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共7套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观看《汉武大帝》视频。
教师导入: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使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二、探究新知(一)“推恩令”的实施1.展示材料: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初期,西汉分封的诸侯国势力相当强大,特别是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封国内的财产甚至比汉朝中央政府国库的财产还多,出行的队伍也极其壮观,几乎达到了皇帝出行的队伍编制。
材料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摘自齐世荣《中国历史》材料三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教师提问:汉武帝时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汉武帝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正文和第58页第一段正文内容回答) 提示:社会现象:诸侯势力强大,地方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解决措施: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2.展示图片:教师讲解:通过“推恩”这种相对缓和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不费一兵一卒,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起了侯国的忠诚。
从表面上看,各诸侯国的子弟都受到了恩惠,但实际上各诸侯国实力被大大减弱了,无法再同中央抗衡,这样就加强了中央王朝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补充: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1、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2、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因很多学生在电视、书籍上有初步的了解,让学生把这个历史故事大概说出来,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统一最终由秦国完成而不是燕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君的风采。
出示幻灯片:秦始皇画像及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让学生讲述对秦始皇画像的印象和感受。
)【自主预习】(一)秦的统一1、秦灭六国的过程教师设问:同学记得“战国七雄”是哪七雄吗?多媒体显示:战国初期七国的形势图,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说出七国的地理方位。
并让学生分析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为灭六国准备了条件。
提问:秦王赢政是怎样完成统一的呢?多媒体显示秦灭六国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归纳秦统一的时间、人物、都城。
(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人物:赢政(3)都城:咸阳多媒体显示:秦始王的画像。
引导学生描述画像,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析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2、灭六国的历史意义多媒体显示:(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共7套新人教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共7套新人教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2.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3.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4.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秦灭六国的原因及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材料式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9课吧!课堂探究板块一秦灭六国(1)秦为什么能灭六国?秦先后灭掉了哪些诸侯国?(2)秦朝建立者是谁?定都何处?秦国和秦朝有何不同?(3)秦于何时完成统一?有何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人民希望结束战乱,渴望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增强了国力,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准备充分,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2)秦王嬴政;咸阳。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秦朝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个统一的王朝。
(3)公元前221年。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渡语:秦灭六国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霸气。
秦王嬴政的霸业还没有完成,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
如何治理国家,巩固统一,成为摆在秦王嬴政面前的一大难题。
板块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下列历史小品:《朝会》旁白:秦王统一六国以后的一天,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事。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内容教材P54~57,“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教学目标1.掌握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和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了解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的起到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导入新课: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
汉景帝时,董仲舒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后来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影响至今。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中。
那么,你知道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吗?归纳导入: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
也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利用儒家思想统治人民。
他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
一起进入本课学习吧!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推恩令的实施【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颁布“推恩令”?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汉初,诸侯王实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
学生2: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教师总结】: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不得不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两项措施?”了解两个人物的故事:晁错向景帝上了《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景帝听从他的建议。
主父偃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而为淫乱,急则合纵以反抗朝廷,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
因此他向武帝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这样王国自治,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
年代尺串历史总特征: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考点一秦朝的兴亡1、秦的统一:(1)背景: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国在七国中实力最强;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抗秦。
(2)过程: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意义: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割据争战的局面。
考点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下图),确立了我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
(1)前提:张骞通西域。
(2)陆上路线(3)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4)交往①西传: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
②东来:毛皮、汗血马、瓜果、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
(5)意义: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炎帝和黄帝;地方设郡县制(2)政治: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4)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1)秦朝的暴政;休养生息的政策。
(2)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非常贫困。
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
(3)西汉初年至汉武帝初年,社会经济非常繁荣。
汉高祖: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田赋定为三十税一;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内容教材P47~50,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
教学目标1.知道秦的灭亡史实。
熟记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史实。
2.学习本课,学会用全面、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
3.感知秦朝的灭亡,体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秦朝的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秦朝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
难点:秦亡前后,刘邦、项羽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你听过“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典故吗?教师出示图片。
归纳导入:秦始皇虽然留下来很多功绩,但是他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名臭名昭著的暴君。
他和他的后代对人民都实行暴政。
这也导致了人民的反抗。
上面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吧!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探究一:秦的暴政【活动一】观察阿房宫图,图中展示的场景是什么?是怎么修建的?小组讨论:1.秦的暴政有哪些?2.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归纳】秦的暴政体现在焚书坑儒、徭役繁重、法律残酷,秦二世的暴政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秦的暴政。
探究二:陈胜吴广起义及历史意义【活动二】揭竿而起(教材剧表演)(道具组:播放下雨声和轰隆的雷声,营造狂风卷地,大雨倾盆的天气情况)地点:大泽乡附近的一座破庙。
人物:陈胜、吴广、押送的差役和一批贫苦的农民。
差役:(手挥鞭子,鞭打贫苦农民)快点走,不准停留,延误了时间,把你们通通处死。
吴广:官爷,这大泽乡在古代是一片沼泽,因而才取了这样的名字,如今连日暴雨,四周一片汪洋,让我们如何行走。
我们的命不值钱,但官爷你的命却很重要呀!(大家浑身湿淋淋的,拥挤在破庙里,焦急万分,一筹莫展。
差役在角落里喝酒)陈胜:广弟,此处距渔阳好几千里路,就是雨停上路,也不能按期到达了。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历史变迁,包括秦朝的建立、西汉和东汉的更迭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时期的历史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及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表,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汉武帝开疆拓土取得的成就,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出示汉武帝图片: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他就是具备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汉武帝。
汉武帝16岁登基,同学们,你们现在多大?如果当时是你们登上皇位,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学生自主发言说一说。
师:如果是老师还这么小就当皇帝,除了高兴,难免会紧张,担心能力不足难以胜任。
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汉武帝(出示视频,学生观看)。
当时的汉武帝继位接手的是爷爷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为他打下的厚实家底。
但看似一派繁荣的“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暗流汹涌,存在诸多问题。
那么汉武帝继位后面临了哪些困难?他推行了哪些政策实现的大一统?二、内容探究(一)推恩令实施活动一:出示图片,请同学们阅读图表。
思考: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学生思考)谁来说一说?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及时补充。
(诸侯势力强,封国人口及土地超过中央)出示文字材料:我们再来看这一则文字材料(师抓关键句提问),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请生回答,师明确答案。
(军队强大,手握大军说明诸侯势力相当大,这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8页第一段文字,说说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的?(学生阅读后自主发言)师明确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建议(板书:政治:推恩令)。
师:“推恩令”的实施结果怎么样?师:解决了王国的政治问题,“推恩令”妙在何处?引导学生在课本中找答案并分析其妙处。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
2.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案例资料:准备与秦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秦始皇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成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
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
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
(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
(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
(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人物:嬴政。
(4)都城:咸阳。
(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阅读图片:《秦朝形势图》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一)导入:音乐《曹操》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预习:引入课题后组织学生预习本课内容,对本课基础知识进行大致了解,有助于教学的推进。
(三)授课【设计思路】采用探案形式,探查东汉兴衰之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1、探案——东汉之兴(1)材料展示,学生分析当时社会出现的问题。
(2)小组讨论,据材料分析汉光武帝采取的治国措施。
(3)运用图片及史料,引领学生分析汉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给东汉带来怎样的影响,得出刘秀开创光武中兴的盛世。
(4)比较汉文、景帝的措施共同点,分析盛世出现的部分原因。
(5)得出东汉之兴之密——得民心。
(过渡)展示材料,得出盛世之下蕴藏危机。
2、探案——东汉之衰(1)表格展示,学生分析东汉中后期出现的现象及此现象带来什么问题?(2)小组合作,据课本和图片,解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3)分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产生的原因及据童谣分析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
(4)观看视频了解黄巾起义的内容,并结合课本完成导学案思考5。
(5)思考大泽乡起义和黄巾起义为何都很快得到人民的响应?得出线索二失民心。
(6)对黄巾起义后东汉的状况进行延伸。
3、结案——案情小结学生总结,并得出启示4、以史为鉴讨论思考:联系今天,结合东汉兴衰的历史知识,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建议?5、完成习题预设反思:本课采用探案形式,易激发学生兴趣,但教师注意要将课堂交给学生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
板书设计:东汉的兴衰东汉之兴东汉之衰光外武戚根黄中宦巾兴官起交源义替专权。
中学历史七年级《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
o学生能够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以及秦汉时期对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巩固的贡献。
o学生能够识记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究历史规律的能力。
o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o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o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及意义,汉朝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推恩令),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措施,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如何巩固统一,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
-讨论法:小组讨论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成就。
-案例分析法:分析秦始皇、汉武帝的统治措施及其影响。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
四、教学资源-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时间轴。
-多媒体资源:相关历史纪录片、动画短片、历史图片。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机会,鼓励小组内互助合作。
2.维持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及时提醒和处理。
3.激励学生: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后安排5-10分钟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
2.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历史小论文、时间轴制作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3.期末考试:在学期末进行综合性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4.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帮助学生理解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讲述秦始皇的统一背景、过程和意义,包括统一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
汉朝的建立与巩固:介绍刘邦建立汉朝、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事件,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措施。
秦汉时期的制度建设:阐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等,让学生了解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简要介绍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与匈奴、西域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重点:掌握秦汉时期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措施,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了解秦汉时期的制度建设及其意义。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投影仪和PPT:展示历史图片和资料,辅助讲解。
历史地图:展示秦汉时期的疆域和对外关系。
史料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史记》等古籍中关于秦汉时期的记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前期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兴趣点。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演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制度。
学生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秦汉时期的历史视频或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秦朝的统一过程和意义,接着讲述汉朝的建立与巩固的历史事件;最后介绍秦汉时期的制度建设和对外关系。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秦汉时期基本史实的填空题或选择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他们的掌握情况。
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共7套新人教版)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目标1.识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了解其重要意义。
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秦灭六国的原因及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9课吧!课堂探究板块一秦灭六国秦为什么能灭六国?秦先后灭掉了哪些诸侯国?秦朝建立者是谁?定都何处?秦国和秦朝有何不同?秦于何时完成统一?有何历史意义?答案:原因:人民希望结束战乱,渴望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增强了国力,已经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准备充分,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秦王嬴政;咸阳。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而秦朝则是我国历史上个统一的国家,是由秦始皇建立的一个统一的王朝。
公元前221年。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渡语:秦灭六国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霸气。
秦王嬴政的霸业还没有完成,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
如何治理国家,巩固统一,成为摆在秦王嬴政面前的一大难题。
板块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下列历史小品:《朝会》旁白:秦王统一六国以后的一天,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事。
秦王:寡人自起兵以来,南征北战,东打西杀,一统天下,建立了千秋基业,今与大家商议,国君该如何称呼?李斯:大王的丰功伟绩,亘古未有,即使三皇五帝也不能与大王比。
秦王:妙哉妙哉,那就称“”吧,寡人就是秦始皇,子孙后代,代代相传,以至千世万世。
寡人自称“朕”,朕要在中央设三职。
秦始皇:李爱卿,你来替朕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三个官职具体负责什么?李斯:丞相主管全国的事务,太尉总领,御史大夫负责事务。
大臣:皇上,地方上如何处理?有些地方距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分封到那里。
李斯: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了后来互相残杀,可见分封的方法不好,不如沿用我们的制。
秦始皇:正如朕意。
从此废除分封,设立。
退朝。
答案: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行政军事监察郡县郡县教学内容课堂探究过渡语: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只是政治上巩固了统一,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还极为不便,影响到国家政治统一的巩固。
为此,秦始皇采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筑长城等措施,以此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板块三巩固统一的措施阅读材料:材料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
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
最后她不愿意要这条裙子了,打算退货,裁缝让她填一份文书。
结果她突然发现自己变成“文盲”了,因为文书上的文字她一个都不认识。
请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面对这种情况,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答案:秦统一全国前,各地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不统一,使人们生活不方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①统一文字:秦始皇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这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③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秦朝。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央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为了巩固统一,秦朝又采取了一系列的巩固政权的措施。
板书设计秦灭六国当堂达标秦朝“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于是A.建立皇帝制B.确立丞相制c.推行郡县制D.强化监察制中国历史上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是A.秦朝B.夏朝c.商朝D.西周最早把“皇”和“帝”这两个称谓合并,采用“皇帝”称号的是A.黄帝B.夏禹c.商汤D.嬴政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秦始皇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内容是A.皇帝至高无上B.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全国推行郡县制D.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文字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随即下令全国统一书写A.楷书B.隶书c.小篆D.行书教材图片分析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从此示意图可以看出在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下,高高在上的是皇帝,皇帝以下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是郡守,郡守之下为县令或县长。
此表确切地反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皇帝高高在上,独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是权力的中心。
史料积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教学反思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目标1.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讲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认识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光辉。
知道项羽、刘邦起义和楚汉之争,理解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楚汉之争中项败刘胜的原因分析,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教学难点秦的暴政,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这是来自秦朝一位农民的告白,它反映了秦朝的什么现象?它与秦朝的灭亡有关系吗?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10课吧!课堂探究板块一秦的暴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交给国家。
当时,全国人口约XX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有腰斩、车裂等。
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结合这些社会现象分析,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答案: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
秦的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过渡语:秦朝的暴政最后终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爆发。
板块二陈胜、吴广起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等人戍边途中发生了什么事?随后做出什么决定?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说说起义军的进军方向是哪里?这说明他们的目标是什么?陈胜、吴广起义为什么能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是谁继续领导反秦斗争诛灭暴秦?在哪一次战役中打败秦军主力?秦朝灭亡是在何时?答案:遇大雨,不能按时到达渔阳。
发动起义。
会。
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
秦朝的都城咸阳。
推翻秦朝的统治。
原因:各地农民对秦朝暴政的愤怒。
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学内容课堂探究项羽和刘邦。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过渡语: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项羽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秦朝统治者向刘邦的起义军投降。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楚汉之争。
板块三楚汉之争项羽和刘邦为什么要进行楚汉之争?你能说出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吗?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在楚汉之争中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败。
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秦朝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进行的战争性质有什么变化吗?答案:为争夺帝位。
如“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等。
不对。
原因: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进入关中后,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
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
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秦亡前,项羽、刘邦领导起义军进行反秦斗争,说明他们是农民起义的领袖。
秦亡后,为了争夺帝位而进行战争,性质变为封建统治者内部的战争。
结束语: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政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梦想。
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四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
板书设计当堂达标秦朝末年,民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
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秦末农民起义B.秦朝的暴政c.修建阿房宫D.项羽、刘邦起义秦末农民战争开始的时间是A.公元前208年B.公元前206年c.公元前209年D.公元前202年成语“破釜沉舟”于A.垓下之战B.长平之战c.马陵之战D.巨鹿之战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A.晋楚争霸B.齐魏争霸c.秦赵之争D.楚汉之争教材图小初高学习片分析《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图中挥手讲话的是陈胜,陈胜后面站立的是吴广。
史料积累“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教学反思小初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