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三种快捷推算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五大常用计算法从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部分题目的特点来看,数据的计算量不大,利用常见的技巧化简之后即可估算出答案的范围,从而排除错误选项。
将按照考生在考试中的应用频率进行排序,分两次介绍八种常用计算技巧。
希望考生准确把握技巧的精髓,从而能够快速解题。
一、尾数法尾数法主要指通过运算结果的末位数字来确定选项,因此若选项中末尾一位或者几位各不相同,可以通过尾数法判断答案。
在资料分析中常用于和、差的计算,偶尔用于乘积的计算。
尾数可以指结果的最末一位或者几位数字。
1.加法中的尾数法两个数相加,和的尾数是由一个加数的尾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的尾数得到的。
示例:2452+613=3065,和的尾数5是由一个加数的尾数2再加上另一个加数的尾数3得到的。
2.减法中的尾数法两个数相减,差的尾数是由被减数的尾数减去减数的尾数得到的,当不够减时,要先借位,再相减。
示例:2452-613=1839,差的尾数9是由被减数的尾数2借位后再减去减数的尾数3得到的。
3.乘法中的尾数法两个整数相乘,如果积的所有有效数字都保留,那么积的尾数是由一个乘数的尾数乘以另一个乘数的尾数得到的。
示例:2452×613=1503076,积的尾数6是由一个乘数的尾数2乘以另一个乘数的尾数3得到的。
二、首数法首数法与尾数法类似,是通过运算结果的首位数字或前两、三位数字来确定选项的一种方法。
除适用于选项中首位数字或前几位数字各不相同的情况外,还可用于分数的大小比较,如各分数的分子、分母位数相同,可根据化为小数时的首数大小找出最大和最小的分数。
首数法一般运用于加、减、除法中,在除法运算中最常用。
1.加法中的首数法两个数相加,如果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和的首数是由一个加数的首数加上另一个加数的首数得到的,但还要考虑首位后面的数相加后是否能进位;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时,和的首数与较大的加数一致或者为较大的加数的首数加1。
示例:3288+2216,百位没有进位,和的首数为3+2=5,首数为5;3888+2716,百位有进位,和的首数为3+1+2=6,首数为6。
[河北省]2014年公务员资料分析三大速算技巧资料分析题目一直是公务员考试里面的重点,分值较大,题目简单,但是资料分析也是令大部分人头疼的题目:数据繁多,计算复杂。
而资料分析中的计算题绝大多数是不需要精算的,只要能够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
所以,合理地运用计算技巧,对于提高计算速度、快速完成资料分析意义重大。
在这里,给大家讲解三种常用到的速算技巧。
★【速算技巧一:估算法】“估算法”毫无疑问是资料分析题当中的速算第一法,在所有计算进行之前必须考虑能否先行估算。
所谓估算,是在精度要求并不太高的情况下,进行粗略估值的速算方式,一般在选项相差较大,或者在被比较数据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使用。
估算的方式多样,需要各位考生在实战中多加训练与掌握。
进行估算的前提是选项或者待比较的数字相差必须比较大,并且这个差别的大小决定了“估算”时候的精度要求。
【例1】1995年,我国总人口为1207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有10846万人,到了2005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3062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达到了12333万人。
请问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几个百分点?A.0.46B.2.84C.4.27D.6.84【解析】:在做资料分析类题时,一定要牢固掌握某些统计术语以及这些量之间的一个计算关系,例如这道题涉及到的比重(比重=部分/整体),快速列出式子:12333/130628-10846/120778,通过观察前后两个分数,我们可以判定这两个分数差不多,都是0.09左右,所以我们可以估算出,他们的差距不会超过1,而看选项,只有A是小于1的,所以可以判定答案就是A。
通过这道题,想告诉大家在做题的时候,要注意保有估算意识,如果不需要精确计算,而是简单的通过估算而快速确定选项的话,就可以大量的节省时间,这对于参加分秒必争的河北省考(90分钟125道题)的考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例2】2011年,某市东区流通部门创造的产值为861.67百万元,占东区GDP的9.4%,该市西区流通部门创造的产值为85.39百万元,占该区GDP总值的3.30%,请问,该市东区的GDP大概是西区的多少倍?( )A.2.5B.3.0C.3.2D.3.5【解析】该题又是一道涉及到比重的题目,根据题意可列出式子:,观察式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861.67是85.39的10倍多一点,而9.4是3.3的3倍不到,所以原本的式子,可以估算为10÷3=3.3,但是选项中B、C、D都与3.3近似,无法确定哪个是答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倾向性来判断了,近似为(10÷3)其实是变小了,因为分母(861.67÷85.39)>10,而分子(9.4÷3.3)<3,分母变小同时分子变小得出的答案是3.3,所以原来式子的答案必定要大于3.3,观察选项只有D项符合,即为正确答案。
中公教育2014年公务员考试2014年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秒杀所谓选项分析,是指做题的时候不看题干,直接看选项。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正向求解的过程中常常花了不少时间却做的是无用功。
举一个数字的例子来说明,如果题目让求一个三位数,正向求解的过程中可能分别会求其百位,十位和个位,但是如果ABCD四个选项分别为156,157,158,159,那么我们知道求出其百位或十位后,对我们锁定正确答案根本没有帮助,但这时从选项分析入手,那么目标明确地一定会选择只求其个位数字。
故正向求解的误区就在于,我们费时间求出来的结果,有可能不是考点,四个选项均符合,这样将使得前功尽弃。
趋利避害,所以,选项入手一种不错的选择。
选项分析是针对单项选择题的一种逆向求解的思想。
其基本原理是,单项选择题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只要与正确答案有一点不一样,都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选项分析的角度就是观察四个选项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有两条规则:(1)四个选项均相同的部分不用看;(2)如果四个选项有互不相同的部分,那么只看这个部分即可。
对于这两条规则的应用,(1)是防止我们做无用功费时间,(2)则是直接让我们找准着力点。
所以,(2)更指明了准确的方向,其优先级应当是先看(2),再看(1)。
【例1】2011-国家-8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解析】从选项分析,四个选项头都朝左,那么根据规则(1),头的方向不可能成为考点,直接关注“眼睛”和“嘴”凸出的方向。
每行中,第三个图,眼睛与第二个图凸出的方向一致,嘴巴与前两个图凸出的方向相反。
直接锁定C选项。
【例2】2010-国家-60.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解析】从选项分析,四个选项中黑球位置各不相同,那么根据规则(2),根据黑球的位置直接能锁定正确选项,不用看其他,观察黑球的位置,每行中自左到右,并接上一行自左到右,黑球每次移动两格。
公务员考试中准确的速算方法在公务员考试中,时间往往是最为宝贵的资源。
尤其是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涉及大量的计算,如果能掌握准确的速算方法,不仅能提高解题速度,还能增强答题的准确性和自信心。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在公务员考试中实用的速算方法。
一、凑整法凑整法是速算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数字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等易于计算的数。
例如,计算 23 + 77 + 18 + 82 时,可以将 23 和 77 凑成 100,18和 82 凑成 100,这样原式就可以快速计算为 200。
再比如,计算 456 98 时,可以将 98 看成 100 2,原式就变成 456 100 + 2 = 358。
二、基准数法当遇到一系列相近的数字相加时,可以选取一个基准数,然后计算每个数字与基准数的差值,最后将基准数与差值的总和相加。
比如,计算 28 + 32 + 29 + 31 + 30 时,可以选取 30 作为基准数。
那么,28 与基准数 30 的差值为-2,32 的差值为+2,29 的差值为-1,31 的差值为+1,它们的差值总和为 0,所以结果就是 30×5 =150。
三、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在速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公式为:a×(b + c) = a×b + a×c。
例如,计算 25×(40 + 4)时,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得到 25×40 +25×4 = 1000 + 100 = 1100。
再如,计算 67×99 时,可以将 99 看成 100 1,那么原式就变成 67×(100 1) = 67×100 67×1 = 6700 67 = 6633。
四、除法的简便运算在除法运算中,如果除数是某个数的倍数,可以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这个数,以简化计算。
例如,计算 840÷28 时,因为 28 = 4×7,所以可以将原式变为(840÷4)÷7 = 210÷7 = 30。
首先,关于常识判断模块包括的内容特别多,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很多考生都会放弃常识模块的复习,认为复习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如果别人都放弃了,而你坚持复习,这一部分可能会为你带来两倍或者三倍的收益。
因为各部分所占的分值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考试结束之后根据这一部分考生的正确率来决定,正确率越低,得分就越高。
除此之外,常识题目做题速度比较快,因为不需要演算和推理,最多在25秒之内就能勾出答案。
跟其他几个模块相比较而言,抓住常识部分会给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本人认为我们需要把各个模块分成微模块,而且从学员反映的现状和提供的意见,现在我们急切需要做的是各个模块由专人负责专人讲解,也就是说我们常识教研组应该专人负责自己比较擅长的模块,把常识判断模块进行微模块的分解,比如说把法律模块进行细化,分为以下11个微模块法理学、宪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公司法、国际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含仲裁制度);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政治可以分为马哲、毛概、邓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经济常识可以分为三个微模块,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常识分为三个微模块古代史、近代史和中共党史。
公文写作作为专个模块。
二、常识部分的复习策略首先,一定要以历年真题为核心来复习,做好平时知识积累。
从历年国考考试常识模块的考察趋势来分析,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对有关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的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
06年以前考察范围很庞杂,涉猎面非常广,考试结果显示,考生的区分度不高。
07、08年国考题目主要是法律,法律专业的学生很占优势。
从2009年开始考试趋势再次转向综合类考试,考察面非常广而且与时政联系紧密。
行测公式口诀大全一、数量关系。
(一)数字推理。
1. 等差数列。
- 通项公式:a_n=a_1+(n - 1)d(a_1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口诀:数列等差有规律,首项公差要牢记。
n项数值轻松觅,通项公式来帮你。
2. 等比数列。
- 通项公式:a_n=a_1q^n-1(a_1为首项,q为公比,n为项数)- 口诀:等比数列看公比,首项乘上它幂次。
n项数值由此知,通项公式莫忽视。
(二)数学运算。
1. 工程问题。
- 基本公式: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 口诀:工程问题三要素,总量效率和时间。
已知两者求其一,公式变形来计算。
2. 行程问题。
- 基本公式:路程 = 速度×时间。
- 相遇问题公式:s=(v_1+v_2)t(s为路程,v_1、v_2为两者速度,t为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公式:s=(v_1-v_2)t(s为路程,v_1为快者速度,v_2为慢者速度,t 为追及时间)- 口诀:行程问题路速时,相遇追及有公式。
相向速度来求和,同向速度做差之。
3. 利润问题。
- 基本公式:利润 = 售价 - 成本;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价 = 成本×(1 + 利润率)- 口诀:利润问题要记清,售价成本和利润。
利润率也很重要,公式之间会变形。
二、资料分析。
(一)增长相关。
1. 增长量。
- 公式:增长量=现期量 - 基期量;增长量=(基期量×增长率)/(1 + 增长率)- 口诀:增长量,有两种,现减基期最普通。
还有基期乘率除一加率,计算准确就成功。
2. 增长率。
- 公式:增长率=(现期量 - 基期量)/(基期量)×100%=(增长量)/(基期量)×100%- 口诀:增长率,分式求,现减基期除以基。
增长量与基期比,概念理解不费力。
(二)比重相关。
1. 比重。
- 公式:比重=(部分量)/(整体量)- 口诀:比重部分比整体,公式简单要牢记。
2014年公考行测常识判断解题必备快捷方法【导读】常识判断是公务员考试行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常识部分并不是要求考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是考查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
虽然涉及科目较多,又没有公式和确定的算法,但确是有解题技巧可循的。
做常识题目,拥有扎扎实实的知识积累是最关键的,但解题技巧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在个别情况下会成为生死攸关的砝码。
下面华图教育专家就着重谈一下常识判断的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首尾两端法有关历史事件排序的选择题通常要求考生判断一连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此种题型可以采用首尾两端法进行判断(从头或从尾判断),即从这一串事件的头或尾进行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无需对各事件的具体时间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甚至能大大提高命中率。
例题: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A.司马迁修《史记》文景之治王莽篡汉B.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王安石变法C.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D.玄武门之变黄巢起义安史之乱【解说】本题无需分析各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只需掌握大致的时间段即可,可对各个选项从头或从尾进行判断。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对A项从头分析,司马迁修《史记》是在汉武帝时期,晚于文景之治,故排除。
第二步,对B项进行从尾分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岳飞抗金发生在南宋,故排除。
第三步,对D项进行从尾分析,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年间,而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应晚于安史之乱,D项错误。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C。
二、题干分析法题干分析法,主要适用于题干很长或者带有词语定义的题目。
公务员考试是非常严谨的考试,一般不会有废话,题干长就会提供相对较多的信息,尤其是对于词语定义这样的题目,定义本身可能就是答案,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考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和斟酌题干上面,然后根据分析,对照选项,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常识判断:三种快捷方法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常识判断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常识部分并不是要求考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是考查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
虽然涉及科目较多,又没有公式和确定的算法,但确是有解题技巧可循的。
做常识题目,拥有扎扎实实的知识积累是最关键的,但解题技巧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在个别情况下会成为生死攸关的砝码。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着重谈一下常识判断的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首尾两端法有关历史事件排序的选择题通常要求考生判断一连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此种题型可以采用首尾两端法进行判断(从头或从尾判断),即从这一串事件的头或尾进行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无需对各事件的具体时间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甚至能大大提高命中率。
例题: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A.司马迁修《史记》→文景之治→王莽篡汉B.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王安石变法C.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D.玄武门之变→黄巢起义→安史之乱【中公解说】本题无需分析各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只需掌握大致的时间段即可,可对各个选项从头或从尾进行判断。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对A项从头分析,司马迁修《史记》是在汉武帝时期,晚于文景之治,故排除。
第二步,对B项进行从尾分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岳飞抗金发生在南宋,故排除。
第三步,对D项进行从尾分析,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年间,而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应晚于安史之乱,D项错误。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C。
二、题干分析法题干分析法,主要适用于题干很长或者带有词语定义的题目。
公务员考试是非常严谨的考试,一般不会有废话,题干长就会提供相对较多的信息,尤其是对于词语定义这样的题目,定义本身可能就是答案,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考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和斟酌题干上面,然后根据分析,对照选项,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一、加减模型1、尾数法利用选项的尾数信息来筛选答案(1)选项尾数一致时,看末两位(2)选项尾数不一致时,调整成一致后才能观察尾数2、高位截取叠加截位:根据选项的区别来决定结果需要保留几位信息选项尾数一致,先加十位,再加个位,然后十位和个位错位相加区分度≥10%,选项区分度算大,可估算,选项区分度小,可精算二、比值模型1、有效数字法(估算)从左往右,第三位取整,第三位用于判断升或降(1)0、1、2、3降;7、8、9升(2)4、5、6看另一个同升同降一升一降(平衡,降误差)(3)取整遇加减,先加减,再取整(4)分子分母升降过程中,根据估算结果变大还是变小情况,选择比估算结果大或小的选项2、拆分法(精算)分子分母截取到第三位,常见变化:50%、10%、5%、1%例:14840128A、114B、116C、118D、120148128=128+20128=128+12.8+7.2128=128+12.8+6.4+0.8128=1+0.1+0.05+=1.15+274460=230+44460=230+46−2460三、乘积模型1、有效数字法(估算)注意:根据估算结果相对结果增大还是变小,选择和估算结果大或小的选项2、特征分数法(估算)37.37%:18=12.5%,12.5%×3≈37.5%,37.5≈383、拆分法(精算)例:9421x13.5%=9421x(10%+5%+0.3%)=942.1+471+289421x13.5%:9.4%x112=(10%-0.5%-0.1%)x112四、基期模型1、有效数字法(估算)375761−40.7%=3757659.1%37559当x%<5%时用3,当x%>5%时用22、拆分法、直除法(精算)分子分母截取3位375761+12.3%3751123、公式法(精算)当x%<5%时,1+l=A(1-x%);1−l=A(1+x%)五、增量模型1、份数法:当x%是特征分数时(估算)(1)2019年为A,2019年比2018年增长类x%,(2019年比2018年多了x%)(如果x%是特征分数1N)2018年为N份2019年比2018年多了N·1N=1份2019年为N+1份,每一份A N+1,2018年比2018年多了(增长量)1份,所以增长量rl×x%=r(2)37.37%:18=12.5%,12.5%×3≈37.5%,37.5≈38r3.3%×37.37%=r×3结果缩放分析:当增长率变大,结果偏大,选小于估算值的答案当增长率变小,结果偏小,选大于估算值的答案2、有效数字法:想不到特征分数(估算)例:24981+68.2%×68.2%2517×683、公式法(估算)当x%<5%时,1+l×x%≈A×x%六、基期比值模型有效数字法(估算)一、比值模型大小比较1、4456342992419581225735659313101714239717 446310202666102242、差分法811689217892−81178−168=1110>181168<921783、插值法3619=1+1719=2-2194、看增长倍数分别看分子,分母的倍数大小二、增量模型大小比较1+l×x%=A×x%1+l1、A越大、l越大,结果越大2、大小取决于Ax,x y>y x A1X1>A2X2猜题一、上帝视角二、增长量的借力打力A1+x%×X%选项区分度不大1、观察选项和现期值的特点,合理的猜一个增长量Q12、利用猜出来的增长量Q1计算假基期值=现期值-Q13、利用假基期值,增长量=基期值×增长率,求出第二个假增长量Q24、正确答案就在两次假增长量之间,且靠近Q2例:74211+10.5%×10.5%A、701B、705C、721D、738Q1:721假基期值=7421-721=67006700×10.5%=703.5703.5——721;正确答案:705三、基期比值模型选项区分度小A B x1+b%1+a%=A B-A B x a%−b%1+a%≈A B-A B x(a%−b%)平均数、倍数以分母补0的方式,使A B<1例:24211x1+1.5%1−2.5%A、11.4%B、11.9%C、60%D、88.1%24211=0.113;又∵1+1.5%1−2.5%=1+∴选择11.3%大的选项,又∵命题人的干扰选项,∴选择11.9%。
公务员行测资料分析速算技巧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资料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不仅需要我们对数据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还要求我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速算技巧。
一、尾数法尾数法是指通过计算式子的尾数来确定答案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选项尾数各不相同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计算 2345 + 5678 1234 的结果,我们只需要计算出这三个数的尾数 5 + 8 4 = 9,所以答案的尾数就是 9,从选项中选出尾数为 9 的选项即可。
二、首数法首数法是指在除法运算中,通过计算商的首位数字来确定答案的方法。
当选项的首位数字不同时,我们可以使用首数法。
比如:计算34567÷123,我们先计算 345÷123,首位商 2,所以答案的首位数字是 2,从选项中选择首位是 2 的选项。
三、特征数字法特征数字法是将百分数、分数等转化为特定的分数来简化计算。
例如:125%可以转化为 1/8,25%可以转化为 1/4,333%可以转化为 1/3 等。
当算式中出现这些数字时,我们将其转化为相应的分数进行计算。
比如计算 3456×125%,就可以转化为 3456×1/8 = 432。
四、有效数字法有效数字法是根据题目精度要求,对数字进行取舍后计算。
对于乘法运算,我们一般保留前两位有效数字进行计算。
取舍原则是:当第三位有效数字全为 0、1、2 时,全舍;当第三位有效数字全为 8、9 时,全进;其他情况,一进一舍,小数四舍五入,大数反向变化。
例如:计算 3456×5678,保留前两位有效数字,3456 可以近似为 35,5678 可以近似为 57,然后计算 35×57。
五、错位加减法对于形如 A×B /(1 + x%)的式子,我们可以使用错位加减法来简化计算。
比如:计算 345×115 /(1 + 15%),我们将 115 变成100,需要减去 15,那么 345 也要减去345×15% ≈ 52,式子就变成了(345 52)×100 = 293×100 = 29300。
第 1 页 共 2 页湖北京佳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如何快速拿下计算题更多关于湖北政法干警的知识请访问:备考交流群:140709822(一群)、39434284(二群) 对于行测考试中的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很多考生都抱怨题目难、数据量大,不好拿分。
但这部分的分值很大,是可以与其他竞争对手拉开距离的好机会,通过合理的、有计划的复习是可以战胜对手的。
下面京佳教育专家来谈谈如何复习:一、数量关系数量想要拿到高分,题目的思维反应速度与计算速度是关键。
要想在这两项上有所提高,就需要系统的复习。
第一,要打好基础。
数学中的基本公式与计算方法是一定要掌握的。
可以根据题型的基本分类,逐一复习。
在复习的过程中,对于每个题型在解题时可以应用到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有针对的梳理与总结,这样,在列式阶段便不会出现看见题目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出现了。
第二,提高计算速度。
在列式后的计算速度与准确度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四则运算速度较慢,建议每天做基本数学运算题。
对于数学运算公式,要重点掌握。
在完成这两项后,就可以多做试卷,考察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是否扎实。
总结自己的错误后,再重新做好复习与调整,弄明白自己做错的地方。
例题:某汽车厂里生产甲、乙、丙三种车型,其中乙型产量的3倍与丙型产量的6倍之和等于甲型产量的4倍,甲型产量与乙型产量的2倍之和等于丙型产量的7倍。
则甲、乙、丙三型的产量之比为:(2013年国考)A. 5:4:3B.4:3:2C. 4:2:1D. 3:2:1答案:D 。
解析一:(方程法)根据题意,假设甲乙丙三种车型的数量分别是X,Y,Z ,列方程组4X=3Y+6Z ,X+2Y=7Z 。
从而推导出三者之间的关系为3:2:1。
解析二:(代入法)结合特值思想,“甲型产量与乙型产量的2倍之和等于丙型产量的7倍”。
分别将四个选项带入其中,只有D 选项符合。
解析三:根据第一句话,“其中乙型产量的3倍与丙型产量的6倍之和等于甲型产量的4倍”可以列出方程4X=3Y+6Z ,从而推出X 为3的倍数,选项中只有D 选项对应3的倍数。
距离山东公务员公务员考试,已剩时间已经很少了,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已进入复习的攻坚阶段,在这个时候要不失时机的抓住一切机会促成质的飞跃,在这最后的冲刺时期,关于省考常识判断的复习,给各位考生几点建议。
“常识判断”是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五个部分之一。
与其他四个部分相比,常识判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行测中的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言语理解﹑资料分析这四部分还是可以找出做题的技巧和规律,所以考生抓住了这几部分的解题技巧、多做题,分数完全可以提高,而常识判断这部分则显得并没有那么强的实战操作性。
常识判断部分知识含量大,考查范围广,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历史、文化、地理、科技、生活等各个方面,目的在于考查考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但是因为涉及内容过多,常会让考生觉得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复习。
对此,在4月12日考试来临之际,考生需慎重复习。
一、从头到尾的完整复习距离公务员考试还有半个月,一些考生感觉时间紧迫,而要复习的内容还有很多,特别是常识判断部分,涉及的知识点广而杂,不知从何着手,就有可能放弃复习。
在最后的复习时间里,对于常识判断部分的复习注意以下几个点。
首先,在之前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建议考生用5天左右的时间把常识部分所有科目的内容翻阅一遍,看完一遍并做相应的专项练习题,不要求过多,在冲刺阶段挑选一些典型有代表的题目来做,以保证题目原创性高,每个部分20-30道题即可,真正达到对所复习内容的巩固和理解的目的。
其次,真题及模拟训练。
之前考生应该做了不少模拟题,这时考生应掌握做题的时间和感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题掌握考查的重难点。
这时反复做真题,在做真题的时候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同时配套做模拟题巩固提高。
通过广泛的做题,锻炼自己的做题节奏及摸清真题的出题规律,将自己的知识薄弱点一一击破。
最后,临考试很近了的时候,再把资料重新翻阅一遍,温故而知新。
另外,再把之前做过的真题和模拟题拿出来看看,看作对的题为巩固知识点,看做错的题从而总结积累。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数字推理的的四种方法行测答题技巧:自国家公务员取消考数字推理后,其它省份也纷纷效仿,取消了该项的考核。
至于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还考不考数量关系并不重要,但是我们还是要把握好此类题型的技巧。
技巧一:整体观察若有线性趋势则走思路A,若没有线性趋势或线性趋势不明显则走思路B。
注:线性趋势是指数列总体上往一个方向发展,即数值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且直观上数值的大小变化跟项数本身有直接关联(别觉得太玄乎,其实大家做过一些题后都能有这个直觉)技巧二思路A:分析趋势1. 增幅(包括减幅)一般做加减。
基本方法是做差,但如果做差超过三级仍找不到规律,立即转换思路,因为公考没有考过三级以上的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2. 增幅较大做乘除,注意,仍然是不超过三级。
3. 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例1】2,5,28,257,()A. 2006B. 1342C. 3503D. 3126解析:观察呈线性规律,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最大数规律较明显是该题的突破口,注意到257附近有幂次数256,同理28附近有27、25,5 附近有4、8,2附近有1、4。
而数列的每一项必与其项数有关,所以与原数列相关的幂次数列应是1,4,27,256(原数列各项加1所得)即 1^1,2^2,3^3,4^4,下一项应该是5^5,即3125,所以选D总结:对幂次数要熟悉思路B:寻找视觉冲击点注:视觉冲击点是指数列中存在着的相对特殊、与众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解题思路的导引【冲击点1】长数列,项数在6项以上。
基本解题思路是分组或隔项。
【例2】1,2,7,13,49,24,343,()A. 35B. 69C. 114D. 238解析:观察前6项相对较小,第七项突然变大,不成线性规律,考虑思路B。
长数列考虑分组或隔项,尝试隔项得两个数列1,7,49,343;2,13,24,()。
明显各成规律,第一个支数列是等比数列,第二个支数列是公差为11的等差数列,很快得出答案A。
2014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字推理速解最实用方法2015国考拿下高分,你必须具备的三大能力行测作为公务员考试的必考科目,有着题量大、时间短的特点,面对这样的压力,考生首先要遵从的答题原则就是最简原则,也就是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多分数。
数字推理整体难度较低,是考场上必答题型之一。
不过由于这类题型考察的是发散性思维,也就是一道题可能存在多种思路,若每种思路挨个验证的话,很容易浪费时间,所以解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快速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做到快、准、狠。
拿到一道题之后,一般情况下要根据它最直观的特征,坚持用从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去解题,在此中公教育专家通过几个例题为大家介绍数字推理的常用方法。
1.位数统一,找数字本身特征当遇到题干都是位数统一的多位数时,它考察基础的和差数列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这时从它们整体的特征更容易入手。
如:例1:100,102,113 ,133,()A.153B.161C. 172D.177【中公解析】此题利用逐差可得二级等差数列,推得结果为162,没有符合选项,故转换思路,会发现各位数字加和分别是1、3、5、7,所以答案应该是各位数字加和为9,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A。
4.多次出现-1,0,1,考虑多次方关系例5:-1,0,1 ,1,4,25,( )A.576B.636C.729D.841【中公解析】变化幅度较小,根据前几项数字可知,连续两项加和的平方即为下一项,故答案为D。
5.观察整体变化幅度,从最大两项倍数入手如果数字没有明显特征且基本单调时,我们要根据最大两数的倍数关系判定题型,如两者倍数在三倍以上,一般可以考虑倍数、乘积数列,而在三倍以下时更多考虑和差数列。
例6:2,5,16,65,( )A.198B.254C.326D.402【中公解析】数列基本单调,增幅较大,比较最大两项16×4+1=655×3+1=162×2+1=5故答案为65×5+1=326,选C。
华图网校: 2014年天津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资料分析之速算技巧(三)天津公务员考试资料分析部分题目的难度并不高,只是由于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以造成失分。
如果考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几种运算技巧,并且学会在试题中运用,那么想要在这一部分拿到高分并非难事。
这一节依然详细介绍几种天津公务员行测考试速算技巧。
速算技巧之五:插值法"插值法"是指在计算数值或者比较数的大小的时候,运用了一个中间值进行"参照比较"的速算方式,一般情况下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在比较两个数大小时,直接比较相对困难,但这两个数中间明显插了一个可以进行参照比较并且易于计算的数,由此中间数可以迅速得出这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比如说A与B的比较,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数C,并且容易得到A>C,而BB。
二、在计算一个数值f的时候,选项给出两个较近的数A与B难以判断,但我们可以容易的找到A 与B之间的一个数C,比如说AC,则我们可以知道f=B(另外一种情况类比可得)。
速算技巧之六:凑整法"凑整法"是指在计算过程当中,将中间结果凑成一个"整数"(整百、整千等其它方便计算形式的数),从而简化计算的速算方式。
"凑整法"包括加/减法的凑整,也包括乘/除法的凑整。
在资料分析的计算当中,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凑成"整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由于资料分析不要求绝对的精度,所以凑成与"整数"相近的数是资料分析"凑整法"所真正包括的主要内容。
速算技巧之七:放缩法"放缩法"是指在数字的比较计算当中,如果精度要求并不高,我们可以将中间结果进行大胆的"放"(扩大)或者"缩"(缩小),从而迅速得到待比较数字大小关系的速算方式。
若A>B>0,且C>D>0,则有:1) A+C>B+D 2) A-D>B-C 3) A×C>B×D 4) A/D>B/C这四个关系式即上述四个例子所想要阐述的四个数学不等关系,是我们在做题当中经常需要用到的非常简单、非常基础的不等关系,但却是考生容易忽略,或者在考场之上容易漏掉的数学关系,其本质可以用"放缩法"来解释。
2014年北京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资料分析神算三法计算题是资料分析必考题型之一,题目难度偏大,数据关系比较复杂,难以把握,对考生分析资料、提炼有效数据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且在计算过程中涉及多个数据间的计算,可能导致计算结果和正确选项之间有偏差。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为考生简单讲解一下资料分析计算题的解题技巧,并结合真题及解析,帮助考生理解,供考生参考。
常见的考查方式:1.直接考查“计算型概念”,如“比上年(某年)增长(减少)的量是多少”,“比上年(某年)增加(减少)了百分之多少”,“XX占XX的比重是多少”,“XX是XX的多少倍”等等;2.间接考查“计算型概念”,比如要先根据同比增长率求出上年量,再求倍数关系等。
计算题解题方法:1.准确解读题干要求判断考查的是哪个具体概念,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定位题干涉及的数据。
例题1:2010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量158.7万吨,进出口总额40.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2%和29.0%。
其中,出口量67.1万吨,出口额26.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24.9%;进口量91.6万吨,进口额14.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0%和37.5%。
2010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同期约增长了多少亿美元?A.5.3B.7.0C.9.2D.21.22.整合数据关系进行列式,观察列式和选项设置判断是否能够运用计算技巧解题,选择正确的计算技巧快速解题。
3.注意避免误用计算技巧导致计算结果与正确选项偏差过大,可以运用整取法进行计算。
中公名师点评贸易顺差和同比增长率的考查,本题题干求的是“2008年该省农产品外贸顺差的同比增长率”。
考生必须熟练掌握“贸易顺差”和“同比增长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观察四个选项数值差距比较大,在计算过程中运用了速算技巧中的取整法。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比重计算技巧百分数、百分点和比重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分析中常见的概念,在公务员考试中时有出现,考生需重点掌握百分数百分点的考查形式,比重的含义,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熟练解资料分析题目。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讲解最简便方法。
一、百分数、百分点百分数也称百分比,是相对指标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是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用“%”表示。
百分点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资料分析中涉及到的增长率、比重、指数等的变动幅度。
比重计算练习题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剑指数量初步入门在整个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有这么一种简单而又难的题型-----数量关系。
部分考生在面对数量关系都是直接放弃的:要么将其放在最后解答,能做几题是几题,剩下的蒙;要么上来就全蒙,直接跳过。
那么该如何做,才能真正的让自己能够掌握数量关系,而不再谈“数”色变?要想真正的做好掌握数量关系,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需要真正的做到三个字:复、学、练。
复——即复习。
数量关系考察的都是初等数学,即大部分的初中小学知识,少部分的高中知识,因此我说它简单。
考生在进行数量关系的备考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比如质合数、整除的性质、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排列组合等。
(需要考生自己做历年真题,然后去总结。
提升印象。
)学—即学习。
数量关系虽然考察的是初等数学知识,但是思维方法有些不同以及由于是选择题,更多的是需要巧解,而不是按部就班的解答。
因此考生们在复习完基本数学知识之后,要学习掌握相关技巧:例如整除的特性、解方程的技巧、特值比例法的应用等。
例题:某公司甲乙两个营业部共有50人,其中32人为男性。
已知甲营业部的男女比例为5:3,乙营业部男女比例为2:1,问甲营业部有多少名女职员?A、18B、16C、12D、9解析:这是一个方程问题,如若用方程解答相对较慢,但是利用整除法则可以口算。
2014年事业单位行测备考资料分析之速算技巧(二)速算技巧三:化同法所谓"化同法",是指"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将这两个分数的分子或分母化为相同或相近,从而达到简化计算"的速算方式。
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将分子(或分母)化为完全相同,从而只需要再看分母(或分子)即可;二、将分子(或分母)化为相近之后,出现"某一个分数的分母较大而分子较小"或"某一个分数的分母较小而分子较大"的情况,则可直接判断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将分子(或分母)化为非常接近之后,再利用其它速算技巧进行简单判定。
事实上在资料分析试题当中,将分子(或分母)化为完全相同一般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化同法更多的是"化为相近"而非"化为相同"。
速算技巧四:差分法“差分法”是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用“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等其他速算方式难以解决时可以采取的一种速算方式。
适用形式:两个分数作比较时,若其中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比另外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仅仅大一点,这时候使用“直除法”、“化同法”经常很难比较出大小关系,而使用“差分法”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差分法”使用基本准则——“差分数”代替“大分数”与“小分数”作比较:1、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大,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大;2、若差分数比小分数小,则大分数比小分数小;3、若差分数与小分数相等,则大分数与小分数相等。
比如上文中就是“11/1.4代替324/53.1与313/51.7作比较”,因为11/1.4>313/51.7(可以通过“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简单得到),所以324/53.1>313/51.7。
【例1】比较7/4和9/5的大小运用“差分法”来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关系:大分数小分数9/5 7/49-7/5-1=2/1(差分数)根据:差分数=2/1>7/4=小分数因此,大分数=9/5>7/4=小分数使用“差分法”的时候,牢记将“差分数”写在“大分数”的一侧,因为它代替的是“大分数”,然后再跟“小分数”做比较。
公务员的行测速算技巧公务员考试是众多应考者都面临的挑战之一。
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是公务员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测主要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资料分析与判断推理等内容。
在行测中,速算是一项必备的技能,下面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公务员行测速算技巧。
一、加减法速算技巧1. 快速估算法在行测中,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可以使用快速估算法。
快速估算法即对数字进行适当地舍入,简化计算。
例如,遇到两个数字相加,其中一个数字接近10的倍数,而另一个数字远离10的倍数,我们可以将远离10的倍数的数字简化为10的倍数,然后进行相加,最后再调整结果。
示例1:38 + 67我们可以将38简化为40,然后进行计算:40 + 67 = 107,最后再减去调整的2,得到最终结果105。
2. 连加连减法在行测中,常常会遇到一连串的加减操作,这时可以使用连加连减法。
连加连减法即将多个数字进行分解、分组计算,确保每一步的计算都简单明了。
示例2:45 + 37 + 19 + 52我们可以将这个加法拆分为:45 + 50 = 95,然后再与37、19、52依次相加。
这样分组计算可以简化计算过程,减少出错概率。
3. 不进位相加法不进位相加法适用于两个大数相加,但在计算过程中要避免进位操作,确保速算的准确性。
具体操作是将每位数字相加后,忽略进位,直接得到结果。
示例3:457 + 618我们可以分别将个位、十位和百位进行相加,得到结果分别为:7 + 8 = 15,5 + 1 + 6 = 12,4 + 6 = 10。
然后将这三个结果连起来,即为最终结果:1075。
二、乘除法速算技巧1. 乘法口诀法乘法口诀是我们学习数学时最基本的技巧,要熟练掌握。
掌握乘法口诀可以在行测中快速完成乘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
2. 高效乘除法运算在行测中,乘法和除法运算可能涉及到大数相乘或相除。
在计算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简化计算。
2014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判断三种快捷推算方法
一、首尾两端法
有关历史事件排序的选择题通常要求考生判断一连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此种题型可以采用首尾两端法进行判断(从头或从尾判断),即从这一串事件的头或尾进行分析判断,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无需对各事件的具体时间进行分析,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甚至能大大提高命中率。
例题:
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A.司马迁修《史记》→文景之治→王莽篡汉
B.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王安石变法
C.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秦统一天下
D.玄武门之变→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解说】本题无需分析各个事件的具体时间,只需掌握大致的时间段即可,可对各个选项从头或从尾进行判断。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A项从头分析,司马迁修《史记》是在汉武帝时期,晚于文景之治,故排除。
第二步,对B项进行从尾分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岳飞抗金发生在
南宋,故排除。
第三步,对D项进行从尾分析,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年间,而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应晚于安史之乱,D项错误。
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C。
二、题干分析法
题干分析法,主要适用于题干很长或者带有词语定义的题目。
公务员考试是非常严谨的考试,一般不会有废话,题干长就会提供相对较多的信息,尤其是对于词语定义这样的题目,定义本身可能就是答案,这样在做题的过程中,考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和斟酌题干上面,然后根据分析,对照选项,就能很快得出答案。
例题:
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
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
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
A.生产的发展
B.效率的提高
C.社会的公平
D.内需的扩大
【解说】此题先是说明了什么是“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然后说我国正朝
着这个方向发展,最后问的是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对于不知道我们国家的收入分配方针政策的考生,就可以从题干入手,去看定义,定义强调的是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即这种分配结构的目的,是要保证大部分人都能有中等收入,同时缩小社会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比例,这就是一个“平均”的过程,这样做自然是为了社会的公平。
答案显然是C。
三、词义联想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且具有客观性。
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对于所考知识点不熟悉,发散性的联想思维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词义联想法是指根据题干和选项中的信息词进行联想,从而选出与信息词有关联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的做法。
该方法常适用于考查概念性的题目,在遇到陌生的科技词条的时候,考生可以运用该方法协助解题。
例题:
关于宇宙的起源,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理论是( )。
A.能量守恒定律
B.大爆炸理论
C.暗物质学说
D.黑洞理论
【解说】宇宙起源的理论,属于比较生僻的科技常识。
这种题目,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词的字面意思来判断答案。
先通读题干,可以看到“起源”是本题中对该理论最关键的提示,因此确定其为信息词。
再分析选项,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大爆炸”非常形象的说明了新事物产生的一个方式,正与信息词“起源”相对应。
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