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册23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下册第23课《台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台风》是《科学》三年级下册“天气、气候和我们”单元的第六课。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台风对人类的影响。
通过学习洪涝、干旱以及台风等气象灾害,让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虽然有些气象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采取防灾减灾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活动1“台风来了”,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台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
活动2“防御台风”,引导学生关注台风信息,了解防御台风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我国是台风多发地区,每年都会遭受台风的侵袭。
东南沿海地区的学生大多亲身经历过台风,对台风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具备一定的认识。
此外,学校也会组织宣传台风知识、台风避险演习等活动。
学生对台风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他们掌握的知识却不一定系统、全面。
三、教学目标1.查阅资料,了解台风带来的危害。
2.了解防御台风的一些措施。
3.培养安全意识,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气象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查阅资料,了解台风带来的危害及防御台风的措施。
教学难点:通过查阅台风的相关资料,培养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台风的相关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任务驱动情境:波波在吃早餐,准备去上学。
这时波波爸爸的手机接收到了来自学校的停课通知。
问题:今天有台风,学校通知不用上课。
台风的影响有这么大吗?交流:台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台风》。
(二)活动探究1.活动1台风来了引导:台风能引起强风暴雨、巨浪大潮。
台风来临前,气象台会根据台风的发展和前进路线,适时发布相应的台风预警信号。
可能受台风严重影响的地区要停课停产。
媒体:出示台风预警信号。
交流:台风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4个等级。
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台风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哪些危害,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
23.海底世界自然段,思考:(1)用“”画出中心句。
(2)文中介绍了哪几种鱼的活动?(3)“免费的长途旅行”是什么意思?4.读第五、六自然段,思考:(1)这两个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海底世界?(2)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海底植物?自己不动就能到别的地方。
4.读第五、六自然段,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1)从海底的植物和矿藏来介绍的。
(2)从植物的颜色和大小两方面来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总结拓展。
(用时:7分钟)1.浏览全文,总结从文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海底的知识。
2.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海底的资料。
1.全班交流关于海底的知识。
2.学生相互交流展示资料,丰富见闻。
板书设计《海底世界》教学片段◆比较句子,体会词句的妙用。
(教学重点)师:海底动物会像人一样说话吗?生:(齐答)不会。
师:课文中用“窃窃私语”来形容动物发出的声音。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我们根本听不到,怎么办呢?别着急,老师给你们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我们来听一听海底有哪些奇妙的声音。
(多媒体播放录音)生:我听到了呜呜、叽叽、嗡嗡等各种奇怪的声音。
(幻灯片出示文中描写声音的句子)师:“有嗡嗡声,有啾啾声,有汪汪声……”这句话和书上的句子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生1:我更喜欢书上的句子,书上写“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我好像真的听到海底动物像蜜蜂一样嗡嗡的叫声。
生2:我也喜欢书上的句子,书上用“有的像……一样”打比方的方法,用我们熟悉的蜜蜂、小鸟、小狗、人打呼噜的声音,我认为很形象。
师:书上的句子写得多形象、多生动啊!句子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加深我们对大海深处声音的理解。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哪位同学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刚才听到的声音?(学生再次发言、交流)23 海底世界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科普知识性文章,作者抓住了典型事物,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一、导语设计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乱(fú)曾益(zēng) 拂士(bì) 忧患(huàn)2.把握朗读节奏。
示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4.教师引导梳理文章大意,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注释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小学科学第23课测量肺活量(教学设计)测量肺活量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它帮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肺活量的重要性。
本文将为您呈现一份小学科学第23课《测量肺活量》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肺活量的测量方法和意义,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肺活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 掌握使用肺量计测量个人肺活量的步骤和技巧;3. 培养学生对自身肺活量的关注和意识;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肺量计;3. 班级分组表;4. 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描述人类呼吸系统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人体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并引出肺活量的概念。
同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肺活量吗?为什么测量肺活量很重要?第二步: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详细解释肺活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教师提醒学生肺活量的大小与个人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并鼓励学生们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肺活量的健康水平。
第三步:实践操作(2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发放肺量计。
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教师提前准备一份班级分组表,确保每个小组具备合适的性别比例和能力组合。
2. 操作步骤:a. 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正确佩戴肺量计,并对每个学生的姿势和操作进行纠正。
b. 学生轮流操作,并互相协助记录数据。
每位学生有两次实际测量机会,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c. 学生们在使用肺量计的过程中体会呼吸的变化,观察肺量计的指针或数码显示屏的变化。
并帮助学生们理解测量结果的意义。
3. 数据记录与分析:学生将每次测量得到的数值记录在个人笔记本中。
教师组织学生们对数据进行汇总,并鼓励学生从图表和数据中寻找规律和趋势。
第四步: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们共同分析数据,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a. 在小组中,哪位同学的肺活量最大?最小?b. 为什么不同的同学肺活量有差别?c. 如何提高肺活量?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肺活量对健康的重要性。
23 会走路的树(第二课时)一、导入1、小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一起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会走路的树是什么吗?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驯鹿,好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小鸟。
(板书:驯鹿小鸟)3、其实这篇课文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它就发生在一个春天的早晨。
听,它开始了。
一、精读1~4自然段(一)第1自然段1、播放音乐,师朗诵: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
2、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想到了什么?)*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很美。
(你也来美美地读一读。
)3、会走路的树你见过吗?这时你会感到很……一只幸运的小鸟看见了,跟你们一样感到好奇,猜猜它心里会想些什么?(以前它见到的树都是不动的,今天见到会走路的树不光奇怪,还觉得十分有趣,很想去坐一坐。
你来学着小鸟的样子问一问小树吧。
)4、指导读小鸟的话出示:小鸟看见了,好奇地问:“你能让我到你身上坐一坐吗?”(师读旁白)(二)第2、3、4自然段1、这棵小树对小鸟怎么样呢?通过朗读你一定知道。
小朋友自由地读一读1、2、3自然段。
2、能有感情地读吗?指名分自然段读。
其他小朋友思考小树对小鸟怎么样,从哪可以看出来?3、你们觉得小树对小鸟怎么样?(友好)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出示2~4段课文)*当然可以,来吧!(读出小树的豪爽、和善、热情)*小树带着小鸟玩了好一会儿,才把小鸟送回家。
*从这此后,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
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
4、指导朗读重点突出“玩了好一会儿”“天天”“许多”5、想象说话小朋友肯定跟爸爸妈妈去过或者想跟爸爸妈妈去许多有趣的地方,想象一下,小鸟会跟着小树去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东西呢?小鸟跟着他去了,看见了。
6、分角色读1~3。
(小树的热情友善使小鸟增长了许多见识,也让它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们再用朗读感受一下吧。
)7、指导第4自然段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他们相处的亲密、愉快,可是,快乐的时光要结束了,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她向这棵树告别,飞往远方……有过跟好朋友分别的经历吗?是什么感受?那你就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
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教学指南引言:教学指南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的重要参考资料,其内容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的教学指南,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该课程的教学要点和教学准备,并提供具体的教学建议和课堂设计,以便使教师能够达到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一、教学目标1.语言能力目标听: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与“节日”相关的基本词汇和短句。
说:学生能够简单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并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理由和感受。
读:学生能够认读与“节日”相关的常见汉字,并能熟练掌握应用。
写:学生能够正确书写与“节日”相关的常用汉字,理解简单习俗和传统文化知识并作为节日写作材料。
2.情感态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局限于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注重情感态度目标的培养,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节日,传递善意和关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A.基本词汇和短句的学习B.息息相关的主题与问题的呈现C.基础汉字的认读和书写能力的提升D.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2.教学难点A.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B.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C.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与节日相关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2.学生:三年级孩子3.教师: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制作好的小组作业督促表4.其他:录音机、PPT播放器,卡片等教具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按照前期的学习设计,分为四部分。
1.导入(10分钟)通过卡片等教具让学生自主展现自己所喜欢的节日,从而引出今天的话题。
教师引出节日季时候,提醒学生的注意一些特点,比如有哪些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什么特色和习俗,然后将注意力引入到本课的内容上。
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对主题提出他们自己的疑问,引出问题:“你们会为自己所喜欢的节日而感恩吗?”2.学习(25分钟)教师在讲解完有关节日背景和相关的文化知识后,通过PPT演示文稿来呈现节日的不同方面和习俗。
第23课《〈孟子〉三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孟子〉三章》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感知文章的写作背景。
准确朗读并背诵三篇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理解三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
领会“人和"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思想的内涵,培养团结协作、坚守气节、忧患意识等精神。
学习古人的智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理解三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
三、教学难点领会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分析孟子的论辩艺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讲述历史上一些以少胜多的战争故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引出孟子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希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
三、朗读课文听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和朗读节奏。
字音:夫(fú)环而攻之、亲戚(qi)畔之、米粟(sù)非不多。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注意停顿、重音。
示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3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5、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古诗《乡村四月》一、前置学习:1、经典诵读:《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揭示课题: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一起到诗词中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
首先学习第一首《乡村四月》。
(板书课题)3、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
工诗,为“永喜四灵”之一。
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
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
以诗游士大夫间。
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二、明确目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诗文;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你由此想到了什么?(温馨提示:请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想象的画面生动地说一说,演一演)三、尝试探究:1、朗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2、针对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自主学习中的发现和疑问。
四、交流点拨:请一个小组结合学习目标引导全班展示交流学习1、我是第一发言人,我来读读这首诗。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3《带刺的朋友》教案教学设计精编XXX《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记述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全文的语言生动、明快,用词准确,条理清楚。
特别是把刺猬偷枣的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分析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研究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
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
尝试有层次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进程。
3.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课前准备:课件。
讲授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本日还要介绍一位神秘的朋友给你们认识,同学们预了课文,一起说出这位朋友的名字?(刺猬),(课件出示2)它有什么特性?(满身长满刺)刺猬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植物,人们都喜欢它,甚至有人称它为——(带刺的朋友)(板书:23带刺的朋友)(课件出示1)2.(课件出示3)刺猬的资料,学生阅读了解。
刺猬是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猬形目。
最普遍的刺猬种类是学名为“欧洲刺猬”的普通刺猬,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北部,在中国的北方和长江流域也分布很广,这种刺猬冬天冬眠,在江苏又被叫做“偷瓜獾”。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英语23课教学设计Lesson 23 An ice cream,please .学习目标一、语言要素(一)词汇1、字母:I i J j2、三会:ice cream jam3、二会:all right(二)语言目标An ice cream,please .All right .Here you are .Thank you .(三)话题呈现:An ice cream,please .(四)任务设计:An ice cream,please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听、说、读、演,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方法,能够运用An ice cream,please .All right .Here you are .Thank you ..等句型行交际。
三、情感目标:在本课中重点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
四、教学重点:字母:I i J j三会单词:ice cream jam 句型:An ice cream,please .All right .Here you are .Thank you .五、教学难点:两会单词:all right六、教具:设计好的课件,食物图片,单词卡片,课文录音。
七、学具:学生自备单词卡片。
八、教法学法:本课重点运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游戏法教学过程一、热身:老师进了教室和学生用英语打招呼,使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英语氛围中。
二、新单词和字母(一)新单词一ice cream1、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一些食物。
2、老师叫学生来摸一摸。
并且用汉语说出,老师说:ice cream3、板书新单词:用打好的四线格:ice cream4、朗读新单词:ice cream(老师领读:拼读(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分行读——找学生读——自读三遍)5、看图片说单词:ice cream6、看单词卡片读单词:ice cream(二)新字母一I i1、老师出示ice cream单词卡片。
以下是一篇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初步理解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学习生字、词语:让学生朗读本课的生字、词语,纠正发音,理解词义。
3.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纠正发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互相交流看法。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课文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收获。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再次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同时,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自然风光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简单,但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3课《海底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底世界的神奇与美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课文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2. 生字词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 写作方法:学习作者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以及通过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多种阅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2. 难点: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作者是怎样用恰当的比喻、丰富的联想、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表现了海底世界动物的活动、植物的差别。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课件,课文插图,海底世界相关视频资料。
- 学具:学生课前搜集的海底世界的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 精读课文,通过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海底世界的各个方面。
3. 巩固练习:通过PPT展示相关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海底世界的资料,进行课堂讨论。
板书设计1. 《海底世界》2. 核心内容: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3. 关键词: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选做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如海底生物的种类、海底地形的特点等。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反思学生对海底世界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教材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3课第2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预设流程:一、述一些思考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首非常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行诗作为题目,读——(指板书,学生齐读。
)2、谁来读好这首诗?(指名读,评价;生齐读)3、检查预习。
(1)过渡:老师在上节课给大家留下了这样一道预习题,读读它?(指名读)课件出示: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节这天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2)师: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指名说,教师评价。
)附评读要点:①当学生说出“王维15岁那时”时,教师叙述:15岁啊,比你们稍大一些,还是个孩子呢。
这么小的年纪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只身一人出外求学,难怪王维在重阳节这天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②当学生说出“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时,教师叙述:王维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长安距蒲州有近千里,难怪王维在重阳节这天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你再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③当学生说出“不觉已经两年了”时,教师叙述: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
你们猜猜看,王维平时想不想家乡呀?再猜猜看,王维平时思不思念亲人啊?可以这样说,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直伴随在王维的身边,一直伴随在他在长安的每日每夜,难怪王维在重阳节这天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你也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齐读。
师:读出王维的那一份孤独,读出王维的那一份思念,一起来读。
(4)根据生答,相机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①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节这天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是因为王维看到了——(生接: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S版三年级上册《“神童”的秘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内容简析:本课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小时候因专心看书,把米饭烧糊了的故事。
故事揭示了“神童”的学习秘诀,告诉我们学习成绩好主要是靠专心用功和好的学习方法。
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形式进行叙述,内容浅显易懂。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并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故事表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设计理念:通过引导自读自悟,读中思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故事表演,活化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成绩好主要是靠专心用功和好的学习方法。
2. 继续训练边读边想、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体会冒号、引号的用法。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通过读书思考、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神童”的学习秘诀,懂得学习成绩好主要是靠专心用功和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读题思疑1.这节课我们学习《“神童”的秘诀》,大家把课题读一读。
2.神童是谁?简介陈毅设计意图:扩展知识的同时了解伟人的资料,教育我们从小树立优秀的品质,为将来做准备。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读书讨论,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神童”平时是怎么学习的?“神童”的秘诀是什么?设计意图:从核心问题入手,把握全文线索,让学生学会抓文章主要内容2.找出有关词句,在小组里谈体会。
3.全班交流,教师结合插图,相机引导理解和朗读。
4 .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梳理问题,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同学们都称陈毅为神童?2这一自然叙述部分,应读得清楚.过渡: 陈毅为什么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呢?他成绩好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二---五自然段.四、学习二---五自然段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1)你从哪些词看出陈毅抓紧时间学习?(2)什么是入迷?陈毅为什么会入迷?(3)妈妈回来怎样做的呢?怎样才能读出这种语气?(4)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读文章,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过渡:当陈毅的妈妈要捧他时,毛老师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2、默读第二.四自然段思考(1)毛老师怎样的?用–––––画下来.毛老师怎样做的?用====画下来.(说的话用投影打来来)(2)毛老师说,做时的神态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小组讨论找出答案)(3)你能把老师神态,语调变化读出来吗?(4)指读,评议,分角色朗读.过渡:毛老师看到这些圈圈点点感到非常惊奇,连忙问陈毅,小陈毅是怎样回答的呢?设计意图:深入细致地了解老师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3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1) 陈毅是怎样向老师解释的?用”––––画下来.(2) 我们称陈毅这种做法叫课前预习.(3)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4) 想一想陈当时是怎样与老师说话的?应怎样读出这种语气?(5) 指读.评议, 全班齐读.小结:陈毅小时候非常爱学习,爱读书,他简直是个书迷,以至于连把饭烧糊了都不知道,毛老师看到了,劝阻他的妈妈,从而得陈毅是个常做课前预习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做个小陈毅吗?4学习第六自然段(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毛老师的神态由惊奇变得十分高兴,这是为什么?(2)联系上文讨论,学问学习,多学多问,中的学问指的是什么?多学多问有什么好处?设计意图:回归课题,升华中心(3)读这一段用什么语气?试着读读.(4)到现在为止,你们知道题目中的神童为什么带引号吗?四总结全文1按板书总结:陈毅小时候被称为神童,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经常做课前预习,在书上打圈圈,打关圈,打黑点,以便上课能可外留心,直接向老师发问,这正是他懂得: 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的体现,从中我们知道了神童的秘诀是勤备只要勤备学习,我也可以成为神童.2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向陈毅一样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齐读全文,读出不同人说话时的不同语气.板书设计一边`````一边``````打圈学问学问13神童的秘诀打半圈多学多问打黑点格外留心,直接发问作业设计一给下列生字注音陈()私()茅()符()二组词纪()抄()符()篇()记()钞()附()偏()三写句子一边……一边---名列前茅---四在课外读一读写革命老前辈小时候故事的书,读后讲给同学听。
一、导入新课。
播放风的声音,伴随声音教师描述:“随着一阵阵的秋风,天气越来越冷了,树叶宝宝们都离开了妈妈的怀抱,瞧,这棵大树上只有一片树叶了,他在想些什么呢?那就让我们走入今天的故事中去吧。
二、认读字词。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先把课文小声的读一遍。
(齐读文)
同桌分段轮流读,检查是否能读准确,读通顺。
2.师:课文大家正确流利的读了,树上的小树叶,问问同学们认识他们吗?谁愿意读一读。
指名读其他同学跟读。
(读词)
3.师:树叶宝宝们也来凑热闹,看看都有谁,请同学们大声念出它们。
读字,出一个读一个。
(读字)
最后是“愁”,这个字我们可以怎样记住它?
三、理解感悟。
1教师:是啊,现在就剩下最后一片树叶了,他很发愁啊?心情怎么样啊?(难过不开心。
师画哭脸树叶)
有意思的是它最后离开树妈妈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快乐了。
画笑脸树叶)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就把这个故事再好好的读一读吧。
老师来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从哪里感受到最后一片树叶的快乐和不快乐的心情的?”
2. 生带着问题,边听边体会。
3. 全班交流。
体味“不快乐”。
听完了,谁能说说你从哪里能感受到小树叶不快乐的心情的?
(1)他为什么不快乐呢?(树叶看到别的叶子掉下来,很伤心。
)
(2)此时的最后一片树叶在想些什么?
快要“死”了,会是什么心情?
他在叹息什么?你也替树叶“叹息”一下吧。
快要死了,这是多么让人伤心的事呀。
如果你是那片树叶,该怎样读它说的话呢?
引导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朗读。
指导有感情的读出“不快乐”(读2、3自然段)
(不想落下却毫无办法那种痛苦无奈的心情)
过渡:也许同学们也在为这片树叶伤心,不过有一只快乐的鸟儿让小树叶快乐了起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鸟儿是用了什么办法呢?(手指黑板的图)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1)想一想为什么树叶又快乐起来了。
生自由发言
(2)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有趣的捉迷藏游戏”?
(3)小鸟说的话,树叶爱听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现在你也出神地听我读读。
(第六段读出小鸟的快乐和热情。
)
(4)启发想象:听了小鸟的介绍,此时的最后一片树叶又在想什么呢?
原来是这样啊,真有趣!现在一个是小鸟,一个是树叶,同桌互相读读它们的对话,让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这份快乐吧!(同桌互相朗读)
你也练习读读,争取一会儿也让我听得出神。
生练习朗读。
指名读
体味“快乐”。
现在小树叶快乐了吗?你从那个词感受到树叶快乐的心情?
(1)交流能看出最后一片树叶变得快乐的句子。
(2)抓住重点词“跳舞”“轻轻”“飞”来体会。
现在这片树叶就要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玩有趣的捉迷藏游戏啦,多么开心啊!请学生有感情的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
小结:小树叶从充满了忧愁到快乐的飞舞,是鸟儿一次次的把快乐传递给他,你喜欢他们吗?那就把自己当做小树叶或者鸟儿从头读一读吧!
先师生读一组,然后分小组读。
四、情感升华
我们真感谢这只快乐而又热情的小鸟,是它为树叶找到了快乐,小树叶非常感谢鸟儿,还开心的唱起了歌(放儿歌小树叶)。
五、拓展延伸
1、多媒体出示:树叶宝宝藏在树妈妈的怀抱,终于躲过了寒冷的冬天。
第二年春天……
师:第二年春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大胆想一想吧,看谁成为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2、今天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生字宝宝,还了解了落叶的知识,不会再为落叶离开妈妈难过了我们再去看望一下操场大树下的一片片落叶,对着它们静静的想一想,你一定会有很多新的想法,有一些话要说。
那就在你的小本本上写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