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1+鉴赏诗歌的语言-高考全攻略之备战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Word版含解析.doc
- 格式:doc
- 大小:307.00 KB
- 文档页数:17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1. 早期诗歌:国风、邶风、楚辞等- 国风:以山川河流、动植物、人民生活等为题材,以畅游山水、游乐自在、明忌悲追等表现手法刻画出儿女情长、田园生活和壮丽山河。
- 邶风:以家庭亲情、爱情及国家问题为题材,以亲情厚重、悲凉萧瑟、社会风尚等表现手法刻画出人性弱点、生活疾苦和社会腐败。
- 楚辞:以爱国之情、抒发个人遭遇、艰难求索和追求自由为主题,以豪放、激昂、激愤等表现手法刻画出个人奋斗、政治抗争和爱国情怀。
2. 宋代诗歌:唐宋骈文转变为自由散文- 唐宋骈文:诗歌通常遵循宫、商、角、征、羽五声,内容受到严格限制,注重音律和韵律的工整。
- 自由散文:突破了韵律和格律的束缚,诗歌不再拘泥于严格的形式,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突出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3. 唐代诗歌:杜甫、李白等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杜甫:以忧国忧民、抑郁愁怨、仰天叹息为主题,以伤感、孤独、悲情的情绪和写实手法刻画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 李白:以豪放、激情、奔放的诗风和广阔、辽远、奇特的意境为特色,以追求自由、陶醉于自然和壮丽山川为主题。
4. 宋元诗歌:以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为主要流派- 边塞诗:以塞北边塞的军事生活、士兵辛苦战斗、边城风情和抗敌英勇为题材,以咏史抒怀、抒发爱国之情、表达自己的遭遇和奋斗意志为主要表现手法。
- 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的优美风景、安闲自在、恬静舒适为题材,以描写山川河流的秀丽景色、田园生活的幸福和宜人气氛为主要表现手法。
二、了解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1.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社会现实主义倾向,强调真实、直接、自由的表达方式,提倡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和颠覆。
2. 五四运动和新诗运动: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倡导个人自由和人道精神,在创作风格上强调新意、新形式和新语言,形成了一批有活力和革命精神的新诗作家。
3. 抒情诗:以表达深情、内心的愿望和感受为主要目的,强调自由、个性和情感的独立性,追求真实、简练和直接的表达方式。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1. 造语精炼:古代诗歌通常以四言、七言为主,追求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
2. 运用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表现力。
3. 音韵的运用:古代诗歌注重音韵的运用,如平仄、押韵等。
二、古代诗歌的体裁与代表作品1. 五言绝句:以“唐诗”为代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律诗:以七言律诗为主,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 七言绝句: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兼怀友人》。
4. 古诗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水调歌头》。
三、古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1. 自然景物:描绘山水、花草、星月等自然景物,以及与人的情感交融。
2. 忧国忧民:关注国家和民众的命运和情感,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思考。
3. 人生哲理:反映对生活、爱情、友谊等人生问题的思考。
四、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1. 自由诗:不受传统格律和押韵的限制,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2. 新诗:以象征、意象、意境的表达为主,注重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3. 现代诗:注重语言和形式的创新,表达对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五、现代诗歌的题材与代表作品1. 爱情诗:如余光中的《女人的爱情》、北岛的《波兰的铁人》。
2. 都市诗:如北岛的《波兰的铁人》、顾城的《一代人》。
3. 抗争诗:如舒婷的《再别康桥》、顾城的《一代人》。
4. 思乡诗:如舒婷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夜访吴家窑》。
六、诗歌的鉴赏方法与技巧1. 掌握基本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
2. 了解作者背景与意图: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品味意境与音韵:通过细致品味语言的音韵和意境,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以上是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优异的成绩!。
考点31 诗歌鉴赏综合关于客观题从考查范围来说,选项前三项一般是分句考查,最后一个选项注重综合考查。
考点多,综合性强。
考点涉及诗歌的语句含意、表现手法、情感、语言特点、意境以及文学常识等。
Z知识建构hi shi jian gou一、常见陷阱常见的陷阱通常集中在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文化常识等几个要素上。
设误类型:曲解诗意、意象不合、意境不合、情感不合、不明手法、主题不合等。
卷别例句诗句出处语句表达重点设误类型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李贺《野歌》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
曲解诗意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
曲解诗意2018·新课标全国卷Ⅲ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王建《精卫词》充满对精卫的赞美之情。
主题不合二、考查类型考查方式真题示例应对策略词句理解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1.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复活诗句中所说的景物或事件,进而推断选项中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是否正确。
2.要注意联系上下诗句,或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来分析,不能孤立地猜测。
句子赏析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1.要注意词句解说是否曲解原意。
2.要注意选项中涉及的表现手法是否正确,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情感表达是否恰当。
思想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 1.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情感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 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
202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古典诗歌鉴赏1. 唐诗宋词元曲的体裁特点及代表作品- 唐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代表作品如《登鹳雀楼》、《送元二使安西》、《忆江南》。
- 宋词:豪放派、婉约派,代表作品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李清照的《如梦令》。
- 元曲:元杂剧和元散曲,代表作品如《西华山》、《蝴蝶梦》。
2. 古典诗歌的意象与比喻手法- 唐诗的意象: 如“烟波江上使人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宋词的意象: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茶杯盈满香泛泛,看指尖生白月圆”。
- 古典诗歌的比喻手法: 如“花前失却消息,天外月孤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3. 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表达- 唐诗:以清新含蓄、咏怀忧愁为主要特色,表达心境、抒发情感。
- 宋词:以空灵浪漫、婉约柔情为主要特色,抒发爱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 元曲:戏剧性强,情感表达直接、豪放,兼具唐诗和宋词的特点。
4. 古典诗歌的韵律、格律、韵脚- 韵律:指诗句中的声调、音长、重音等读法,使整首诗的朗朗上口。
- 格律:唐诗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宋词的词牌,元曲的五律、七律、八行双调等,是规定诗歌的韵律长度和节奏。
- 韵脚:诗句末尾的音节,如仄韵和平韵。
二、现代诗歌鉴赏1. 新诗的体裁特点及代表作品- 新诗:自由诗、意象诗、写景诗,代表作品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2. 现代诗歌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的特点: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诗人对时代、生活和人性的思考与反思。
- 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意象的运用、语言的简洁明快、意境的抒发和节奏的变化等。
3. 新诗派别及代表诗人- 流派:白话诗派、新感觉派、新月派、壁报诗派等。
- 代表诗人:郭沫若、毛泽东、艾青等。
4. 现代诗歌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 现代诗歌反映现实,关注人民生活、社会问题和思想状况,与现实主义文学有紧密的联系。
如何备考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1.基础积累:
-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尤其是经典篇目和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诗词。
-学习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格律、韵脚、词牌等基础知识,以及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
2.内容理解与鉴赏技巧:
-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分析诗词的形象、意境和情感,学会通过词语、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寄托和社会意义。
-分析诗词的语言特色,如炼字炼句、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借代等)及其表达效果。
-掌握诗词的结构布局、篇章组织和表达技巧,比如起承转合、虚实相生等。
3.答题策略:
-明确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特点,针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各种题型制定不同的解题策略。
-结合理论知识,找准题目设问的得分点,按照“点—析—结”的结构进行答题,即先明确指出诗歌某一方面的特点或作用,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最后总结该特点在全诗中的作用或价值。
4.真题演练与反思:
-大量做历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尤其关注新高考改革后的新题型和出题趋势。
-对比标准答案,了解评分标准,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答题思路和表述方式。
-反思错题,找出知识盲点和答题误区,并针对性地强化训练。
5.拓展阅读与深度思考:
-拓展阅读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古代诗词,培养对诗词艺术的敏感度和审美能力。
-鼓励独立思考,形成个人见解,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性解读。
6.教师指导与课堂互动:
-积极参与老师的专题讲座和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老师的经验和资源提升鉴赏水平。
-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交流观点,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备战2022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之语言高三总复习备战2022年浙江新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34诗歌鉴赏之语言【考点详解】赏析诗歌语言包括炼字、诗歌的风格和综合赏析诗句等内容,是诗歌考核的一个难点,应该重视。
考向一炼字【典例引领】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城东早春杨巨源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①诗家:诗人。
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名师点睛】炼字一般是要求分析“诗眼”,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基本上有两种类型,炼字有两种类型:统摄全篇,或者一字传神。
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
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
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可按以下步骤操作: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释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第三步分析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情与景的关系,及写景方法)(明手法)第四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考向二语言风格【典例引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背重点知识点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背重点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古诗歌鉴赏一直是语文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重点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重点知识点(一)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古诗歌鉴赏一直是语文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
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重点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重点知识点(一)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重点知识点(二)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1、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
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5、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总结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了解和掌握诗歌鉴赏的必考知识点对于高考备考非常重要。
下面是关于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的总结。
一、诗的基本特点1. 抒情性:诗歌是一种高度抒情的文学形式,表达着诗人的情感、思想、意境等主观感受。
2. 美感:诗歌追求美的境界,通过诗人的艺术创造和语言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悟。
3. 精炼性:诗歌要求言简意赅,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意义,具有高度的凝练性。
4. 音乐性:诗歌注重节奏和韵律的运用,通过音韵、押韵等手法增添了诗歌的音乐感。
二、诗歌的基本元素1. 主题:诗歌的核心思想和表达内容,是整首诗的中心和灵魂。
主题可以是感情、思想、景物、人物等。
2. 情感: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通过泛情、婉情、咏情等方式展现诗人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情感态度。
3. 意象:诗歌中的形象化的描述,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观形象,也可以是抽象意象。
4. 语言:诗歌语言是与众不同的,它精练、精确、富有诗意,语言运用需要注意音韵、节奏、押韵等方面。
5. 结构:诗歌结构包括意象的组织、诗句的布局、语言的节奏等,决定了诗歌的整体形式和完整性。
三、韵律与格律1. 音节:诗的基本音单位,包括开声和收声两个部分。
2. 韵尾:音节的结尾部分,有韵脚和韵尾两种形式。
韵脚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成的,位于诗句的末尾,表示诗歌的押韵规则;而韵尾是位于韵脚之后的个别音节,不参与押韵。
3. 押韵:是指诗歌中相邻诗句末尾音节的重复现象,可以是完全押韵、残韵、充实音或者无韵诗等。
4. 格律:诗歌的音韵规律,包括平仄、押韵、排比、对仗等。
平仄是指诗歌中音节的长短,押韵是指诗歌中押韵的规律,排比是指句与句之间的音韵、句式、词法等方面的对应规律,对仗是指句子之间的句式、词法、意义等方面的对应规律。
四、诗歌的常用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和创造形象,从而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考点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尺水兴波,精心对照见真章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请分析“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运用的表达技巧。
【思路导引】1.准确判断所用表达技巧(1)根据审题判断(审清鉴赏的角度和所答技巧的数量)“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答案对偶、拟人。
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根据题目中的“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2)根据写作对象判断(写景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写事物要考虑正侧描写、烘托映衬,写人物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兼而有之则要从其关系上判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这首曲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答:答案白描或意象组合。
(3)根据关系判断(景与情、物与志、人与己、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答:答案以动衬静。
(4)根据层级判断(词、句优先考虑修辞手法,片、篇则优先考虑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是两句则要合体而看)“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答:答案正侧结合。
前两联正面描写,后两联侧面烘托,正侧结合使梅花的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了梅花的高洁品格,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5)根据位置判断(放在开头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以景结情)“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这首词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结构技巧?答:答案这两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
诗词鉴赏详解及经典考题分析1、诗词特点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节奏性。
2、诗歌内容诗歌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也属于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注意。
如于谦的《石灰吟》等。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等。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如盛唐、中唐、晚唐的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④、咏怀诗:因身世遭遇所感,多抒发一些抑郁之情。
如杜甫、李商隐等。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3、诗人风格关于诗人的创作风格很有必要了解并掌握,因为它有助于学生迅速弄清熟悉的诗人所写的这首自己不熟悉的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里列举一些诗人的创作风格。
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历年高考各地区必考的内容之一。
该考点实际上包括两个要素,即“名句”和“名篇”。
所谓“名句”,是指那些语言凝练、含意深长,至今仍活跃在日常生活语言中的语句。
所谓“名篇”,是指那些具有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文,所指既有诗歌,也有散文,一般为初高中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该考点的考查以古代诗文为主,兼有个别现代诗文名句。
近几年来,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特点:1.题型和分值基本固定,一般为填空题,赋分为4—8分。
2.考查的范围,基本上是古代诗词曲以及文赋中的名句,以课本上推荐诵读的名句名篇为主要考查对象,兼有课外的名句名篇。
3.考查形式基本固定,以理解性默写题为主、对上下句式默写题为辅。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理解型填空题的考查频率有所增高,预计2019年高考本考点变化不大,考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备考即可得高分。
考向一对上下句式默写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3)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答案】(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望中犹记佛狸祠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识记要准确;第二,书写要工整;第三,笔画要清晰;第四,避免添字、漏字、错字等。
如(1)中易少写“也”“耳”这样的虚词,(2)中“乃反”容易写成“反乃”,(3)中“佛狸祠”容易写错。
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1)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2)风之积也不厚,。
(庄周《逍遥游》),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3)长太息以掩涕兮,。
高考诗歌鉴赏必考知识点高考作为一个对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考试,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语文考试。
在语文考试中,诗歌鉴赏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通过阅读和理解诗歌,考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考诗歌鉴赏必考的知识点。
首先,诗的基本要素是必须了解的知识点之一。
一首诗由诗歌的内容、形式和语言构成。
内容是诗歌的主题,可以是描写事物、抒发感情或表达某种主张。
形式是指诗歌的结构和布局,包括诗的长度、押韵和节奏等。
语言是诗歌表达主题的手段,包括修辞、表情和意象等。
了解这些基本要素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其次,熟悉不同的诗歌体裁也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在高考中常见的诗歌体裁包括五言、七言、律诗、绝句和词等。
五言和七言是指一行诗有五个或七个字;律诗是指按照一定的韵律和字数进行创作;绝句是指每首诗有四行,每行五个或七个字;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
熟悉这些不同的体裁,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不同类型的诗歌。
另外,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必考知识点。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仗和排比等。
比喻是通过对比创造出新的意象来传达思想或感情;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特征;夸张是对事物或事件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某种意义;对仗是指诗歌中相邻的两个词或句子在语音、语义或形式上相互呼应;排比是通过列举相似的事物或情节来增加修辞效果。
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考生分析诗歌中的言外之意和深层的意象。
最后,要善于把握诗歌的情感色彩。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通过读懂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句子和结构等来判断诗歌的情感色彩,进而理解诗歌作者的意图。
综上所述,高考诗歌鉴赏必考的知识点包括诗的基本要素、不同的诗歌体裁、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的情感色彩等。
通过熟悉和理解这些知识点,考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诗歌鉴赏题目,展现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考点32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的第(1)小题;(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15题;(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预计2019年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考向一炼字炼词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考生通过分析可知,“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是触觉,“红光”是视觉,这里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夕阳的柔和温暖。
“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壮丽的景色。
考生了解了字的本义,再联系文中内容明白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点出表达效果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题目。
春日【南宋】吴锡畴①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要点总结如下:
1. 了解不同文学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和诗歌作品,包括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以及近现代的鲁迅、徐志摩、毛泽东等。
2. 掌握一定的诗歌基本概念,如押韵、节奏、意象、修辞等,并能够分析诗歌的体裁、辞章、意境等方面。
3. 理解诗歌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手法,注意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或思想,同时注重诗歌中的形式美和语言美。
4. 熟悉并掌握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能够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5. 注意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处理,能够分析诗人在运用韵律和节奏方面的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对诗歌的整体效果的影响。
6. 注意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表达,能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的情感或意境,同时注意发现诗歌中隐含的象征意义。
7. 对于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等方面的了解,可以帮助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同时也有助于理解诗人的创作态度和倾向。
8. 多阅读和分析诗歌作品,积累自己的鉴赏经验和思考能力,逐渐形成自己对诗歌的鉴赏视角和方法论。
除了以上的要点,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通过参加模拟考试、做题训练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应试技巧。
诗歌鉴赏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希望以上总结对你有所帮助。
第 1 页共 1 页。
考点33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所谓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内容,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其深层内涵及社会意义;所谓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对作者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态度进行评价,包括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评价。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古代诗歌内容、主旨的评价,如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的第(2)小题“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二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评价,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第15题“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三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形式主要有:1.判断式。
如诗(词)中的某词(某句、某联)表达(蕴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等。
2.分析式。
即在明确诗歌的感情特点的前提下,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的形象或表达技巧进行分析。
3.评价式。
就是要求考生针对某人对某诗(词)的评价进行分析评判。
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含意,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善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揣摩思考,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在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考生须注意理解要全面,评价要全面、准确、客观,不要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
预计2019年高考对该部分的考查会有所加强,考生应引起重视。
考向一诗歌的思想感情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清】吴兰修园绿万重,月不下地,夜凉独起,冰心悄然。
惜无闲人同踏深翠也。
辄倚横竹写之。
时甲戌七月十三夜绿翦一窗烟,夜漏知何许?碧月濛濛不到门,竹露听如雨。
独自出篱根,树影拖鞋去。
一点萤灯隔水青,蛩作秋僧语。
前人评价本词蕴含的情感是“孤独而不哀伤”,请结合全词的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词中通过主人公的行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秋夜园林图:主人公夜半醒来,看到窗外绿雾如烟,皓月当空,听到露滴之声,于是披衣走到庭院之中,看到斑驳的树影、闪烁的萤火虫,听到犹如秋夜孤灯下僧人诵读经文之语的蟋蟀的叫声。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板块重要的考查内容。
“形象”是指古代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是要求考生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寓于形象中的感情。
从近几年高考的情况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高考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的把握,难度稍大。
命题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这首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中形象的特点和内涵。
(3)请分析两首诗歌中形象的异同。
2.从考查内容上看。
高考常与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考查形象的内涵及意义。
考生在备考时,要把握以下答题方法:首先,要弄清形象的特点;其次,要在联系诗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形象在诗歌中的特别意蕴;最后,用得体的语言组织答案。
预计2019年高考仍会以该考点为考查热点,因此,考生应对其格外关注。
考向一人物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州歌头·项羽庙李冠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鞭寰宇,驱龙虎,扫欃枪,斩长鲸。
血染中原战。
视余、耳①,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
兵散月明。
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
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
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②。
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
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
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注】①余、耳:陈余、张耳,都是参加反秦斗争的人物。
②泉扃:九泉,地下。
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上阕描绘出了项羽叱咤风云、英武无比却兵败落魄、儿女情长的末路英雄形象。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鞭寰宇,驱龙虎,扫欃枪,斩长鲸。
血染中原战”几句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英武无比、武功盖世、征战天下的英雄形象,而“兵散月明。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常常涉及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
综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考查形式。
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仅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
2.考查内容。
主要有:(1)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辨析,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第14题;(2)考查辨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3)考查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考查结构上的谋篇布局。
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
预计2019年高考仍会侧重于综合考查表达技巧,因此,考生不可掉以轻心。
考向一抒情方式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感遇【唐】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两首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二者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唐诗借景抒情,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
李诗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且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调】平湖乐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①。
入手②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④,问何日是归年。
【注】①练:白色的绢。
②入手:到手。
③春风面:比喻女子姣美的面容。
第八章诗歌鉴赏第3节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其中品味关键词(炼字)和赏析关键句(炼句)是热考题型。
题型一炼字(含诗眼)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诗眼”,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的字词。
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
“句中眼”就是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
“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或句子。
1.教材中古代诗歌锤炼的常见6类词性2.诗眼类型一炼字【答题技巧】“炼字”的4个思考角度1.修辞角度“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怨”字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更是吹笛人之心。
2.活用角度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且一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如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着一“肥”字,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青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3.声韵角度古诗词讲究平仄声韵,优美的诗词平平仄仄起来就是和谐的旋律。
叠字最具声韵效果。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千古名句,是声韵的叠加,也是哀怨之情的叠加。
黄庭坚以“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咏雪奉呈广平公》)描绘雪景,可以说是古今绝唱。
4.语境角度无论是“捻断数茎须”,还是“两句三年得”,其目的都是使语言最契合语境,最富表现力。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的第(1)小题;(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如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第15题;(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预计2019年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考向一炼字炼词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考生通过分析可知,“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是触觉,“红光”是视觉,这里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夕阳的柔和温暖。
“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壮丽的景色。
考生了解了字的本义,再联系文中内容明白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点出表达效果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完成题目。
春日【南宋】吴锡畴①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案】“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的性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岑参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凉州(边塞),诗人所在地。
②晋昌:瓜州。
“边柳挂乡愁”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赏析。
【答案】“挂”字。
“挂”是“悬挂”之意,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突出乡愁的沉重,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更显离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这是一道炼字题,考生在答题时要先找出用得最为传神的那个字。
该句中用得最传神的字就是“挂”,作者巧妙地运用“挂”这一动词,把无形的、抽象的乡愁化为有形的、可观可触的具体事物,并且与“柳”联系在一起,目的就是突出乡愁的沉重。
技巧点拨1.抓动词。
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中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
如第1题,用一个动词“涌”,就形象地描绘出了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般从红光中涌出的奇丽景象。
2.抓形容词。
考生要注意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和活用。
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如“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中的“轻”,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且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本不可触的梦有了重量,堪称妙绝。
3.抓数量词。
诗(词)人精心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唐代诗人齐己《早梅》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4.抓表颜色的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考向二炼句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蔡伸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
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
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
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
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
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
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答案】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写作者感慨自己英雄不再、豪情尽失、人生垂暮、漂泊江湖,只能借酒消愁的凄凉现实做铺垫。
【解析】要分析诗歌中关键语句的作用,考生首先要对该句的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其意蕴和情感。
对于本题而言,结合全篇和注释可知,“看剑”表现作者的报国志向,“引杯”即借酒消愁,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叹。
另外,“看剑引杯长”是上片的最后一句,结构上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上片“追想彭门”“千骑云屯平野”等回忆往昔戎马岁月的语句,以及注解中作者“率部北上,援助抗辽”,都体现了作者的报国之志。
下片的“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英俊”“凋亡”“如今霜鬓”等都体现了人生垂暮、英雄不再的感慨。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马致远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
霓裳便是中原乱。
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结合全曲,试分析“霓裳便是中原乱”一句在本曲的作用。
【答案】通过想象,写出杨李沉醉于轻歌曼舞,尽情寻欢作乐,仿佛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神仙世界,毫不理会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造成安史之乱,中原沦丧。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前面杨李的荒淫享乐的叙事,转到下面议论,总结历史教训。
过渡自然。
技巧点拨1.把握关键字词,理解语句含意。
理解语句含意是赏析语句的基础,而理解语句中的关键字词又是理解语句含意的基础。
2.赏析表达技巧,明确表达效果。
要求考生赏析的语句大多是表达技巧较为丰富的语句,考生在理解语句含意的同时还要发现其中隐含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倒装句、反问句、设问句)、用词(叠词、量词)特点等。
3.结合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考生要吃准题干要求,若题干要求赏析某个语句,则答案应包括理解语句含意,分析表达技巧,理解思想情感三个部分;若题干只要求分析某句的表达特色,就可主要分析表达技巧和内容,不必分析情感;若题干要求分析某句的作用,则拟写答案时除了分析语句含意、情感外,还要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如第1题的答案“为下片写作者感慨自己英雄不再、豪情尽失、人生垂暮、漂泊江湖,只能借酒消愁的凄凉现实做铺垫”就是对语句作用的分析。
考向三诗眼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闻泉李咸用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闻”。
全诗紧扣“闻”字:首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情状。
“淅淅”写初闻之声,“梦初惊”写泉声作用于梦中人的听觉过程及引起的心态反映。
接下来三、四句,描绘听泉人所处的环境。
“更无人共听”强调诗人的幽居独处。
五、六句转入正面描写,诗人凭借所闻泉声的“急”“低”,想象泉水的“穿岩曲”和“过石平”。
七、八句是诗人闻泉后的感受,诗人想用琴声来模拟泉水声音,但又感觉泉声是自然之声,琴声无法与之相媲美。
名师点睛寻找诗眼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关注词语词性。
(1)动词。
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含意的动词。
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是诗眼,因为这个动词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艰苦及对朝廷的不满。
(2)形容词。
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意思的形容词。
比如“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是诗眼,因为这个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孤苦、人的孤苦等。
(3)词类活用现象。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眼,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春风的重要作用,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极度喜悦之情。
2.关注词句位置。
(1)题目。
题目中的某些词语往往能够涵盖诗歌主要内容,比如上述题,“闻泉”中的“闻”是诗眼,因为“闻”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2)词语。
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诗眼是“归”和“下”。
(3)诗句。
诗歌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或以情结景句等往往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因此寻找诗歌的诗眼时要关注这些诗句。
比如《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诗眼。
考向四语言风格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元好问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
②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
这里指高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豪迈。
一是思想情感之豪迈,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二是遣词用字不同凡响,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上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的豪迈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三堂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①,岸铺芳草睡②。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①蝃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①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遣词造句,写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感,用真切的情意打动读者。
诗歌开篇直接入题,然后以湖面为中心,将湖上、岸边、天上、四周的自然景物组织在一起,营造活泼、优美、迷人、宁静的氛围。
②用词生动准确。
如动词“动”“横”“铺”“投”“落”“倒”“入”“生”等,使本来静的景物有了动态,也使本来各不相干的景物相互融合,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再如形容词“乱”,用来形容蛙声,惟妙惟肖。
还有名词“蝃名师点睛概括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进行综合赏析,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是要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特色(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