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有理数的除法(2)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1.4.2 有理数的除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2.经历探索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过程,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3.会化简分数.教学重点:正确应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教学难点: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取适当的方法求商.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共走了20分钟,问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50×20=1000)放学时,小明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多少分钟?(1000÷50=20).2.从上面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理数除法与有理数乘法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比较大小:8÷(-4)8×(-);(-15)÷3 (-15)×;(-1)÷(-2)(-1)×(-).小组合作完成上面题目的填空,探讨并归纳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2.运用法则计算:(1)(-15)÷(-3);(2)(-12)÷(-);(3)(-8)÷(-).观察商的符号及绝对值同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探讨归纳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另一种说法.3.师生共同完成课本P34例5,P35例6、例7.乘除混合运算该怎么做呢?通过课本P36例7的学习,由学生自己叙述计算的方法:先将除法转换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计算:(1)(-36)÷9;(2)(-63)÷(-9);(3)(-)÷;(4)0÷3;(5)1÷(-7);(6)(-6.5)÷0.13;(7)(-)÷(-);(8)0÷(-5).2.化简下列分数:(1);(2);(3);(4).(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本节课大家一起学习了有理数除法法则.有理数的除法计算有2种方法:一是根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二是根据“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一般能整除时用第二种方法.(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选择题(1)如果一个数除以它的倒数,商是1,那么这个数是()D.±1(2)若两个有理数的商是负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A.都是正数B.都是负数C.符号相同D.符号不同提升能力2.计算题(1)(-2)÷(-);(2)3.5÷÷(-1);(3)-÷(-7)÷(-);(4)(-1)÷(+)÷(-).第3课时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1.会用描点法画出y=a(x-h)2+k的图象.2.掌握形如y=a(x-h)2+k的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并会应用.3.理解二次函数y=a(x-h)2+k与y=ax2之间的联系.一、情境导入对于二次函数y=(x-1)2+2的图象,你能说出它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吗?你能再说出一个和这个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一致的二次函数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和性质【类型一】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求二次函数y=x2-2x-1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及其最值.解析:把二次函数y=x2-2x-1化为y=a(x-h)2+k(a≠0)的形式,就会很快求出二次函数y=x2-2x-1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解:y=x2-2x-1=x2-2x+1-2=(x-1)2-2,∴顶点坐标为(1,-2),对称轴是直线xx=1时,y最小值=-2.方法总结:把二次函数y=ax2+bx+c(a≠0)化成y=a(x-h)2+k(a≠0)形式常用的方法是配方法和公式法.【类型二】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性质如图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图象的一部分,x =-1是对称轴,有下列判断:①b -2a =0;②4a -2b +c <0;③a -b +c =-9a ;④若(-3,y 1),(32,y 2)是抛物线上两点,则y 1>y 2.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解析:∵-b 2a=-1,∴b =2a ,即b -2a =0,∴①正确;∵当x =-2时点在x 轴的上方,即4a -2b +c >0,②不正确;∵4a +2b +c =0,∴c =-4a -2b ,∵b =2a ,∴a -b +c =a -b -4a -2b =-3a -3b =-9a ,∴③正确;∵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点(-3,y 1)到对称轴x =-1的距离小于点(32,y 2)到对称轴的距离,即y 1>y 2,∴④正确.综上所述,选B. 方法总结:抛物线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由a 、b 、c 的符号确定:抛物线开口方向决定了a 的符号,当开口向上时,a >0,当开口向下时,a <0;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 =-b2a ;当x =2时,二次函数的函数值为y =4a +2b +c ;函数的图象在x 轴上方时,y >0,函数的图象在x 轴下方时,y <0.【类型三】利用平移确定y =a (x -h )2+k 的解析式将抛物线y =13x 2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是( ) A .y =13(x -2)2-1 B .y =13(x -2)2+1 C .y =13(x +2)2+1 D .y =13(x +2)2-1 解析:由“上加下减”的平移规律可知,将抛物线y =13x 2向下平移1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13x 2-1;由“左加右减”的平移规律可知,将抛物线y =13x 2-1向右平移2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13(x -2)2-1,故选A. 探究点二: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应用【类型一】y =a (x -h )2+k 的图象与几何图形的综合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在第二象限,以A 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原点,与x 轴负半轴交于点B ,对称轴为直线x =-2,点C 在抛物线上,且位于点A 、B 之间(C 不与A 、B 重合).若△ABC 的周长为a ,则四边形AOBC 的周长为________.(用含a 的式子表示)解析:如图,∵对称轴为直线x =-2,抛物线经过原点,与x 轴负半轴交于点B ,∴OB =4,∵由抛物线的对称性知AB =AO ,∴四边形AOBC 的周长为AO +AC +BC +OB =△ABC 的周长+OB =a +4.故答案是:a +4.方法总结:二次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轴对称,本题利用抛物线的这一性质,将四边形的周长转化到已知的线段上去,在这里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类型二】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实际应用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 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 (分钟)之间满足函数y =-110(x -13)2+59.9(0≤x ≤30),y 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 (1)x 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x 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2)第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多少?(3)第几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解:(1)0≤x ≤13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13≤x ≤30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2)当x =10时,y =-110(10-13)2+59.9=59.故第10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59. (3)当x =13时,y 值最大,,故第13分钟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三、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操作中探究二次函数y =a (x -h )2+k 的图象与性质,体会数学建模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第2章 图形的轴对称复习课学习目标:1、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2、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应用.3、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简单应用.4、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简单应用.5、能够按要求做出简单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体会从对称的角度欣赏设计简单的轴对称图案.重点: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难点:轴对称图形以及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应用复习过程:【课前准备】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课内探究】知识点整理: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是—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图形.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正n 边形、圆形.2、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1、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2、 什么叫做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3、 “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4、 什么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如何用尺规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5、 角的平分线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做角平分线?6、 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等边三角形呢?已知哪些条件,可以用尺规做出等腰三角形?7、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这两个图形具有什么性质?E DBC A 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而两个图形中的各自的相对应点叫做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1)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2)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互相重合的;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牛刀小试:下面几种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3、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巩固训练:(1)已知△ABC 中,AB = AC ,其周长为18cm ,AB = 5cm ,则BC =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4cm ,底边长为6cm ,则它的周长为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cm 、3cm ,则它的周长是 .(4)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为5,则它的周长是 .4、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②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③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巩固训练:(1) 已知△ABC 中,AB = AC ,∠C = 50°,则∠B = .(2) △ABC 中,AB = AC ,若AD ⊥BC 于D ,则∠1 ∠2,BD CD.(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45°,则它的顶角为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70°,则其余两个角的度数是 .(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20°,则其余两个角的度数是 . 思考:本章的作图有哪几种类型?(1)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作角的平分线;(3)作等腰三角形;(4)作对称点.【巩固提升】1、已知A (-1,1),在y 轴上找一点P,使△AOP 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P 点可能有几个?2、已知Rt △ABC 中,∠C=90°,DE 垂直平分AB(1)若∠CAD=20°,则∠B=____°(2)若AC=4,BC=5,则△ACD 的周长为______.(3) 若∠B=30°,则∠CAD=____°图中共有几组相等的线段?为什么?【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本章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达标检测】1、下列图形中一定是轴对称的图形是().A、梯形B、直角三角形C、角D、平行四边形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50°,则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A、65° 65°B、50°80°C、65°65°或50°80°D、50° 50°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是6和3,那么它的周长是().A、9B、12C、12或 15D、154、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B、三条中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1.4.2有理数的除法(2)教 案( 作者:武汉市第十一初级中学杨剑文 初审:张方福 终审:胡顺) 学习目标:1.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2.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题;3.了解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学习重点: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确定与性质符号的处理. 学习难点:正确使用符号法则,确定各步运算结果的符号.★插入知识点、重难点的微课Ⅰ 学习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1. 计算:⑴(-8)÷(-4); 解:原式=2(2)(—0.1)÷12×(—100);解:原式=202.回顾在小学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进行,如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另外还要注意灵活应用运算律; 二、自主学习 ★课本链接阅读教材P 36—P 37页内容,并填空.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进行,如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 ,与小学所学的混合运算一样.三、课堂探究(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探究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⑴(﹣8)+4÷(-4)⑵(﹣7)×(﹣5)-90÷(﹣15)⑶31329⨯-.⑷()()118122160444-÷+⨯--÷你的计算方法是先算 乘除 法,再算 加减 法.有理数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顺序应该是 先乘除,后加减,如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 . 写出解答过程解:⑴原式=﹣8+4÷(﹣4)=﹣8+(﹣1)=﹣9;⑵原式=35﹣(﹣6)=35+6=41;⑶原式=2812931329=-=⨯-; ⑷原式= ()0)16(499481--⨯+⨯-=﹣36+(-36)=﹣72.归纳:与小学所学的混合运算一样,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进行,如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 . 四、综合应用探究: 例1 (1)﹣8+(﹣4)÷(﹣2);(2)(﹣7)×5-90÷(﹣15) .分析:⑴按运算顺序,先做除法,再做加法;⑵先算乘、除,然后做减法. 解:(1)原式=﹣8+(-4)÷(﹣2)=﹣8+2=﹣6; ⑵原式= -35﹣(﹣6)= -35+6= -29;例2某公司去年1~3月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如何?分析:记盈利额为正数,亏损额为负数.可列出算式,按有理数的加减乘混合运算法则来进行计算.解:(-1.5)×3+2×3+1.7×4+(-2.3)×2 =-4.5+6+6.8-4.6 =3.7(万元)答:这个公司去年全年盈利3.7万元.★插入典型例题微课Ⅱ五、课堂练习(以教材为主)1.将例2中的算式 (-1.5)×3+2×3+1.7×4+(-2.3)×2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解:由于不同品牌的计算器的操作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所以此题仅作了解,具体参见计算器的使用说明.这个公司去年全年盈利3.7万元.2.练习:教材P 363.练习:教材P 38T 8 六、课后练习(一)填空题(共24分) ★1(8分).(1)6-(-12)÷3= 10; (2)3×4+(-28)÷7=8; (3)(-48)÷8-(-25)×6=144;(4)2342()()(0.25)34⨯-+-÷-= -25;★2(8分).3,2==b a ,则a ﹣b 1= __ 35或37_.★3(8分).(2015·武汉·15改)定义运算“※”,规定a ※b =ba ab+,则[2※(﹣4)]※4=___2___; (二)选择题(共24分)★4(8分).-3的绝对值与-2的相反数的差除以-2的倒数的商是( A )A .-2B .-12C .2D .10解:{|-3|-[-(-2)]}÷12-=-2,故选A . ★5(8分).若实数y x ,满足0≠xy ,则yyx x m +=的最大值是( A ) A .2B .-2C .12D .-21 ★6(8分).一列数1a 、2a 、3a 、……,其中11=2a ,11=1n n a a -+ (n 为不小于2的整数),则4a 的值为( A )A .58B .85C .138D .813解:∵3221112=+=a ,5332113=+=a ,8353114=+=a ,∴故选A ;(三)解答题(52分)★7(10分).计算. ⑴计算:111135532114⎛⎫⨯⨯÷⎪⎝⎭-;解:原式=⎪⎭⎫ ⎝⎛⨯⨯⨯21-3154113511=⎪⎭⎫⎝⎛-⨯612512=252-(2)计算:()()5155367181816⎛⎫⨯⨯ ⎪⎝⎭﹣﹣+﹣.解:原式=8161571361855⨯-⨯=()8)16172(10180⨯--+=-385218(10分).⑴下图是一个简单的运算程序:,若x =﹣4,求y 的值.解:依题意得y =-10⑵下面的解题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指明运用了什么运算律;若不正确,请指明错误的原因,并作出正确解答. 计算:(-631)÷(141327291-+-). 解:原式=(-631)÷91-(-631)÷72+(-631)÷32-(-631)÷141=-71+181-421+92=91.解:错误,因为除法没有分配律 原式=12653)631(÷- =532-9(15分).小文利用温差测量山峰的高度,在山顶测得温度是-1℃,在山脚测得是5℃.⑴已知该地区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8℃,这个山峰的高度大约是多少米?解:∵[5-(-1)]÷0.8×100=750(米)∴山峰的高度大约是750米.⑵若小文驾驶直升机所在的高度为450米,先以5m/s 的速度上升1分钟,又以7.5m/s 的速度下降20s 发现目标物,在第⑴问的前提下,求目标物处所在位置的温度?解:方一:∵5-(450+5×60-7.5×20)÷100×0.8=0.2 ∴ 目标物处所在位置的温度为0.2ºC方二:∵450米处的温度为5-450÷100×0.8=1.4ºC ,∴1.4-(5×60-7.5×20)÷100×0.8=0.2∴ 目标物处所在位置的温度为0.2ºC★微课讲解Ⅲ10(17分).已知a 、b 、c 不为0,且a +b +c =0.⑴求cba b a c a c b +++++的值; 解:∵a +b +c =0∴b+c =-a ,a +c =-b ,a +b =-c ∴原式=ccb b a a -+-+-=-3;⑵若abc >0,求c ba b a c a c b +++++的值;解:∵a +b +c =0∴b+c =-a ,a +c =-b ,a +b =-c ∴原式=c cb b a a -+-+-;又∵a +b +c =0,∴a 、b 、c 的符号必为两正一负或两负一正;又∵abc >0,∴a 、b 、c 的符号只能为两负一正,∴原式= 1.⑶若c b a b a c a c b +++++=-1,求(abc abc )2015+ab bc ·bc ac ·ac ab 的值. 解:∵a +b +c =0∴b+c =-a ,a +c =-b ,a +b =-c ∴原式=c cb b a a -+-+-=-1,∴a 、b 、c 的符号必为两正一负;∴abc <0,∴abcabc =-1,∴原式=(-1)2015+ab ab ac ac bc bc ⨯⨯=-1+222222cb ac b a =0 方二:ab abac ac bc bc ··还可以写成为abc abc ·abc abc =(-1)×(-1)=1,∴原式=(-1)2015+1=-1+1=0.★微课讲解Ⅳ七、参考答案(所有答案附在题后,以红色字体区分,解答题过程完整,★号题为必做题)。
1.4.2 有理数的除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除法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2.经历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探索过程,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3.会化简分数.重点正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难点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取适当的方法求商.一、复习导入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3.倒数的意义.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二、推进新课(一)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推导师提出问题:1.怎样计算8÷(-4)呢? 2.小学学过的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得出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可以表示为: a ÷b =a·1b(b≠0)师指出,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以后类似的除法法则我们有: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教师点评:(1)法则所揭示的内容告诉我们,有理数除法与小学时学的除法一样,它是乘法的逆运算,是借助“倒数”为媒介,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进行(强调,因为0没有倒数,所以除数不能为0);(2)法则揭示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步骤:第一步,确定商的符号;第二步,求出商的绝对值.(二)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运用 教师出示教材例5. 计算:(1)(-36)÷9;(2)(-1225)÷(-35).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注意强调法则:两数相除,先确定商的符号,再确定商的绝对值.教师出示教材例6.化简下列分数:(1)-123;(2)-45-12.教师点拨:(1)符号法则;(2)一般来说,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法则的后一种形式,在确定符号后,直接除.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则往往将除数换成倒数,转化为乘法.教师出示教材例7.计算:(1)(-12557)÷(-5);(2)-2.5÷58×(-14).教师分析,学生口述完成.三、课堂练习教材第36页上方练习 四、课堂小结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4第4~6题.学生深刻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对学好本节内容有比较好的作用。
1.4.2有理数的除法(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理解倒数概念,会求有理数的倒数,掌握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的方法观察、交流、归纳出有理数除法法则及倒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转化思想.学习重难点:重点:有理数除法法则难点:(1)商的符号的确定;(2)0不能作除数的理解;教学方法:引导法,鼓励法,讲解法学习方法:做练习法,独立思考教学工具:彩色粉笔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小红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共走了20分钟。
问小红家离学校有 1000 米,列出的算式为 50X20=1000 。
2)放学时,小红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 20 分钟。
列出的算式为 1000从上面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理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是 。
自主学习自学教材中第 页的内容。
(要求理解倒数的概念,掌握倒数的求法)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4 的倒数 ,3的倒数 ,-2的倒数 ; 提问:37,52,321和5的倒数各是多少? 0有没有倒数?π有没有倒数?有则请求出来。
合作讨论比较大小: 1、 8÷(-4) 8×(41-); 2、(-15)÷3 (-15)×31; 3、(411-)÷(一2) (411-)×(21-); 与小学里学习的乘除方法进行类比与对比,归纳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是: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当堂检测1、计算(1) ; (2) 0÷(-1000);(3) ⎪⎭⎫ ⎝⎛-÷⎪⎭⎫ ⎝⎛-÷2332375 (4)÷课堂小结倒数的求法: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2《有理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2《有理数的除法》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除法运算的章节。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让学生掌握有理数除法的基本法则,理解除法的运算律,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除法运算方面,可能还存在对除法运算的理解不够深入,对除以负数、零除以任何非零数等特殊情况的处理不够熟练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除法的基本法则。
2.让学生理解除法的运算律。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除法的基本法则。
2.除法的运算律。
3.特殊情况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合作法、引导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案例3.分组合作学习材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除法实例,如分配物品、计算利率等,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有理数除法的基本法则,如除以正数、除以负数、零除以任何非零数等。
同时,解释除法的运算律,让学生初步理解有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有关有理数除法的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掌握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给出一些有关有理数除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有理数除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有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折扣、计算利息等。
七年级(人教版)集体备课教学设计:1.4.2《有理数的除法(2)》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除法(2)》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有理数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有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但是对于除法运算的理解仍然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处理负数除法的时候,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这一节的时候,需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理解除法运算的规则,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除法的计算。
3.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规则,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有理数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规则,特别是在处理负数除法的时候。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的练习和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有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粉笔、黑板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引出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有理数除法的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完成一些有理数除法的运算,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有理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有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七年级数学 编号:SX-14-07-017《1.4.2有理数的除法(2)》导学案 编写人:许结华 审核人: 编写时间: 2014.9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完成等级 更正等级 【学习目标】1、会化简分数.2、能够熟练进行除法运算,并能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学习重点】:有理数的除法 【学习难点】: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计算. 【学法指导】:类比小学里学过的混合运算方法与运算按顺序,探究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知识链接】:1、计算:(1)(-56)÷(-14) (2)-0.25÷832、小学里我们知道,除号与分数线可以互相转换,如38=3÷8,利用这个关系,你能将下列分数写成另一种形式吗?-45-15 = 12-36= -7-14=【学习过程】:探究一、1、你能化简下列分数吗?(1)-45-15= ; (2)12-36= ;(3)-7-14= 2、你认为如何化简分数?探究二、阅读课本35页例7,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 1、计算:(1)(-36119)÷9 (2) (—0.1)÷12×(—100)(3)(-12)÷(-4)÷(-151) (4)(-90)×(-11)÷3÷(-3)探究三、根据上面的计算,你能总结出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计算:(1)3×(—4)+(—28)÷7; (2)(—48)÷8—(—25)×(—6);【基础达标】:1.化简:(1)721-= ;(2)36-3= ;(3)8-54-= ;(4)3.0-6-= 。
2.计算(1)-313÷213×(-2) (2)(-8)÷4÷(-2)×1()3-(3)(-32)×(-58)÷(-0.25) (4)18—6÷(—2)(5)23÷(-43)+34×21; (6)2342()()(0.25)34⨯-+-÷-【当堂检测】1、直接写出运算结果:(-9)×23= , -112÷0.5= , (12+13)÷(-6)= 2、计算(1)(-0.75)÷45÷(-0.3) (2)18—6÷(—2)×1()3-3、若a 、b 互为倒数,c 、d 互为相反数,m 为最大的负整数,求3m +ab+4c d m +的值【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班级姓名日期:9.24课题:1.4.2有理数的除法(2)【学习目标】1、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2、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学习难点】:运算顺序的确定与性质符号的处理;【导学指导】一、知识链接1、计算 (-8)÷(-4)= (-9)÷3=(—0.1)÷12×(—100)=2、有理数的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2)、两数相除,同号得,异号得,并把绝对值相,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二、自主探究1.例题:计算(1)(—8)+4÷(-2)(2)(-7)×(-5)—90÷(-15)你的计算方法是先算法,再算法。
有理数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顺序应该是写出解答过程2.某公司去年1~3月平均每月亏损1.5万元,4~6月平均每月盈利2万元,7~10月平均每月盈利1.7万元,11~12月平均每月亏损2.3万元,该公司去年总的亏盈情况如何?【课堂练习】1、计算(1)6—(—12)÷(—3); ( 2)3×(—4)+(—28)÷7;(3)(—48)÷8—(—25)×(—6); (4)2342()()(0.25)34⨯-+-÷-;【要点归纳】:有理数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顺序:有括号的先算 ,没有符号,先算 ,后算【拓展训练】1、选择题(1)下列运算有错误的是( ) A.13÷(-3)=3×(-3) B. 1(5)5(2)2⎛⎫-÷-=-⨯- ⎪⎝⎭C.8-(-2)=8+2D.2-7=(+2)+(-7)(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113422⎛⎫⎛⎫---= ⎪ ⎪⎝⎭⎝⎭; B.0-2=-2; C.34143⎛⎫⨯-= ⎪⎝⎭; D.(-2)÷(-4)=2; 2、计算1> 18—6÷(—2)×1()3- ; 2> 11+(—22)—3×(—11);3> [2-(132-54)÷21] ×(—221) 4> 52÷(-252)-281×(-143)-0.75。
§1.4.2 有理数的除法(第二课时)
一、自学新知
1、计算:(1)(—0.0318)÷(—1.4) (2)2+(—8)÷2
2、由上面计算第(2)题,你的计算方法是先算 法,再算 法.
3、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按照先 再 ,有括号先算 .
二、例题展示
例1 计算:(1)-8+4÷(-2) (2)(-7)×(-5)-90÷(-15)
例2 计算:)2
12()2131(42-÷+⨯+12÷(-2)
三、自我检测
1、若两个有理数的和与它们的积都是正数,则这两个数( )
A.都是正数
B.是符号相同的非零数
C.都是负数
D.都是非负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负数没有倒数
B.正数的倒数比自身小
C .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D.-1的倒数是-1
3、下列运算结果不一定为负数的是( )
A.异号两数相乘
B.异号两数相除
C.异号两数相加
D.奇数个负因数的乘积
4、下列运算有错误的是( ) A.13÷(-3)=3×(-3) B. 1(5)5(2)2⎛⎫-÷-=-⨯- ⎪⎝⎭
C.8-(-2)=8+2
D.2-7=(+2)+(-7)
5、计算:
(1)6—(—12)÷(—3) (2)3×(—4)+(—28)÷7
(3)(—48)÷8—(—25)×(—6) (4)2342()()(0.25)34
⨯-+-÷-
(5)8
7)127(87)8775.1(÷-+÷- (6))]2()532.01(5[3-÷⨯-+---
四、拓展提优
1、若规定“!”是一种运算符号,且1!=1,2!=2×1=2,3!=3×2×1=6,4!=4×3×2×1=24,…,求
!
98!100的值.
2、若已知,2,4==b a ,且b a b a +=+,求b a b a ∙+÷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