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水的化学式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水的合成化学方程式
水的合成化学方程式是2H2 + O2 → 2H2O。
这个方程式表示了
氢气和氧气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分子的过程。
在这个方
程中,2个氢气分子和1个氧气分子通过化学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这个方程式是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但是它描述了水的合成过程,
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程式。
从化学角度来看,这个方程式展
示了氢和氧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反应特点。
这个
方程式也可以从原子角度来解释,即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
形成水分子的过程。
总之,水的合成化学方程式是化学领域中一个
基础而重要的方程式,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水
的形成过程。
水的化学方程式水的化学方程式(初中有水参与的化学方程式)关于“水是H₂O”的论点,一直是哲学家们喜欢的话题,他们从各种角度论证“水就是H₂O”、“H₂O就是水”。
我们从初中接触化学起,也被老师教育说水是H₂O,于是大家都不认为这中间存在什么问题。
但化学家们显然并不这么看。
水的分子式本文就向你介绍其中的科学道理。
水是H₂O分子的集合水是什么?这看起来像是个傻问题。
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按2:1的比例组成的无色无嗅无味透明的无机液体,它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它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正是有了大量液态水才孕育出生命,我们可以一天不吃东西,但没有办法一天不呼吸,也必须每天补充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有很多的名称:一氧化二氢、氢氧化氢、氧化氢、氢氧酸、氧烷......等等。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给它的正式命名只有两个:水(Water)、氧烷(Oxidane)。
H₂O是水分子的化学式,化学家们认为水是“H₂O分子的集合”,而H₂O本身并不代表任何水微观结构的描述,“H₂O”是组成式,用以描述制造水的氢和氧的组合比例。
相比之下,水分子的结构式H—O—H更能反应水的某些物理和化学特性。
水分子因氢氧原子所携带的电荷而拥有很强的极性我们都知道,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这三种形态,许多人不知道水还有超固体、超液体、超临界流体、等离子体、费米子凝聚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许多形态。
水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形态,与单个H₂O分子的原子键相关,更与H₂O分子间的氢键相关。
像许多其它物质一样,单个H₂O分子无法体现水的形态,它只是H₂O分子,它不是水。
水分子间通过氢键相互形成分子团水其实并不简单给你一个极干净的杯子,里边装了一杯极纯净的水,杯子里会全是H₂O分子吗?并不。
在任何一杯液态水里,都会存在着自由电离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
它会体现出这样的电离平衡:H₂O <==> H⁺+OH⁻或者:H₂O+H₂O <==> H₃O⁺+OH⁻在这里“H₃O⁺”被称为水合氢离子,事实上水合氢离子常常体现为H9O4⁺,这意味着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液态水中与H₂O分子共存,并且随时重组、不断变换自己的身份。
水的化学式
水的化学式为H₂O,水是无色无味液体,地球有72%的表面被水覆盖。
水在空气中含量虽少,但却是空气的重要组分。
水在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化学式为H₂O,在标准大气压下(101.325kPa),纯水的沸点为100℃,凝固点为:0℃。
很多常见气体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等,这些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气相分压等因素有关。
水是中性氧化物,是指不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不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也叫不成盐氧化物。
例如:H2O、NO、NO2、CO等属于中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水在机体内有许多重要功能:(1)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分;(2)水在体内起溶媒作用,溶解多种电解质;(3)水在体内起运输作用,可以传递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内分泌物质(如激素)等;(4)水有较高热导性和比热,可作为“载热体”在体内和皮肤表面间传递热量,有助于人体调节体温。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水的组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③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简单的化学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相关的、正确的结论;②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电解水实验,确立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电解水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
【难点】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分析。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设置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思考。
【老师的解释】冰和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它们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属于纯物质。
【导入】水是我们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在生产生活中也是极其的不可或缺。
那它的组成到底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吧。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水的物理性质【多媒体展示图片】[老师]看完有趣的图片后,学生思考以下关于水和冰的问题。
【思考与讨论】(1)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个性质有关?(2)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常将瓶子冻裂?(3)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享。
【教师小结】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 g/cm3。
高于或低于此温度时,密度都将小于此值。
(1)固态冰的密度低于液态,所以冰会浮在水面上。
这种特殊性正好为水中的生命创造了一个自然的生存环境。
否则,冬天到来时,水中的生命现象将难以维持。
(2)水结冰时,密度变小,体积膨胀。
玻璃瓶里的水结冰了,把瓶子冻裂了。
(3)压力越低,沸点越低。
所以高原地区水的沸点低于100摄氏度,所以在高原地区用高压锅烧水。
水的化学式的意义“哎呀,妈妈,水有什么好研究的呀!”我嘟囔着。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
我正百无聊赖地坐在沙发上,妈妈却突然走过来对我说:“宝贝,你知道水的化学式是什么吗?”我一脸茫然地摇摇头。
妈妈笑了笑,拉着我来到了厨房。
妈妈指着水龙头说:“看,这就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水。
”我看着水龙头,心里还在想着水的化学式到底有啥意义呢。
这时,爸爸也走了过来,好奇地问:“你们在研究水呀?”妈妈点点头说:“对呀,我想让孩子了解一下水的化学式的意义。
”爸爸笑着说:“这可有意思啦!水不就是 H₂O 嘛,那能有多大意义呀。
”妈妈却认真地说:“这意义可大着呢!H₂O 就像是水的身份证呀,它告诉我们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我似懂非懂地挠挠头,问:“那这又怎么样呢?”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想想呀,水对我们多重要呀,我们每天都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可活不下去呢。
而且水还能做很多事情,比如洗衣服、洗澡、做饭。
”我想了想,说:“好像是哦,那水的化学式和这些有啥关系呢?”爸爸笑着说:“这就像搭积木一样,氢和氧这两个小积木搭在一起就变成了水这个大东西,然后这个大东西又能帮我们做那么多事情,多神奇呀!”我被爸爸的话逗笑了,说:“哈哈,还真是呢!”妈妈接着说:“对呀,而且水的化学式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水的性质呢。
比如水为什么会流动呀,为什么会蒸发呀。
”我眼睛一亮,说:“哇,这么厉害呀!那水的化学式简直就是水的秘密武器呀!”爸爸妈妈都被我逗笑了。
我突然觉得水变得好有趣呀,原来一个小小的化学式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意义。
我忍不住说:“妈妈,以后我要好好研究水的化学式,看看它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秘密呢!”妈妈笑着说:“好呀,宝贝,我相信你一定能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水的化学式 H₂O,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意义。
它让我们明白,小小的符号背后,是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我们不能小瞧任何一个看似普通的东西,因为它们都可能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价值和意义。
水的化学方程式知识点总结归纳有关水的化学方程式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说到知识点,大家是不是都习惯性的重视?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水的化学方程式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水跟较活泼金属或碳反应2Na+2H2O=2NaOH+H2↑Mg+2H2O=加热=Mg(OH)2+H2↑3Fe+4H2O(水蒸气)=高温=Fe3O4+4H2↑C+H2O=高温=CO↑+H2↑(高温)2.活泼的非金属:2F2+2H2O=4HF+O2↑Cl2+H2O=HCl+HClO3.水化反应:水可跟活泼金属的碱性氧化物、大多数酸性氧化物以及某些不饱和烃发生水化反应.Na2O+H2O=2NaOH CaO+H2O=Ca(OH)2SO3+H2O=H2SO4 P2O5+3H2O=2H3PO4CH2=CH2+H2O←→C2H5OH4.水解反应FeCl3+3H2O=可逆=Fe(OH)3+3HCl氮化物水Mg3N2+6H2O=(加热)=3Mg(OH)2 +2NH3↑NaAIO2+HCI+H2O=AI(OH)3 +NaCI(NaCI少量)碳化钙水CaC2(电石)+2H2O(饱和氯化钠)=Ca(OH)2+C2H2↑卤代烃水C2H5Br+H2O(加热下的氢氧化钠溶液)←→C2H5OH+HBrC2H5ONa+H2O→C2H5OH+NaOHCH3COOC2H5+H2O(铜或银并且加热)←→CH3COOH+C2H5OH(C6H10O5)n+nH2O←→nC6H12O65.水能够辅助生成酸式盐:CaCO3+H2O+CO2=Ca(HCO3)26.水能够和过氧化物,超氧化物反应,生成氧气2Na2O2+2H2O=4NaOH+O24KO2+2H2O=4KOH+3O2水还能够分解2H2O=2H2+O2(在电解或光照情况下)一、水的三态变化: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九年级化学(上)《探究水的组成水的净化》实验练习题1.下列关于过滤净化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可以在漏斗中用玻璃棒搅拌B.当过滤完成后如果滤液还是浑浊的,不用管它,过段时间后自然澄清C.过滤可以除去天然水中的难溶性和可溶性固体杂质D.当过滤时待滤液体高于滤纸边缘会导致滤液浑浊2. 下列过滤装置及其操作的简图(图中固定装置和混合液、滤液均省略,且玻璃棒末端均已轻靠漏斗内的三层滤纸处),其中正确的是()3. (2021湖南郴州)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B. C. H2的放置 D.4.关于水通电情况下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 通电后,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中可收集一种可燃性气体。
B. 通电后,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中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2:1D. 正极上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下图是电解水实验的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增强导电性B. 反应一段时间后,a、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C.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打开活塞,a管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燃得更旺,b管的气体被点燃D. 由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6. 小明通过化学方程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A. 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B. 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C. 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D. 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7. (2021北京)电解水实验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试管1中得到H2B. 水由H2、O2构成C. 水发生了分解反应D. 水由氢、氧元素组成8.(2021江苏苏州零模)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通过电解水得到了氢气和氧气。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该实验时,发现左、右两侧试管内气体体积比略大于2:1。
水的组成探究
作者:施雯
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9年第19期
一、设计思路
《水的組成》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科学》学科中有关知识的学习对水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化学用语的学习,学生也已经能够根据水的化学式判断其元素组成,本节课我们引导学生跟随科学家的脚步,试图让学生从化学实验的角度认识水的组成,从不同路径完成水的组成的探究实验,并借助水的电解实验及微粒模型等教学手段,引导从微观层面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加深对分子、原子等微粒概念的认识及化学变化本质的理解,构建物质的“微粒观”;通过对水电解和氢气燃烧两个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的判断,引导从“分”和“合”两个视角,理解在探究物质元素组成的方法中蕴含的辩证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氢气的燃烧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2.从微观角度分析水的分解过程,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构建物质的“微粒观”。
3.通过模仿科学家探究水的组成的历程及开展实验探究,提升化学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培养辩证思维,激发创新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水的组成及探究方法。
四、教学用品
药品:水、锌粒、稀硫酸、生石灰。
仪器:电解水装置、木条、酒精灯、火柴、启普发生器、干燥管、烧杯。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条主线,凸显了宏微结合、模型知识等化学学科特色及学科的育人价值。
教师要善于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学生的语言表达问题,同时要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注重课堂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化学常用化学式化学是一门探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在化学中,化学式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用来描述化学物质组成的符号表示法。
化学式可以分为分子式和离子式两种,其中分子式用来表示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量,离子式则用来表示离子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种类和数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用的化学式及其应用。
一、常用离子式1.氢离子:H+氢离子是最简单的离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
它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酸碱中和反应、水解反应等。
2.氢氧根离子:OH-氢氧根离子是一种强碱性离子,在水中存在的浓度可以决定水的酸碱性质。
它是许多化学反应的重要参与者,如酸碱反应、酯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等。
3.氯离子:Cl-氯离子是一种常见的阴离子,具有强氧化性。
它在水中的存在可以影响水的味道和气味,同时也是许多化学反应的重要参与者,如氯化反应、溴化反应等。
4.铵离子:NH4+铵离子是由氨基和氢离子组成的阳离子,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和许多阴离子形成盐类,如氯化铵、硫酸铵等。
5.氧化铁离子:Fe2+/Fe3+氧化铁离子是由铁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离子,可以存在于两种不同的价态:二价的Fe2+和三价的Fe3+。
它们在许多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氧化还原反应、催化反应等。
二、常用分子式1.水:H2O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
它的分子式为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水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溶解物质、维持体温等。
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的分子式为CO2,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同时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甲烷:CH4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的分子式为CH4,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燃料,可以用于燃气灶、汽车发动机等。
4.氧气:O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的分子式为O2,由两个氧原子组成。
探究水的化学式
科学探究是多样的,不但有实验探究,也有理论探究。
由于观察和实验既是科学研究最根本的方法,也是科学学习最根本的方法,所以,无论是在学术意义,还是在课程意义上,大多数探究都是含有观察实验的活动,而且我们也反对为了贪图省事,将实验探究改为理论探究。
但是,理论探究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掘科学课程中的理论探究项目,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都是十分重要的。
【案情】
师:水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东西,对水,你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纷纷说出他们了解到的关于水的许多知识,如水的分布、水的密度、水的三态、水能溶解许多物质,等等。
师:科学并不满足于对水的一些外部特性的认识,它希望对事物有更深入的认识。
对于水,我们想了解一个更为深入的问题,即如何确定水的化学式。
要确定水的化学式,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生:要确定水的化学式,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水分子由哪几种元素组成?二是组成水分子的不同原子的个数各为多少?
师:先考虑第一个问题,你知道水分子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吗?依据是什么?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通过对水进行通电,水将分解出氧气和氢气。
这表明,水分子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师: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将水分子的化学式写成:H x O y。
其中,x、y分别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
我们的下面的任务就是确定x、y的数值。
如果我们一下子确定x、y比较困难,也可以先确定x、y的倍数关系。
对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可能存在怎样的倍数关系?在猜测的时候,你可以借助组成水的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其他量的关系。
你还可以与边上的同学进行讨论。
生: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时,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1。
我想,在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关系可能也正好是2:1。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猜测,但它缺乏足够的依据,现在还不能确认这个猜测是否正确。
为此,我们需要进行严格的推导。
要推导水电解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关系。
先考虑怎样求得氢原子的个数。
要求得氢原子个数,应当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氢原子的个数,应当知道氢元素的质量和氢原子的相对质量分数,即
氢气的质量
氢原子的个数=
氢原子的质量
师:同理,我们也可以得到氧原子的个数的表达式,即
氧原子的个数=氧原子的质量
氧气的质量 教师与学生一道,将上述两个式子进行整合,推导出如下表达式:
质量
氧气的质量/氧原子的质量氢气的质量/氢原子的=氧原子数氢原子数 =氢原子的质量
氧原子的质量氧气的质量氢气的质量∙ =
氢原子的相对质量氧原子的相对质量氧气的质量氢气的质量∙ 师:在上述式中,我们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怎样才能求得未知?
生:我们已知氧原子与氢原子的相对质量之比,未知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
利用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和氢气和氧气的密度,可以求得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即
8
1=氧气的密度氧气的体积氢气的密度氢气的体积=氧气的质量氢气的质量⨯⨯ 所以, 1
211681==氧原子数氢原子数∙ 师:上式只反映了水分子中,氢原子数与氧原子数之比,但我们需要的是氢原子和
氧原子的实际个数。
怎么办?
生:实验测得水的相对质量为18,由此可以确定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
子。
即水的化学式是H 2O 。
师:上述推导得到的结果与我们的猜测正好一致。
至于为什么氢、氧原子数之比恰
好等于氢气和氧气的体积之比,等同学们学习高中的有关知识时就会明白。
【反思与评析】
这是一个理论探究的案例,它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测→检验猜测→得出结论。
这个案例也表明:探究式学习并非一定要动手做实验,判断一种学习方式是不是探究式学习,关键是看学生是不是自主地参与学习。
科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可对学生进行理论探究训练的因素,要注意发掘,并加以充分地利用。
无论是实验探究,还是理论探究,都要求教师要完成角色的转化。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帮助学生将问题进行分解,
始终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包括了解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怎样建立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