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29卷 第1期2021年1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Vol.29 No.1Jan.,2021DOI:10.3969/j.issn.1672 0539.2021.01.014收稿日期:2020 04 15基金项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创项目“对话理论下”先秦哲学典籍英译研究(20GWCXXM-1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殷海红(1980-),女,陕西三原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论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殷海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州 510420) 摘 要: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他的诸多观点在学术界也颇具争议。
基于对“形而上学与逻格斯中心主义”“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两组哲学概念的辨析,深入解析了“解构”“异延”“文本互文性”等解构主义核心术语,并进一步探讨了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哲学渊源、形成过程。
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一方面促进和丰富了翻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从根本上否定了翻译存在的前提与必要性,对翻译领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与颠覆性影响。
关键词:解构主义;异延;忠实;文本互文性;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0539(2021)01 0087 05一、引言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德里达(JacquesDerrida)的影响遍及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翻译学,甚至艺术和美学等领域。
他是20世纪法国学术界影响最广,也最具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提出的“解构”“异延”等术语也成了解构主义的代名词。
其三部代表性著作《语音与现象》《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的出版标志着解构主义理论的确立,继而引发一场解构主义思想变革。
德里达的理论系统是在对索绪尔、海德格尔、李维·斯特劳斯等结构主义代表性人物的批判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德里达解构主义与传统翻译理论作者:任淑平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8期摘要:传统翻译研究注重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实践层面的研究,追求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和对等。
而译介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之一,涉及其他诸多因素。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否定中心、否定意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造成重大冲击。
本文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翻译理论进行对比,阐述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造成的重大冲击,以及其对翻译研究提供的新视角。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1966年,年仅36岁的雅克·德里达以《人文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语惊四座,次年更以3本文集《书写与差异》(Writing and Différance)、《言说与现象》(Speech and Phenomena)和《论书写学》(Of Grammatology)奠定了他作为“解构主义”领军人物的地位。
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的词根来自“解”、“瓦解”(to“undo”、“de-construct”),由否定性词头de-和construction(结构)组成,正体现了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否定性的前后相继关系。
因此,解构主义也被翻译成后结构主义。
德里达认为解构主义与翻译息息相关,对于翻译过程中不可捉摸的现象,德里达提出了“延异”(différance)这一概念。
在《哲学的边缘》(M argin s of Ph ilo sophy)的论文中德里达杜撰了一个新词“différance”,“延异”被规定了两个含义:一是指差异或区分,即“to differ”,二是指延期或推迟,即“to delay”,前者指空间,后者指时间。
德里达有意改变一个字母(difference—différance)意在表明,语言中任一要素都不是自足的,必与其他要素相关,但又彼此有别。
例如,所指与能指相关,能指并不就是特定能指的能指,所指也不一定先于能指存在,两者的联系是有差异和不确定的。
215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2010年第5期总第100期No.5. 2010Sum 100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再思——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潘寅儿 张 旭(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8)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来,解构主义引起了翻译界诸多关注。
将解构主义翻译观引入翻译实践的利弊成为了许多中国译者和学者探讨和争论的焦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解读,重新思考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解构;《译者的任务》;纯语言;余生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5-0215-01收稿日期:2010-07-20作者简介:潘寅儿(1986-),女,浙江杭州人,从事翻译学、跨文化交际方向的研究。
张 旭(1987-),男,陕西榆林人,从事翻译、人类学方向的研究。
一、引言解构主义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社会政治动荡的法国,是后现代思潮中强有力的一支。
它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翻译理论,而是通过翻译来思考语言哲学问题,其目的在于将语言与确定的意义或深层结构分离,并为从整体上重新审视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1923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本雅明写下了《译者的任务》这一名篇。
他在文中将解构主义与翻译相联系,该文现普遍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源头。
二、解构主义翻译观之争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解构主义一直备受翻译研究者的关注。
一些翻译研究者认为解构主义提高了译者的地位,并鼓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以解构主义为指导自觉地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
然而,另一些学者就此表达了他们的忧虑。
刘全福(2005)指出,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解构主义翻译研究中我们所犯的不曾预料到的错误。
三、语言和翻译翻译是通向这种纯粹真理的一种方式。
它亲切地、详细地引入原作的指意方式,是原作与译文作为一个更大的语言的部分相互体认,如同一个容器的碎片可以完全拼合成一个整体。
2008年11月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v.,2008第35卷第6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35No.6德里达“异延”解构主义翻译观及其理论启示彭桂芝(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3)[摘要]从“异延”的内涵和解构主义的语言观可以看出:任何语言符号的组成要素都不是自足的,而是与周围其他成分有着漫无头绪的复杂关系,既带有其他符号的印迹,但又彼此有别,并在形成差异时突显自身的价值。
由这一逻辑出发,延伸到由符号构成的文本那里,很自然,德里达得出了作品终极不变的意义是不存在的结论。
因此,德里达否认原文与译文的区分,认为原文与译文的关系是平等互补、“共生”的关系,是一种延续和创生的关系。
他认为翻译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的过程以置换原文,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一种文本对另一种文本“有调节的转换”。
在德里达看来,“有调节的转换”比“翻译”这个术语更能反映翻译的特性,这是因为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没有纯粹的所指。
因而德里达“主张用辨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待翻译”。
由于原文意义不可能确定,因而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找原文意义,发掘出使原文存活的因素。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修改和转换,使原文成长、成熟,最终得到“再生”。
[关键词]德里达;异延;解构主义;翻译学;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4799(2008)06-0116-04因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巨著的出版而宣告确立的解构主义,是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最为强劲的思维之一。
“从解构‘在场’(presence)和颠覆程序入手,德里达一方面从方法论上批评了结构主义的结构中心论,另一方面从本体论上批判了海德格尔寻求终极真理的形而上学观,瓦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根深蒂固的逻各斯主义”[1]277。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7月Journal of Q iqihar University (Phi&Soc Sci ) July 2006 [收稿日期]2005-10-12 [作者简介]苏琪(1974-),男,枣庄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外语综论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观苏 琪(枣庄学院外语系,山东枣庄277160)[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摘 要]解构主义领军人物德里达将其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理论,其激进的反传统观念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固有认识。
然而,在承认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及其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6)04-0114-03On D err i da ’s D estructura list V i ewpo i n ts of Tran sl a ti onS U Q i(Foreign Language Depart m ent of Zaozhuang College,Zaozhuang City,Shangdong Pr ovince,277160) Key words:Derrida;destructuralis m;translati on theory Abstract:Derrida,the rep resentative of Destructuralis m,intr oduced his destructuralist thoughts int o translati on theory,the radi 2cal anti -traditi on concep ti ons of which such as negati on of the ulti m ate sense of the original text,diss oluti on of the authority of original authors,aboliti on of the distincti ons bet w een authors and translat ors,original texts and translated texts and clai m that translat ors were creative subjects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i m pact on the traditi onal translati on theories,thus initiating a thor ough reconsiderati on of the m.However,while acknowledging the fact that destructuralis m has shed insightful light on translati on studies with its ne w pers pec 2tive,we must be a ware of its inherent li m itati ons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ranslati on studies .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法国动荡社会中兴盛起来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destructuralis m ),又名“后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与阐释学派翻译理论的共同点以比较法研究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探讨二者之间的共同点。
首先简要梳理两种翻译理论,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和影响。
之后从理论属性、理论内容和理论影响三个方面比较,发现两种理论的共同点主要体现为:属性上,都是哲學类翻译理论、都不局限于对翻译本身的研究、都不是方法论;内容和影响方面,都以新的视角论证了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译文多样性,进而提高了译文和译者的地位,并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标签:翻译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一、引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和阐释学翻译理论都是近年来备受关注、影响颇大、研究颇多的翻译理论,我国学者对这两种理论也十分重视。
纵观对这两种理论的研究现状,利用二者之一解释翻译现象的居多,也有对这两种翻译理论之一展开阐述、评介的研究论文,但是将两种翻译理论放在一起研究的学术论文却寥寥无几,其中将二者进行比较的学术论文只有《阐释翻译理论与解构翻译理论的差异》[1],目前还没有专门探讨两种理论共同点的论文。
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种翻译理论展开比较,分析共同点,以期进一步促进翻译理论的学术思考,了解不同翻译理论之间的共同点,而不是只关注差异。
二、解构主义和阐释学翻译理论(一)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于法国兴起的一种翻译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里达(Ja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等。
这一学派的翻译理论向传统翻译理论发起挑战,彻底颠覆以往以“意义”为中心的翻译观,以全新视角审视语言和翻译,将翻译研究推向全新的思考领域。
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者认为翻译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传达意义,而是保留语言差异,并逐渐向纯语言(pure language)靠拢,进而促进语言发展进步、重塑原文生命。
他们详细论证了译者的任务、译文的意义和作用等相关的问题,指出正是由于译者和译文的存在,原文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并针对语言和翻译的本质展开了深入思考。
解构主义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无题》为例摘要: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源自于对结构主义的否定继承,是一种去中心的、反传统思想的哲学理论。
在应用于翻译领域的解构主义理论对传统译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本文通过分析鉴赏许渊冲英译版唐诗《无题》,着重以诗歌翻译实践鉴赏来介绍解构主义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解构主义、诗歌翻译、无题、许渊冲1.解构主义理论概括解构主义是以雅克·德里达为代表的一种反传统思潮。
它于20 世纪 60 年代末兴起,到70 年代时达到顶峰,是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关于结构的整体,都有其结构模式。
结构决定事物的本质,而研究事物的本质在于研究事物的深层结构。
解构主义源自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继承,是一种去中心的、反传统思想[2]。
解构主义思想与传统的结构主义思想背道而驰,给翻译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传统的翻译观里,原作者被认为是主宰作品文本意义的最高权威。
作为作品文本的思想和言语的创造主体,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布处置它们;而译者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原作传译,既不能增减又不能更改,准确传达原作者的意思[3]。
由解构主义语言观衍生出的解构主义翻译观创造性叛逆地认为译者同原作者一样重要,译者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对于翻译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
同时在处理文化翻译问题时,归化翻译不再是唯一的思路,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法来反对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所谓通顺翻译的归化译法,以抵抗英美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现象[4]。
1.从解构主义视角下鉴赏唐诗《无题》本文着重分析鉴赏唐诗《无题》,作者为唐代诗人李商隐,译文作品选取自国内诗歌翻译大师许渊冲老先生的译本。
《无题》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风格迤逦的爱情无题七言律诗,收录于《唐诗三百首》。
李商隐一生仕途不顺,心中的理想抱负难以实现,早年难中进士,中年又因为婚姻卷入“牛李党争”,晚年困顿,终身只能担任微职,不入权力中心。
浅析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观摘要:德里达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解构主义理论在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本文基于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拆解,深入了解”延异“”踪迹““撒播“”增替“等核心术语,并探究其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前言: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当代法国解构主义大师、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
20 世纪60 年代法国社会的动荡不安,爆发大规模的反传统的、反权威、反对一切禁锢自由思想教条的政治运动并迅速席卷整个欧洲。
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基于索绪尔的理论为,德里达提出了“延异”的概念,另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拆解”概念汲取灵感,提出“解构”概念,并通过后来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逐渐形成了德里达式“解构主义”思想。
在出版了《论书写学》、《书写与差异》和《言语与现象》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哲学界奠定了根基。
随后,德里达去美国讲演,解构主义随之传播到整个欧美大陆。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打破了结构的封闭性和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主张多元性地看问题,以此颠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二元对立思想。
该理论涉及到了哲学、伦理学、语言学、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等人将解构主义思想引入翻译学,试图打破形而上学的方法,宣传译者是创造者,翻译文本是创造的新生语言。
德里达一直认为哲学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概念问题。
翻译是哲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探讨的问题的手段,通过对翻译问题的研究来阐明他们的哲学思想。
这些学者将解构主义运用到翻译研究中,对传统的翻译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形成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一、摧毁逻各斯中心主义解构主义质疑理性、颠覆传统,是一种全开放性的理论,发起者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旨在消解西方传统的逻各斯心主义(logocentrism)。
盼中外教育 研究 本亚明的解构主义翻译观 王红梅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_一2o1O 年 月No6
【摘要】本文回顾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并主要对其代表人物本亚明的译论进行了详细描述,指出了解构主义给予我们 的启示和其局限性。 【关键词】本亚明解构主义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66—02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review ofthe development of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deconstructionism,then it demonstrates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ofWaiter Benjamin,the representative ofthis translation school,points out its enlightenment and limitations. 【Key words】Benjamin Deconstructionlsm Translation
翻译流派的发展,深受时代潮流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 起,在西方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出现了解构主 义(deconstructionism),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的 思潮。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影响 日益扩大,并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法国的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和另两位代表人物福柯和巴 特都对翻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解构主义的兴起,使人们重新发 现并审视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亚明在20世纪2O年代写的 《译者的任务》一文,德曼等诸多解构学者在8O年代对其进行 了重新评论与阐释。本文将主要论述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本亚明 的翻译思想。 一、本亚明与《译者的任务》 沃尔特・本亚明(Walter Benjamin,1842—1940)是一位解 构主义翻译思想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2O世纪在翻译上最有建 树影响最大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他的翻译思想 和观点主要体现于192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译者的任务》一文, 这是他在翻译了波德来尔(Baudelaire)的《巴黎风貌》(Tableau Parisiens)中的一辑诗歌有感而发的。 本亚明的翻译思想与他的语言哲学有关,他试图从时间角度 界定语言中可交际(因而可译)的内容,关心的是作品的“此生 和来世”(the life and afterlife)及它们继续存活下去的可能。在 《译者的任务》一书中,本亚明几乎从根本上抛开了传统的翻译 理论,传统翻译理论追求的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 形式”,本亚明认为这种理论是建立在一种天真而缺乏理性的语 言理论基础之上的,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译者会不可避免地陷 入一种难以摆脱的双重束缚之下:他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又 要兼顾原文的形式,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字里行间跳动着的 灵性”(dance ofintellect among words)不可避免地损失殆尽。本 亚明接着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角度强调指出,一种语言的灵性就是 该语言的“意指方式”(mode of intention),“文学艺术作品不可 翻译的就是语言以其独特的意指方式完成的意指协调性。”当然, 这不是说翻译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而是意味着翻译必须在“纯 语言”(pure language)的关照下才能进行。这一思想是本亚明翻 译理论的关键。 在本亚明看来,翻译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协调语言的多元性使 它们相互连接、相互补充,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独特语言,即“纯 语言”或“共同语”(universal language)(Gorlee,1994:137 o 纯语言是个很晦涩的概念,本亚明对它的解释是: A suparhistorical kinship of language which rests in the intention underlying each language as a whole—an intention, however,which no single language Can attain by itself but which is realized only by the totality of their intentions supplementing each other:pure language.(w Benjamin,1923) 在这里,“kinship”指的是一种超历史的、先验的语言亲缘 关系,这种关系不一定含有“类似”(1ikeness)的因素,这种亲 缘关系存在于每一种语言整体意指中。然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无 法单独体现这种意指,这种意指只有在一系列语言的整体“意指 集合”中才能完整地体现出来。本亚明所谓的“纯语言”就是这 种意指方式(mode ofintention)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本亚明认 为,如果世界上有一种真语言(a language of truth or a true language),那它就是“纯语言”,为了许多语言能有机地连通为 一个大语言这一伟大的母题,“真语言”在翻译中发挥着作用 (Benjamin,1923)c这里所谓的“真语言”或“纯语言”实际上 是一种超越任何具体语言的抽象语言,它很自然地让人想起亚当 的语言(Adarnite language)或通天塔之前的语言(pre—Babelian language),因而它们是“神秘而虚无的”(Johnston,1992)。 “纯语言”这一概念在本亚明的翻译理论中有双重作用:一 方面,它指一种抽象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单义(univocality) 和纯粹意义(pure language)的特点,它存在于一系列具体语言 中,而又不被遮蔽;另一方面,纯语言概念是本亚明用来把握语 言的差异性与补充性的手段。他认为,语言的本质只有在具体语 言之间的差异和通过具体语言之间的差异才能被把握。Derrida (1987)对此有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各具体语言在语义、句法 和语音上的差异性造成各不相同的表意方式,即本亚明的“意指 方式”,而翻译就是“在无休止的分析中摆弄相似与差异”,通过 翻译,我们对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可以达 到更深和更准确的认识(Turk,1991:124—126)。这就是,语言 之间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被隐藏起来,或者更明确地说,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划分根茨勒根据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翻译理论划分为五个学派: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解构主义派Eugene A. Nida is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as well as a linguist.He is regarded as “the patriarch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a founder of the discipline”(Snell-Hornby 1988:1; Baker 1998:277).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为了调查《圣经》在世界各地的翻译情况,奈达的足迹遍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
作品有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1964《翻译科学探索》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coauthored with Taber 1969《翻译理论与实践》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 1975《语义的成分分析》Language Structure and Translation: Essays by E. A. Nida 1975《语言结构与翻译:奈达文集》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1986《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1996《跨语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视角》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 2001《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Three Stages:Descriptive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描写语言学阶段)Communic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交际理论阶段)Sociosemiotic approach of translation (社会符号学阶段)Stage 1:Descriptive Linguistics(formative years of his ideas) 初创时期1943: A Synopsis of English Syntax 《英语句法概要》1959: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s Exemplified by Bible Translating 《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奈达语言学翻译观形成的重要基础阶段。
解构主义与翻译研究作者:宋佳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摘 ;要:解构主义是20世纪欧洲的哲学思潮,近年来在我国翻译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译介学导论》及《解构主义与翻译》入手,集中阐释解构主义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解构主义;译介学;翻译研究;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1一、解构主义与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戴维斯在《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中在第一部分探讨了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
1.延异(différance)这一章探讨了延异及由此产生的印记(trace)的相关内容。
延异是解构主义中的核心概念,它是由德里达杜撰出来的,取自法语单词“différer”,有两层含义,即延迟(to defer)和差异(to differ)。
意义体现在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不同之处,而非符号本身。
意义是语言产生的效果或作用,而不是语言所表述的实物在场的现象。
“意义的产生不能先于延异,因为它是延异的嬉戏的结果。
所以,翻译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其不可译性,因为意义体现在符号之间。
2.限制(limit)这一章阐释了解构主义对于语言或文化有清晰界限这一观点的质疑,从单一性和普遍性(singularity and generality),文本(text)以及书写(writing)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可译性的限度问题。
任何语言或文化、具有其单一性,这使得文本不能被完全翻译,同时,任何语言或文化又与其它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重叠的内容,这就使得其具有普遍性,从而阻止了文本的完全的不可译性。
如果某一文本是完全可译的,那么它只是完全重复已经存在的,这就表明它没有单一性,也就没有个性;反言之,如果某一文本是完全不可译的,那它同任何意义系统毫无关联,就表明它是完全自我包容的,将会很快消失。
3.可重复性(Iterability)这一部分论述了“可重复性”这一德里达理论的关键点。
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马梦琪一、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盛起来的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重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麦克·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朱丽娅·克利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
解构主义是在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
二、解构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解构主义最先兴起于哲学领域。
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端于柏拉图对于古希腊逻各斯(Logos)问题的强行曲解。
在柏拉图及其弟子看来,真理源于逻各斯,即真理的声音,上帝之音。
这种逻各斯主义认为,世上万物的存在都与它的在场紧密相联。
为此,最理想的方式应当是直接思考“思想”,而尽量避免语言的媒介。
他们要求语言应该尽量透明,以便人类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语(speech),自然而然地成为真理的代言人。
换言之,逻各斯主义认为,言语与意义(即真理,上帝的话)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关系。
言语是讲话人思想“自然的流露”,是其“此刻所思”的透明符号。
据此,逻各斯主义也被后人称为“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
与此同时,书面文字(writing)则传统地被认为是第二位的,是一种对于声音的代替,是媒介的媒介。
即便是索绪尔(Saussure)的能指,也首先是一种“声音的意像”。
书面文字作为能指,则是由声音转化而来的。
另外,他们也认为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另外两股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分别是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
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作“五月风暴”。
可悲的是,这场革命昙花一现。
在随之而来的压抑年代里,激进学者将革命激情转向了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1967年,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Jacque Derrida,1930——2004)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
随着德里达的《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
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1)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2)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的开放心态去容纳,3)认为书写文字并不见得天生就低劣于语言发音,力图建立一种“文字学”,以便突出并确认书写文字的优越性。
身为海德格尔在法国的思想传人,德里达一方面深受海德格尔反形而上学、反逻各斯主义的理论影响。
另一方面,他又广纳新学,另辟蹊径,大胆从语言学、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逻各斯中心论的一整套消蚀瓦解的策略,异延(difference),播撒(dissemination)、踪迹(trace)、替补(substitution)等等。
三、解构主义的翻译理论我们一般在讨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时,总是要追溯其源头,从海德格尔谈起,经过本雅明这个最重要的中介,最后在德里达那里达到巅峰。
可以说,后来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主要从这后两位大师级的思想家那里获得启迪进而发展的。
由于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理论主要在语言和哲学理论上影响了德里达,但并不直接影响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因此我们主要从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开始。
1、本雅明解构主义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思想家和文艺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的理论,因此本雅明可谓是解构主义翻译的先驱者。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生前曾经翻译了许多著名的法国文学作品,尤其是波德莱尔和普鲁斯特这两位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
这两位法国作家一位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鼻祖,另一位则是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因此本雅明的翻译理论正是从他的诗歌和小说的翻译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进而抽象成理论的。
尽管本雅明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零散地表达了他对文学翻译的看法,但他专门讨论翻译的文章主要体现于他的那些译者前言中,尤其集中地体现在他的那篇广为人们引证和讨论的《译者的任务》中。
《译者的任务》最初是作为波德莱尔诗歌集《巴黎风景》的译者前言写于1923年,后收入他死后出版的论文集《阐释集》(1961.),主要是讨论文学翻译问题的。
在这篇文章中,本雅明首先消解了原作者与翻译者之间的等级差异。
他认为,历史上的伟大作家都是卓越的翻译家,波德莱尔也是这样。
既然这篇文章以讨论译者的任务为主,那就必然涉及翻译与原作的关系,本雅明认为,与原作相比,翻译是一种形式,但我们却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要将其理解为一种形式,我们就得回溯到原作那里,因为原作包含着掌控翻译的法则:可译性。
一部作品是否可译这个问题带有双重意思。
要么,在整体的读者群里能找到适当的译者吗?或者更为中肯地说,这部作品的性质是否适合翻译,以便从形式的意义来看,它需要翻译吗?原则上,第一个问题只能在偶然的意义上判定,而第二个问题才完全可以从逻辑上决定。
也就是说,能否在众多的读者中找到适当的译者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因素,而其文本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特征,也即所谓的可译性,才是决定一部作品是否适合翻译,也即是否能够产生出与原作相当甚至高于原作的译作。
有些作品是特定语言文化背景中的特定产物,它只能在那种语言文化背景中被人们诵读、理解和欣赏,一旦译成另一种语言,这些作品不是本身变形就是有可能成为另一些与之具有同等价值的作品。
显然,本雅明在这里强调了翻译对于延缓原作生命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并不强调译作对原作的语言文字上的忠实,因为这种浮于表面的忠实充其量只能传达出原作中的一些信息,而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创造的境界,尤其对于文学翻译就更是如此。
文学作品的翻译首先应考虑文学的质量,而要再现原作的文学品味则是拙劣的译者不可能办到的。
因此在本雅明看来,正是那些优秀的译者通过自己无与伦比的翻译才使得已经死亡的原作又具有了“来世的生命”。
既然翻译是一种形式,那么它的价值就不能等同于艺术作品本身。
但本雅明在这里强调指出,“尽管翻译不同于艺术,不能声称其产品具有永恒性,但它的目标却无可置疑地是一切语言创造的终极、具有包容性和决定性的阶段。
在翻译中,原作似乎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级、更纯洁的语言氛围。
当然,它不能永远地生活在那里,它也肯定不能在整体上达到那一境地。
”[2]也就是说,原作通过翻译,其未能显示出的内在价值得到了尽可能充分的彰显,其未完的部分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了完成,当然,对原作的一次翻译是不可能穷尽其内在价值的但至少在某个方面会接近那一终极的价值和意义。
后来每一代的译者进行的重新翻译则会使得新的译作距离原作的内在精神更加接近,因此翻译始终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显然,这一开放的观点对德里达等后来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家有着重要的启示并在他们那里得到了详尽的阐发。
既然翻译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译者的任务又具体体现在何处呢?本雅明指出,“译者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趋向目标语言的特殊意念,正是在他所要翻译的那一目标语言中,这种意念产生出与原作的共鸣。
这就是翻译的特征,它基本上将其与诗人的工作相区别,因为诗人的意念在总体上从来就不指向这种语言本身,而其唯一和直接的目标就是具体的语境方面。
”[3]也就是说,译者只有找到原作中所隐含着的特殊意念,才能与原作产生某种共鸣,当然这种共鸣并不是依附于原作的被动的共鸣,而更带有译者自身的理解和创造性阐释。
在这里译者与原作者实际上产生了某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作用,在这种互动关系中,译者一反以往那种被动的局面,带有了相当大的主观能动性,他的作用并不亚于一位原作者。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来,优秀的译作一定是译者与原作者合作默契共同创造的结晶,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成最终的译作。
在这里,本雅明显然把长期以来处于“隐身”地位的译者的地位大大地提高了,并预示了当代翻译界出现的译者的“显身”以及其主体性的觉醒。
既然译作本身也像原作一样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那么它与原作的关系如何呢?本雅明并不想回避这个问题。
在他看来,“真正的翻译是透明的;它并不遮盖原作,并不阻挡原作的光,而是允许仿佛经过自身的媒介强化的纯语言更为充分地照耀原作。
”[3] 因为一切伟大的作品对翻译都是开放的,翻译者应是原作最好的读者、接受者和阐释者,因此,“正如在原作中语言和启示毫无张力地合而为一时,译作就必须以隔行对照的形式自由地显示出它的直译与意译的统一。
在某种程度上,一切伟大的文本都包括隐匿于字里行间的译文。
”[4]由此可见,译作与原作的关系就远不止是传统意义上人们所认为的那种主仆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关联和互动关系,译作不仅发掘出原作中的潜在意义和价值,把原作中未完成的东西进一步完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赋予原作以新的生命,或来世的生命。
在这一点上,本雅明也和所有的解构主义者一样,颠倒了原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等级序列,赋予译者以更为主要的作用。
2、德里达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当代解构主义理论大师。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涉及了诸多方面,我们仅仅讨论其在翻译研究方面的一些理论。
德里达早年曾翻译过胡塞尔的著作《几何学的起源》,并为其撰写了一篇很长的评介性译者前言。
除此之外,他很少从事翻译实践,即使在不同的场合发表一些关于翻译的文字,也主要是为了将其解构理论运用于一种广义的文化翻译。
但是德里达对当代文化理论、翻译理论以及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却体现在多方面。
首先,他始终关注语言问题。
他反对结构主义的那种诉诸单一结构的片面语言观,认为语词有着诸多的层面和多重意义,因而对由语言词汇组成的文学文本的解释就应当是多重的。
这一切均散见于他关于翻译的一些看法中,对于我们清晰地看出隐于其中的解构和多元之特色起着某种导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