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翻译理论视域下财经新闻英译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7.97 KB
- 文档页数:2
释意理论对我国口译研究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释意理论,源自法国翻译学家达尼尔·吉尔(Daniel Gile)的口译研究,自其提出以来,已在全球翻译与口译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口译过程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意义的重新构建和传递,这一观点为口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释意理论对中国口译研究的影响,分析其在理论构建、实践指导以及口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们将回顾释意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观点,然后分析这一理论如何在中国口译研究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释意理论在指导中国口译实践中的实际效果。
本文还将讨论释意理论对中国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和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释意理论在中国口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推动中国口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释意理论的核心观点释意理论,又称为“翻译释意理论”或“口译释意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法国翻译家达尼埃尔·塞莱斯科维奇(Daniel Gile)和玛丽亚娜·勒代雷(Mariane Lederer)提出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口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意义的再创造过程。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员在翻译时,并非仅仅对原语进行逐词逐句的对应转换,而是首先要理解原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图,然后再将这种理解用目标语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涉及到对原语信息的解码、意义的理解与重构,以及目标语的编码等多个环节。
口译员需要具备深厚的双语基础、广泛的知识储备和灵活的思维能力,才能确保在释意过程中不失真、不扭曲原语的意义。
释意理论还指出,口译过程中的难点和挑战往往来自于文化差异、语境变化以及语言本身的复杂性。
因此,口译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准确捕捉并解读原语中的文化信息和语境含义,以确保目标语表达能够贴近原语的真实意义。
释意理论还强调口译员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财经新闻英汉翻译研究——以《经济学人》为例一、引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交流日益密切,了解国际市场、掌握国际经济形势成为广大群众一大诉求,因此英语财经类新闻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学人》作为一本财经类杂志,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其新闻报道兼具权威性与实效性,该杂志的准确翻译可成为了解国际金融信息的高质量渠道之一。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强调读者反应,即在准确传递信息的基础上,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应有一致的阅读体验。
文章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试图探讨财经类新闻在翻译中如何实现原文与译文读者取得一致的阅读体验。
二、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的概念是尤金•奈达于20 世纪60 年代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提出的。
动态对等指出,译者不能仅仅关注源语与目的语间的对应关系,而该关注一种动态的关系,即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信息间的关系应与源语读者和源语信息间的关系保持一致[1]。
后来,为避免公众对“动态”一词的误解,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将动态对等替换为功能对等,进一步完善了理论内容[2]。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应,即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阅读反应需与源语读者对源语的阅读反应保持基本一致,这就要求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达到最贴近的对等。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无法跨越的障碍,例如源语中的文化表述、语言形式等很难再现,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这时应首先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即最自然的对等。
可见,功能对等理论的两大核心即是信息的准确传递与读者反应[3]。
国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涉及广泛,包括新闻、广告、文学、影视字幕等诸多翻译领域。
而新闻具有面向大众、真实准确、及时简明的特点,因此新闻翻译应具有更高的可读性与交际性。
财经类新闻同时具有专业性与民生性,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需要译者在翻译中更需要坚持功能对等,以最大限度让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交流的频繁使得语言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译在各种国际会议、商务洽谈、文化交流等场合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关系到信息的准确传达,更是文化内涵的传承与交流。
因此,本文旨在从释意论的视角出发,对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释意论视角释意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意义的准确理解和有效传达。
在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中,释意论要求译者在理解原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因此,本文将从释意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的策略。
三、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特点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蕴含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是某一文化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在其他文化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
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难点。
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涉及到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习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四、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1. 直译加解释法直译加解释法是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中常用的策略之一。
这种方法首先对原文进行直译,然后对翻译结果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以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例如,“功夫”一词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Kung Fu”,同时加以解释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和技能”。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将原文的含义进行重新表述。
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如果直译可能导致误解或歧义,可以采用意译法。
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dragon”往往被理解为凶猛的怪物。
因此,在口译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将“龙”意译为“symbol of good luck”或“auspicious creature”。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公示语英译规范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成为了翻译领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公示语作为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外国友人的体验。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对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提高公示语翻译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译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生态环境的适应。
因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探讨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
三、公示语英译现状及问题目前,公示语英译在许多城市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公示语的翻译不准确、不地道,甚至出现错译、漏译等现象。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公示语的信息传递效果,还可能引起外国友人的误解和困惑。
因此,研究公示语英译的规范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公示语英译规范性研究4.1 语言规范性的研究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语言规范性的研究应关注语言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对于公示语英译而言,译者应准确理解原文含义,并选择恰当的英语表达方式,使译文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此外,还应注重词汇的选择和句式的运用,使译文更加地道自然。
4.2 文化规范性的研究文化规范性是生态翻译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公示语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其翻译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译者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导致的错译、漏译现象。
同时,还应注重文化元素的传达,使译文更好地反映城市的文化特色。
4.3 交际规范性的研究交际规范性是衡量公示语英译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应关注公示语的交际功能,使译文符合英语国家的交际习惯。
此外,还应注重公示语的可见性和可读性,确保外国友人能够轻松理解并获取信息。
目的论视角下新闻标题汉译英研究内容
研究背景:新闻标题是新闻的入口和窗口,是新闻传播的第一道关卡。
良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传达新闻要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因此,研究新闻标题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新闻标题的汉译英翻译策略,分析不同类型的新闻标题所涉及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新闻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从语言学、文化学和传播学等多个角度对新闻标题的汉译英翻译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基于实例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闻标题的汉译英进行研究:
1.新闻标题的基本特点和功能:分析新闻标题的特点,探讨其在新闻传播中的功能。
2.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标题汉译英翻译策略:从信息传递、文化适应、语言表达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新闻标题的翻译策略。
3.不同类型新闻标题的翻译实例分析:以政治、经济、体育、娱乐等不同类型的新闻标题为例,分析其汉译英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4.新闻标题的跨文化翻译问题:探讨新闻标题在跨文化翻译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结论: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和探讨,可以为从事新闻翻译工作的人
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提高新闻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深入探讨新闻传播、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借鉴和启示。
《释意理论视角下的汉英同声传译》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英同声传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发展,汉英同声传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释意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为汉英同声传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释意理论在汉英同声传译中的应用及其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主张翻译过程包括理解、表达和验证三个阶段。
其中,理解是翻译的基础,表达是翻译的核心,验证则是翻译质量的保障。
在释意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语境和信息的传递。
三、释意理论在汉英同声传译中的应用1. 理解阶段在汉英同声传译中,理解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译员需要准确理解原语信息,包括语言、文化和语境等方面的信息。
释意理论强调译员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原语信息。
此外,译员还需要关注原语的上下文和背景信息,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信息传递的意图。
2. 表达阶段表达阶段是汉英同声传译的核心环节。
在释意理论框架下,表达应遵循语言规范和习惯用法,同时要充分考虑语境和文化因素。
译员需要运用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将理解的信息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此外,译员还需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以使听众能够轻松理解信息。
3. 验证阶段验证阶段是确保翻译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汉英同声传译中,译员需要对翻译结果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正,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此外,译员还可以通过听众的反馈来验证翻译质量,以便及时调整翻译策略和技巧。
四、释意理论对汉英同声传译质量的影响释意理论的应用对汉英同声传译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释意理论强调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这有助于译员更好地理解原语信息。
其次,释意理论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习惯用法,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最后,释意理论强调了自我检查和修正的重要性,这有助于确保翻译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 246-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探究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顾翰翊【摘要】在英汉翻译过程当中,翻译转换理论是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促进英汉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翻译转换理论的基本内涵出发,探讨该理论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关键词】翻译转换理论 英汉翻译引言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为了促进翻译的科学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翻译理论,其中,翻译转换理论就是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法基础上产生的,该理论的提出为翻译实践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本文从该理论内涵出发,探讨其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实践,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翻译转换理论内涵翻译转换理论是基于韩礼德的系统语法语言层次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catford 从宏观层面,将语言分成了不同的层次。
其中,包括词汇、语法、词形和语音,在任何两个不同的词汇和语法层次之间实现,准确的翻译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他认为层次转换应该存在于词汇到语法或者语法到词汇的过程当中,他进一步的提出,在进行翻译的过程当中,可以分为不受限制翻译和等级限制翻译。
但是,在日常的翻译过程当中,很难将翻译稳定地保持在某一等级上,如果一定按照该标准执行,很容易造成翻译得不恰当。
另外,在句子表达中会存在着一定的等值关系,这种等值关系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实现转换翻译转换理论,其中包含范畴转换和层次转换,在进行具体的翻译应用中,应该按照结构单位内部体系等层面来进行系统的展开与应用。
二、基于翻译转换理论的英汉翻译思路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当中,如何实现英汉翻译的科学准确是当前英汉翻译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借助翻译转换理论可以在很大层面上最大限度的体现出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等值转换,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数。
在英语和汉语表达过程当中,对于数的表达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一般来说,英语主要通过名词的单复数所具有的不同的表达形式来进行体现数的变化,这一点与汉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392020年44期总第536期ENGLISH ON CAMPUS交际翻译理论在财经新闻翻译中的应用文/方凌云 曾杰妮类新闻中往往会应用各种专业术语,即使是同一个专业术语,在不同的语言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对等的现象。
为了确保目标语言的受众能够获得尽量真实的消息,在对财经新闻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加入交际翻译理论的运用,加强对各种语言的考量。
2.交际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理论是一种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
语言是人们交流过程中使用的重要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点,使用语言就意味着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信息的传递,使这个交际过程产生了关联性。
新闻报道的本质也是交际,是新闻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交际,前者为后者创造了阅读素材,后者通过对素材的理解,从而明白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意思。
一场交际活动是否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交际双方的相互明示,另一个是交际的关联性。
由相关学者的研究可以得知,究竟选择哪一种翻译方法,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是原文本的类型,第二是翻译的目的,第三是受众的身份。
对于财经新闻而言,其三要素内容如下:第一,财经类新闻属于信息型文本;第二,读者是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外国读者;第三,财经新闻翻译的目的是向目标语言的受众传播某个经济实体的经济状况。
从财经新闻的这三个属性可以看出,在翻译时使用交际翻译理论,必须要基于真实、准确的基本原则,加上财经新闻本身的特殊性,在翻译时不能随意编造内容,要选择真实准确的素材,需要对各种专业性的经济术语进行研究,在汉语中找到一个对等的词语对原文进行替代。
二、交际翻译理论在财经新闻翻译过程中的应用一般说来,财经新闻的翻译需要遵循一定的特点,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整体性,从微观上对字词的特点进行落实,从而对财经类新闻内容加以准确传播。
在交际翻译理论下对财经新闻进行翻译,常用的词句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
1.标题改写。
新闻标题是新闻文本的重要浓缩以及概括,阅引言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闻内容主要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情况。
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探究Catford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以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模式为基础,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为翻译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围绕Catford的翻译转换理论,结合实例,分析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标签:英汉翻译翻译转换层次转换范畴转换一、引言20世纪以来,西方各国的翻译活动迅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各种翻译理论研究也逐渐兴起。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兴起,西方翻译界开始对“翻译转换”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此背景下,Catford(1965)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作为其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首次在他的翻译代表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
该书以微观语言学为基础,提出了“翻译等值”这一中心概念,并就翻译的其他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虽然本书出版于几十年前,但是Catford 将语言学成果应用于翻译研究,从新的视角来探讨翻译研究,使得翻译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
本文将基于Catford的翻译转换理论,详细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结合具体例子,说明翻译转换理论的可操作性,探索英汉翻译的规律。
二、翻译转换理论基于Halliday的系统语法和语言层次理论,Catford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
他把“转换”定义为“源语进入译语过程中离开形式的对应”,并提出了两种类型的翻译转换,即“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Catford,1965)。
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源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Catford,1965)。
基于Halliday的理论,Catford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层次:语法、词汇、词形和语音。
由于词形和语音这两个层次之间,或两者中任何一个层次与词汇或语法层次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因而,Catford认为层次转换只存在于词汇到语法或语法到词汇的翻译过程中。
浅谈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翻译李强【摘要】汉英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汉语逻辑关系的衔接词多数时候是缺失的,需要依靠听者根据上下文自己揣摩。
英语逻辑关系是靠衔接词和语法来表达,是显化的。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本质是传递交际意义。
将汉语交际意义中的逻辑关系,用符合英语语言规则的方式表达出来,是顺利完成口译工作的重要保证。
本文将围绕汉英口译中逻辑关系的显化表达进行探讨。
%Chinese and English follow different language laws in expressing ideas, with Chinese being more paratactic and English more hypotactic. Being short of transitional words in most cases, the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has to be figured out in context, while t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in English could be understood according to its grammar or conjunctive words. According to the Interpretative Theory, the target of interpretation is to communicate meaning covered in language. Thus, the logical explicat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meaning in English is the key to successful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ation.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explication of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in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ation.【期刊名称】《中国轻工教育》【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口译;释意理论;逻辑显化【作者】李强【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一、引言在汉英口译工作中,准确分析汉语逻辑关系,用英语清楚将其准确表达出来对保证汉英口译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综述释意学派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释意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二.释意学派研究的主要内容1. 三个翻译层次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
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
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
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
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
2.翻译对象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和非语言的意思区分开来。
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
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笔译与口译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交际行为,只是在笔译中,所译材料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不像在口译中那样密切而已。
口译则不同:它被释意学派视作最为理想的交际情景,因为在使用口译的场合,所有对话人都在场,他们共同具有同一个时空环境,在一般情况下,也共同具有与交际话题相关的知识。
基于上述认识,翻译的目的应为传递意思,亦即交际意义;译者所译的东西应为篇章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是言语,而不是语言本身。
口译并非基于对原讲话人语言的记忆,而是基于译者对原讲话人所传递的交际意义的把握以及随后用目标语言对该交际意义进行的重组。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释意理论首先把语法同语义分开,指出翻译是释意;继而又把语言意义同非语言意思分开,指出译者要译的是意思。
释意翻译理论视域下财经新闻英译研究与口译活动相同,财经新闻的翻译有时间限制。
释意翻译理论虽然来自口译实践,但也可以借鉴到财经新闻翻译笔译中。
在财经新闻翻译中,译者要通过源语能指领会源语所指,通过思维活动,脱离原语外壳,用目的语能指来表达目的语所指。
当目的语能指与源语能指相通时,翻译可更顺利地展开。
财经新闻翻译具有时效性和专业性,因此对译者要求更高。
标签:释意翻译理论财经新闻翻译能指与所指一、释意翻译理论“法国释意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塞莱斯科维奇1975年出版的博士论文《言语、语言和记忆》与勒代雷1981年出版的《同声传译—经验与理论》标志着释意理论学派的形成。
”[1]张吉良在介绍巴黎释意学派口译过程三角模型时总结“…Seleskovitch 又把口译过程分解为理解/阐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一个发生在理解之后的隐形心理操作阶段)和重新表达三个步骤,并给出了一个很直观的三角模型。
”[2]图1:Seleskov itch两种版本的口译三角模型(Seleskovitch& Lederer,1984)二、财经新闻定义本文所指财经新闻涉及到宏观经济、行业产业、微观企业三个层面的新闻报道。
宏观经济包括但不限于国家财政、税收政策、货币金融政策相关的新闻,如银行基准利率的调整(利息升降),税收政策的调整(如为支持或抑制对某个行业的发展而减税或增税),货币政策的调整(由宽松到紧缩)等;行业产业包括由商业企业所构成的某个行业或产业。
如房地产行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微观企业的重大新闻动态、如重大投资决策、高层决策人物更换等。
从空间范围来讲,既包括国外的财经新闻,也包括中国国内的财经新闻。
从传播媒介来讲,本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财经新闻。
数据来源为金融时报中文版、宁波地产网双语新闻。
财经新闻具有时效性、真实性、专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3]三、财经新闻翻译新闻翻译包括财经新闻翻译与口译,两者都要求译者尽快完成翻译,即都有时间紧迫性(time constraints)。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交流的频繁使得语言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翻译领域中重要的一环,口译更是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
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是决定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释意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指导。
二、释意论视角下的翻译释意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原文意义,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将原文意义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在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中,释意论的核心理念尤为重要。
文化负载词是承载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其翻译往往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并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进行传达。
三、文化负载词的特点与分类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根据其特点,文化负载词可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等。
这些词汇在汉英口译中往往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理解源语和目标语的关键。
四、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将词汇的字面意思传达给目标语听众。
同时,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则需要结合意译的方法,将词汇的文化含义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补充。
2. 借用法:当目标语中存在与源语相似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时,可以采用借用法,直接借用目标语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的文化含义。
3. 阐释法:对于一些难以用简单词汇表达的复杂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阐释法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以确保目标语听众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
4. 补充背景信息法: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和背景,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信息。
五、案例分析以“茶”为例,在汉英口译中,“茶”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释意理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研究》篇一一、引言释意理论,作为翻译理论的重要分支,对于汉英外交口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和外交语境中,汉英口译人员需要借助释意理论,准确地传达信息,保障交流的顺畅。
本文将从释意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挑战及应对策略。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认为翻译的核心在于准确理解原文含义,并通过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汉英外交口译中,释意理论要求口译人员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以便准确理解并传达双方意图。
三、汉英外交口译的特点汉英外交口译具有政治性、即时性、准确性和文化敏感性等特点。
政治性要求口译人员准确传达政治立场和观点;即时性要求口译人员快速反应,保证交流的顺畅;准确性要求口译人员准确理解并传达信息;文化敏感性则要求口译人员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误解。
四、释意理论视角下的汉英外交口译挑战在释意理论视角下,汉英外交口译面临以下挑战:1. 语言障碍:包括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差异,要求口译人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
2. 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误解,要求口译人员了解两国文化背景。
3. 政治敏感性:外交场合往往涉及敏感的政治话题,要求口译人员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判断力。
4. 心理压力:口译现场的紧张氛围可能给口译人员带来心理压力,影响表现。
五、应对策略针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1. 提高语言能力:口译人员应加强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学习,提高语言基础。
2. 增强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熟悉文化差异,避免误解。
3. 强化政治敏感度:关注时事政治,提高政治敏感度和判断力。
4. 心理调适:口译人员应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冷静,以应对现场的紧张氛围。
5. 实践与反思: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反思,提高口译技巧和应变能力。
六、实例分析以某次汉英外交会议为例,口译人员需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并传达政治立场、政策主张等敏感信息。
目的论视域下英汉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目的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已经成为现代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
本文旨在探讨目的论视域下的英汉翻译策略和方法。
首先,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指翻译成品的使用目的,因此翻译应该根据使用目的来确定翻译策略。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广告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
其次,目的论强调翻译的功能,即翻译成品需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来确定翻译方法。
例如,在翻译科技文献时,翻译者需要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以满足科技工作者的需求。
最后,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者需要考虑到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注意语言的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和误解。
例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原作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境。
综上所述,目的论视域下的英汉翻译策略和方法需要考虑到翻译的目的、功能和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扩展:目的论作为一种翻译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
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者需要考虑到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目的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翻译商务文件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到商务用语的特点和商务文化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以保持商务文件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其中口译作为桥梁性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往往成为翻译的难点和重点。
这些词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对目标语言的准确传达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从释意论的视角出发,研究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释意论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释意论视角释意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核心在于传达原文的意义和语境。
在汉英口译中,释意论的核心理念是准确理解原语的文化内涵,并将其恰当地表达在目标语言中。
这一理论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因为这些词汇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含义。
三、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特点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着特定文化背景和含义的词汇,它们是某一文化中特有的表达方式。
这些词汇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没有对应的等价物,或者即使有等价物,其含义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需要特殊处理。
四、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的策略(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可以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词的形态和音韵特点,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而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词的含义,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根据上下文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选择。
(二)增译与减译增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补充一些必要的词汇或信息,以使译文更加完整、清晰;而减译则是省略一些在目标语言中已经明确或隐含的信息。
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这两种策略,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三)注释法当某些文化负载词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等价物时,可以采用注释法进行翻译。
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添加注释,解释原词的文化背景和含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和含义。
五、实例分析以“饺子”为例,在汉语中,“饺子”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食品,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332020年31期总第523期ENGLISH ON CAMPUS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财经英语英汉翻译——以《华尔街日报》翻译为例文/刘东旭翻译技巧的选择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而不是由翻译的原文决定的。
译者在翻译时要注重译文的功能,灵活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和技巧,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句法结构。
本文就英语财经新闻中存在的专业词汇和长难句,以及文化差异等,结合笔者的翻译实践进行分析。
1. 词汇的翻译。
词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由于新闻报道涉及的专业领域和范围较广,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新闻词汇进行准确把握和理解。
在本节中将会举例展开解释部分专有名词、数学单位和动词的翻译。
(1)专有名词翻译。
英语财经新闻虽然注重可读性,但仍会有些专业词汇,或者一些常见的普通词汇在这里有其专门的用法和释义。
①But the further paring down of SoftBank' s Alibaba stake, as well as the departure of Mr. Ma from SoftBank' s board mark aturning point in a relationship that dates to the 1990s.②Mr. Ma brought Mr. Son onto Alibaba ' s board in 2005, a position he still holds.例①②中,Board作名词时指“板,木板等”;作动词时指“上(船、车或飞机)”,而在财经英语中指董事会。
如在本文例句中,SoftBank ' s board在句中表软银董事会,Alibaba ' s board 即阿里巴巴董事会。
③The market showed it was open to giant publicstock sales last week when PNC Financial Services Inc., the Pittsburgh-based regional bank, sold its stake in money manager BlackRock Inc. for about $13 billion.例③中,在新闻文章中我们常看到Inc.,Corp.和Co. Ltd 等公司的缩写形式。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的财经时评英译汉研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中国经济在国际社会上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外媒有关中国经济的英语财经时评也越来越多。
本文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英语财经时评汉译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及处理方法,总结了文本类型理论在财经时评英译汉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标签:英语财经时评文本类型理论英译汉一、引言近年来,西方关于中国经济的财经时评(尤其是以英语为载体的)数量与日俱增,分析深度也在不断提高。
英语财经时评是中国了解世界财经状况,以及借鉴外国对中国经济看法时必不可少的途径,对国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英语财经时评的翻译很有必要。
二、英语财经时评汉译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英语财经时评的汉译实践和研究极少,因为学者们一般将英语财经时评当作新闻报道下的财经新闻来讨论其文本特征及其翻译。
不少学者对英语财经新闻报道及其翻译技巧和理论作过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其中,有人研究英语财经新闻报道用词的文体特色(陈绍康,1998),有人专门针对英语财经新闻报道特点进行研究(王亚南,2011)。
更多的学者关注英语财经新闻的翻译特点、原则及技巧策略研究(孔维晟、赵江宁,2010),尤其是英语财经新闻的地道翻译(付珊,2012)。
这些研究引起了人们对财经新闻报道及其翻译的重视,使财经新闻报道翻译渐渐走进了专业翻译的领域。
国内学者在新闻报道及财经新闻报道的翻译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对于英语财经时评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几乎还是空白。
英语财经时评作为中国的政府、决策者和公众了解外界有关中国的财经信息、预测和分析经济局势和动态的重要途径,对其翻译研究和实践应该成为学者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三、文本类型理论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e Reiss)是德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
根据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赖斯把文本分为:1.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