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问题解决理论二级课程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教育培训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为学员提供一套全面的教育培训方案,帮助他们在特定领域内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系统的学习,学员将能够掌握相关领域的核心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学员将学习该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相关原理,建立起对该领域的整体认识。
2. 获得实践技能: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等方式,学员将获得必要的实践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3. 培养创新思维:学员将通过课程中的讨论、团队合作等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
4. 提升领导能力:通过个人案例分析、领导力训练等模块,培养学员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三、大纲内容1. 引言:课程介绍及学员期望2. 模块一:基础知识概述- 简要介绍该领域的历史、发展现状和相关重要概念;- 探讨该领域的理论框架和相关原理。
3. 模块二:核心理论与方法- 详细介绍该领域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分析案例研究,加深学员对于该领域核心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模块三:实践技能培养- 提供实践操作指导,指导学员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 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让学员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5. 模块四: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 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引导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项目等活动,提高学员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
6. 模块五:领导力与团队合作- 分析领导力的关键要素和团队合作的原则;- 通过个人案例研究和领导力训练,培养学员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
7. 总结与展望:复习核心知识,总结学习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授课、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向学员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组织学员进行实践操作,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培训课程大纲
本课程主要着重培养学员对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的应用能力,通过对系统分析、资源分析、物场分析等问题分析方法的诠释,让学员深刻体会寻找问题根本原因的步骤和方法,结合大量实例介绍TRIZ中的概念、解题方法及工具,同时还将学习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实践演练,在实战中不断体会与理解。
授课过程中,学员可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项目进行演练,切身体会TRIZ中各项工具与方法的应用步骤与作用。
一、课程目标
❖改变思考问题的模式,启发克服思维定势
❖掌握系统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明确系统中问题存在的区域❖掌握矛盾问题分析和解决的流程与方法
❖掌握物场分析方法和76个标准解法
❖运用所学流程与方法将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解决,产生有效的方案构思
❖掌握S曲线和技术系统进化法则,判断现有产品成熟度和预测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为企业培养解决项目问题的创新种子工程师
二、培训方式
采取小班授课训练,分组讨论、案例讲解、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三、课程内容
2010年度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分配表
技术创新方法培训班报名表市科技局
联系人:电话:手机:
附件4:
技术难题调查表。
(简化版)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创新和创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技能。
通过课程研究,学生将了解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掌握市场分析、商业模式设计、团队建设等关键要素,培养创业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创业或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 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和商业模式设计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
- 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和创业实践。
-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管理能力。
-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课程大纲单元一:创新与创业基础概念- 创新和创业的定义和重要性-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单元二:市场分析与商业模式设计- 市场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竞争分析和市场定位- 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单元三: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 团队建设和团队文化- 团队合作与协作技巧- 领导力发展和有效沟通单元四: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项目策划与实施- 创新创业的风险和挑战- 创新创业案例分析与总结单元五:创新创业管理- 创新创业管理的基本概念- 创新创业资源管理- 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单元六: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问题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创新创业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创新创业中的决策和风险管理教学方法- 讲座与案例分析:介绍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讨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和思考。
- 小组讨论与项目实践:分组进行案例分析、项目策划和执行,培养团队合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辅导与反馈:教师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评估方式- 课堂参与和讨论: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能力发展情况。
- 项目报告和演示:评估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掌握程度。
-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教材1. 《创新与创业导论》, 作者:XXX2. 《创业管理与实务》, 作者:XXX以上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以实际情况为准。
《创新思维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39602课程名称:创新思维与方法英文名称: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ts Methods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32学分:2.0适用对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创新思维与方法》是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
自主创新,思维带路,方法先行。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授创新方法,重点讲述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
通过探索创新思维过程,揭示创新思维本质,对国内外已有的创新思维方法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此为基础指导学生学习和使用这些方法的训练性内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创新思维进行选择、策划、创意、设计和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创新创造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教学创新的理论、规律、途径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以学生创新能力养成为主线,以知识、思维、方法为基本模块构建本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基础、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通过对创新知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系统讲解与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突破思维障碍的方法,创造性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做三体结合,使学生熟练常见的创新技法,激发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模块创新导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基本内容2.认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在创新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二)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引入创造、创新的基本概念并进行讨论。
详细介绍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方法兴起的原因及学习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理论的梳理,介绍国内外创新创造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创新的基本概念2)创新方法兴起的背景及发展历史3)因果法、资源法、思维定势法、理想化法等方法介绍4)国内外创造理论、学科与教育的发展2.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无(三)思考与实践通过第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与了解创造、创新的基本定义、结构与特征;并了解在知识经济浪潮的背景下,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兴起的原因;掌握与了解创造学发展的历程与主题理论框架,并通过对国内外创新教育发展沿袭的阐述与对比,了解我国创新教育的现状与差距。
问题分析与解决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问题分析与解决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问题识别和分析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问题分析与解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问题识别和分析的方法;3.培养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大纲1.引言- 问题分析与解决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课程安排2.问题识别- 问题定义与确定- 问题分类与归档- 问题捕捉与发现的技巧3.问题分析- 问题分析的基本步骤- 问题细分与优先级排序- 问题原因分析方法4.问题求解-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K-T法和5W1H法的应用- 创造性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5.问题验证与评估- 解决方案的实施与验证- 解决方案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风险管理与问题预测6.团队问题解决- 团队中的问题解决角色-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技巧- 团队冲突的解决方法7.实践案例分析- 实际案例的引入与分析- 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 实践案例的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8.自主学习与实践环节- 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 学生撰写问题解决报告- 学生进行实践案例模拟操作四、评估与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学生课堂参与、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展示等2.作业与报告:学生针对实践案例进行问题分析与解决报告撰写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五、参考书目1.《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2.《解决问题的艺术》3.《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六、教学团队本课程由问题分析与解决领域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同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与帮助。
创新与创业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项目,学生将深入了解创新和创业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应对挑战;4. 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能力,使他们能够开拓市场和推动创新项目的实施;5. 培养学生的创业计划和商业模式设计能力,帮助他们规划和实施创业项目。
三、教学内容1. 创新基础知识- 创新的定义与特点- 创新的分类和来源- 创新的重要性和影响2. 创业基础知识- 创业的定义与特点- 创业过程与要素- 创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3. 创新策略与方法- 创新的战略与定位- 创新的方法与工具- 创新的风险与管理4. 创业管理与领导力- 创业团队的组建与管理- 创业项目的风险与决策- 创业领导力的培养与发展5. 创新营销与市场推广- 市场分析与市场调研- 创新产品与服务的定位与宣传 - 创新营销策略与推广方法6. 创业计划与商业模式设计- 创业项目的规划与管理- 商业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创业融资与投资者关系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创新与创业的框架和思维方式;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创新与创业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3.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项目和团队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4. 实践项目:通过实际创新项目的实施,让学生亲身体验创业过程,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执行力;5. 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和问卷调查,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培养他们的市场分析和营销能力。
五、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占总评成绩的15%):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展示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考;2. 个人作业(占总评成绩的25%):布置和批改与课程相关的个人作业,包括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践报告等;3. 团队项目(占总评成绩的30%):学生组成团队开展创新实践项目,撰写项目报告并进行项目答辩;4.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社会创新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创新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将涵盖社会创新的理论基础、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操作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创新的本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社会创新的概念和内涵,掌握相关理论知识;2.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社会创新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3. 掌握社会创新的实践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创新的定义和特点;2. 社会创新理论框架及其演变;3. 社会创新案例分析与评价;4. 社会创新的实践方法和技巧;5. 课程设计与实施。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阶段:社会创新概念和原理(4周)2. 第二阶段:社会创新案例分析(6周)3. 第三阶段:社会创新实践方法(4周)六、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2. 课堂作业(30%):包括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3. 期末考试(50%):闭卷笔试形式。
七、教学资料1. 主要教材:《社会创新导论》2. 辅助教材:《社会创新案例分析》、《社会创新实践指南》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社会学、创新管理等专业的教师组成,他们将结合自身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九、总结社会创新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改革者和领导者。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到社会发展的创新实践中去。
【写完,可以删除】。
课程大纲模板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XXXXX课程。
2. 课程编号,XXXXX。
3. 学时安排,XX学时。
4. 学分,X学分。
5.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XXXXX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包括:1. 掌握XXXXX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2.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
1. XXXXX理论概述。
1.1 XXXXX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2 XXXXX的发展历程。
1.3 XXXXX的理论体系。
2. XXXXX技术应用。
2.1 XXXXX技术原理。
2.2 XXXXX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2.3 XXXXX技术的发展趋势。
3. XXXXX案例分析。
3.1 典型案例分析。
3.2 案例解析与讨论。
3.3 案例实践操作。
4. XXXXX课程设计。
4.1 课程设计要求。
4.2 课程设计流程。
4.3 课程设计实践。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介绍XXXXX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 主教材,《XXXXX》。
2. 辅助教材,《XXXXX》。
3. 参考书目,XXXXX。
六、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闭卷考试。
3.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或课程设计。
七、其他。
1. 注意事项,XXXXX。
2. 联系方式,XXXXX。
3. 课程大纲制定者,XXXXX。
以上即为本课程的大纲模板,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本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所作为。
创意思维-课程大纲一、创造无处不在创意—心灵的果实二、直线思维(逻辑思维)放射思维;介绍及运用三、脑地图(Mind Mapping)思考方法曼陀罗(Mandala)思考工具四、脑内世界与脑外世界思想框框是如何形成的五、穿梭三个位置法—跳出思考框框狄士尼创意策略六、创意思考的五个原则七、逻辑层次八、创意人的性格修炼九、十大前提假设十、会思考的团队——大脑激荡-—创意语言的秘密——利用创意,不断增值——4M思考法一、创造无处不在创造是意念,热忱,行动和汗水的结合物,是把意念变成真实的过程,是人类伟大而独有的特质创造无处不在,创造绝不是艺术家,设计师或者是行政经理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使您无法躲避的必要技能.世上的事物,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的,在这些东西出现之前,都是经过一些人的想象,设计和付诸行动,才可能成为事实。
这就是创造.思考题:什么是创意?创造力(Creativity),源自拉丁文Creatus,是生长的意思,也是源于古罗马女神塞瑞斯(Cereris)的名字。
创造不是从天掉下来的恩物。
创造源自地上,植根于泥土,发扬于生活。
创意是心灵的果实;每个人都拥有,能不能发挥创意,只是有没有灌水而已!创意四大方向:(1)小题大做(2)大题小做(3)借题发挥(4)无中生有二、直线思维与放射思维1,3,5,7, 9, ?1,4,9,16,25,?2,4,8,16,32,?100,121,144,169,196, ?你是怎样找出答案吗?牛,?你能找出答案吗?♦游戏:直线思维VS放射思维结果与讨论:哪一种思维好?三、脑地图与曼陀罗思考工具♦游戏:你的记忆有多强?超市的购物单中国1 2 3 4 5左脑(Left Brain)管逻辑(Logic)文字;右脑(Right Brain)管放射(Radiant)思维即图象,颜色,声音,感觉. 由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我们的左脑功能发展很发达,但右脑却很少运用,这正是创意不足的原因之一.曼陀罗思考工具日期:主题:革命性的曼陀罗思考工具能协助你从放射式方法思考,有助发挥你的创意潜能。
数学课程大纲1.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其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数学,学生将获得更深入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和职业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
2. 教学内容(1) 数学基础知识- 数字概念和数列- 基本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分数、小数和百分数- 整式和分式- 等式和不等式(2) 几何学- 点、线、面和体的几何特征- 图形的相似性与比例- 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空间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三角形、四边形和多边形的性质(3) 代数学- 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 二次函数和一次函数- 直线和曲线的图像与性质(4) 概率与统计- 随机事件的概率- 统计调查与样本调查- 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图表与分析- 简单概率模型的构建3. 教学方法(1) 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和协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3) 创新性评估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在评估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4.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估- 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 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2) 作业和考试评估- 理解与掌握课程知识的程度-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 项目评估- 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数学项目- 项目创新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5. 参考教材(1) 初中数学教材,包括教材册和练习册(2) 数学学习辅导书籍和参考资料(3) 网络教学资源和数学学习网站总结:本数学课程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其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学生将在课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学习经验,并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职业中。
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本教学大纲旨在为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立一个明确的教学框架。
通过本大纲,研究生教师可了解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要求。
同时,学生也能够明确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阶段性目标。
本教学大纲具有指导性和参考性,为教师提供一种灵活性和自主性,以适应教学的不同需求。
第二章: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广泛应用相关理论和实践,培养研究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知识;2. 实践应用技能和工具的掌握;3. 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 独立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5. 学术交流和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教学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研究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前沿研究动态,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决问题。
2. 实践应用:熟悉并掌握相关工具和技术,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3. 创新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
4. 团队合作:通过团队项目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学术交流:提升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第四章: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本课程根据研究生学习需求和专业特点,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1. 模块一:基础理论知识- 主题1:相关理论框架和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 主题2:前沿研究的论文阅读与解读;- 主题3:重要概念和方法的介绍与实践。
2. 模块二:实践应用技能- 主题1:实验设计和数据采集技术;- 主题2: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的工具和方法;- 主题3:模型建立和验证技术。
3. 模块三: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培养- 主题1: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法;- 主题2: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案例研究;- 主题3: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4. 模块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主题1:团队合作的原则和技巧;- 主题2:团队项目实践和汇报;- 主题3:学术交流和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纲《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实践性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全过程,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3、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启发学生思考自身创业的可能性,鼓励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课程内容1、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定义、重要性及基本方法。
2、创业概述:创业的概念、创业者的角色与素质、创业环境及创业机会识别。
3、创业计划:创业计划的定义、撰写步骤及关键要素。
4、创业实践:实践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估,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
5、创业案例分析:成功创业案例分享、分析失败原因,提升创业风险意识。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创新思维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全过程。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创业案例,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项目:通过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
五、课程评估1、课堂表现: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案例分析表现等。
2、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及时性和质量。
3、期末考试: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
4、实践项目评估:学生实践项目的完成度、创新性和实用性。
六、课程特色1、本课程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新创业的理论和技能。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斑马思维S2课程明细1. 课程简介斑马思维S2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的学科课程。
通过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寻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授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课程内容覆盖了认知心理学、创新思维、反思技巧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思维能力。
2.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的人才。
3. 课程大纲3.1 第一周:认知心理学基础•简介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探讨大脑的工作原理和信息处理过程;•学习如何提高记忆力和注意力。
3.2 第二周:创新思维•介绍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习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创新思维实践和案例分析。
3.3 第三周:问题解决技巧•探讨问题解决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学习如何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行问题解决实践和案例讨论。
3.4 第四周:系统思维•介绍系统思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如何运用系统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进行系统思维实践和案例分析。
3.5 第五周:反思技巧•探讨反思的重要性和方法;•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和自我评估;•进行反思实践和案例分析。
3.6 第六周:思维工具•介绍常用的思维工具和技巧;•学习如何运用思维工具提高思维效率;•进行思维工具的实践和案例分享。
4. 课程评估方式•平时表现和参与度:占总评成绩的30%;•课堂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项目:占总评成绩的30%。
5. 参考资料•牛津大学出版社,《认知心理学导论》;•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创新思维导论》;•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解决问题的艺术》;•哈佛大学出版社,《系统思维入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反思与学习》;•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思维工具手册》。
以上所介绍的是斑马思维S2课程的概述和大纲,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反思能力。
TRIZ-创造性问题解决理论与实务TRIZ-创造性问题解决理论与实务上海长期开课适合对象:技术副总裁、总监、经理、产品流程工程总监、经理、工程师、研发总监、经理、工程师、六西格玛领航员/黑带大师/黑带课程背景:RIZ 能教我们如何进行发明创造!TRIZ 能教我们如何构建未来!TRIZ 能改变你的思维方式,甚至是人类的文明!“你可以等待100年获得顿悟,也可以利用这些原理用15分钟解决问题。
”------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环顾当今世界,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技术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居主导地位。
经济强国必然是科技强国。
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60%──80%。
而TRIZ(发明创新方法)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好方法。
俄罗斯,从小学生、中学就开设了创新发明理论课(TRIZ).我们国家从小就只关注应试教育,忽略思维发散和创造性培养。
因此,大多数人思维是收敛性,不是发散的。
所以,中国人更需要TRIZ(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学习)。
目前众多世界知名企业都已经在研发设计流程中实施TRIZ,使用TRIZ解决每天遭遇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提高产品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甚至用来建构未来科技的发展策略。
TRIZ目前正由福特、摩托罗拉、三星、3M、飞利浦、LG、Bosch、西门子、中兴通讯、华为、美的、南车集团等企业广泛推行。
应用TRIZ的行业:成套设备制造、采掘技术、动力技术、家用电器、仪器仪表、航空航天工业、自动、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医疗技术、电气技术、食品工业、电子技术、制药工业、汽车工业、包装技术、精密机械等,军工企业应用最为显著。
课程收益:1、了解TRIZ的基本概念,创造力相关基本概念;2、定义技术矛盾,利用矛盾矩阵解决问题;3、利用物场分析和标准解系统解决问题;4、了解ARIZ的结构,掌握定义宏观和微观级别物理矛盾的方法;5、综合利用TRIZ工具求解技术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技术手段的结合。
它旨在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本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共计36个学时。
二、课程目标1、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概念,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2、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常用技术和工具,包括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等。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内容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教育信息化趋势等。
2、现代教育技术的常用技术和工具,包括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等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3、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
4、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操作,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设计、教育软件开发等。
四、课程实施1、理论部分:采用讲授、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2、实践部分:采用分组实践、个案研究、项目设计等多种实践方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网络课程等,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五、课程评估1、理论部分: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
2、实践部分:采用作品评价、口头报告、实践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
3、总评:结合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六、课程特色1、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本课程紧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和应用。
3、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实践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生产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产管理学是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以生产与运作活动为核心,研究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其生产与运作系统的学科。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生产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旨在培养学生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 1. 掌握生产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2. 熟悉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核心流程和关键要素;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管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生产管理学概述•生产管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生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生产管理学与其他管理学科的关系2. 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生产与运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生产与运作系统的布局与配置3. 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的重要性和原则•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和技术•计划与控制中的问题与挑战4. 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与技术•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实践案例5.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要素和主要挑战•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案例与应用6. 生产管理的新发展•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生产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2.互动讨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生产管理问题的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4.团队合作项目:分组进行生产管理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生产企业,了解实际生产运作的情况,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