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动作分析示例
- 格式:pdf
- 大小:271.44 KB
- 文档页数:8
IE动作分析资料案例IE是指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一门涉及到工业系统设计、改进和优化的学科。
IE动作分析是IE领域的一项重要工具,用于分析和优化工人在工作中的动作和姿势,以改善工作效率和工作条件。
下面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IE动作分析的应用。
案例背景:工厂的一个装配线上,工人负责将零件组装成最终产品。
该装配线的生产效率较低,工人在组装过程中常常需要屈膝、弯腰等操作,导致工人疲劳度较高,工作效率受到影响。
因此,工厂决定使用IE动作分析方法来改善工人的工作动作和姿势,以提高装配线的生产效率。
1.观察和记录工人的动作和姿势:在装配线上观察工人的操作过程,记录工人的各个动作和姿势,包括屈膝、弯腰、伸腿等动作。
2.量化工作动作和姿势:使用IE工具进行工作动作和姿势的量化。
例如,使用动作时间研究方法测量每个动作的时间,使用人体测量仪测量工人在不同姿势下的肌肉活动度和疲劳度。
3.分析工作动作和姿势的问题:根据量化结果,分析工作动作和姿势存在的问题。
例如,可能发现工人在一些动作中花费了过多的时间,或者一些姿势对工人的肌肉活动度造成了负面影响。
4.设计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设计改进措施来优化工作动作和姿势。
例如,通过重新安排工作站和工作布局,减少工人弯腰和屈膝的操作。
另外,可考虑引入辅助工具或设备来减轻工人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5.实施改进措施并测量效果:将设计的改进措施应用到装配线上,并进行测量和评估。
比较改进前后的工作效率、工人疲劳度等指标,评估改进的效果。
6.持续改进:根据实施效果,反馈给工人和管理层,并进行持续改进。
持续监测和评估工人的工作动作和姿势,寻找改进的机会,并进行相应的优化。
案例结果:通过IE动作分析与改进的方法,该工厂成功优化了装配线上工人的工作动作和姿势。
改进后,工人的弯腰和屈膝操作减少,节省了大量时间。
工人的疲劳度也明显降低,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第五章:动作分析改善实例汇总表(略)第五章动作分析改善实例王先生在一家轮胎用钢条制造工厂工作。
他很积极的参加IE培训,对QC活动也很热心。
“钢条”的作用,就是埋入轮胎外周部,对于提高轮胎的性能(耐久性、安定性、安全性等)有很大的帮助。
钢条比起其他的纤维条,更富于伸张性,以及耐热性,总之,优点非常之多。
最近,辐射式轮胎的需求量也不断增设,作业的速度也被要求提高,但是,当你去参观现场以后,很可能会感觉到生产方面缺乏效率。
正因为如此,王先生到自己的管理区域视察想藉此找出问题的所在。
一、作业背景《次序1》首先,王先生巡视现场,观察各种作业,基于P(生产性)、Q(品质)、C(成本)、D(交货期)、S(安全)、以及M(士气)展开一连串的检查。
钢条的原材料是钢条片,它们从前工程部被送来时,都是从支撑物垂下来。
最后被制成钢条,就是利用3片钢条片熔接而成(图5.1略)“熔接工程”细分之后,可成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使熔接处的凹凸平坦,同时,为了使它牢实,必需实施锤压。
使用图5.2(1)的装置,把熔接好的半制品熔接部,放在那儿,再用脚踏式操作法,使熔接部平坦。
②在锤压装置的B沟,放入锤压后的半制品磨平,再下来,有如图5.2(2)所示一般,检查是否有凹凸的形状。
③接下来,把完成形状检查的半制品,放在图5.2(3)的滚筒上,左右地拖拉,实施弯曲度的检查。
④其后,把半制品装在图5.2(4)一般的东西,固定于A部以后,操作B的把手,拖拉素材,展开强度试验。
⑤最后,经过各种检查以后,有如图5.2(5)一般,修正形状的不正(保养)。
《次序2》整理在次序1检查的结果,找出最有问题的地方(表5.10)二、现状分析《次序3》在“熔接工程”中,以平时最在意之点为调查对象。
在这种场合之下,王先生以熔接后一连串作业“锤压”、“试验(弯曲强度)”,“保养”为对象,展开调查。
《次序4》准备实施现状分析。
1.由于是“微细的徒手作业”,因此,在现状分析方面,采取沙布利克分析。
动作经济原则Motion Economy动作经济原则●在于人在操作作业时,能以最少的劳力在到最大的工作效果的经济法则,对这个法则能好好的学习与使用,在工厂内,我们可在许多地方发现许多不合乎此法则的动作,当然工作效率会低,人员易于疲劳。
●动作经济原则刚开始是由动作研究的创始者GILBRETH所提倡,尔后再经过专家学者的改进。
基本原则●动作能量活用原则●动作量节约原则●动作法改善原则动作能量活用原则●在人的身体各部位,凡是能具有进行动作能力的部分,不管何部份,都希望全面能活用。
脚部或左手能操作的事,不使用右手。
尽量使两手同时作业,也同时结束动作。
双手不要使其同时静止,手空闲时,须动脑想另一工作。
动作量节约原则●多余的运动量,不但浪费时间及空间,更会消耗体力。
尽量使用小运动来操作工作。
躯体的运动依序为腕部、前腕部、手腕部、手指,能够使用小运动,应尽量使用小运动。
材料及器具应放置于伸手能及的范围内,并尽量放在近手边。
小单元的动作次数,应尽量减少。
工具应予简化、易用。
材料及零件应使用易拿取之容器。
工作物长、或重或体积大时应利用保持器具。
动作法改善原则●能动的部位使其全部活动,可以节约的能量可以省去的徒劳动作也尽量去除,而动作的方法还是有改善的地方。
动作能予规律化。
双手可反向运动,而不可同向运动。
利用惯性、重力、自然力等,尤其尽量利用动力装置。
动作经济原则●经过若干学者的研究,创立了为实现容易、迅速而又减少疲劳的作业动作的法则,称之为动作的经济原则。
可归纳为三大类:●关于人体的使用原则●关于工作场所的布置原则●关于工具和设备的设计原则关于人体的使用原则●双手并用原则●对称反向原则●排除合并原则●降低等级原则●利用惯性原则1 双手并用原则●双手的动作尽可能同时开始、同时结束;除规定休息时间外,双手不应同时空闲。
2 对称反向原则●双臂或双手之动作,应反向对称为之。
3 排除合并原则●排除不必要的动作。
尽量减少动作,或使二个以上的动作能合并动作。
IE技术培训之——《动作分析》一、概念动作分析是在程序决定之后,对操作有身体细微动作进行分析,删去无效的动作或不必要动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动作分析的目的:1.简化操作方法,发现操作人员的浪费,减轻工人疲劳,为制定标准工作法提供资料;2.发现空闲时间,取消不必要的动作,为制定动作时间标准提供资料。
吉尔布雷斯夫妇认为:大多数工作都是由人的双手完成,而且所有的手工活动都是由一些基本动作的组合并不断重复。
动素:指人体不能再分割的基本动作;动素是动作划分的基本单位,是组成动作的基本要素。
二、动素的涵义1.伸手------指空手移向目的物。
伸手的起点:是从手开始朝向目的物到手抵达目的物的瞬间。
伸手动素特点:1)当手朝向目的物或者某一动素完成后,手需回时发生的。
2)伸手途中常有予对动作伴生。
3)伸手常在放手动作之后,而在抓取动作之前发生。
2.移动(又叫搬运)------是手或身体的某一部位将物体由一个地点移至另一个地点。
移动是从手有负荷于始朝向目的地且抵达目的地点止。
移动有空间的移动、推动、拉动、滑动、拖动、旋转等形式。
当移动途中突然停止时即为握持动素。
移动途中常有予对动素伴生,一般劝按其困难程度可分为:1)移动至固定停靠处。
2)移动至大概位置。
3)移到精确位置。
4)移动至不定位置。
3.抓取------利用手指或手掌充分控制物体的动作。
抓取动素是以手指环绕一物体,欲控制该物体的时刻起至物体已被充分控制的瞬间止物体已被充分控制后连续抓取不叫抓取,而称“握持”;如果用器具来抓取时,应称“使用”不能称抓取。
但戴手套抓取时,则为抓取,固为手套不是器具,它仅起着保护手的目的。
除手之外用人体其它部位控制物体时,可称为抓取,抓取动素常发生在伸手与移动动素之间。
4.定位------是指将物体摆置放于特定的位置上的动作。
定位是从操作的手开始摆动,扭转或滑动物体至一特定的方位的时刻开始至被正确安置于特定的位置时刻为止。
它常发生于移动素之后和放手动素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