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普通人为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师说》课文教案《师说》课文教案【学习目的】1.理解本文所阐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2.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才能。
3.鉴赏本文运用正反比照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
4.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目的重点】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理解本文所阐述的老师的作用和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目的难点】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自己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才能。
语言知识积累[字词积累]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施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
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前瞻预测对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与如今的用法分析^p 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一样B.②③⑤和如今的用法一样C.全都一样D.①③⑤和如今的用法一样答案:A。
学者,古义:求学之人;今义:有学问之人。
传道,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
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
小学,古义:文字学,文中指对小的方面是学习的;今义:对儿童、少年施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文(精选28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文篇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是有名教育家孔子说的。
虽说仅有8个字,但意味深长: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有我们所值得学习的,取长补短,才能更有进步。
——题记三人行。
在我们那庞大的作文班里,人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好。
并且,人人还有各自的“绝招”,写的作文也各有特色,各有光彩。
而这特色和光彩便是他人生中的金子,这金子便会把他们变成有用之才。
必有我师焉。
虽然,我们的作文班里是支“精英部队”,但是,大多数写的都是大道理。
个个都写得无底洞似的,令人难理解,难以捉摸。
可是,在今天的作文班里,有一篇作文令我震撼,不是我吹牛,说真的,那是值得我们所敬佩。
那是一篇《这次家长会》,是一位四年级的王丽星写的。
虽是四年级,但是用心写的。
并且是大有进步,没有想到,这个小女生竟有如此之大潜力呀!这位作者值得我学习,她是第三位让我心服口服的人了。
第一是父母,第二是陈老师,原以为第三位是个大人物,没想到是一位比我还小的小女生,不过,她现在就是大人物、大作家。
之后,我期待着第四位让我心服口服的人……最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成了我的座佑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文篇2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肯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优点,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努力做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三国时期,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很熟悉,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诸葛亮用他那能言善辩的嘴和远瞻时局的能力,劝说吴国和蜀国联合起来与魏国抗衡。
但吴国有一个大将,名叫周瑜,他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华。
在他的心里天下最聪明的人非他莫属,所以他故意刁难诸葛亮,要求他三天造出十万支箭。
【课前自测】一、诵读课文,给以下字注音近谀yú老聃dān 贻笑yí谄媚chǎn mèi 句读dòu郯子tán 师襄xiāng 苌弘cháng 六艺经传zhuàn或不焉fǒu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没有必要(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校3.一词多义(师)名词,老师;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动词,学习;动词,从师以……为师;动词拜师(之)代词,指代人;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想,大概;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课中探究案】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者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3、分析层意:明确: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个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
(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从“平民视角”出发作者:崔晶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9年第03期“平民视角”,就是以普通人的立场去关注普通人生活中的故事及情感。
在党员教育专题片中,采用平民化拍摄手法往往可以将典型人物塑造得更加可亲可爱,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
由海南省委组织部拍摄的典型事迹片《拼命三郎工匠精神》(以下简称《拼命三郎》),巧妙地运用了平民视角的表现手法,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海南炼化副总工程师、机动部部长章文的事迹表现得入情入理,让人看后既觉亲切真实,又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细细品来,我们可从“眼”“口”“心”三个方面来体会该片的平民化叙述手法。
“眼”——关注质朴的细节。
“平民视角”的运用首先体现为将视点放在普通人物平平淡淡的生活点滴上,透过镜头展现的是寻常可见的生活或工作常态。
这类片子可能没有宏大的叙事范围,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简单的环境、普通的人物和平实的故事,片中自然真切的细节仿佛就发生在每一个人身边。
比如《拼命三郎》中开篇的声音内容便是这样的:“在海南炼化公司,皮肤黝黑、身材瘦高的副总工程师、机动部部长章文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项目有需要时,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现场。
”在声音响起的第一时间映入观众脑海的便是“皮肤黝黑“”身材瘦高”“拼命三郎”这三个塑造起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同时配以人物认真检修机器的画面。
这样看似寻常却又颇具典型特点的细节刻画,立体化地为观众呈现出一位亲切朴实又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口”——采用平实的语态。
党员教育专题片要善于说党员干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这就要求我们在制片时将表达方式平民化,在叙述故事时摒弃华丽的语言、刻意的激赞,无论解说词的内容還是语气都要朴实自然,字字句句紧贴普通百姓的语言习惯,逻辑简单而清楚。
根据内容安排,还可以通过主人公自述式表达,实实在在地“以彼之口表彼之心”。
“我们跟国外的供应商也联系了,供应商要派专家来,至少20天以后,而且这个专家一天的费用也相当高,至少在1000欧元左右。
高一语文必修一师说原文1.原文篇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注释篇二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4.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
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张桂梅师德师风案例分析心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job responsibilities, lesson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张桂梅师德师风案例分析心得张桂梅师德师风案例分析心得5篇当听了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心中久久不能平复,被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所感动。
《师说》理解性默写填空1.《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师说》中哪两句意思相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的两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习,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韩愈赞赏李蟠博学多才,不受当时不良风气的影响的句子【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7.《师说》中,表明老师的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8.说明人不是天生就明白知识道理,所以会遇到很多困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9.“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0.有了疑惑却不从师学习,其导致的结果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1.强调老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老师代表着道理知识的两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从师学习不在乎他的身份地位,年龄大小【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13.感慨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不复存在,人们的疑惑问题难以解决的两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4.《师说》中交代圣人超出常人,越来越圣明的原因是【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15.交代普通人资质平庸,越来越愚昧的原因的两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6.交代李蟠热爱学习,精通典籍的两句【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7.关于学习从师这件事,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态度【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8.一般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师学习,而自己却截然相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9.交代年龄大的人,一般懂得道理早于年龄小的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0.交代出生晚的人,也有可能懂得道理早于出生早的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1.《师说》开篇提出什么论点,然后交代了老师的哪些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高级汉语教师翻译文言文自己整理的高级汉语教师翻译文言文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第1条]古代读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可以(可以)依靠他们来教道理,教学习,解决难题。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真相的,谁能不怀疑呢?疑惑,如果不跟着老师走,那些成为难题的人最后都不会被理解。
生在我之前,他比我先知道真相,我应该跟着他当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比我先知道真相,我就该跟着他当老师。
我从他身上学到了道理,不管他生的比我早还是晚。
所以,无论职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真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学(学)的(古)风已经很久没传了,想让人不疑也不难!古代圣人,远超一般人,仍从师求教;现在普通人远不如圣贤,却羞于向老师学习。
所以圣人更开明,愚者更无知。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傻子之所以能成为傻子,大概就是源于此。
(人)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教。
(但是)对他自己来说,跟着老师走是可耻的。
真是个傻瓜!那些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帮他们)学断句,不是我说的能教那些道理,能解决那些难题。
一方面,他们不熟悉句子阅读;另一方面,他们不能解决疑问;一些(句子阅读)向老师学习,而另一些(疑惑)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大的方面要放弃(不学)。
我看不出那种人是聪明的。
巫医,音乐家,工匠,互相学习也不丢人。
士大夫们,自称“老师”和“*”,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嘲笑别人。
问他们(为什么笑),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知识差不多。
他地位低的老师觉得丢人,官位高的老师几乎谄媚。
”唉!(从这些话中)可以理解,向老师学习的风气是无法恢复的。
巫医,音乐家,工匠,君子不屑,现在他们的知识却赶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用潭子、长虹、石祥、老聃为师。
这些有痱子的人,他们的才能比不上孔子。
子曰:“几个人一起去,必有(可为)我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好。
他们早听晚听的道理,学习技巧各有特长。
关于谦虚的名人事例。
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
他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总是执弟子之礼,经常为白石老人磨墨铺纸,全不因为自己是外名演员而自傲。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皆社会名流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
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
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
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
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齐白石深受感动。
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拜画家为师,他也拜普通人为师。
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
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
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
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
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称他“老师”。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
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
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
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
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
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
一个普通教师的内心独白题记二:我是一名普通教师,我也渴望成为专家和名师,我也曾经不断地努力和追求,但在一次次冷水灌顶后,我妥协了,我逐渐变成了两面人,虽然我的内心依然桀骜不逊地战斗着,但我外表的言行却投降了,前者让我写下了以下要写的东西,后者让我不时地挖苦自己,我终于成认我和名师大家的区别,我没有恒心和毅力,更没有义无返顾不顾一切的精神,当然也缺乏伟大的智慧,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需要普通人的一切,而当这一切得不到满足时,我会苦恼、痛苦,甚至于用懈怠去报复,我也知道这不好,但我依然做着,和周围人一样,因为,我只不过是个普通人。
我有比拟,所以,我要公平合理的报酬。
我非常喜欢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确实,人必须首先让物质的生命得以延续,然后才谈得上精神上的生命,反过来的人有没有?有,但终究是少数,是我们大多数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追求,但我们不容易全部到达。
马克思还说过这样的话,金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金钱万万不能。
我不唯金钱,但是我真的也很需要金钱。
因此,我的工作是要报酬的,没有报酬的工作,我有理由不干,也没有必要去干。
我想到拖欠教师工资的地方,我们的老师似乎太讲究师德了,以致于纵容了他们得意扬扬地拖欠工资。
一般认为,教师的工资可以拖欠,学生的学业难拖欠啊!我们拖欠工作就损害教师形象了吗?这是教师职业的悲哀还是荣耀?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他(她)因工资拖欠而拖欠工作,我到觉得也没有什么可耻,因为这是作为人的正当防卫。
我是个普通教师,我不会跪在报酬前工作,但是没有报酬,没有公平合理的报酬的工作,我的身体真的没有足够力量站起。
我需要民主,但不是形式主义的民主,一番良苦用心的建议被束之高阁的民主;画勾的民主;狼狈为奸的民主是我所讨厌的,因为这时的民主是对我的愚弄,是某些人冠冕堂皇到达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
我需要的民主是一种科学有序的民主,我可以自由提出个人观点而不被大声斥责和背后痛骂;我可以真正走进管理中,而不被当作小跑和傀儡;我可以看到我的建议和意见成为学校开展的一笔财富,而不是石沉大海,销声匿迹。
谦虚哲理故事谦虚哲理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谦虚哲理故事,希望你喜欢,欢迎阅读。
1、满杯能容“满壶不响,半壶叮当”,是说有真才实学的人,比较低调,不显露自己;而喜欢炫耀自己的人,往往是一知半解。
从直观角度看,满杯水让人容易误认为是空杯,不易被人发现,半杯水却能让人一眼看穿。
有人不禁要问:“满杯水还能盛得下东西吗?”双休日参加公司组织的两天封闭式培训,有一项活动:一个小组发两半杯水和一盒大头针,将其中一杯水加满但不能溢出。
然后,培训师问大家:“满杯水里能装多少根大头针?”大家众说纷纭,培训师请大家马上动手做实验,以验证自己的结论。
我们小心翼翼地放入一根大头针,水没溢出,两根、三根、四根……各组报出的数字不断攀升,完全与我们的想象不同,培训师喊“时间到”時,有个小组放进了158根大头针,结果太令人震撼了,大家纷纷惊呼“没想到”“太神奇了”。
由此,我深刻体会到知识渊博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能接纳很多新鲜事。
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大胆创新,凡事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勇于尝试,不拘一格,不要给自己设限,即使面对困难,也要敢想敢试,有梦想就要行动,放胆去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2、牛顿的谦虚被人们称颂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热学上,他确定了冷却定律。
在数学上,他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定理和莱布尼兹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开辟了数学上的一个新纪元。
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伟大科学家,然而他非常谦逊。
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谦虚地说:“如果我见的比笛卡尔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
”他还对人说:“我只像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子,有时很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石子儿,真理的大海还是没有发现。
”3、梅兰芳拜师京剧大师梅兰芳,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是丹青妙手。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答: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的意思是:这个人可以作为(人们)永远的老师,(他)的每一句话都可以作为天下的法规准则.或理解为:一个普通人却成为千百代的榜样,一句话却成为天下人效法的准则。
原文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则的用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本文的主题以及所要讨论的问题。
在这个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个成语的含义和背景,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
以下是一个示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这句成语源自《论语·述而》这篇儒家经典文献,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社会的教育、职场和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
它的意思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从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尤其是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因此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汲取他人的长处,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句成语所蕴含的智慧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往往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追求成功,但往往忽视了与他人的交流和互相学习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经历和见解,与不同的人交往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拓宽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对"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个成语的探究,进一步探讨其含义、应用场景以及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启示。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句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与他人交往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提升我们的个人能力和素养。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框架,包括各个章节的主题和次级主题,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个清晰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逻辑性。
在本篇文章中,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引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概念和用法,提出本文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1.2 文章结构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框架,包括各个章节的主题和次级主题,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1.3 目的阐明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说明为什么要探讨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用法。
2. 正文2.1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含义解释和阐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具体含义,包括其中的“三人行”和“我师”的概念。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的意思“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出自《师说》,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orG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论语·述而》载:“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以普通人为师
凸凹
《人民日报》(2015年08月01日12 版)
在文场,写名人,可以沾光;虽然你不是名人,但只要你这么一写,你也就有了名人的感觉。
在别人的心里也会做如是想:你肯定与名人有特殊的关系,不然,为什么写得那么亲切,那么有声色呢?你能与名人生活在一起,至少你亦有名人那个层次的生活,你也是很不简单的人物。
所以,许多文人写名人,甚至有些趋之若鹜。
其实,这是一种可怕的虚荣,是一种与物欲、名利相伴而生的社会病、都市病。
其背后,是人格的放低和自我的迷失。
虽然别人也把我视作“名人”,但我有自知之明,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是我的生存土壤,是我呼吸的空气,是我的生活方式。
虽然我很景仰名人,但他们伟大的身躯只能给我一个项背,我感受不到他们的生命温度,并且他们一贯地自以为是,忽略你的存在,漠视你的痛痒,所以,不远亦远。
相反,普通人与我汗泪交融,有共同的生活境况,一切都能和你一样感同身受,而且,他们随时能给予你理解和体恤,让你不感到孤独,便对我有恩、对我有情,所以,身虽两分,心却相依,其远亦近。
我便不能不与普通人融为一体,用普通人的生活态度、情感方式涵养自己。
普通人的关怀与照拂是非功利性的。
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举成千上万个例子。
我奶奶是个小脚的山里人,但却有海一样宽厚的爱心。
从抗日战争起就接待山外来的官人,已接待了无数的革命干部。
每有山外的下乡干部来,她总是倾家中所有,侍弄很好的饭菜,干部走了之后,她尚不知人家的名字。
她很应该向官人们提一些要求,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要一些回报;但她从未启齿过,她认为这样做是一件羞耻的事,有碍天地良心。
她曾说:“客人上咱家里
来,不好好待客,咱还能做啥呢?”她的话就是一句乡土哲学,有学问的人,可以诠释很长的一个篇幅。
我亦能,但我不能去做,祖辈传给你的是一种生命密码,心灵破译便罢了。
所以,奶奶虽交了那么多大小干部,她后裔的大多数却仍未走出乡土,仍过自耕自织的生活。
虽然生活得不算富裕,但都很乐观,整日里乐呵呵的,对外人不存一分芥蒂。
这是普通人的美德传递,不随时势而变,令人敬佩。
还有一个叫刘振祥的老人。
他是个普通的退休老干部。
我刚分配工作时,年纪极轻,离家又远,他怕我想家,晚上总是陪我聊一会天儿。
他知道我爱好文学,便鼓励我写作。
他甚至与一个叫王庭辅的老人一道,同我一起上《诗刊》社的诗歌函授学院。
他们是有一把子年纪的人,对新诗,不仅了无兴趣,而且“隔”得很;所以陪我学习,实在是为我提供一股精神助力,其用心良苦矣。
后来,我在写作上有了一点成绩,他又毫不犹豫地向区里领导推荐了我,所以,我能有现在的光景,他是奠基人之一。
我在仕途上三十多年,曾经也掌握过一定的实权,他却从来没张嘴要我做点什么,甚至未喝上我一瓶酒。
每当在街头碰到他,我感到惭愧,颇抹不开面子,他却主动奔上前来,热情地握着我的手,嘘长问短,嘱我好好学习,努力向上。
后来,我从实职转任一个搞文化的“闲职”,许多从前簇拥在身边的人渐渐远去了,不禁失落。
他却从电话簿上查到我的电话号码,热情地打来电话:“这有什么不好,人的成功,其根本就在于:适得其所,发挥优势。
你是区内有名的作家,你不搞文化,谁搞文化?”
我心里热得很,泪水像一只肥白的虫子,在脸颊上蠕动。
我的父亲去世得早,心里总有一种虚空;这时,我真想在话筒里叫他一声父亲,但还是止住了。
这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意:且莫说,且莫说,一说便俗。
这个话头就此打住吧,让我再说一说普通人的另一个性情,便是对别人的关怀与照拂,极为珍视,懂得知恩图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是文人说的,但文人大多只说不做,且层出不穷的是见利忘义、见利忘情之徒。
真正心口如一、既说且做的大多是普通人,是生民百姓。
普通人是人情厚土,是道德良心。
关于这一点,我亦可以举出成千上万个例子。
吴文旭是本地区一个街道的个体医生,他有祖传的治疗不孕的绝招。
但那个年代,不允许他行医,他几乎成了一个废人。
改革开放之后,他得以开业,再加之朋友们的多方帮助,他的个体医院火爆异常,经他之手诞生的婴儿数以千计,并成为国际上一家医疗机构的名誉教授。
功成名就了的吴文旭却没有暴发户之态——他每年都向“希望工程”捐资,向地区的福利与公共事业捐款,已累计捐赠三百多万元。
有人说他神经有毛病,他却说这是知恩图报,尽普通人的本分:国家政策是他的护身符,广大患者是他的衣食父母。
日前,我去拜望他。
他坐在一个旧几案上喝粥,就着一浅碟里的腌黄豆。
他不疾不徐地往嘴里搛着黄豆,一颗,两颗,三颗,四颗……神态怡然。
他活得是那么的自我,抱朴守拙,毫不做作。
还有我的一位叫刘军的同学。
他家境蹇仄,事事靠他撑持。
为了他弟弟的事,他求我帮忙;我正有着这个便利,所以,只用举手之劳便为他解了难题。
如此,这便是一桩不足挂齿的小事。
但他却念念不忘,每到春节,都要亲自送来年礼,年年如期,从不间断。
去年,我对他说:“你是老兄,我应该去看你;那么一点儿小事,承兄如此挂怀,我心不安。
”他只是笑,一言不发。
待到今年春节,他又如期到来,我便感慨不止:
“哥啊,你是年年给我送来教导啊!”
“什么教导?”
“你是在告诉我:能为别人做点儿事,是幸福的;要想安安心心地消受这种幸福,只有多多地为别人做一些好事才是啊。
”
普通人可写的事何止万千!笨拙的笔墨枯,只能写出这纸上的一二。
但这已经足够:对别人关怀与照拂不求功利,得到别人的关怀与照拂知恩图报,这正是人类万种美好的根基与本源。
为什么人们的好话与宣言说得那么多,市井人情却愈加浇薄,概因为人们漠视和忘却了这朴实而本质的乡土语言,而沉陷于那迷乱而华丽的语境。
在繁丽的世象中,我们可能什么都是,又可能什么都不是。
什么都是,我们狂妄;什么都不是,我们痛苦。
还是回到普通人中间来吧,还是安心地做一个普通人吧!因为只有在普通人的语境中,我们才能看到本分、本心这样朴素而美好的品性,才能让我们以物欲和私心为耻,才能让我们心有敬畏,既有我,又有他人。
如果是这样,我们会变得坦然自适,不患得患失。
那么,我们的幸福生活,便真正开始了;且一旦开始,就变成为永不休止的常态,因为内心的和谐,有它惯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