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白血病_NOD_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的建立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5
κB、mTOR、Par-4、p21等 [10]。
在本研究中发现PESV 能显著降低K562细胞的PI3K,p-Akt的表达,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
两个蛋白的表达随PESV作用时间的延长下调更为明显,与其诱导凋亡的效应相一致,其效应均优于环磷酰胺。
说明PESV较好的抑制了PI-3k/Akt信号转导途径及该通路作用的下游通路,从而通过影响调控因子促进K562细胞的凋亡。
由此,可以认为慢粒患者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转化可能是通过BCR/ABL 融合蛋白P210 表达,激活信号传导途径,影响下游因子,发挥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提示我们通过研制新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因子,抑制蛋白酶体或通过作用于BCR/ABL下游的靶向信号途径[11],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可能是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阐明中药全蝎提取物PESV促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凋亡,干预PI-3K、p-Akt信号蛋白的表达,进而起到调控下游信号因子的表达,促进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
小剂量K562细胞成功建立NOD/SCID小鼠白血病的病理模型郝征7 杨文华 于文俊 张佳NOD/SCID(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是在SCI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基础上与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NOD/Lt)品系回交的免疫缺陷鼠[1]。
NOD/SCID小鼠既有先天免疫缺陷,又有T和B淋巴细胞缺乏,各种肿瘤细胞可以植入,且较少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所以NOD/SCID小鼠已成为血液学实验研究的有用工具。
人白血病细胞株注射于NOD/SCID小鼠体内,可以在外周血、脾脏、淋巴结等处检测到并长期存在,各类白血病细胞及杂交瘤细胞均能在其体内迅速增殖。
本研究取白血病人K562细胞系尾静脉接种到NOD/SCID小鼠体内,观察建立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病理组织变化。
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及预处理SPF级NOD/SCID小鼠,3-4周龄,雌雄各半,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饲养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动物实验中心SPF级层流室,标准颗粒饲养,饮水酸化处理,垫料及一切与鼠接触物品均灭菌处理。
鼠类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及治疗在医学领域中,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新药或治疗方法的必经之路。
而在癌症领域中,鼠类白血病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鼠类白血病模型的建立以及针对该模型的治疗方法。
一、鼠类白血病模型的建立1. 研究鼠的选择建立鼠类白血病模型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合研究的鼠种。
不同鼠种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差异,选择恰当的鼠种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常用的鼠种有小鼠、大鼠和裸鼠等。
2. 白血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方法有多种,如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毒和基因改造等。
其中,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是比较经典的建模方法,常用的有四氯化碳、苯酚和X射线等。
3. 白血病的诊断和评估建立鼠类白血病模型后,需要对其进行诊断和评估。
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二、鼠类白血病的治疗方法1. 化疗化疗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基于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案,白血病的化疗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化疗的原理是通过杀死快速分裂的白血病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细胞治疗等。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
4. 热疗热疗是一种通过高温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热疗需要利用高温对白血病细胞进行有效杀灭。
该方法在一些难以手术切除的白血病中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鼠类白血病模型治疗中的关键问题1. 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
目前,研究人员在开发新的化疗药物时需要考虑如何降低副作用和改善耐药性。
2. 治疗方案的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白血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基于基因、肿瘤标志物和治疗反应等因素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小鼠模型对白血病的研究白血病是一种危险的疾病,不仅影响人类,同时也影响着许多动物。
小鼠作为常用的动物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研究白血病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方法。
一、小鼠模型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小鼠模型是进行白血病研究的理想选择,因为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受到人们长期的人为繁殖和筛选,对实验室的环境适应性好,繁殖周期短,数量可控。
2. 小鼠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且小鼠与人的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模拟人类白血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3.小鼠模型在进行基因敲除、基因编辑、药物筛选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基于这些优点,小鼠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研究。
研究者们利用小鼠模型,在模拟某些人类白血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从细胞水平到整个器官、整个个体的水平来开展研究,不断地去剖析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二、小鼠模型研究白血病的方法1. 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构建小鼠白血病模型是开展白血病研究的第一步,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等方面对小鼠进行改变,从而引发白血病。
2. 分析小鼠模型的病理生理表现:利用小鼠模型去分析白血病的发病机理,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白血病小鼠的病理生理表现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
3. 基于小鼠模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小鼠模型还可以被用于药物筛选、基因敲除、基因编辑等方面的研究,如CRISPR/Cas9技术在小鼠模型上的应用,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方便。
三、小鼠模型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举例1. 利用小鼠模拟人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者使用胸腺技术去删除小鼠中的成熟T细胞,再通过转染技术将癌细胞植入体内,以此模拟出人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过程,并通过各种研究手段去分析白血病的机制。
2. 小鼠模型应用于白血病免疫治疗的研究:研究者发现CD19抗原能够被淋巴细胞所识别和进攻,于是他们利用CRISPR技术去制造出携带抗癌基因的淋巴细胞,再将这些细胞注射入到小鼠体内,发现注射后患小鼠的存活率更高。
这些肿瘤免疫小鼠模型,别说你不知道订阅号APExBIO要说当今社会哪种癌症治疗手段最火热,癌症免疫疗法(Cancer Immunotherapy)当之无愧。
科学家们热衷于从免疫系统着手消灭肿瘤细胞。
自美国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其开创性的癌症治疗方法获得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后,更是为癌症的免疫治疗增添了热度。
虽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癌症疫苗和细胞治疗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患者带来了希望,然而建立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免疫活性小鼠模型仍是一个重大挑战。
免疫疗法的临床前研究需要具有完整功能免疫系统的体内模型。
当前的临床前免疫治疗小鼠模型包括同源肿瘤模型、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和人源化肿瘤模型,本文将浅谈这几种模型。
一、同源肿瘤模型▲同源肿瘤模型(Syngeneic tumor models)。
利用在体外生长和扩增的鼠肿瘤细胞系,将其注射(通常皮下或原位)到免疫活性(Immune-competent)宿主中。
这是最早出现和最常使用的临床前模型。
同源肿瘤模型是将永生化的小鼠肿瘤细胞系接种到近交品系小鼠中形成的同种移植模型。
肿瘤细胞系可以是自发性的、致癌物诱导的或转基因的。
受体小鼠拥有完整的鼠源免疫系统,具有完全的免疫活性(immuno-competent),且该免疫系统与同种移植肿瘤组织相容。
▲常见的同源肿瘤小鼠模型整理(包括鼠肿瘤细胞系、癌症类型、鼠宿主和使用的药物)同源模型易于建立,且有良好的免疫应答。
可以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抗PDL-1,抗PD-1,抗-CTLA-4)等药物来评估荷瘤小鼠中肿瘤免疫疗法的效果。
同源细胞系可以在实验室中轻松培养和大量扩增,这种模型价格低廉,操作起来相当简单且重复性强。
同系模型的另一个优点是宿主的免疫系统是正常的,这可能最大化模拟肿瘤微环境的真实生活情况。
缺点是移植的小鼠组织可能无法完全代表临床情况下人类肿瘤的复杂性。
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席泓;周桓;朱一蓓;戴继鸿;於葛华;胡玉敏;张学光【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年(卷),期】2006(022)005【摘要】目的:探讨在SCID小鼠体内移植人免疫细胞,建立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及其特性鉴定.方法:SCID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抑制骨髓造血,连续4天后,通过腹腔注射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4、8和12周后分别取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CID小鼠外周血中人CD3+、CD19+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全血中人CD3+、CD19+细胞百分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SCID小鼠肝脏和脾脏中人CD3+、CD19+细胞;ELISA检测SCID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1)SCID小鼠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和12周后在小鼠外周血中通过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人CD3+、CD19+细胞,4周后流式细胞仪测得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人CD19+、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6%、31.7%;(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小鼠脾脏中存在人CD3+、CD19+细胞;(3)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和12周后ELISA测得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分别为390、1 100和1 040μg/ml.结论:成功地在SCID小鼠体内建立了人免疫系统.【总页数】4页(P459-462)【作者】席泓;周桓;朱一蓓;戴继鸿;於葛华;胡玉敏;张学光【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苏州,215007;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苏州,215007;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苏州,215007;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苏州,215007;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苏州,215007;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苏州,215007;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苏州,21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1【相关文献】1.急性髓性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J], 邓扬嘉;徐诣芝;娄世锋2.人源化SCID-beige鼠模型的建立及口腔鳞癌荷瘤模型建立 [J], 任仪鹏;张蕾;史悦怡;步荣发3.AML-SCID 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J], 贾秀红;张艳君4.HIV-1感染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J], Xia Wei;Zhou Yan;Gong Rui;Xie Fang;Guo Xiaoping;Zhou Li;Feng Yong5.人免疫重建荷人肾癌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 [J], 刘世会;胡自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白血病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引言白血病是一种由异常增殖的白血病细胞引起的恶性血液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有限。
为了深入了解白血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开发了多种白血病模型。
其中,白血病小鼠模型是最常用的模型之一,能够很好地反映白血病的发病过程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创建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创建白血病小鼠模型的方法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最常用的创建白血病小鼠模型的方法之一。
通过介导基因敲除、基因敲入或基因突变等方式,使小鼠体内产生白血病相关基因的改变,从而模拟人体白血病的病理过程。
例如,可以通过操纵白血病相关基因如FLT3、BCR-ABL等来使小鼠产生白血病。
2.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另一种创建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常用方法。
将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中的白血病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使小鼠产生由白血病细胞引起的白血病。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人体白血病的发病过程,并用于研究白血病细胞的特性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1.病理特点的模拟白血病小鼠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白血病的病理特点,如骨髓增殖、脾脏和淋巴结的增大等。
通过观察小鼠模型中的病理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白血病的发展过程,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2.药物治疗方法的研究白血病小鼠模型也被广泛用于研究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给小鼠注射抗白血病药物,观察其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和疗效,从而评估潜在治疗药物的效果。
这种方法能够快速筛选出具有抗白血病潜力的药物,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3.免疫疗法的开发免疫疗法是目前白血病治疗的前沿领域之一。
白血病小鼠模型被广泛用于开发免疫疗法。
研究人员通过改编小鼠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特异性的抗白血病免疫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杀灭白血病细胞,提升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
结论白血病小鼠模型是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评估药物疗效和开发免疫疗法的重要工具。
通过转基因技术和骨髓移植等方法创建的白血病小鼠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人体白血病的病理过程,并为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突破口。
KCL22/NOD-SCID 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文良雪;刘鑫;李会;黄宁姝;黄峥兰;冯文莉【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 CML) cell line KCL22 in indu-cing leukemia in NOD-SCID mice for setting up a basis for constructing a CML mouse transplantation tumor model. Methods 2 ×107 KCL22 cells in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were injected via the tail vein into experimental NOD-SCID mice whereas PBS was injected to the mice of control group.General condition of the mice of both groups was observed.Wright staining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blood and bone marrow smears.PCR was conducted to detect the transcription level of BCR-ABL, and histology with HE staining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tumor cell invasion in the liver and spleen. Results Four weeks after the injection of KCL22 cells, the mice in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physical signs of decreased reactivity, depression, swollen hindlimb muscles and petechia on the hindlimb femur.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s ( WBC) began to increase after 5 weeks, with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quantity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Imma-ture granulocytes could be seen in blood and bone marrow smears, and tumor cell infiltration was found in the liver and spleen.BCR-ABL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bone marrow cells.Survival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mice without therapy was 70 day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 >90 days) (P<0.05).Conclusions A NOD-SCID mouse model of CMLtransplantation tumor i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with leukemia KCL22 cells.%目的:研究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CL22在NOD-SCID小鼠体内致白血病的能力,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液移植瘤模型鼠的建立奠定基础。
#免疫学技术与方法#人源化S CI 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①席泓周桓朱一蓓戴继鸿於葛华胡玉敏张学光(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苏州215007)中国图书分类号R392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06)05-0459-04[摘要]目的:探讨在SCID小鼠体内移植人免疫细胞,建立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及其特性鉴定。
方法:SCID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抑制骨髓造血,连续4天后,通过腹腔注射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M C)。
4、8和12周后分别取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C ID小鼠外周血中人CD3+、CD19+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全血中人CD3+、CD19+细胞百分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SC I D小鼠肝脏和脾脏中人CD3+、CD19+细胞;EL IS A检测SC I D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含量。
结果:(1)SCID小鼠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和12周后在小鼠外周血中通过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人CD3+、CD19+细胞,4周后流式细胞仪测得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人CD19+、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16%、3117%;(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小鼠脾脏中存在人CD3+、CD19+细胞;(3)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和12周后EL IS A测得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分别为390、1100和1040L g/m l。
结论:成功地在SCID小鼠体内建立了人免疫系统。
[关键词]SCID;免疫系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E stablish m ent and i dentificati on of hu manized S C I D m ouse m odelX I H ong,Z HOUH uan,Z H U Yi-B ei,DAI J i-H ong,YU G e-H ua,H U Yu-M i n,Z HANG X ue-Guang.B iotechnolo gy Institute of Suzhou University,Suzhou215007,China[Abstract]O bjective:T o establi sh and i den tif y hu m an ized-SCID m ouse model(hu-SC I D).M e thods:SCID mouse w as treated by CTX t o i nh i b i t the he m ocytopo iesis.W ith successi ve4-day i n j ection,hu m an periphera l b l ood m ononuc l ea r ce lls(PB M C)w ere en-g ra fted i n t o SC I D mouse t hrough i ntraper itonea l i n jecti on.A fter4,8and12w eeks of eng ra ft m ent,per i pheral blood,spleen and liver ti ssues of eng rafted SC I D m ouse w ere harvested.H u m an CD3+,CD19+ce lls i n periphera l blood w ere ana l y zed by i n florescence m-i croscopy and FC M,hu m an CD3+,CD19+cells i n sp l een and li ver tiss ues w ere observed by i m m une hist o che m i stry,and human Ig G level i n SCID m ouse serum w as m easured by EL ISA.Resu lts:A fter eng raft m ent of4,8and12w eeks,hu m an CD3+,CD19+ce lls in SC I D pe ri phe ra l b l ood w ere i den tified by i nflorescence m icroscopy and the percents w ere31%and10%respecti ve l y by FC M analysis.A nd t hese ce lls cou l d be ev i denced a fter12w eeks l a ter.T hrough i m m une h istochem istry hu m an CD3+、CD19+ce lls w ere detected in m ouse spleen but not i n li ver tissue.F urt her m ore the ti te r of hu m an IgG i n mouse se ru m w as390,1100and1040L g/m l a t each ti m e po i nt respecti ve l y.Con clusion:O ur exper i m enta l res u lts de m onstrated that a bona fide hu m anized SC I D m ode lw as establi shed.[K ey words]SC I D;I mm une syste m;PB M C;l ymphocyteSC I D小鼠即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综合症(Severe co m b i n ed i m m une defic ient d isease)小鼠,1983年由美国学者Bos m a首先发现于C.B-17近交系的小鼠,是由于位于16染色体的单个隐性突变基因所致[1]。
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解启莲;甄素芬;李丽红【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年(卷),期】2005(15)4【摘要】目的探讨建立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6周SCID鼠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非照射组、B组为照射组,两组均为每只尾静脉注射2×106HL-60细胞株,每周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人白血病细胞阳性率、病理组织学检测小鼠瘤细胞弥散生长浸润肝、脾等器官情况.结果注射3周后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但外周血涂片人白血病早幼粒细胞细胞阳性率分别为8.3%、5.4%,B组高于A组(P<0.05).而病理组织学证实两组小鼠注射瘤细胞28 d后均有器官浸润如肝、脾、肾肺等,且B组远较A组广泛而严重.结论照射组和非照射组Scid小鼠静脉2×106HL-60细胞株均能建成人类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照射组更能模拟临床白血病累及骨髓和弥漫生长特点,是一个体内研究人类白血病发病机理及实验治疗良好的模型.【总页数】3页(P203-205)【作者】解启莲;甄素芬;李丽红【作者单位】河北省儿童医院,石家庄,050031;河北省儿童医院,石家庄,05003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3【相关文献】1.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 [J], 席泓;周桓;朱一蓓;戴继鸿;於葛华;胡玉敏;张学光2.两种荷人卵巢癌腹腔移植瘤的免疫重建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J], 李艺;崔恒;昌晓红;冯捷;付天云;丰有吉;李小平;魏丽惠3.人源性荷三阴乳腺癌NOD/SCID小鼠模型建立及其免疫应答 [J], 张翘楚;李玺;刘瑞磊;姜华;黄泽楠;刘宇;汤谧;黄勇4.人免疫重建NOD/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 [J], 颜汝平;李翀;周海滨;王剑松;袁国红;赵献5.人免疫重建荷人肾癌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 [J], 刘世会;胡自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作者:胡燕宁刘小高董敏来源:《中外医疗》2019年第15期[摘要] 临床上针对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的探索一直都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白血病细胞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及手段。
在该次研究中首先介绍了白血病的致病因素及其分类,接着阐述了建立白血病模型的小鼠类型以及白血病细胞小鼠白血病模型的构建方法,最后探讨了白血病细胞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应用前景,以供参考。
[关键词] 白血病;小鼠模型;致病因素;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 R733;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5(c)-0196-03[Abstract] The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leukemia has always been a common concer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eukemia cell leukemia model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means to achieve this goal.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first introduced the pathogenic factors and classification of leukemia, and then described the mouse type of leukemia model an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mouse leukemia model of leukemia cells.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mouse leukemia model in leukemia cells was discussed for reference.[Key words] Leukemia; Mouse model; Pathogenic factors; Application prospects白血病屬于目前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类型,该病症以人体中的造血细胞失控性增殖为主要特点,该病属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凋亡受阻、分化障碍以及增殖失控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对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的造血功能具体显著的抑制性作用[1]。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进展马畅;郭健敏;谢松强;杨威【摘要】白血病又被称为\"血癌\",其发病的根本特征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呈恶性、无限制地增生,浸润全身各组织和脏器,产生不同症状,使患者易发生严重的感染或继发性的败血症、引起出血、肠功能衰竭、高尿酸血症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至关重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各种疾病、药物疗效实验的研究,是医药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白血病的研究,小鼠在生物学、遗传学、造血系统等方面与人类相似,因此是较为理想的动物白血病模型.本文对近五年来国内外研究常用的小鼠白血病模型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19(027)002【总页数】5页(P266-270)【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小鼠;模型【作者】马畅;郭健敏;谢松强;杨威【作者单位】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州 510260;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广东莱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990;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州 510260;广东莱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990;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州 510260;广东莱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9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31 白血病的分类和发病机制急性白血病是由造血干/祖细胞在分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发生分化阻滞、凋亡障碍、恶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两大类。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人源化小鼠模型第一部分人源化小鼠模型简介 (2)第二部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概述 (4)第三部分小鼠模型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6)第四部分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9)第五部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模型的应用 (11)第六部分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性分析 (15)第七部分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 (17)第八部分结论与展望 (21)第一部分人源化小鼠模型简介人源化小鼠模型是近年来在癌症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实验工具。
这类模型通过将人类细胞或基因移植到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从而构建出具有人类特征的疾病模型,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它们主要来源于造血干细胞或其祖细胞的恶性增殖。
这些肿瘤通常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精准的人体模型来模拟其生物学特性。
人源化小鼠模型因其独特的优势,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成功构建依赖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免疫缺陷小鼠:为了确保人类细胞在小鼠体内能够存活并正常生长,研究人员通常选择免疫缺陷小鼠作为宿主。
常用的免疫缺陷小鼠品系有 NOD/SCID(非氧化型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NSG ( NOD.Cg-Prkdcscid Il2rgtm1Wjl/SzJ)和 NOG( NOD/Shi-scidIl2rgtm1Yok+/+)等,这些小鼠缺乏 T、B 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功能性免疫细胞,降低了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2.人类细胞移植:研究人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将人类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骨髓移植,即将人的造血干细胞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注入免疫缺陷小鼠的骨髓腔内,使其分化为各种血液细胞。
此外,还可以通过尾静脉注射将人类细胞输送到小鼠体内,实现全身性的分布。
3.人类细胞与小鼠组织的相互作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的人类细胞不仅可以在小鼠体内增殖和分化,还能与小鼠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人类特征的肿瘤组织。
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孙轶然【摘要】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小鼠白血病模型可以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相关诱发因素以及评价白血病治疗药物和方法提供帮助。
本文综述了小鼠白血病模型的研究意义、分类、模型建立方法和模型的应用。
【关键词】白血病,小鼠,疾病模型,动物,活体动物光学成像1、研究意义1.1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分类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患者的骨髓以及其他造血组织大量无核细胞出现无限增值,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临床表现为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的白血病细恶性增生肿大,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骨骼疼痛。
根据统计,白血病约占肿瘤总发病率的3%左右,是儿童和青年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1]。
白血病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中,欧洲和北美发病率最高,其死亡率为3.2~7.4/10万人口。
亚洲和南美洲发病率较低,死亡率为2.8~4.5/10万人口。
白血病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又可根据白血病细胞系列归属各自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1]。
其中淋巴细胞恶性增值引发的癌症又称为淋巴癌,可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在过去几十年里,非霍奇金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美国NHL占癌症发病率的4%。
1.2小鼠白血病模型的研究意义近几年来,癌症的实验动物学模型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针对各种不同癌症的动物模型被研究人员不断地建立出来,这些癌症动物模型能够帮助人们研究癌症的生物学性质、生化免疫学特征、病理生理状态变化、发病机制,特别是抗肿瘤药的研究包括肿瘤的放射敏感性研究和抗肿瘤药、抗化学致癌剂体内试验等。
小鼠属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动物,在遗传学与造血系统等方面和人类十分相似,人类血液系统的髓系、淋巴系等恶性肿瘤均可在小鼠身上获得相应的模型供研究;小鼠易饲养,用近交系小鼠做实验,其遗传背景均一致,实验结果可比性强,实验所需时间短,可进行动态性和前瞻性研究[2]。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增生,进入外周血液,临床表现以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的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与肿大,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骨骼疼痛。
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居35岁以下青少年恶性肿瘤的首位。
小鼠(mouse,musculus)属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动物,在遗传学与造血系统等方面和人类十分相似,因此建立小鼠白血病模型以研究人类白血病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生化免疫特征、病理生理改变、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1 建立白血病模型的小鼠种类目前最常用于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有近交系(inbred strain)和突变系(mutant strain)小鼠。
1.1 近交系(inbred strain)小鼠主要包括:BALB/c小鼠、C57BL小鼠、AKR 小鼠、L615小鼠等。
1.1.1 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白色,其特征是肝、脾等富于网状内皮细胞的器官所占与体重比值较大。
BALB/c小鼠的白血病发病率雌性为12%,雄性为10%,对放射线极度敏感,常用于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学研究,在白血病研究中较常使用。
1.1.2 C57BL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黑色,对Graffi白血病因子较敏感,而对化学致癌物诱导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经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瘤发生率可达90%~100%。
Noren nystrm等[1]用C57BL/6小鼠建立了T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来评价血管形成抑制因子TN P2470的抗肿瘤效应。
1.1.3 AKR和 C58自发白血病小鼠:其它近交系小鼠还有AKR和 C58自发白血病小鼠。
AKR小鼠最早由洛克菲勒大学随机交配而得,后获得“淋巴瘤病”原种,继而选择培育成白血病高发品系,基因型为aaBBcc,带Thy-la基因,缺乏补体C5,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对白血病因子敏感。
人白血病-NOD/SCI 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的建立杨文华1,于文俊2,史哲新1,杨向东1,高宏1,汤毅1,吕俊秀2Buil di ng of t he model of out er ma rr ow i n filtr a ti on of l euke m i a-N OD/S CI D m i ceYANG W en-hua1,YU W en-j u n2,S H I Zhe-xi n1,YANG X iang-dong1,GAO H ong1,TANG Y i1,L V Jun-xi u2 1Depa rt m ent o f H e m a tolo gy,Tianjin Universit y o f Trad itio na l ChineseM edicine,T i a nji n300193,China;2Tianjin Universit y of T rad iti ona l ChineseM edicine,T ianjin300193,China.=Ab stra ct> O bjective:To build m o de l of oute r ma rro w i n filtrati on of leuke m ia-NOD/SC ID m i ce by i n j ec ting leu2ke m ia patient s'bone ma rro w mononuc lea r ce lls(B MMNC)and CE M cell li ne i nto tail ve i n.M e thods:M i ce,irrad i a2ted270c Gy on body by137Cs,were rando m l y d i vi ded i nto four groups,each group were9.Inoculati ng l euke m ia pa2ti ents'bone m arro w m ononuc l ear ce lls(B MMNC)and CE M ce ll li ne w ithi n24ho urs.gro upÑ:B MMNC1@107pe rm o use;groupÒ:B MMNC2@107per m o use;groupÓ:CE M ce ll1@107per mouse;control group:0.2m l sa line pe rm o use to observe the genera l situa ti on and survi va l ti m e,mon it or peripheral b l ood white bloo d ce ll coun t and s m ear,outer m arro w infiltrati on of leukem ia cells by hist opatholog y and flo w cyto m etry.R esults:4-8W a fter the injecti on,all the experi m ent gro ups took p lace outer m a rro w infiltrati on,succeeded i n bu il d i ng m ode.l GroupÑhad5mousewhich were m ade m ode l successfull y.Gro upÒwere7,wh ile groupÓwere9.C onc l usion:The model of oute rm ar2ro w i nfiltra ti on of l euke m i a-NOD/SC I D m ice can be m ade by in jecti ng leukem ia patient s'bo ne m arro w m ononuc l ea rcell s(B M MNC)and CE M ce ll li ne i nto ta il vein ofm i ce,and t h i s m ethod have h i gher m ak i ngm ode l s uccess ra te andlonger survi ve ti m e,provi de a go od m odel f or study ofm echanis m of leukem ia o u ter m arro w i nfiltra ti on and screen i ngdrug of an ti-leukem ia o u ter m arro w i nfiltra ti on.=K ey w or ds>NOD/SC I D;o ut m arro w i nfiltrati on;leukem ia;an i m a lm ode lM odern Oncology2009,17(04):0605-0609=摘要> 目的:通过给NOD/SCID小鼠尾静脉注射白血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B MMNC)或CE M细胞株的方式,建立人白血病-NOD/SC I 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并进行模型鉴定。
方法:将36只NOD/SC I D小鼠经137Cs全身照射270cGy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24h内尾静脉注射接种白血病人B MMNC或CE M细胞系。
实验Ñ组:B MMNC1@107/只;实验Ò组:B MMNC2@107/只;实验Ó组:CE M细胞1@107/只;对照组:生理盐水0.2m l/只。
持续观察其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涂片,并应用组织病理、流式细胞术等监测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表现。
结果:注射4-8周后,三组实验组均发生髓外浸润,成功建立人白血病-NOD/SC I 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
实验Ñ组有5只成功建立模型;实验Ò组7只成功建立模型;实验Ó组9只均成功建立模型。
结论:应用尾静脉注射白血病人B MMNC或CE M细胞株的方法,可成功建立人白血病-NOD/SC I 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且尾静脉注射白血病人B MMNC成模率高,生存时间长,为白血病髓外浸润机制的研究和抗白血病髓外浸润药物的筛选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
=关键词>NOD/SC I D;髓外浸润;白血病;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7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992-(2009)04-0605-05NOD/SC I D(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1]小鼠是在SC I 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的基础上与非肥胖性糖=收稿日期> 2008-11-28=修回日期> 2008-12-19=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672743);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编号:07J C YBJ C11500)=作者单位>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作者简介> 杨文华(1951-),女,满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临床血液病的诊疗工作。
尿病小鼠(N OD/Lt)品系回交的免疫缺陷鼠。
N OD/SCID小鼠既有先天免疫缺陷,又有T和B淋巴细胞缺乏,各种肿瘤细胞可以植入,且较少发生排斥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 VHD),所以N OD/S C ID小鼠已成为血液学实验研究的有用工具。
人骨髓经静脉注射于N OD/SCID小鼠体内,可以在外周血、脾脏、淋巴结等处检测到并长期存在,各类白血病细胞及杂交瘤细胞均能在其体内迅速增殖。
本研究取白血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B MMNC)和CE M细胞系尾静脉接种到NOD/SC I D小鼠体内,探索建立人白血病-NOD/SC I 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
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及预处理SPF级NOD/SCID小鼠,5-6周龄,雌雄各半,购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饲养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动物实验中心SPF级层流室,标准颗粒饲养,饮水酸化处理,垫料及一切与鼠接触物品均灭菌处理。
接种前将小鼠置于无菌透气木盒中,外罩无菌消毒巾,在137C s源环境下照射270c Gy,预处理后24h内接种细胞。
对小鼠所有操作均在无菌层流室内进行。
1.2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R P M I1640培养基、PBS缓冲液(美国G I B I O公司产品),特级胎牛血清(美国H yc l one公司),淋巴细胞分离液(中国医学科学院血研所科技公司),CD2、CD3、CD8、CD11、CD19、CD45和H L A-DR等抗体及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倒置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I X71),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CO2培养箱(美国T H ERMO公司)。
1.3白血病人BMM NC制备和CEM细胞的培养选取急性白血病人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病人,常规无菌采集骨髓5m,l肝素抗凝。
用15m l离心管,先注入5m l 淋巴细胞分离液,再将骨髓液缓缓注入,使其浮于分离液上层;水平离心1800r/m i n,10m i n;将离心管垂直缓慢移入超净工作台,吸取中间白色单个核细胞悬浮层,PBS液洗两遍, 2%台盼蓝计数活细胞,将活细胞终浓度调至5@107/m l或1 @108/m l。
CE M细胞系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研所实验中心赠予,在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 M I1640培养液中,于37e、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常规培养,每2天换液传代。
用2%台盼蓝计数活细胞数,PBS液调整浓度至5@107/m l。
1.4实验分组与接种随机分为四组,每组9只,采用尾静脉注射的方式,每只注射剂量为0.2m l。
实验Ñ组:B MMNC1@107/只;实验Ò组:B MMNC2@107/只;实验Ó组:CE M细胞1@107/只;对照组:生理盐水0.2m l/只。
1.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接种前及接种后,每周行剪尾或目内眦取血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同时涂片数张,瑞氏-吉姆萨染色、高倍油镜下连续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数原始、幼稚细胞,计算肿瘤细胞的比例。
小鼠处死后取双侧股骨,用5m l PBS液反复冲洗股骨,直至股骨外观呈白色。
将冲洗液离心后取骨髓沉渣加少量血清涂片,瑞氏-吉姆萨染色后镜检。
1.6病理检查和胸腹水涂片将濒死状态或已死亡小鼠解剖,取出脾脏、肝脏、肾脏、肺脏、心脏、大脑、眼球、股骨以及腹腔内肿块,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 E染色后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