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3
- 格式:doc
- 大小:444.50 KB
- 文档页数:2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群落的构造教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学习群落空间构造与立体农业,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成立生态学的基本看法。
2.研究种间关系,辩图并从图像获守信息,找寻规律。
教课重点、难点教课重点:种间关系。
教课难点:从构造和功能相一致的角度描绘群落的构造特色。
自主学习与重点解说:(一)群落的空间构造与立体农业(提示:阅读教材P74-75)珠三角基塘农业、黄淮海平原“鱼塘—台田”模式、千烟洲立体山区农业模式是我国三种立体农业模式。
立体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构造原理,如图,黄淮海平原“上农下渔”的台田模式是一种由台田与鱼塘等农业生长体制共同组成的盐碱地土地利用模式,上部台地进行农业栽种,下部坑塘进行水产养殖。
护坡草、沙棘耐干旱、耐盐碱,香樁喜光较耐湿。
请小组议论剖析该模式是怎样利用群落的空间构造原理,有何设计意义?小结:意义:(二)种间关系(提示:阅读教材 P73)关系数目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色举例两种生物生计能力不一样,数目上体现出“”,如图 a;生计能力同样,数目上体现出“”,如图 b,一般生态需求越靠近的不一样物种间竞争越数目上体现出“先增添者减少,后增添者减少”的不一样步性变化,是捕食者,是被捕食者对有害,对有益,宿主 b 不可能所有死亡假如相互分开,则两方或许一方不可以独立生存,体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反应练习1.(2019·宿迁高二质检 )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虫,即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育在容器中,各赐予细菌为食品,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生殖并和细菌数目达到均衡。
可是如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育皿中,赐予细菌混淆培育,16天后,结果如下图。
(1)从图中能够看出:混淆培育后,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可以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
(2)试剖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由,生物学上称这类现象是什么? _________(3)混淆培育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向是______________,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要素之间主要关系的转变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5.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其中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设计思路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温带草原上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是课标中建议的一项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种群的组成上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要把该探究活动上成一节验证或简单的重复实验。
本节内容共2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三、课堂教学过程(第1课时)附:本节巩固练习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2. 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3.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4.下列属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A.群落的物种组成B.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C.群落的空间结构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5.下列简图依次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能量流动方向的是()A.⑴⑵⑶⑷B.⑴⑶⑵⑷C.⑴⑷⑵⑶D.⑶⑴⑵⑷6.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A.共生关系B.寄生关系C.竞争关系D.捕食关系7. 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4.3 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本节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延伸了前面有关种群的知识,又为后面的《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基础。
鉴于课时内容地位,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即学生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现实中,应用于生活、生产之中。
二、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决方法]⑴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
⑵巧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和资料分析,联系实际突破重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解决方法] 联系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探究材料、图片、课件。
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材P71讨论题。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
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
群落的构造教课方案教材解析《群落的构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 节的内容。
本节包含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构造等内容。
本节课承前启后,既对以前种群的特点和数目变化知识进行了稳固和应用,又为后边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做好了铺垫。
学情解析高二学生已经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到处有生物。
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建了条件。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必定的形象思想能力,本课经过与图片、案例、模型、短片的有机联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设计思想本节教课内容采纳多媒体协助配合教师指引学生主动参加,经过问题—商讨—整合的模式加以达成。
在引入本课时,经过解析池塘中的各样生物,使学生明确池塘中某一种生物的数目变化会影响其余多种生物,各样生物经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引出群落的看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引学生研究的欲念。
在教课中,适合联合图片、案例、看法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的认识,并给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思虑的气氛,经过插入小看频播放,更大程度上浮换了学生学习的踊跃性,使学习的过程快乐而轻松。
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辨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理解不同群落的差异。
2、掌握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并能举例。
能力目标1、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2、经过议论学习,相互沟通学习成就,培育学生的解析问题能力、口头表第1页达能力和协作精神。
感情目标1、经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可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相互帮助,并能在实质生活中表现出来。
2、经过学习群落的特点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成立生态学的基本看法。
教课重点1、群落的物种构成和丰富度。
2、种间关系。
“群落的构造”一节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辨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剖析群落的物种构成,差别不一样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一样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构造。
教课重难点群落的构造特色从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绘群落的构造特色教课策略和手段设问指引、剖析议论与讲解相联合的教课方法教课过程教课教师的组织指引学生活动步骤讲堂出示图片:草原上生活的动物读图思虑导入问:1.你能认出它们中的那些种类?共有小组议论多少种生物?沟通并回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是完整独立的?若是答问题生活在该草原中的肉食性动物大批减少,草原上其余种群的数目将会出现如何的变化?.生经过上述的实例可见: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物群区的生物大家庭,拥有必定的构成和构造,落的此中的各样生物互相限制,又互相依存,观点是一个一致的整体。
展现:美国亚利桑那州草原黑尾鹿数目变剖析实例化的曲线图。
并议论回问:1.黑尾鹿数目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数答问题,从量变化?(草场的急剧退化)实例和问2.如何恢复退化的草原?是只需人为种题中概括草就能够吗?(需要认识草原上有互相关群落的概系的各样生物。
)念。
3.你能概括出群落的不一样的圆表示不一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二.群展现图片:亚马逊热落水问:你能介绍一下这平上你研究这个群落,你研究些方面?的问议论:群落研究的内教课企图创建新情形,让学生感觉生活在一同的各样生物之间其实不是各自独立的,他们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限制的关系经过实例剖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而自行建立群落的观点,并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群落是在种群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系统,研究群落会有新问第1 页题的差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此中主要研究的是群落的物种构成(引出下文)三.群展现图片: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学生剖析落的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及其物种资料图片进行物种问:1.这两个群落同样吗?你如何划分这思虑、议论构成两个群落?(两个群落的物各种类不一样)及小组内2.什么是丰富度?你能举出那些要素可能合作学习。
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故此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和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已贮备了一定的生态学知识,知道了在种群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并初步掌握了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的有机结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据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I、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II、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二、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案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种群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对于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板书曲线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案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案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结构,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案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案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生<一起答):群落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71页,能够识别群落并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通读课本72-75页,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阅读课本75页探究实验,尝试进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教学设计
五、板书:
第3节群落的结构
定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研究的问题:
群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落结构特征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
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想“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3中4.3内容,包括群落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
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大量渗透德育教育,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1.充分理解群落概念,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能力: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从文字中理解环境保护丛自身做起.三.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五、教学过程〖回顾〗1.生命系统几个层次2.举例说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渗透生态环境问题)〖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一.概念(让学生研究探讨池塘图)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思考:下列实例是否属于群落:1.一个池塘中全部鱼2.一块朽木上的全部木耳3.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4.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二、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举例农田和海洋生态系统)德育:不要破坏生物原有环境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