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结构组成
- 格式:doc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34
周易译注最好的版本摘要:一、周易简介1.周易的起源2.周易的内容与结构二、周易译注的重要性1.帮助读者理解周易原文2.促进周易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发展三、评价周易译注版本的几个方面1.译注的准确性2.注释的详尽性3.译文的流畅性4.书籍的权威性5.读者的反馈与口碑四、推荐周易译注版本1.中华书局版《周易正义》2.商务印书馆版《周易》正文:《周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远古时期,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经典之作。
它以卦象、卦辞、爻辞等形式阐述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对后世影响深远。
因此,选择一本好的周易译注版本对于学习和研究周易具有重要意义。
在评价周易译注版本时,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译注的准确性是评价周易译注版本的首要标准。
周易原文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古朴和内涵的丰富给现代人带来了很大的阅读困难。
因此,一个好的周易译注版本应该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帮助读者理解周易的精髓。
其次,注释的详尽性也是评价周易译注版本的重要指标。
周易原文中涉及许多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有详尽的注释才能使读者更好地领悟。
一个优秀的周易译注版本应该能够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注释,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周易的文化内涵。
再者,译文的流畅性对于周易译注版本同样重要。
一个好的周易译注版本应该能够将原文的韵味和意境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感受到周易的魅力。
此外,书籍的权威性和读者的反馈与口碑也是评价周易译注版本的重要依据。
一个权威的周易译注版本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可靠的学习资源。
而读者的反馈与口碑则反映了该书在市场上的认可程度,可以为读者选购周易译注版本提供参考。
在众多的周易译注版本中,中华书局版的《周易正义》和商务印书馆版的《周易》堪称佳作。
这两本书在准确性、注释详尽性、译文流畅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周易》的结构组成——摘录于兴让著《周易研究》第三章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结构组成,《周易》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周易》本身乃由符号错综而成,其结构就显得更为复杂。
就简略而论,《周易》的结构乃是阴阳符号变易而成。
还有,《周易》的结构乃是《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卦相摩相荡重叠而成。
如果再往详细一点,就是《周易》中的原始八卦各代表一种物象;两种物象又各互相重叠组成了新的事物象征。
也有两个原始八卦相重叠组成了新的事物象征,这种事物又由六个爻位组成;这六个爻位的容变易又赋予了这个事物的一个特定容。
就一般情况而言,这是人们所共知的常识。
《周易》的研究到了宋代,一个叫邵雍的易学大师的研究颇令人关注。
在《周易》的占卜方面,他发明了“数字起卦”法,对占卜术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变革。
除此以外,他对《周易》的卦形结构组成也颇有研究,并推出了《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六种图形(见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
我们先来看看邵雍所谈的这些结构。
这些图形被朱熹首次列入他的《周易本义》之首,并加了注译。
其图形(二)下注为:《系辞转》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
”《说卦传》曰:“《易》,逆数也。
”《邵子》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自《乾》至《坤》,皆未得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
”后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其图形(三)下注为:《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
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
中国传统文化——《易经》八卦一、《易经》八卦:1、《易经》释名及其性质2、《易经》的成书过程3、《易经》的结构4、八卦符号系统及其含义5、八卦的推演原理6、八卦思想与现代科学一、《易经》释名及其性质:《周易正义•序》“夫《易》者,变易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1 、本是蓍草占卦的记录,是一部算卦的书;2 、爻词记录了世象百态、风土人情,起到了史书的作用;3 、以阴阳二爻为核心,解释世间万物的冲突对抗、此消彼长,认识到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实质是一部哲学书.4、后世学者称之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
二、《易经》的成书过程:伏羲创八卦——“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象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系词下2》。
夏为《连山》,商为《归藏》,周为《周易》——后天八卦与《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1.伏羲画八卦2.周文王组六十四卦作卦辞3.孔子作“十翼”4. 周公旦作爻辞三、《易经》的结构以“卦”为基本单位,由经、传两部分组成:1.《易经》是一部占筮预测的使用之书——“经”指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卦形,并各有卦辞和爻辞加以解说。
2.《易传》是一部哲学性质的书——“传”是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字共十篇,称为“十翼”,《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杂卦传》共十篇。
3. 经、传本分别成书,东汉末将“十翼”部分内容编入“经”,合成一书。
4.《彖》两篇,共64条,对应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及卦辞;5.《象》两篇,共450条,解释六十四卦的称“大象”,解释三百八十四爻的称“小象”;6.《文言》仅有两章,只对应解释“乾”、“坤”两卦。
周易一、周易的基础部分周易是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贤们对天、地、人和时间为客观对象的认识后,总结和创立一套符号系统和运算模型,就象选现在的计算机一样,在一的数学模型上对许多事情进行数学计算,然后就有了我们的数字时代。
我们先贤也创立了这类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包括了人和宇宙客观的关系,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等,以及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统一于这个模型中来,万事万物都大统一这个模型。
通过这个模型的计算,我们可以知道已知的时空和社会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也可以知道未知时空和社会的部分发展和变化。
这个运算模型叫:《易》。
《易》在远古就有,到了后来的夏、商、周,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易》,只不过到了周,周文王做了后天八卦的易后,人们一直沿用到现在。
周朝的易叫《周易》主要内容有:先天八卦,后天八卦,阴阳五行、河图与洛书、64卦序、天干地支等。
1.先天八卦1)八卦的由来我们的祖先根据万物的产生发展得规律,创立了一套符号系统,这系统的基础元素就是“卦”。
这卦又是如何又来的?卦的产生是以人为中心的空间观察宇宙万物而得出的。
具体讲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再生万物。
首先,道生一,以人为中心来看这个“一”,这里面就它的信息,因为在人对它时候,它就有左右之分,在左为阳,在右为阴,我们的先人创立了“—”阳爻和“- - ”阴爻,来表示“一”左右之象。
然后由一再生二,也就是“一”的前后运动,在人为中心的观察来说:前为阳,后为阴,也用“—”阳爻和“- - ”阴爻,也就在“一”爻的基础上有了“二”的有爻的变化,也就是一个平面变化(如图1)图1 再后,二生三:这个2爻组成的平面上下运动下,也就产生了表示上下关系的第三爻,这个表示上下变化的爻,也用“—”阳爻和“- - ”阴爻,也有其含义:在上为“—”,在下为“- - ”。
如图2.图2.最后这3爻及其变化后主成了先天八卦的立方体(如图3)。
图3先天八卦是有3个爻组成的,3爻就象“3D”,本生带有一个立方含义,只不过“3D”没有象的含义,而3爻有象的含义,有更多的信息。
周易概说林忠军一、《周易》释名古代对“周易”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
英文中The Book of Chang的译文就是取此义。
具体地说,“周”字,有二义: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②指代号,即周朝,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如《周礼》、《周语》等。
“易”字也有二义:①是指变化,从文字学看,有说“易”字的构成是“日”、“月”。
“易”上为“日”,下为“月”象征日月阴阳变化;有说“易”的甲骨文为象征将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变换、交易。
从《周易》内容看,包含着变化的思想:如卦爻辞中,《乾》卦从初爻到上爻“龙”由“潜”、“见”、“飞”、“亢”的变化,《泰》卦中大小、往来、平陂、往复的变化。
行筮时运算而显示出数的变化,等等。
《周易》中这种变化被注释《周易》的《易传》深刻地、明确地阐发出来。
《易传》所谓的阴阳交感、天地变化的思想成为中国先秦辩证哲学中的精粹。
故“易”有变化之义。
②是指古代卜筮之书的代名词。
按照古书记载,有《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筮书称为“三易”,故易是筮书专有名词。
(见刘大钧《周易概论》Pl-4)。
二、《周易》书名辨异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
《周易》、《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
西汉以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
《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
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没有严格区分。
易经《乾坤谱》中,周易八卦的立体结构如图:干:x=1,y=1,z=1巽:x=1,y=1,z=0离:x=1,y=0,z=1兑:x=0,y=1,z=1震:x=0,y=0,z=1坎:x=0,y=1,z=0艮:x=1,y=0,z=0坤:x=0,y=0,z=0卦名象征物象征意义干天健坤地顺震雷动巽风入坎水陷离火丽艮山止兑泽悦六十四卦卦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出处:朱熹《周易本义〈卦名次序歌〉》杂卦《干》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
《屯》见而不失其居。
《蒙》杂而着。
《震》,起也。
《艮》,止也。
《损》、《益》盛衰之始也。
《大畜》,时也。
《无妄》,灾也。
《萃》聚而《升》不来也。
《谦》轻而《豫》怠也。
《噬嗑》,食也。
《贲》,无色也。
《兑》见而《巽》伏也。
《随》无故也。
《蛊》则饬也。
《剥》,烂也。
《复》,反也。
《晋》,昼也。
《明夷》,诛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咸》速也。
《恒》,久也。
《涣》,离也。
《节》,止也。
《解》,缓也。
《蹇》,难也。
《睽》,外也。
《家人》,内也。
《否》、《泰》反其类也。
《大壮》则止,《遯》则退也。
《大有》,众也。
《同人》,亲也。
《革》,去故也。
《鼎》,取新也。
《小过》,过也。
《中孚》,信也。
《丰》,多故也。
亲寡《旅》也。
《离》上而《坎》下也。
《小畜》,寡也。
《履》,不处也。
《需》,不进也。
《讼》,不亲也。
《大过》,颠也。
《姤》,遇也,柔遇刚也。
《渐》,女归待男行也。
《颐》,养正也。
《既济》,定也。
《归妹》,女之终也。
《未济》,男之穷也。
《夬》,决也,刚决柔也。
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卦名次序歌诀释意乾坤屯蒙需讼师干干(拼音:qián,中古拼音:gien),六十四卦之首。
周易彖原文与解析《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古代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周易》彖原文是《周易》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解读方法。
本文将对《周易》彖原文进行原文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周易》的思想精髓。
一、《周易》彖原文概述《周易》彖原文由64篇卜辞组成,每篇卜辞称为一个“卦”。
每个卦由六个爻组成,每个爻有两种可能的状态,分别是“阴”和“阳”。
六个爻的排列形成了一个六位的二进制数,共有64种可能。
每种可能对应着一个卦的名称和解释,这就是《周易》彖原文。
二、《周易》彖原文解析1. 《周易》彖原文的结构《周易》彖原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卦名、彖辞、象辞和文言传。
卦名是用来表示每个卦的名称,可以理解为卦的主题。
彖辞是对卦的解释和评价,可以理解为对卦的概括和总结。
象辞是对卦象的描写和解释,可以理解为卦象的具体表现和象征意义。
文言传是对卦的起源和传承的描述,可以理解为卦的历史和渊源。
2. 《周易》彖原文的哲学思想《周易》彖原文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众多的哲学思想。
比如,《周易》强调了阴阳之道和均衡之道。
阴阳之道认为事物存在着两个对立的方面,如男女、日月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感应。
均衡之道强调了事物的平衡和和谐,主张人们要尽力追求内外、上下等各个方面的均衡。
3. 《周易》彖原文的应用《周易》彖原文不仅仅是古代哲学的研究对象,也被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
比如,在历史学和文学创作中,可以通过《周易》彖原文来阐释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命运。
在管理学和领导力培训中,可以通过《周易》彖原文来帮助人们理解组织的运行规律和员工的性格特点。
在婚姻咨询和情感治疗中,可以通过《周易》彖原文来解读夫妻关系和个人的心理状态。
4. 《周易》彖原文的现代意义《周易》彖原文作为古代智慧的见证,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很难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易学易经入门知识点总结1. 起源与历史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孟子整理而成。
据说,《易经》最早要追溯到周朝的文王时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易经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哲学、占卜、文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参考书。
易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占卜、宇宙观、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被誉为“天下第一经”。
2.易经结构《易经》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共计64卦和384爻。
其中,《易经》占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计三百八十四爻。
《易传》则是对这六十四卦的详细解释和阐述。
3.易经理论《易经》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理论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之一,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这两种相反而又统一的对立面所构成。
而“五行”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可以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
4.易经卦象《易经》的卦象是由上下两重三个爻组成,分别表示阴阳的变化。
《易经》的六十四卦是由这六个爻组成的,每一卦都代表着某种特定的象征和内涵。
在分析问题、预测未来时,可以通过变动的卦象来进行判断和卜卦。
5.易经的应用《易经》不仅仅是一本古籍,更是一部博大精深、应用广泛的学问。
《易经》不仅可以用来占卜预测,还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工作、处世之道。
在古代,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都深受《易经》的启发和影响,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决策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6.易经的研究《易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形成了丰富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
近现代的学者也对《易经》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易经》经文的逐字逐句解析,尝试发掘其深层次的意义和内在规律。
7.易经的价值《易经》被誉为“沟通天人之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易经》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
通过学习《易经》,可以领略其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奋斗。
周易零基础入门教程一、初识周易1.1 周易的来历周易,古老而神秘。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还是一部哲学经典。
许多人一提到周易,脑海中便浮现出那些复杂的卦象和深奥的解释。
其实,它的核心是“变”。
变化是宇宙的真理,周易通过六十四卦,把这种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1.2 易经的结构周易的结构分为《易经》和《易传》。
简单来说,《易经》包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卦象就像是一幅幅画,描绘着人生的不同场景。
而《易传》则是对这些卦象的解读,像一位智慧的长者,为我们指点迷津。
二、卦象的魅力2.1 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一卦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例如,乾卦,象征着天,代表着阳光、积极和力量。
而坤卦则是地,象征着柔和、包容和滋养。
这两卦像极了人生中的对立面。
阳光下总有阴影,柔软的土地也能孕育出坚硬的山。
2.2 卦辞与爻辞卦辞和爻辞是周易的灵魂所在。
卦辞简洁明了,却字字珠玑,给人启示。
爻辞则更为细腻,描绘了不同情况下的应对之策。
拿到手中的卦象,就像握住了宇宙的钥匙。
心中有了疑惑,翻开爻辞,答案便会浮现。
2.3 解卦的方法解卦其实是一门艺术。
先要观察卦象,感受它的气场。
接着,结合自己的处境,思考卦辞的意思。
然后,逐条分析爻辞,找出适合自己的那一句。
记住,解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关键在于心灵的感应,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智慧。
三、周易的应用3.1 日常生活中的周易周易不仅适用于哲学讨论,它还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面对重大决策时,可以掏出周易来占卦。
这种做法听起来可能有些玄乎,但其实是一种内心的自我对话。
我们在卦象中寻找灵感,反思自己的选择。
3.2 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复杂得像一团麻。
周易提供了智慧的视角。
面对朋友间的争执,可以用周易来分析双方的立场。
乾卦的积极态度与坤卦的包容心,可以帮助我们化解矛盾。
用心去理解别人,就能找到解决之道。
3.3 心灵的修炼周易也能成为我们心灵修炼的工具。
它教会我们顺应自然,接纳变化。
在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感受周易的智慧,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平和。
怎样看懂《周易》卦象《周易》是否有预测的功能? 《周易》又有哪些部分组成?怎样才能看懂《周易》卦象呢?《周易》的文章结构都由卦象、卦名、卦词、爻词组成,非常紧凑,卦名就是解释整卦要说什么事情,卦词对卦名加以解释,爻词则用来说这件事情发展的过程,中间会有哪些吉凶的可能性出现,提醒看的人注意趋吉避凶,所以曾仕强教授讲要超越吉凶,就这个道理。
《周易》在叙事上大量采用了引喻的方法,这也是造成现代不容易看懂的原因,比如“咥虎尾”,原意是“踩老虎尾巴”,其实是比喻得罪人,把得罪人说成是“踩老虎尾巴”,现代人当然不容易想到了,这种方式有点像“伊索喻言”,这种方法在后世也被大量采用,比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等成语的出现,都是在描述一个画面来说明一个道理,那时没有动态的画面,只好用卦象来代替,到了现代,我们更多看的是教学光盘,这种表现形式在小时候很像我们常看的小人书。
《周易》的卦象要把握住它的变化。
《周易》不是死板的,比如算卦,算的准不准,历史上没有完全按照卦来算的,还要分析它的形势、其他的环境。
从看电视剧中我们也能知道,往往那些巫师在算卦时都会分析当前国家局势。
结合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再辅以卦象的变化来说出一个道理、策略,所以我们不能只单纯靠卦象来决定一切。
《易经》里有两种方向,“精英易学”和“民间易学”是不同的。
精英易学在历史上是占有主导地位的,皇帝都在学。
《易经》里谈的吉凶都是变化的,它是大的网络系统,都是综合的,没有一卦绝对的好,也没有一卦绝对的不好。
六十四卦也是这样,就是追求创新和谐的同时保持一种忧患意识,保持一种低调。
乾卦体现自强不息开始,到最后一卦是“未济”,它是不太好的一卦,最好的一卦是倒数第二卦“既济”,当然最好也是相对而言,《周易》不讲“最”讲“更”。
“未济”是没有成功,“既济”是已经成功了。
我们再看卦象:“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下离为火,上坎为水”,卦象先从下面看,下面是离卦,代表火,坎代表水,离中虚,坎中满。
通行本周易卦序,通常称为通行本序或今本卦序,是指广泛流行的《易经》卦爻辞文本(即《周易》经部)对六十四卦的叙述顺序。
这个卦序在易学界通常以“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等顺序排列。
通行本序整体规划包括三项内容:
1. 分篇及其数量分配;
2. 骨构,即主卦及其“主统散”结构;
3. 父母卦、子女卦两大板块互换卦项确定。
关于通行本序的原理,历代易界学人积极探究并试图予以合理解释。
其中,唐人孔颖达曾用“二二相偶,非覆即变”来概括通行本序的特点。
但无论哪种解释,都没有一种说法能够完美解释通行本序的原理。
更多有关通行本周易卦序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易学学者或查阅相关研究文献。
论《周易》的象数图示结构倪南《周易》思想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和主要构成是其取象运数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直接与卜筮有关,并且成为后世象数易学的发端。
卜筮,分别指龟卜和筮占两种占卜的方式。
卜筮在古代的占卜体系中,不同于其它的方式如天文占、式占、形法等,是一种独特的类型。
卜筮来源于用动物之灵或植物之灵作媒介物去沟通神人的原始崇拜习俗,其起源均相当古老,仅以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
商周时期,卜筮已经是"决嫌疑,定犹与(豫)"的主要占卜形式,其思想基础在于认为"龟之言久也,十(千)岁而灵,比(此禽兽而知吉凶也。
蓍之为言蓍(耆)也,百年一本,生百茎,此草木之寿(俦)知吉凶者也,圣人以间鬼神焉"(《太平御览》引《洪范五行传》),是万物有灵论的表现。
古代占卜中,蓍、龟、或筮、卜常常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它们是"象""数"互补的两种占卜形式,在实际占卜中,二者也常被结合在一起交替使用。
关于筮法的起源,古代文献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始终莫衷一是。
近几年的考古成果使得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现在人们已将商周时期甲骨、铜器、陶器、石器等出土文物上的一种数字符号确认为早期的卦画,并把它们破译成功,从而证明,至少在商代,筮法就已存在。
从现有发现看,商周时期的卦画一般是用数字以竖写形式表明,所用数字包括十进制数位中的一、五、六、七、八、九六个数字,省去了二、三、四(因卦画竖写,难以辩认),不包括十(属于下一进位的"一"),并且既有作三爻者,也有作六爻者,与《周易》用阴阳二爻表示六、七、八、九这四数中的九、六不同。
早期卦画用数较多,说明其用蓍之数和揲蓍之法与《易传·系辞上》所述不尽相同。
另外,占筮的另外两个系统,即所谓的《连山》、《归藏》,从现存资料来看,其筮法也与《周易》筮法有一定的差别,所谓"占异者,谓《连山》、《归藏》占七、八,《周易》占九、六,是占异也"(贾公彦:《周礼注疏》),《连山》、《归藏》占"彖"不占"变","彖"为筮数七、八,"变"乃筮数九、六,"《连山》、《归藏》占'彖',本其质性也;《周易》占变者,效其流动也"(郑玄:《周易乾凿度》注)。
《周易》的结构组成——摘录于杨兴让著《周易研究》第三章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结构组成,《周易》自然也不例外,更何况《周易》本身乃由符号错综而成,其结构就显得更为复杂。
就简略而论,《周易》的结构乃是阴阳符号变易而成。
还有,《周易》的结构乃是《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卦相摩相荡重叠而成。
如果再往详细一点,就是《周易》中的原始八卦各代表一种物象;两种物象又各互相重叠组成了新的事物象征。
也有两个原始八卦相重叠组成了新的事物象征,这种事物又由六个爻位组成;这六个爻位的内容变易又赋予了这个事物的一个特定内容。
就一般情况而言,这是人们所共知的常识。
《周易》的研究到了宋代,一个叫邵雍的易学大师的研究颇令人关注。
在《周易》的占卜方面,他发明了“数字起卦”法,对占卜术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变革。
除此以外,他对《周易》的卦形结构组成也颇有研究,并推出了《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文王八卦次序图》、《文王八卦方位图》六种图形(见图二、图三、图四、图五、图六、图七)。
我们先来看看邵雍所谈的这些结构。
这些图形被朱熹首次列入他的《周易本义》之首,并加了注译。
其图形(二)下注为:《系辞转》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
”《说卦传》曰:“《易》,逆数也。
”《邵子》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自《乾》至《坤》,皆未得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
”后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其图形(三)下注为:《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
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
”后六十四卦方位放此。
其图形(四)下注为:前八卦次序图,即《系辞传》所谓“八卦成列”者,此图即其所谓“因而重之”者也。
故下三画即前图之八卦,上三画则各以其序重之,而下卦因亦各衍而为八也。
若逐爻渐生,则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者。
”尤见法象自然之妙也。
其图形(五)下注为:此图圆布者:《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
阳生子中,极于午中。
阴生午中,极于子中。
其阳在南,其阴在北。
方布者:《乾》始于西北,《坤》尽于东南。
其阳在北,其阴在南。
此二者,阴阳对峙之数。
圆于外者为阳,方于中者为阴;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者也。
其图形(六)图形(七)下合注为:右,见《说卦》。
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后天之学也。
”朱熹除了这些注释外,还在《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处注道:“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
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希先生陈抟图南者。
所谓先天之学也。
”朱熹除了以上各处注说明外,还在《卦变图》之后有一段注释说明文字,其文字为:右易之图九,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
自伏羲以上皆无文字,只有图画,最宜深玩。
可见作易本原精微之意。
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卽今之周易。
然读者亦宜各就本文消息,不可便以孔子之说为文王之说也。
这是《周易本义》中所绘的结构布图及其文字说明。
朱熹把这些图形,特别是先天八卦次序图和方位图列入《周易本义》,可以说有道理,也没有道理。
所谓有道理,即这些阴阳符号变易本取材与《周易》,而且邵雍在运用数字起卦后,仍在运用《周易》各卦中的爻辞来进行占卜。
所谓没有道理,是邵雍所绘制的先天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与《周易》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不一致。
当然这些邵氏已坦白地承认,他的易经结构图分为先天伏羲之易和后天文王之易。
对于文王和后天之易的图形结构,邵氏只绘了两个图形,即《文王八卦方位》和《文王八卦次序》。
这两个图形结构很简单:他有如朱熹所说的,它来源于《说卦》。
但邵氏所绘制《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却令人费解。
也就是说,邵氏为什么把《周易》的原始八卦按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次序进行排列?为什么把六十四卦的次序排列为乾一、夬二、大有三、大壮四、一至到比六十二、剥六十三、坤六十四呢?还有此外圆内方的邵氏《方圆图》的编排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了弄清楚这些,我们不妨先从《方圆图》入手。
有关这一《方圆图》,清代的刘一明在他的《易理阐真》中曾把它分解为三个图形,此图形倒分解得清晰明了,我们倒不妨把它复制如下。
刘一明所绘的《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圆图》见图(八)。
刘一明所绘的《羲皇先天六十四卦方图》见图(九)。
刘一明所绘的《邵尧夫方圆图》见图(十)。
刘一明所绘的先天三个图形,这些图形见于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易卦图与人生》一书中。
就《周易卦图与人生》一书所印的版本而言,里面显然有很多谬误之处。
比如说除了第一个图即《圆图》中的内圆外圆的对称并不规范外,还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在内圆《坤》卦卦形外围附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部分,将外围的《坤》卦错写成《离》卦。
这样内圆《坤》卦的外围八卦就形成了《乾》、《兑》、《离》、《震》、《巽》、《坎》、《艮》、《离》,这里《坤》卦外围的八卦便少了一个《坤》卦,多了一个《离》卦。
又比如说第二个图形,即《方图》中,在第二行从左往右数第五个卦形,此卦为《小过》,其卦形为《艮》下《震》上,其阴阳符号为(䷽),但此图却将其阴阳符号画为(䷽)。
此图最后一行从左往右数第七个卦形,此卦为《夬》卦,其卦形为《乾》下《兑》上,其阴阳符号为(䷽),但此图却将其阴阳符号画为(䷽)。
就这两个《圆图》与《方图》的文字和阴阳符号,其错误就是明星易见的。
此书所绘制的第三个图形,即《邵尧夫方圆》,此图却颇令人困惑。
按此图的《内方图》,其中有六处明显错误。
一是第二行从左往右数第一个卦形(以下皆从左往右数,不再重复),其卦为《遯》卦,其卦形为《艮》下《乾》上,其阴阳符号为(䷠);但此图却将其阴阳符号画为(䷠)。
二是第二行第四个卦形,其卦为《小过》,其卦形为《艮》下《震》上,其阴阳符号为(䷽),但此图却将其阴阳符号画为(䷽)(此一卦形阴阳符号画错与前一个《方图》中犯了同样错误,不知何故)。
以下还有此《内方图》中的第三行第七卦的阴阳符号画错,第四行第八卦的阴阳符号画错,第五行第四卦的阴阳符号画错,第八行第五卦的阴阳符号画错,此处就不作一一说明,读者一看便知。
那此《方圆图》的《外圆图》又如何呢?《外圆图》又分为《内外圆》和《外外圆》两个部分。
《外圆图》的《内外圆》是由原始八卦的符号组成,即由《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个阴阳符号依次组成。
《外圆图》的《外外圆》是由这八个原始八卦阴阳符号又分为八组附在《内外圆》的外围而组成。
这一问题在《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中已表现得很明显。
但是,我们查一下《邵尧夫方圆图》的《外圆图》,将会发现与此大相径庭的问题。
我们就权且不查《外圆图》的《外外圆》的阴阳符号,就以《外圆图》的《内外圆》的阴阳符号而论,是画了八个原始八卦的阴阳符号,但是却有两个是《乾》(☰)卦符号;有三个是《离》(☲)卦符号;有一个是《坤》(☷)符号;有一个是《艮》(☶)卦符号;有一个是《兑》(☱)符号。
而且其排列顺序也与《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圆图》不一样。
《周易》的图形全是用阴阳符号组成的,一个阴阳符号的错误,将会导致一个卦的整个变形,它已不是此卦,而变成了另一个卦形。
更何况《邵尧夫方圆图》乃全部是用阴阳符号表示的。
我们要说此一刘一明所绘的《邵尧夫方圆图》不同于朱熹《周易本义》里所绘的《方圆图》,即《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是另一种《方圆图》,那绝不可能。
因为此《邵尧夫方圆》乃是由前一个《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圆图》和《羲皇先天六十四卦方图》合并而成。
但它与前两个图形不符。
还有,不论怎么讲,《邵氏方圆》的《外圆图》乃是由内圆八卦和外圆八卦相荡而成,此《外圆图》的《内外圆》只有原始八卦的五种卦形,它又有怎样荡成现存《周易》的各种六十四卦卦形呢?看来,此《邵尧夫方圆》的《外圆图》和七《内方图》一样,都有着明显的错误。
刘一明所绘制的《邵尧夫方圆》中出现的种种错误,不知出于原著?还是点校者在校正时出现了错误?还是排版时出现了错误?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追究这些东西,我在这里只是向读者说明一下,不然,读者将会认为刘一明所绘的《方圆图》与朱熹《本义》所绘的《方圆图》不是一回事。
实际上它们是一种图形。
话该说回来了,我们不论刘一明所绘的三个图形的错误如何,但它却能过给我们带来这样一启迪,即从刘一明所绘制的图形中看出令人迷茫的《方圆图》阴阳符号相摩相荡所形成的轨迹。
所谓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也即《方圆图》,其《内方图》,实不外乎是先将《乾》卦的符号(☰)排列在最下一层,而连排八个;然后再与其它《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的符号(从右往左排)相组合,这样自然就形成了最下一层的《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八个新的卦形。
也即用《乾》挂逐一同其它八个原始八卦(包括自身)相组合而成。
如同此法,再用《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原始七卦的阴阳符号再逐一和其它八个原始八卦相组合,自然便形成了这一六十四卦的《内方图》。
也由于这原始八卦自身相结合仍等于自身(如上《兑》下《兑》仍为《兑》卦)。
所以,在其《内方图》中就形成了从《乾》卦到《坤》卦的“《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一条中心斜线。
”所谓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的《外圆图》,实不外乎用《内外圆》的《乾》、《兑》、《离》、《震》、《坤》、《艮》、《坎》、《巽》的阴阳符号(逆时针排列)和《外外圆》的八个《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的阴阳符号(一半按顺时针排列,一半按逆时针排列,参图八,刘一明所绘制的《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圆图》)相摩相荡而成,由此相摩相荡即形成了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的《外圆图》各卦的排列位置。
应该说邵氏的《方圆图》也并没有多大奥秘,人们所推崇并感到迷惘的《方圆图》也不过如此而已。
也不能不说,邵氏也为此费了一番苦心。
但从另一方面讲,即邵氏《方圆图》原始八卦的次序排列,除了受了朱熹所说的借用了《说卦》中曾运用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火相簿,水火不相射”这种原始八卦的相互属性照应外,看来邵氏在《内方图》的次序排列运用上还运用了“二进位制”这一数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