悲壮的时候还是在走向崛起的征途上,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勤劳勇敢,顽强拼搏等优良民族品格和艰苦奋斗之类的民族精神,始终激励中华儿女克夫妇艰难险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支撑着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多年的沧桑岁月,所以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民族品格,民族气节,民族精神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民族取得辉煌成就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从而得出知识点即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或者作用。
而这些民族的优良品格,优秀品质等能够展现中华民族的气质风貌,所以说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这也是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作用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过渡: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具体有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通过这些镜头来找寻我们的民族精神
教师:展示雅安地震的有关图片,震前震后
(2)同学们看过之后呢说说你在这些镜头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精神品质?(可以小组分析讨论)
学生可能回答: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勇敢,不畏生死等等
教师:(3)板书总结学生答案,引导出基本内涵的三个方面,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在地震发生之后呢,我们民族的每个人都在祈福,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同时我们也会得到别的一些国家的物资帮助,当然其他国家发生地震之后,如海地地震,中国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捐献物资,帮助灾国,重建家园,维护世界的稳定和安全,
教师总结:所以说中国历来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始终坚持和平外交,塑造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睦邻友好的形象,大家看看发生灾难之后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基于一种强烈的情感,那就是爱国,所以说中华民族精神时时存在,处处存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过渡:我们说到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不管是哪些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民族气节,民族情操,民族精神等等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的主体,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爱国情感始终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下面我们就通过这几个问题具体说明一下爱国主义
教师给予两个问题
(1)作为一个公民,你觉得你做过哪些爱国的事情?
(2)假如你穿越在历史某个阶段,(让学生自己选择历史阶段)你又将怎么爱国,又会做些什么?
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答案分析说明知识点即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时期,
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呢我们整个学习了三个知识点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2.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 爱国主义
六:板书设计: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2)民族精神的含义
(3)民族精神的作用或者必要性: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