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252.61 KB
- 文档页数:7
明朝的对外关系顺口溜明朝的对外关系顺口溜
明朝将国土统一,
外交关系一直兴盛。
东南亚的各国,
纷纷前来朝贡。
朝贡国除了兄弟分,
有钦差大臣去接亲。
建立友好的外交纽带,
加强两国的贸易往来。
明朝与葡萄牙建交,
妥善处理边界纠纷。
葡萄牙船队驶入广州,
中西文化交流添色彩。
荷兰商人也来了,
在澳门设立贸易站。
明朝与荷兰交好友,
海上贸易蓬勃发展。
明朝与日本互通信使,加强两国的相互了解。
多次使节往来频繁,
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明朝与奇袭的倭寇,
进行多次战斗厮杀。
最终成功击败他们,
维护了国家安全。
明朝对外关系广泛,
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威信。
与邻国和远方友好,
为国家繁荣做贡献。
这是明朝的对外关系,充满了交流与合作。
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使国家更加强大富裕。
明代时期的中外关系(一)明的西北边疆与对外陆路交通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界联系与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
当时,外国商人以贡使的名义,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着广泛而频繁的商贸活动。
对于他们带来的所有物品,除粗劣之物外,明朝一概准许入境。
其主要物品有马匹、骆驼、狮子、钻石、卤砂、宝石、地毯、纸张、葡萄干、金银器皿、宝刀等。
西域商人以此来换取中国的瓷器、红玉、丝绸、布匹、棉花、花毯、茶叶、乌梅、麝香、大黄、颜料、金箔、桐油等。
正如《明史西域传》所载:回人善营利,虽名朝贡,实图贸易。
为了确保丝路贸易的正常进行,明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措施。
第一,每一使团进入嘉峪关时,必须出示关文,并逐一登记,不能随意入关。
无关文者或超过关文所载人数者不得进入。
第二,外商在明朝境内从事贸易时,不得漫天要价,不得大量收购禁卖物品,如茶叶、罗绮、箭竹等,不能将熟铁、兵器等夹带出关。
第三,外商必须遵守中国法令,不得殴打中国居民,不得刺探军事情报,不得携带中国人口出境。
违者将被逐出中国,并记录在案,取消以后入境从事贸易的资格。
第四,外商出关时,要接受严格检查,凡携带违禁物品者,将予以没收。
明朝为了体现对朝贡贸易的高度重视,对于合法的商人,在其入关之时,由甘肃镇官员设宴而举行隆重的接待仪式。
丰盛的酒席使那些长途跋涉、历经千难万险的外商对明代中国油然产生敬仰之情。
在其入关以后,明朝为其免费提供食宿和驿递。
为了维护明朝的形象和确保丝路贸易的顺利进行,明廷要求丝绸之路沿线的各级官员廉洁自律,不得敲诈外商。
一旦被外商告发,且查证属实,将予以严厉的惩处。
他们代表所在国国王,并随身携带部分侍从,通过肃州(今酒泉)、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庄浪、兰州、平凉、西安、潼关、临清等地而至北京,须在春节之前到达,利用新年之际觐见皇帝。
他们每到一地,当地官员都要组织一次出色的盛会,欢迎他们的到来。
同时,起送使臣可以在所经过的城镇和短暂的游览,但不得从事交易。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 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 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D. 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明朝时期的交往和冲突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古代日本海寇。
日本古称倭奴国,故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以及后来与之勾结的内陆奸民,通称为倭寇。
自元末至明万历年间,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
BCD叙述正确,符合历史史实,A叙述错误,本题选A。
2. 戚家军抗倭取得九战九捷是在A. 浙江台州B. 山东登州C. 福建福州D. 广东广州【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后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3. “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A. 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B. 明朝国力强盛C. 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D. 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可以判断郑和下西洋时明朝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题干没有涉及郑和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4. 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A. 郑和D. 宋应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郑和下西洋,根据课本即可做出,选择A项,B是抗倭的C是医学家D是学者。
5.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2021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七年级历史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交往:郑和下西洋冲突:戚继光抗抗倭一、明朝的对外开放和交流: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期)▲▲▲(1)目的: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
B、用XX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西洋:明朝时期,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叫做西洋)(2)条件: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船上配备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③明朝政府的支持;④郑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难和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等。
(3)概况:时间:1405~1433年;次数:七次;经过: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XX,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4)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XX与亚非XX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明朝的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1)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掠夺和骚扰,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2)概况: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XX、XX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3)性质: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4)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由于中考历史非选择题的类型不同,所需要的答题技巧也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1、填空题:历史填空题相比较选择题而言是要简单的,虽然也是考察中考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因为答案时唯一的,只要中考考生基础知识过关,在答题时认真审题就可以回答出来。
2、材料解析:这一类型试题主要是为了考察各位中考考生解决问题与文字表达的能力,不论中考历史试卷中所给出的材料是教材里的还是其他的,但是所考察的知识点都是书中的知识。
明朝朱标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明朝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中,朱标(明成祖朱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明朝朱标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并分析其对明朝的影响。
一、朱标的外交政策1. 开拓海外贸易朱标上台后,明朝开始注重海洋贸易的发展。
他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非洲等地的贸易通道。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明朝获得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 强化边境防御朱标认识到明朝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他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修建长城、加强沿边寨堡的防御等。
此外,他还提拔了一些武将,培养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以确保边境的稳定。
3. 与蒙古、朝鲜的外交关系朱标在外交方面注重与蒙古和朝鲜的关系。
他通过与蒙古的外交交往,巩固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避免了他们的侵略。
朱标还派遣使节与朝鲜进行外交往来,确保边界的和平稳定,并促进两国的贸易合作。
二、朱标对外关系的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朱标的海外贸易政策为明朝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加强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中国商品的国际化,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2. 加强对外影响力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往来,朱标巩固了明朝的政治地位,并加强了对外的影响力。
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其他国家开始尊重和依赖中国。
朱标的外交政策使明朝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并确立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 维护边境稳定朱标采取的边境防御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明朝的疆土安全,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稳定。
这使明朝能够专注于内部建设,发展国家经济和文化。
边境的和平状况也为明朝与其他国家的外交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结起来,明朝朱标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开拓海外贸易、强化边境防御以及与蒙古、朝鲜等国家的外交交往,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影响力,并保护了边境的稳定。
《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考复习指南一、引言亲爱的同学们,中考的脚步日益临近,历史作为中考的重要科目之一,需要我们做好充足的准备。
今天,我们将一起复习《明朝的对外关系》这一重要章节。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详细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巩固记忆,提高理解能力。
二、明朝对外关系概述明朝时期,中国对外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明朝在继承和发展历代对外交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对外交流的范围和深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对外关系格局。
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包括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与欧洲国家的海上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
三、明朝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朝贡贸易的背景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和扩大影响力,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朝贡贸易关系。
这种贸易关系以政治上的臣属关系为基础,通过各国派遣使节向明朝进贡,明朝则给予丰厚的回赐,实现经济上的交流。
朝贡贸易的特点(1)政治性强:朝贡贸易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交流,更是政治上的臣属关系的体现。
(2)不平等性:明朝在朝贡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各国进贡的物品给予高额回赐,体现了贸易的不平等性。
(3)文化交流: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朝贡贸易的主要国家明朝时期,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的主要国家包括日本、朝鲜、琉球、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
这些国家通过朝贡贸易,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利益,也加深了与明朝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
四、明朝与欧洲国家的海上贸易郑和下西洋(1)背景:为了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2)过程: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在长江口集结,然后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3)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背记要点【知识整合】明朝的统治1)时空定位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2)知识构建:明朝的对外关系【背记要点】知识点一、郑和下西洋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
2.目的:明成祖①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②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3.时间: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4.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形式:载丝、瓷、茶、漆器等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6.特点和地位: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7.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8.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
⑤统治者的支持。
⑥郑和本人的坚毅勇敢的品质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知识点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走私和抢劫,称为倭寇。
2.倭患严重原因:①明朝商贸发达,距倭国近;②明朝中期,日本国内动荡加剧;③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④明朝官僚、奸商以及海盗等与倭寇相互勾结。
3.抗倭: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②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知识点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易错易混】1.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2.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不是明太祖。
《明朝的对外关系》讲义明朝(1368 年 1644 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对外关系丰富多样,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就确立了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
他致力于恢复华夏正统,强调和平共处,通过外交手段来稳定周边局势。
例如,明朝与朝鲜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朝鲜定期向明朝朝贡,明朝则给予朝鲜政治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赏赐。
这种宗藩关系不仅加强了双方的政治联系,也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在与日本的关系方面,明朝初期曾面临倭寇的侵扰。
倭寇频繁袭扰中国沿海地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朝加强了海防建设,派遣将领抗击倭寇。
同时,明朝也通过外交途径与日本的幕府进行沟通,试图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倭寇问题。
在明朝的努力下,倭寇之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
从 1405 年到 1433 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访问了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仅仅是宣扬国威,加强与各国的联系,还包括开展贸易活动和拓展海外市场。
通过这一行动,明朝展示了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航海技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郑和的船队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同时也带回了各国的奇珍异宝和先进技术。
这一时期,明朝与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的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然而,明朝在对外交往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明朝中期,随着国力的衰退和内部问题的增多,对外政策逐渐趋于保守。
在北方,明朝与蒙古各部的关系时好时坏,时常发生冲突和战争。
蒙古瓦剌部曾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了明英宗,给明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此后,明朝加强了北方的边防建设,修建了长城等防御工事。
在与西方的交往方面,明朝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开始东来。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相继来到中国沿海地区,试图开展贸易和殖民活动。
明朝政府对这些西方殖民者保持着警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朝的对外关系 1. 郑和下西洋郑和原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明州(今晋宁)人,回族,世奉伊斯兰教。
十二岁入燕王朱棣藩邸,为宦者。
朱棣称帝后,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
世称“三保(三宝)太监”。
郑和有才能,又是伊斯兰教徒,时南洋诸国多奉伊斯兰教,因之成祖欲遣人前往,郑和便入选。
明代以婆罗洲(今加里曼丹)以东为东洋,以西为西洋。
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在婆罗洲以西,所以称为郑和下西洋。
下西洋的原因: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致各国来朝来贡。
其次,也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朝贡贸易,让各国以朝贡的形式来中国做买卖。
或说郑和航行的目的在于追寻建文帝的踪迹。
当然建文帝的下落不明,在明成祖不能没有疑问,使郑和兼有这样的动机也未可定,然而这决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下西洋的经过:郑和奉命出使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凡七次。
第一次在永乐三年(1405年)冬至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第二次在永乐五年冬至永乐七年(1409年)夏末,第三次在永乐七年九月至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第四次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第五次在永乐十五年(141 7年)冬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第六次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至永乐二十年(1442年)八月,第七次在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郑和船队所到的主要地方有:渤泥(今加里曼丹)、满剌加(今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彭亨(在今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三佛齐(今巨港一带)、爪哇、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榜葛刺(今孟加拉)、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科泽科德)、小葛兰(今印度西海岸)、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属伊朗)、阿丹(今亚丁)、天方(今麦加)、木骨都束(今非洲东岸,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马里的布腊瓦)、竹步(今索马里的朱巴河口一带)、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
总之,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前后二十余年,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处到达了红海的海口和非洲东岸,并且越过了赤道。
下西洋的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有着伟大的意义。
第一,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开始于1405年,这比哥伦布在1492年到美洲要早八十七年,比迪亚士在1487年发现好望角要早八十二年,比达·伽马在1498年到达印度卡里库特要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在1521年到达菲律宾要早一百一十六年。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是无与伦比的。
如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六十二艘,官兵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第三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四十八艘,官兵二万七千余人。
第四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六十三艘,官兵二万七千六百余人。
第七次下西洋时,有宝船六十一艘,官兵二万七千五百余人。
郑和的船队以宝船为主构成,此外,还有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等许多船只,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
郑和的宝船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合138米多,阔一十八丈(合56米)。
这种宝船有九桅,张十二帆,“体势巍然,巨无与比,篷帆锚舵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
而达·伽马去印度仅有四船、约一百六十人,哥伦布去美洲仅有三船、八十余人,麦哲伦去菲律宾仅有五船、二百六十余人,这和郑和的船队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郑和七下西洋的结果,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联成一气,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第二,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有之完全出于自卫。
如旧港王陈祖义是华侨,经常劫掠过往船只,又谋劫郑和的船,郑和即擒陈祖义携归,陈祖义伏诛。
又郑和至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发兵前来劫船,郑和即生擒亚烈苦奈儿携至北京,明成祖又放其归国。
郑和的船队在所到之处,首先向国王、头人等,宣读皇帝诏书,赏赐大量物品,然后即展开贸易活动,甚至派小船往偏僻去处贸易。
如在古里,按当地习惯交易,货物议价以拍掌为定,以后价有贵贱,再不改悔。
又在祖法儿(在阿拉伯半岛南岸),其国王遣头目遍谕国人,皆以乳香、苏合油之类来交换丝绸、瓷器等物。
郑和的船队总是满载货物往返,主要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载出的手工业品有丝绸、瓷器、铁器、铜线等等,载归的土特产品有奇货重宝及珍禽异兽等,如珍珠、珊瑚、宝石、香料、麒麟(长颈鹿)、狮子、驼鸟之类。
因为所载都是珠宝财货,所以郑和的船被称为“宝船”。
郑和开始下西洋后,亚、非各国多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
如1415年(永乐十三年),东非麻林国遣使来献麒麟,一时轰动京师。
麒麟被中国视为吉祥之物,永乐皇帝亲御奉天门受礼,文武大臣莫不称贺。
1417年(永乐十五年),苏禄东王、西王和峒王三王各率人抵京,凡三百四十余人,受到永乐皇帝隆重接待。
东王在归途中死于山东德州,永乐皇帝命为之建墓立碑。
东王墓至今犹保存完好。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者来京,凡一千二百人,一时使者盈满朝廷。
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人民到南洋去的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
第三,郑和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
随从郑和航行的马欢著有《瀛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记载了所经各国的情况,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
又郑和下西洋时绘有航海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见明茅之仪《武备志》卷240),一般简称为《郑和航海图》。
此图蜚声中外,其中虽有一些错误,但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2. 倭寇之患倭寇的侵扰:倭是当时对日本的通称。
明朝初年,日本正处于分裂混战的南北朝时期,一些封建主为了取得财富,便组织许多武士、浪人和商人,结成武装集团,到中国沿海一带进行走私贸易和劫掠骚扰,被称作倭寇。
倭寇先是侵扰山东,以后渐次南下,经江苏,浙江而达于福建、广东沿海,所在出没无常,忽来忽去,杀伤居民,掠夺财货。
但在明朝初年,由于沿海加强海防,倭寇不敢肆虐,没有酿成大患。
倭寇为患最烈的时期,是在明世宗嘉靖年间。
那时奸臣严嵩当权,政治极其腐败,海防松弛。
如明初沿海防倭各军,每卫约五千余人,至此无一足额,甚至仅余一半,惟余老弱。
沿海防倭战船也多年失修,存者仅十之一二。
因此倭寇所至,无力抵御。
另外,中国沿海地区也由于工商业的发达、许多土豪大家、富商巨贾都私自出海贸易,或与倭寇相勾结。
在走私贸易中,又出现一些亦商亦盗的海盗集团,如著名的头子有许栋(徽州歙县人)、李光头(闽人)、汪直(或作王直,徽州歙县人)、徐海(徽州人)等,莫不建造巨舰,结穴于海中岛屿,不仅从事武装走私,又兼行劫掠活动,而且勾引倭寇劫掠。
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倭寇更猖獗。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与汪直,徐海等勾结,率战舰数百艘,分路进扰浙东、西及江南、北,沿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嘉靖三十四年,倭寇流劫数省,并深入内地、攻掠徽州、芜湖、南京,所至掘坟墓,掳妇女,杀掠甚惨。
有一股倭寇不过七十二人,自浙江严州、衢州,过江西饶州,历徽州等地,而至南京。
南京明军与之接战,死者八、九百人,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
南京十三门紧闭,大小官员皆登城守门,全城百姓也被点上城,虽然倭寇已退走,犹不敢解严。
明朝官吏和官军的腐败无能,于此可见一斑。
戚继光、俞大猷平倭寇正当倭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时候,明军中有两位抗倭名将出现,这就是戚继光和俞大猷。
他们招募训练新军,依靠人民的支持,终于讨平了倭寇。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原在山东防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奉调到浙江,镇守台州(今浙江临海)等地,不久升为参将。
戚继光见卫所兵不习战,乃招募农民和矿夫三千人,组成一支新军,亲自练成精兵,人称为“戚家军”。
他又针对江南的地形及倭寇活动的特点,创造了一种鸳鸯阵法,将兵士十二人分为一队,用长短兵器相配合,以便于短兵相接,有效地杀伤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侵袭台州,焚掠海边的桃渚、圻头。
戚继光率军与战,连战皆捷,全部歼灭倭寇。
浙东的倭寇之患被扫除。
随后,福建方面的倭寇又猖獗起来,戚继光又奉命入闽剿寇。
时福建倭寇结大营于宁德的横屿、福清的牛田、兴化(今莆田)的林墩,互为声援。
戚继光首先破横屿,又乘胜破牛田,然后袭破林墩,痛歼倭寇。
倭寇三大巢穴全部荡平,戚继光班师回浙。
不久,新倭又大量来到福建,攻陷兴化城,占据平海卫(在兴化城东南临海处)作为巢穴。
明廷鉴于情势严重,升副总兵俞大猷为总兵,升参将戚继光为副总兵,驰赴福建救援。
在此之前,广东总兵刘显也已奉命入闽。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率军赶到,与俞大猷、刘显合力进攻平海卫,戚家军首登敌垒,其他两军相继突入,遂大败倭寇,攻克平海卫,接着收复兴化城。
事后,戚继光升为总兵,俞大猷调入广东。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戚继光再败倭寇,福建倭寇完全平定。
福建倭寇平定后,广东倭患转烈,有倭寇二万余人,侵扰潮州、惠州一带。
嘉靖四十三年,明廷任命吴桂芳提督两广兼理巡抚,又命俞大猷为广东总兵,负责剿倭。
在吴桂芳的支持下,俞大猷招收山区农民及矿夫组成新军,又调集许多官兵,先后大战于海丰等地,将倭寇擒斩殆尽。
于是广东的倭寇也被肃清了。
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完全解除,抗倭斗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3. 援朝抗日十六世纪下半叶,日本已逐渐因纷争割据走向统一局面。
后来,日本关白(宰相)丰臣秀吉战胜其他诸侯,完成了日本的统一。
为了满足封建主与商人的要求,丰臣秀吉积极从事海外扩张,企图占有朝鲜,并借朝鲜为跳板,以侵略中国。
1590年(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曾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书中说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
“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
当然,朝鲜国王没有听从其计。
1592年(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遣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率军十余万,战舰数百艘,侵入朝鲜,攻破釜山,连下王京(汉城)、开城,平壤诸地,“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
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遣使向明朝求援。
这年年底,明朝即派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领援军过鸭绿江。
1593年,在朝鲜军队的配合下,明军进攻平壤,打败日本最精锐的小西行长部队,光复平壤。
平壤大捷对于战争胜利有决定性意义。
不久,明军与朝鲜军队又收复开城,随后又恢复王京及汉江以南千余里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