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病理改变及超声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41
心脏病的病理学特征与诊断心脏病是一组以心脏为主要受累器官的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疾病等。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着成年人,也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心脏病的病理学特征和诊断方法。
一、心脏病的病理学特征1. 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氧、缺血和坏死。
其特征是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和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
2. 心肌病心肌病是指心肌结构、功能和电生理异常导致的心脏病。
心肌病的病理学特征是心肌细胞肥大、变形、纤维化和坏死,导致心脏扩大、功能不全,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3. 心脏瓣膜疾病心脏瓣膜疾病是指影响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疾病。
瓣膜病变包括狭窄、关闭不全和瓣膜钙化等。
病理学特征是瓣膜厚度增加、钙化和功能受损,导致血液流动受阻或逆流。
二、心脏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和体征心脏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很多种,如胸痛、胸闷、气促、心悸、头晕等,这些都可能是心脏病的表现。
此外,心脏病还会引起心律失常、心包积液、肝大等体征。
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常用的诊断心脏病的方法之一。
心电图可以检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肌坏死等。
3. 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诊断心脏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观察心脏的解剖结构、功能状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帮助医生确定病变部位和病变程度。
4. 冠脉造影检查冠脉造影是一种介入性诊断方法,可以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是否狭窄或闭塞,确定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病变的程度。
三、总结心脏病的病理学特征和诊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及早诊断心脏病并进行积极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新的诊断方法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为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种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肌病,约占所有心肌病的70%。
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室扩大、右室扩大或全心扩大为特征,并伴有心力衰竭。
由于心室扩大,房室环也因而增大,常引起房室瓣关闭不全。
(1)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扩张型心肌病的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特点为:“一大、二小、三薄、四弱”。
“一大”指的是心腔偏大,其中以心室偏大更显著,心脏呈球形。
“二小”指的是瓣膜变开放幅度变小。
“三薄”指的是因为心腔变大,造成的室壁相对变薄,其室壁绝对厚度可能并没有减少。
“四弱”指的是各心室壁运动普遍减弱,这种普遍减弱应与冠心病心肌缺血引起心肌局部运动减弱相区别。
另外,由于心腔扩大、运动减弱、瓣膜反流等原因,血流容易在心腔滞留,引起附壁血栓,尤其是射血分数小于30%时,更应注意观察。
(2)频谱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用于评价左室舒张功能较有意义。
严重心力衰竭时,二尖瓣口E峰血流速度加快,充盈时间缩短,A峰减低,表现为左室顺应性明显减低,收缩期可检出二尖瓣、三尖瓣反流频谱。
(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CDFI 主要用于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合并瓣膜反流的状况。
彩色反流束多以中心性反流为主,而原发性瓣膜病多为偏心性反流。
超声心动图不但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上有重要价值,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也有重要评估价值,其组织同步化显像技术(TSI)可用于评价CRT 左室同步程度,对CRT术中起搏导线位置的调整、术后左右心室起搏时间的调整有重要参考价值。
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心室肌非对称性肥厚,以室间隔肥厚多见。
肥厚型心肌病以流出道是否梗阻,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
(1)二维超声心动图在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室间隔明显肥厚,肥厚常大于1.5 cm,肥厚部位的心肌回声呈毛玻璃样增高,肥厚形态呈纺锤形。
梗阻型以室间隔基底部肥厚为主,突向左室流出道。
肥厚型心肌病病理特征及超声诊断(全文)概述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原发性心肌病,表现为左室的非扩张性肥厚,常伴有心肌纤维排列紊乱,病变以心肌肥厚为特征。
肥厚型心肌病( HCM)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点,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HCM。
国外报道人群患病率为200/10万。
我国有调查显示患病率为180/10万。
本病预后差异很大,是青少年和运动猝死的最主要一个原因,少数进展为终末期心衰,另有少部分出现心衰、房颤和栓塞。
不少患者症状轻微,预期寿命可以接近常人。
定义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性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室血流充盈受阻、舒张顺应性↓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
病因与分子遗传学HCM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遗传异质性。
目前已发现至少18个疾病基因和500种以上变异,约占HCM病例的一半,其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为β-肌球蛋白重链及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的编码基因。
HCM的表型呈多样性,与致病的突变基因、基因修饰及不同的环境因子有关。
病理生理在梗阻性HCM患者,左心室收缩时快速血流通过狭窄的流出道产生负压,引起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加重梗阻。
此作用在收缩中、后期较明显。
有些患者静息时梗阻不明显,运动后变为明显。
静息或运动负荷超声显示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30mmHg者,属梗阻性HCM,约占70%。
HCM患者胸闷气短等症状的出现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小血管病变造成心肌缺血等因素有关。
病理特征主要病理改变为心肌非对称性肥厚。
心脏大,心室腔小。
以室间隔的非对称性肥厚最为常见。
根据心肌肥厚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室间隔上部肥厚型、心尖肥厚型、前侧壁肥厚型、左室后壁肥厚型、普遍肥厚型和右室流出道狭窄型六种。
根据肥厚的心肌是否造成流出道梗阻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
以左室流出道狭窄最为常见,收缩期肥厚的心肌向左室流出道突入,同时二尖瓣前叶异常向前移位,使得流出道血流受阻,左室与流出道之间出现压力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