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揭秘明朝中都凤阳 凤阳何以成为史上最豪华都城
- 格式:docx
- 大小:8.25 KB
- 文档页数:5
我的家乡中都古城:凤阳县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周围三山相连,一水萦绕,气象万千。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下诏,以其发祥之地凤阳为中都,依京师之制建置城池宫关,集中全国百工技术,营造达六年之久。
主要建筑有外、中、内三城。
外城是中都城,土筑高墙3丈,周45里;中城为皇城,周13.5里,砖墙高2丈;内城称紫禁城,周6里,高约4丈5尺,城内殿宇壮丽,雕饰奇巧。
《中都志》称:“规模之盛,实冠天下”。
它是我国古代最华美移丽的都城建筑之一,其规模和豪华程度诸多方面超过北京、南京的故宫。
此后历经沧桑,城被毁坏,现仅存残破的西华门、午门及长970米的一段城墙。
龙兴寺:龙兴寺前身是朱元璋早年出家礼佛的寺庙,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重建,赐名“龙兴寺”,朱元璋亲撰《龙兴寺碑》文。
寺由中都名匠营建,雕刻精细,规制宏大,等级甚高,是中都城的重要建筑之一。
龙兴寺对天下寺院影响最大的是天王殿中四大王塑像的坐姿。
据传本来各地寺院天王殿的四大天王都是“顶天立地”站着,而龙兴寺的四大天王“首先”坐下来。
至于四大天王为何采取坐姿,这其中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民间传说。
据说,朱元璋幼时生一怪病,昼夜啼哭不止。
他的父母无钱求医,只好求佛,情愿皈依佛门。
以后孩子的病居然好了。
所以朱元璋十岁时,便入皇觉寺当了和尚。
他从最低等的勤杂活做起,每天挑水打柴扫佛堂。
在扫天王殿时,由于四大天王顶天立地站着,腿像柱子,扫地不便当。
他就一边扫,一边喊:“脚抬起来!”果然是“君口玉言”,四大天王居然把脚跷起来了,说着便坐了下来。
而后,天下新建寺院便纷纷效仿,四大天王也由立而坐了。
龙兴寺建寺后来曾重建三次,最后一次是在慧庆和尚主持下于1990-1993年修建,建起了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大悲亭、太祖殿、地藏殿、念佛堂、藏经楼等。
寺内原有清朝所植古槐本已枯萎,自90年代寺院重修后竟又发芽开花,复得生机。
韭山洞:韭山洞位于凤阳县城南30公里处,因山暖多产野韭菜而得名。
凤阳明中都作文800字凤阳明中都作为六朝古都,当然少不了那精美绝伦、气势恢宏的宫殿。
可它们早已失去了原来的光泽和神韵,逐渐变得荒芜破败,真令人惋惜!不可否认的是它有着许多独特的魅力,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但我却更加向往那富饶、繁华的南京……这样想时,便让我不禁遐想:历史上那辉煌璀璨的南京城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呢?直到现在,仍没能找出答案。
既然一个名胜古迹都需要后世去发掘探索,那么一个真实的南京又会怎样呢?随即产生疑问:“难道那些留下来的古建筑只是用来参观游览的吗?”带着这份好奇心,我决定一睹风采!一座座雄伟壮观、色彩斑斓的宫殿矗立在群山之间,以其独特的建造工艺及设计手法闻名于世界,最终形成今天这独具魅力的景点。
那威严庄重的宫殿内满目琳琅,举手投足间尽显尊贵与典雅;流连于青砖白瓦之间,仿佛自己也身处皇室之中,与那远处的高大牌坊相互呼应。
似乎从一开始就看透了结局,但谁曾想过,就是这平凡朴素的东西竟把封建王权推向顶峰,使其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沿着林荫小道行走,两旁树木茂盛,花草芬芳。
抬头望,巨大的屋檐微微颤动,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金光。
偶尔吹来阵阵凉风,夹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味扑面而来。
越往前走,视野里的建筑物越来越清晰。
隐约听见潺潺流水声传入耳畔,循声望去,却见湖面波光粼粼,荡漾起层层涟漪。
映衬着翠绿欲滴的枝叶,给予我一丝温馨。
可转眼一想,我又不免惊叹。
在这优美宁静的环境中竟藏匿着如此广阔的场地,再次将我深深震撼。
而这种繁荣仅存在了几百年,当战火硝烟再度燃起时,灰飞烟灭般的被夷为平地。
待到十三陵重新屹立于我们眼前时,迎接我们的已经是光秃秃的乱石堆砌而成的荒冢了。
或许你并未感受到那份沉痛与悲哀,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遇到对的时机,若再晚一步,恐怕连看一眼的资格都没有了吧!或许那并非最好的时代,可是它承载着许多宝贵的回忆,永久保存了那段故事。
凤阳鼓楼的历史故事
凤阳鼓楼位于中国安徽省凤阳县城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故事。
传说在明朝嘉靖年间,凤阳县城陷入了连年的旱灾,百姓们生活困苦。
县官们决定祭天祈雨,但一直没有效果。
一天,一位从乡间归来的农民告诉县官,他梦见自己在野外看到了一只盘旋在梧桐树上的凤凰,随后追随凤凰来到了县城,在凤凰落脚的地方挖了一个洞,破土而出了泉水,县城立刻恢复了生机。
县官们听后,认为这是神灵的示下,决定在凤凰出现的地方建造一座鼓楼,以作为祈雨的象征。
于是,他们在那个泉水涌出的地方修建了鼓楼,命名为凤阳鼓楼。
凤阳鼓楼最初是用于打鼓来宣告祈雨的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鼓楼逐渐成为了凤阳县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百姓们聚会、交流和庆祝节日的场所。
历史上,凤阳鼓楼也曾多次遭到破坏和重建。
特别是在清朝咸丰年间,鼓楼曾被一场大火烧毁,后来由县官和百姓们联合修复。
如今的凤阳鼓楼是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的一次全面修复
后所展现出来的。
凤阳鼓楼的历史故事令人感到敬畏和钦佩,它见证了凤阳人民的辛勤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同时,它也是凤阳县城的象征,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安徽凤阳,现在虽然只是滁州市代管的一个县,但是在大明朝时,却是大名鼎鼎的中都城。
它和南北二京并称三都,还差点成为帝王的常驻之地。
可惜当年巍峨壮丽的万间宫阙,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唯有宏伟城墙,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依然耸立,诉说着当年的帝都气象。
明中都其实在明中期就已经萧条衰落,明弘治年间地方官员奏报,中都地瘠人穷,居民逃亡严重。
那么明中都城是怎么从辉煌走向没落的呢?被叫停的超级工程明洪武元年三月,徐达北伐攻克元大都,中原的蒙元势力被彻底驱逐。
为顺应新的形势,朱元璋计划迁都。
先前朱元璋长期以南京为指挥中心,连岗三面、一水横陈、山川形胜、虎踞龙蟠。
但是南京偏安东南一隅,此时明朝势力已经深入北方,坐镇金陵,不利于掌控全局。
朱元璋原先打算移都汴梁,但发现汴梁久经战火“人烟断绝、积骸骨成丘”,只得作罢。
在经过朝野上下的大规模讨论之后,朱元璋最终圈定了他老家,“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制备城池宫阙为京师之制”。
朱元璋之所以要建都在临濠,给出的理由是“前江后淮,有险可恃,有水可漕”,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中国人传统的安土重迁,留恋乡土的意识。
朱元璋和他的乡党小伙伴们,大都是苦出身,现在有了富贵荣华,自然想要衣锦还乡了,“圣心思故乡,欲久居凤阳”。
于是,洪武二年九月,明王朝开始在中都大兴土木,工程由太师韩国公李善长总负责。
城基建在府城南二十里的坡地上,城周四十五里,皇城周十五里,“席凤凰山为殿”,比后来的北京故宫还大,都中有大都督府、中书省等各大官署和太庙、天地坛等礼制建筑。
布局建构是后来北京城的样本,全城恢弘壮丽、气势雄伟。
建筑也精细华丽,宫阙前“御道踏级文用九龙、四凤云朵”,城墙坚如铁石,城基用铁水浇铸。
朱元璋为了营建中都城,从全国调集了大批的工匠,仅工部所辖匠人就“将及九万”,还拉来了大量的军队作为施工力量,仅从南京开拔来的部队就有26卫,约20万人左右。
还有数万名囚犯发往中都劳役。
皖北本就不是繁华之地,要在此地平地而起,打造出一个帝王都,需要不断地填充人口,于是朝廷从全国各地移民至中都,洪武三年,迁江南无田者四千户实中都,洪武六年,迁山西民三万九千口,洪武七年调拨江南民十四万人,累计迁移到凤阳的人口估计有三十万人。
帝王之乡丹凤朝阳古城凤阳
凤阳这座县城,因为有近600年的中都古城日夜相伴,有着与明朝开国皇帝悠长的渊源,比起其他地方,便更多了些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雄伟气魄,也多了一份骄傲和自豪。
《中都古城凤阳》
凤阳人文
大自然的沧桑昭示着这里曾有过的辉煌。
明中都遗址,这座中国最豪华、最壮美的都城,历经600年风雨的侵蚀,如今虽只剩下断垣残壁,然而地上的各种石雕,其华丽奇巧堪称华夏一绝;明皇陵虽经多次兵乱,但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对石象和皇陵碑、无字碑及坟丘等保存完整,石象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
钓台春游的庄子,韭山食韭的彭祖,都在这神奇的大地上留下足迹;阴陵井边的钟乳洞、马鞍山坡的子期墓等等这些景点无一处不徜徉在凤阳源远流长的历史墨河。
《凤阳明皇陵》
凤阳美景
凤阳狼巷迷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迷谷内陆形奇特、沟壑纵横、明谷暗涧、沟沟相连、谷谷相通,谷深处抬头望天如一线,谷浅处举目观山如层峦;其岩石千姿百态、形神兼备,有的似鳄鱼探路、有的如野狼挡道、有的层层叠叠如天书万页。
灰褐色的岩石千疮百孔,苍
劲朴野,凝聚着远古的风韵。
《凤阳狼巷迷谷》诗词歌赋《送金景茂之凤阳》
明李敏
骢马紫丝缰,征人向凤阳。
天形入淮泗,树势引濠梁。
古亳元汤业,新丰本汉乡。
皇陵瞻王气,盘郁一苍苍。
来源:看安徽视频平台。
明清第一陵:凤阳皇陵,中间的砖城面积就比北京故宫还大十万平方凤阳皇陵是明朝第一座帝王规模的陵墓,其整体规制继承了汉唐两宋的传统,开启明清时代帝陵的先声,在明代陵寝制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那么凤阳皇陵是怎么来的呢?朱元璋为什么不用瀚林侍讲危素推荐的陵墓名“英陵”?也不用危素精心撰写的碑文,而是亲自去写呢?说起明帝陵,大家都会想到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和南京的孝陵,但是明朝最早建立的皇陵却是安徽凤阳的皇陵,而且是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前就已经着手修建了。
凤阳皇陵是怎么来的?朱元璋的老家是江苏的,元朝的时候,朱元璋的父母为了生计,从江苏盱眙到了安徽凤阳,当时叫濠州。
到了凤阳的钟离乡,后来又到了太平孤村庄。
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五四,那时候很多穷苦百姓没有名字,就用一些数字组合,朱元璋的父亲的名字就成了朱五四,朱元璋的母亲为陈氏。
元至正四年,淮北大旱,紧接着又是瘟疫,朱五四在至正四年四月的时候病故。
因为他们家很穷,都是给地主耕重,自己哪有地啊!朱五四一死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了,朱元璋就去求地主,好歹给一点地方让父亲下葬,地主却死活不答应,最后地主的一个同宗兄弟看朱元璋孝心,就把自己的一块地给了朱元璋,让他葬父。
没过几天,朱元璋母亲也去世了,朱元璋就把父母葬在一起了。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这是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为皇陵碑亲自写的碑文。
朱元璋父母下葬时,连棺椁都没有,穿着破衣烂衫,草草掩埋,更没有祭典的饭食果品。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始称明太祖。
40岁的朱元璋虽然贵为天子,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出身寒微的朱元璋一家生活艰难,父母死于极度贫困和瘟疫,只能草草掩埋,每年祭祀,朱元璋都会泪流不止,便在凤阳为父母大修皇陵,后来又在汜州(今江苏盱眙)筹建祖陵。
其实在朱元璋开国之前就对父母的墓进行了修缮,他那时是吴王。
开国前两年1366年,朱元璋就到凤阳皇陵进行祭扫,把坟堆加大。
安徽滁州凤阳明中都城:大气磅礴别样惊艳
阳光明媚,气温舒适,趁天气不是特别热来看看浑厚古朴与精巧秀丽兼具的凤阳明中都城吧!透过古老的城墙,感受这座城市千年的风雨历程!
明中都皇故城位于安徽滁州凤阳县城西北部,占地面积382.30公顷,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六百余载,中都城内外建筑皆毁,仅剩皇城午门、西华门台基及1100米长的城墙,但观其旧址和遗物,仍可见巍峨壮观之一斑。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在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明中都皇故城又获国家文物局成功授牌,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上有关朱元璋身世的几个“谜团”朱元璋出生
导语:朱元璋是明王朝的开创者,一生的经历曲折复杂,充满传奇色彩,存在着许多谜团。
例如,他究竟出生在何处?他原本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贫苦农民
朱元璋是明王朝的开创者,一生的经历曲折复杂,充满传奇色彩,存在着许多谜团。
例如,他究竟出生在何处?他原本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贫苦农民出身的小行童,何以会成为威震四方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为什么能在渡江之后越战越强,逐一扫灭群雄,推翻元朝统治?他创建明朝以后,为什么要大力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他究竟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恢复和发展惨遭战争破坏的经济?他的是非功过交织于一身,究竟应当怎样评价?他死后,又究竟葬在了什么地方?所有这些,都是争论颇多,人们极想了解的问题。
最新考证:“钟离东乡”出生地即今凤阳小溪河镇金桥村
记者:朱元璋的准确出生地由于历史行政区划的变迁而逐渐模糊,进而在近30年演变为一场此起彼伏的争论。
据了解,您对朱元璋研究会的刘思祥、陈怀仁等人的最新考证表示认同,并将考虑据此修改您的《洪武皇帝大传》等著作中的有关记述?
陈梧桐:是的,尽管有关争论从表象上已演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依托之争,但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严谨准确的学术考证来解决问题。
朱元璋祖籍在今江苏沛县与安徽宿州符离集一带,后来他的先祖南迁至句容通德乡朱家巷。
五世祖朱仲八、高祖父朱百六、曾祖父朱四九,都是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到宋末元初,朱元璋祖父朱初一却被官府定为淘金户。
句容不产金,朱家每年都得花钱到外地买金子向官府缴纳,把家产都赔光了。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不堪忍受的朱初一带着全
生活常识分享。
明代的城市--被人淡忘的辉煌:中都凤阳明朝曾在三地构筑都城,即北京、南京和凤阳,其中最早的是中都凤阳。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登极。
第二年,朱元璋决定以其家乡临濠为中都,像京师一样在家乡建置城池宫阙,并将临濠更名为凤阳。
朱元璋为什么选择凤阳作为都城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朱元璋本人出生在凤阳,多少迁就了一些家乡观念;另一个原因是,朱元璋考虑全国已经统一了,吴王时代建筑的南京城偏于东南,不便于控制全国,便想在中原建都。
但中原地区元末以来二十多年的兵荒马乱,民生凋敝,既无人心基础又无物质基础,如果在中原地区建都,人力物力都要依赖江南,水陆转运也很困难,于是就选择了离中原稍近的位于淮河南岸的凤阳建立中都。
在凤阳建中都,北有淮河为屏,南距素有“鱼米之乡”的巢湖、太湖也不远,有充足的粮草供应,交通运输也十分方便。
据《中都志》记载,在凤旧建都,是“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义也”。
可见,朱元璋在凤阳建中都城,是从政治地理、经济地理以及军事地理这几个角度去考虑的。
中都城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动工兴建,集全国名材、百工技艺于此,于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停建,共历时六年。
其中大部分项目已经完工。
洪武三年,建宫殿、宗庙、大社、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洪武四年,建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坛及太庙;洪武五年,定中都城基址,筑禁垣、皇城,建百万仓、公侯第宅、钦天监、观星台;凤阳城里的龙兴寺大雄宝殿洪武六年,甄皇城,建中都城隍庙、功臣庙、历代帝王庙、军士营房;洪武七年,建会同馆、中都土城;洪武八年,建中都国子学、鼓楼、钟楼。
中都城的建筑布局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它与南京、北京两城大体相似,分为内中外三道城。
外为中都城,周长30公里,开9门。
中为禁垣,周长近8公里,开4门,曰午门、东华、西华、玄武门。
城内有正殿、文华和英武两殿,文、武两楼,东、西、后三宫,金水河、金水桥等。
正南午门外,左为中书省、太庙,右为大都督府、御史台、大社稷。
明皇故里魅力凤阳尊享无限量精美信纸!立即开通黄钻明皇故里魅力凤阳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光。
前天周末,我们六人相约,跟随旅行社,去了一趟凤阳旅游观光。
凤阳是一座有着丰厚人文底蕴的古城,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大明文化的发源地。
美丽的小古城,蕴含着千古事。
一曲悠悠的花鼓词,承载了多少岁月沧桑,人间冷暖。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这是凤阳花鼓里所唱的。
时过境迁,现如今的凤阳越来越好,有山有水,风景秀丽。
大巴车载着我们首先驶进了凤阳的小岗村,参观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看到了大包干纪念馆;参观了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年仅45岁的党委书记——沈浩为小岗村的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一生心血,用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扎根基层、为民谋利的感人篇章。
午后,去了城西南五公里处的明皇陵,游览了朱元璋父母的陵墓。
占地两万余亩的黄陵墓松柏成林,庄严肃穆,林中石桌、石凳景致优美;刻工精细的石人、石狮、石虎、石羊、石麒麟,形象逼真,林立道路两边。
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致,具有高超的技艺和艺术感染力。
六百多年过去了,今天行走在皇陵神道上,仔细观察这些石像,它们各有特点,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经历了六百多年的坎坷和风雨洗涤,经历了多次战乱,皇陵碑和这些珍贵的石刻,如今依然能气宇轩昂的屹立在这里最是很难得的,它凝聚了一代帝王的孝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中华大地上珍贵的遗迹。
中国最大的鼓楼---------中都鼓楼:古朴、庄严、神秘、气派!高悬于鼓楼正门上方,刻在汉白玉上,据传是朱元璋亲手书写的“万世根本”四个繁体楷书,抬头仰望那清晰可见、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不得不令人对这位草民出身的明开皇帝肃然起敬。
从当地导游讲解中得知,朱元璋少年坎坷,勤奋成才,清正节俭,安民为本,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道路。
鼓楼上面朱元璋的塑像两侧柱子上刻着一幅对联:生於沛学於泗长於濠凤阳昔锺天子气始为僧继为王終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这幅对联极为精炼的概括了朱元璋的一生。
历史上的凤阳府到底有多大?
编者按:作为一个安徽人,你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吗?你对家乡的历史了解吗?今天我们头条号:历史观景台将为咱安徽老乡说说安徽省历史上著名的凤阳府,看看当年名震一时的凤阳府到底有多大?
我们知道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并成长的地方,众多周知,家乡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明朝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
这里承载了朱元璋许多儿时的记忆:给地主老财放牛、沿村要饭、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等等。
所以,当朱元璋发达的时候,肯定会和大多数人一样,重视家乡建设,于是就有了凤阳府的辉煌开始。
话说,明朝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同年,府治由古濠州城迁往新建的明中都城。
这个明中都城,是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历时六年营造而成,那个时候,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宏伟豪华的都城,赫然屹立在凤阳大地之上。
那个时候的凤阳府,其府治就在今天的凤阳县城,当时的凤阳府在明朝初期比较大,辖11州和若干县,这11州分别是:和州、滁州、寿州、六安州、泗州、虹州、宿州、颍州、亳州、邳州、徐州。
可以想象一下,其面积有多大,是不是挺广袤的?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凤阳府辖五州十三县,五州分别是寿
州、泗州、宿州、颍州和亳州,其他县由辖州代辖。
从清朝雍正年间到民国初年,由于泗州城被水淹没,乾隆年间泗州改治凤阳府虹县,虹县改名泗州脱离凤阳府。
乾隆年间临淮县城被淮水淹没,至此凤阳府辖两州五县,分别是寿州、宿州、凤阳县、怀远县、定远县、凤台县和灵璧县。
(文史研究员/凌志强)亲爱的读者朋友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凤阳府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元璋曾欲定凤阳为都城为何遭到反对导语:看过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神道石刻会有一个疑问,按理说只有帝王和王公大臣才享有的神道应该更为精美并且象征权贵。
但是朱元璋的不但谈不上看过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神道石刻会有一个疑问,按理说只有帝王和王公大臣才享有的神道应该更为精美并且象征权贵。
但是朱元璋的不但谈不上精美,甚至还显得有些粗糙。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皇陵的营造和朱元璋想定凤阳为都城有关系。
看过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神道石刻会有一个疑问,按理说只有帝王和王公大臣才享有的神道应该更为精美并且象征权贵。
但是朱元璋的不但谈不上精美,甚至还显得有些粗糙。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皇陵的营造和朱元璋想定凤阳为都城有关系。
其实看明初皇陵石刻,不可单单只看明孝陵,还应该看看在同一历史时期营造的其他二陵,即明祖陵(江苏盱眙)和明皇陵(安徽凤阳)。
将三陵对比,就可以发现明孝陵的“普通”之中,含着“有心”。
要论明初皇陵的营造,要从营建中都凤阳讲起。
当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一度想以故乡凤阳作为中都,于是在凤阳大肆营造宫室,雕龙画凤,一切堪称精美。
从现今中都凤阳故宫遗存还可看出当年华丽程度。
在营建凤阳中都的同时,也开始为朱元璋父母营造明皇陵。
其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
不想此举遭到群臣反对,缘由大略是:凤阳并不适合作为都城,不能因为是皇上您的故乡就执意勉强为之。
此外,营造如此奢靡、耗费巨大的工程,和元末劳民伤财骄奢淫逸行径有何不同?群臣的意见犹如当头棒喝,把朱元璋敲醒了,遂停建中都,开始着力营建南京城。
有了凤阳的前车之鉴,朱元璋下令营建南京城之原则就是不求华丽,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安徽凤阳史上的乞丐产地却有豪华都城
导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传闻说凤阳县自古生产乞丐,朱元璋也不例外。
后来他打下了江山后,心系家乡,在凤阳建都,而且规模要空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传闻说凤阳县自古生产乞丐,朱元璋也不例外。
后来他打下了江山后,心系家乡,在凤阳建都,而且规模要空前绝后的宏大。
当时明朝都城南京则在凤阳建都以后,将变成陪都。
他的这个计划一经提出,除了少数淮西功臣老乡赞成之外,所有人异口同声地反对,大家也提出了许多反对理由,有人说凤阳是穷乡僻壤,也有人说凤阳风水不适合天子居住,反正各种理由都有,只要朱元璋打消这个念头就行。
但是朱元璋是皇帝,他坚持要这么做,就算大臣们再怎么反对都没用。
朱元璋虽然口口声声说是凤阳离中原近,离淮河近水运便捷等,但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思乡心切。
只有依从了朱元璋的想法。
从洪武二年开始,朱元璋正式下诏书建设中都凤阳。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凤阳建成之后,成为明朝首都,南京降为陪都。
朱元璋还发话,要倾尽全国之力,用最高标准、最好的材料建造史上最豪华的都城。
一场动用了上百万人力的浩大工程正式启动。
凤阳古城遗址断壁残桓
在建都的同时,朱元璋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城市建好了,不能没有人,因为元末连年战乱,中原和淮河流域变成大片的废墟,人烟稀少。
据史料记载,凤阳县在明朝初期所有居民加起来才有三千三百多户,人口才一万六千多,整个凤阳府九州十八县加起来不到13万人。
这样一个凤阳,怎么能当都城?而且这还是朱元璋的老家。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明朝史上的中都凤阳历史上最为豪华的都城导语:“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
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
”这首诗句描绘了明中都当年的盛况。
明中都城坐落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
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
”这首诗句描绘了明中都当年的盛况。
明中都城坐落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地上,占地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它是明太祖朱元璋集2000多年来我国都城建筑之大成,悉心营建的一座最为豪侈的都城。
其规划遵循《周礼·考工记》王城制度,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洪武二年八月,全国统一,朱元璋召集诸老臣,议论建都之地。
明太祖听了大臣们关于在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地建都的意见后,认为“所言皆善,唯时不同耳”,随后提出“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朝臣多是淮西人,都愿意衣锦还乡,“皆称善。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后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意,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又因中都宫阙建在凤凰山之阳,故改作凤阳。
明中都的营建可谓兴师动众,消耗巨大,建筑所用的木材,不仅“令天下名材至斯”,还遣使到尚未归入图籍的附属国“求大木”。
建筑墙体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再垒砌大城砖。
而砌筑时则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溶灌”。
所有的木构建筑“穷极侈丽”,画绣的彩绘鲜艳夺目,所有的石构建筑“华丽奇巧”,雕镌的图案精美绝伦。
明中都由于兴建和使用时间短暂,未能形成政治中心,但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特别是宫殿布局,却为后来改建南京都城宫殿和营建北京都城绘制了蓝图,制作了样板模式。
生活常识分享。
凤阳明皇陵简介和历史凤阳明皇陵,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它位于安徽凤阳,简直就是历史的宝藏。
大家可能会想,明皇陵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别急,咱们慢慢来聊。
凤阳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皇后马皇后的安息之地。
朱元璋,这位从贫苦农民一路打拼到皇帝的传奇人物,真是让人佩服。
可以说,他的故事就像电视剧里的情节,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你想啊,明皇陵的建筑风格那是相当气派!整个陵园面积巨大,真是雄伟壮观。
走进陵园,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当年皇帝的威严与荣耀。
陵园里有一座座雄伟的石碑,刻着朱元璋的伟业和对后世的期望,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霸气。
周围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让人一下子就能沉浸在这个充满历史的氛围中。
陵园里还有不少小故事。
传说朱元璋在位期间,曾经派人来此选址,那时候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算了。
他要选择一个风水极好的地方,毕竟这可是关乎他和皇后的永世安息。
你说,这风水有多重要,简直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运势。
于是,经过一番考量,凤阳明皇陵就被确定为最终的安息之地,真是考虑周到。
说到历史,凤阳明皇陵还有不少传奇色彩。
听说,当年建造的时候,工匠们可是倾尽心血,细致入微。
每一块石雕,每一处花纹,都是他们一刀一凿,费尽心思而成。
时间一长,这些工匠的名字渐渐被历史遗忘,但他们的心血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真是可敬。
再说说这陵园的布局。
整个陵园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象征着天、地、人三才。
尤其是中间的主墓,周围环绕着各种庙宇和神像,简直让人觉得神秘又神圣。
想象一下,走在这片庄严的土地上,耳边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心中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情,真是难以言喻。
这里每年吸引了无数游客,大家都想来感受一下这份历史的厚重。
尤其是春秋季节,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简直就是个最佳的打卡地。
人们在这里拍照,留念,似乎都想把这一刻永远铭记。
你看,不管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都被这座陵园的魅力深深吸引。
不仅如此,凤阳明皇陵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个小县城刘伯温说它是中原最后龙脉,险成明朝都城提及凤阳,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农村改革的励志神话-小岗村,这个小县城曾经一度是贫穷的代名词,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历史上的凤阳,竟然是中原最后一处“龙眼”这条龙脉最难判断,最后是赛诸葛刘伯温发现了它。
果不其然,凤阳一对乞丐夫妇生下一子,便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他曾说过“凤阳,朕故乡,黄陵在焉”为了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朱元璋一直想把凤阳作为首都,当时还派了百万工匠前去修建中都,后来却被刘伯温阻止了。
凤阳也就成昙花一现的“废都”。
不然,明朝的首都也就不是后来的南京和北京了,也许历史会是另一种样子。
1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盘算都城的选址,他曾经亲自跑到卞梁考察,派出太子到关中考察,派刘伯温考察开封,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决定将都城建在老家凤阳,调遣了百万工匠在凤阳大兴土木营建中都,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
中都皇城故城遗址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神机妙算刘伯温》剧照明皇陵是朱元璋父母兄弟的陵墓,当年他父亲下葬时,连一口棺材都置办不起,因此他决定父兄尸骨挖出,建地宫、重新豪华下葬。
也就是迁祖坟。
按照丧葬习俗,只有家门非常不幸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迁祖坟改风水。
很显然,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一路顺利地很,若贸然迁祖坟恐怕好运也没了。
明皇陵刘伯温上奏说迁坟恐泄山川之灵气、不利于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听了十分害怕,迁祖坟的事就此罢工。
而是在原址上建了高大的坟头和豪华的享殿。
正是因为没有迁葬,明皇陵也成了中国古代唯一没有地宫的皇家陵寝。
但是明皇陵的规制一点也不比北京、南京的差。
只是鲜有人知。
明皇陵祖坟没有迁成,营建中都的工程也成了“半拉子工程”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库财力不足,另一方面还是风水的问题,刘伯温推算后觉得此处风水不足以支撑一朝王脉,他上奏朱元璋“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
建议把都城选址在南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元璋建国后竟差点把都城选在了这里!导语: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有汉人建立的王朝。
元末明初朝廷暴虐,百姓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纷起。
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
最终经过他的努力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有汉人建立的王朝。
元末明初朝廷暴虐,百姓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纷起。
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
最终经过他的努力,终于把荒淫无道的元朝推翻了,自立门户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但是在原先的都城选址上,朱元璋差点就没有选南京而是选择了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
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那么究竟是哪一座城市有幸入了朱元璋的法眼,能够让朱元璋舍弃金陵以及北京这样富丽堂皇的大城市而有望成为大明的都城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那就是凤阳。
说起凤阳城,可能大家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印象,因为这座城市的确在漫长的历史中没有显露出什么特殊之处。
一来并没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二来也不是什么军事要冲,所以只是名不见经传而已。
但为什么朱元璋会选择凤阳这样一个丝毫没有竞争力的城市作为自己国家的都城呢?原因很简单,凤阳城是朱元璋的故乡!朱元璋其人虽然不免有些暴戾,甚至残酷。
可是他的确是一个至孝至情的男人,他对于父母始终都很孝顺。
但是因为朱家只是最贫贱的农家,连温饱的达不到,元末的动荡乱世当中,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
朱元璋年幼的时候虽然有着一颗孝心,但他却没有回馈父母的能力。
所以在他成为了皇帝以后,也希望能够衣锦还乡,让自己的父母大大的风光一把。
只不过,比起汉高祖刘邦来说,朱元璋表现的更加激烈,他不但要大张旗鼓的向原本的乡人宣称自己如今的功成名就,而且他还想要将生活常识分享。
凤阳中都的布局明代第一都
唐更生
【期刊名称】《大众考古》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明中都是在一块空旷的田野中营建的,犹如在一张洁白的图纸上绘制画卷。
其设计与布局,在吸收前代都城特点的基础上,达到了又一个高峰,表现了刚刚诞生的大明王朝百废俱兴、气象万千的景象。
明初朱元璋与儒臣们精心制定的各种宫阙坛庙祭祀制度,在明中都的规划布局中也得以充分实践与体现。
【总页数】7页(P67-73)
【作者】唐更生
【作者单位】[1]安徽省凤阳县文物管理所;[2]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6.4
【相关文献】
1.明代凤阳行政区划改置及启示——兼谈凤阳与蚌埠同城化 [J], 卫胜;王友莲
2.明代中都凤阳兴衰历史及其对当今城市建设的启示 [J], 娄明阳;张长旭
3.凤阳明中都遗址公园改造 [J], 赵丹
4.凤阳明中都遗址公园改造 [J], 赵丹
5.明代“任都堂”任汉宦迹考略——续补《明代温江名宦“任都堂”任汉生平考》[J], 张振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凤阳:黄粱一梦明中都
李晨
【期刊名称】《地图》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从安徽蚌埠乘车到凤阳县,不过20来分钟,汽车经过几块青翠的油菜地,一拐弯儿便开进了凤阳东关。
凤阳县如今虽紧靠蚌埠市,却属滁州市管辖,而在明代这里称为“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行政面积包括了今天的蚌埠、阜阳、亳州、寿县、宿州等地,远远超过现在。
而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探访从凤阳走出来的一位传奇人物——明太祖朱元璋。
【总页数】6页(P88-93)
【作者】李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明代中都凤阳兴衰历史及其对当今城市建设的启示 [J], 娄明阳;张长旭
2.凤阳明中都遗址出土琉璃瓦胎体制作工艺研究 [J], 杨桂美;杨玉璋;姚政权;张茂林;王志;张居中
3.凤阳明中都遗址公园改造 [J], 赵丹
4.凤阳明中都遗址公园改造 [J], 赵丹
5.第二十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元璋与明中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凤阳召开[J], 施由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明朝中都凤阳凤阳何以成为史上最豪华都城
导语:“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
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
”这首诗句描绘了明中都当年的盛况。
明中都城坐落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
“中都丰镐遗,宫阙两京陟。
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极。
”这首诗句描绘了明中都当年的盛况。
明中都城坐落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地上,占地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它是明太祖朱元璋集2000多年来我国都城建筑之大成,悉心营建的一座最为豪侈的都城。
其规划遵循《周礼·考工记》王城制度,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洪武二年八月,全国统一,朱元璋召集诸老臣,议论建都之地。
明太祖听了大臣们关于在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地建都的意见后,认为“所言皆善,唯时不同耳”,随后提出“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朝臣多是淮西人,都愿意衣锦还乡,“皆称善。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后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意,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又因中都宫阙建在凤凰山之阳,故改作凤阳。
明中都的营建可谓兴师动众,消耗巨大,建筑所用的木材,不仅“令天下名材至斯”,还遣使到尚未归入图籍的附属国“求大木”。
建筑墙体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再垒砌大城砖。
而砌筑时则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溶灌”。
所有的木构建筑“穷极侈丽”,画绣的彩绘鲜艳夺目,所有的石构建筑“华丽奇巧”,雕镌的图案精美绝伦。
明中都由于兴建和使用时间短暂,未能形成政治中心,但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特别是宫殿布局,却为后来改建南京都城宫殿和营建北京都城绘制了蓝图,制作了样板模式。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