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文化史)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知识点整合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7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⑴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含义: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暗含反帝的要求)⑵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内容:建立民国地位:三民主义的核心(因为从理论上解决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⑶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内容:平均地权:核实地价,增价归公;性质: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二)理解新三民主义⑴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孙中山本身与时俱进的精神⑵提出: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
⑶内容:民族主义:对外突出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2、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的纲领的基本原则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二、毛泽东思想(一)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方面的主要内容(1)井冈山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927年10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三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新民主主义理论:创造性提出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对新民主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完整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中共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文章:《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等(二)了解“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1.三某某义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某某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背景:① 19世纪末,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救国主X均失败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④孙某某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内容:“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某某某某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作用:①三某某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某某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某某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某某革命运动的发展②三某某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某某革命任务。
2.新三某某义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其历史作用?背景:①孙某某的挫折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某某看到了希望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④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某某重新解释三某某义。
内容:“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它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主义”强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授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作用: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某某义的核心②新三某某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3.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概述其主要内容、思想精髓和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科学内涵:①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③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④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案24 单元学习总结1.列表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1.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②邓小平理论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它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成为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们的启示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源泉。
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1.运用表格比较新、旧三民主义三个概念既有严格的区别,又密切相关。
(1)毛泽东的思想是指毛泽东同志的个人思想,有正确的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思想。
(2)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总结,不包含错误的思想。
(3)毛泽东的错误思想,比如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和“文革”中一系列“左”倾错误观点,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已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例题(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本题以近代军阀推行“主义”为切入点,考查近代民主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知识总结知识总结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传入: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4)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5)三个代表。
(6)科学发展观。
2、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时期:20世纪初)(1)背景: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人民群众与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②鸦片战争以后,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救国方案,大多数是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改良救国,但均遭失败。
③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
④孙中山代表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2)内容: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辞中提出。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开展民族革命,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开展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开展社会革命,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实现家给人足。
(3)意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它表达了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4)实践: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金版学案】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整合新人教版必修3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条主线: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三个时期: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时期四大理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重大历史线索1.四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要解决的问题、思想精髓以及重大作用:(1)内容。
①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②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③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2)认识。
①近现代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孙中山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是为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邓小平是为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三次历史性巨变都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真正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三、题型应用体验归纳和概括类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图表、图片等材料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信息处理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
【典型例题】从中国历史来看,20世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这三大理论成果都( )①具有时代特征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产物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④具有科学性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①③④【技法攻略】析材料┄→知要点:题干内容涉及三大理论成果。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一、三民主义的形成:
1、背景:
①民族危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种改良救国方案失败
②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③个人因素: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民主革命思想。
2、提出: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进行民族革命,用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民权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即“创立民国”,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进行社会革命,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国家,国民共享。
4、作用:
三民主义思想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5、实践:
①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②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制定
B.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C.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③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和新力量,三民主义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屡次失败。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爱国运动给了他新的启示和希望。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①“民族主义”:对外反帝,对内各民族平等;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①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帝反封建
②有本质区别:新三民主义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产生根源在于阶级立场不同。
4、作用:新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实现了国共合作,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二、三民主义的内容:
三、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关系?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奋斗的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
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
有了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和完善的方法、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
实现奋斗目标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
四、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比较?
(1)同:若干基本原则基本一致,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对革命发展起推动作用
(2)异:民主革命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五、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1)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2)提出:同盟会成立,《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三民主义.
(3)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4)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5)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的相继失败.
(6)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把旧三民发展为新三民.
(7)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8)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六、孙中山的精神有哪些?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课程标准】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历史条件:
1、现实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科学理论。
2、阶级基础:随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
3、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实践基础: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
5、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6、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开辟了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三、毛泽东思想的其它方面
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也有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五、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源。
3、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课程标准】
概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1、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建设道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6、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7、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作用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二)创立过程
1、2001年,全面阐述“_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2002年,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历史意义
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
②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③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时期及历史背景、共同特点和作用。
⑴时期背景:毛泽东思想:42年中共七大。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
将胜利。
邓小平理论:97年中共十五大。
背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⑵共同特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⑶历史作用: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重要的准备,指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确立。
⑴毛泽东:①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是在遵义会议。
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⑵邓小平:①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十五大。
序号:3-7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