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体验教学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3
体验教学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摘要: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整合课程体系,制定完善的教案和专题训练项目,我院在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外创立了一系列具有实践应用型特征的体验教学项目模块。
倡导并组织了一年级学生的卷尺运动,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体验教学应用型人才卷尺运动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系列设计课程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其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
经过我院土建系城市规划与建筑教研室的教学研讨,于2011年开始正式引入体验教学模块。
与体验教学同步的是在全院低年级同学中推行的卷尺运动。
在各个设计环节中加入对实际场地和三维空间物体的测量、记录并绘制整理,使同学们对尺度有一个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体验教学是独立于理论和实践部分的项目模块,贯穿整个一年级的设计课程,并且可以作为加强专业素养的长期训练项目。
教学分为速写线条训练、构成训练、速写抓型训练、立体(空间)意识训练、尺度训练五个项目。
每个项目有一个完整的教案和专题训练题目,学生通过体验教学五个项目的训练,能够具备初步的建筑空间和尺度的概念,为高年级的设计课奠定了基础。
1 体验教学模块的组成本系相关教研室在确定体验教学模块的初期,最先确定的是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卷尺运动,这是体验教学的基础。
随后确定了五个教学项目,介入课程的先后顺序是:速写线条训练、速写抓型训练、尺度训练、立体(空间)意识训练和构成训练。
这五个项目彼此联系紧密,互为条件,互相影响。
例如:线条训练的结果直接影响抓型成果的成效;有效的尺度感是立体(空间)教学的条件;空间和平面构成训练是建筑空间序列构建的手法体现等等。
这五个训练项目可以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以及影响学生的专业职业素养。
2 体验教学具体训练项目简介2.1 速写线条训练建筑速写画和低年级的美术素描的画法是不同的,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其中的区别,而建筑速写的重点就是线条的流畅和自然,线条训练的教案中包括对线条类型的分析、线条的画法的分析及演示、不同种类线条的画法(横线、竖线、斜线等)以及各线条组合图形训练。
建筑设计技术的实践经验与反思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建筑设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
作为建筑师,我们需要不断实践并反思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以提高设计质量和满足用户需求。
首先,实践经验是建筑设计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石。
在实践中,我们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际应用,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技术。
通过参与各类项目,我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建筑,了解不同的建筑需求和限制条件,从而提高我们的设计能力。
此外,实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成为有经验的设计师。
然而,实践并不代表一味地追求经验积累。
反思是我们取得进步的关键。
通过反思,我们能够回顾和分析自己的设计过程和成果,从中发现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反思还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设计方法和理论框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
此外,反思还有助于我们审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价值观,思考我们所追求的建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团队合作。
建筑设计是一个多学科、多方位的综合性工作,需要与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市政工程师等各专业人员密切合作。
通过与他们紧密配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确保设计方案的全面性与实施性。
团队合作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合理分工和协同努力,将建筑项目顺利完成。
在实践中,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建筑设计技术一直在发展,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的设计理念不断涌现。
作为建筑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这些新技术,以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与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吸取其他专业的经验和思维方式,推动建筑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
除了技术上的实践经验和反思,我们还需要关注建筑设计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
建筑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设施,我们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
因此,我们在设计中要注重人性化、功能性和环境友好性,努力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空间。
幼儿园小小建筑师:建筑探索与建筑设计实践研究幼儿园是孩子们探索世界的乐园,而在这个美好的探索之旅中,建筑探索与建筑设计实践研究更是让孩子们展现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绝佳方式。
从简单的积木堆叠到受到启发的纸板建筑,幼儿园的小小建筑师们正在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体验建筑,并且通过观察、实践和设计,展开对建筑的探索。
1. 观察建筑在幼儿园的建筑探索中,观察是孩子们最直接的方式。
指导幼儿园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周围的建筑物,包括学校大楼、家里的房屋等,帮助他们认识房子的基本形状和功能。
可以引导他们注意到房子的墙壁是直的,楼梯是用来上下楼的等等。
通过这样的观察,孩子们可以初步了解房子的构造和用途。
2. 实践建筑在观察的基础上,幼儿园小小建筑师们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建筑实践活动。
比如用积木搭建自己心目中的房子、用纸板制作简单的房屋模型等。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建筑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们思考房屋的结构特点和建筑材料的作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
3. 设计建筑在幼儿园小小建筑师的建筑探索中,设计是最能展现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部分。
通过给孩子们提供一些简单的建筑设计任务,比如设计一个梦想中的家,设计一个未来城市等,可以让他们将观察和实践所得的建筑知识发挥到最大。
这种设计活动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无限想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总结与回顾在幼儿园小小建筑师的建筑探索与建筑设计实践研究中,观察、实践和设计三者相辅相成,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不仅可以初步了解建筑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都是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宝贵的财富。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小小建筑师的建筑探索与建筑设计实践研究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和娱乐,更是一种教育和培养。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建筑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出一些重要的素质,比如观察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建筑奇趣:建筑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报告1. 概述在现代教育中,幼儿园的建筑课程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创新的建筑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对空间、形式和材料的感知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报告将探讨幼儿园建筑课程设计与实践的奇趣之处。
2. 幼儿园建筑课程设计的深度探索幼儿园建筑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幼儿的审美、体验和成长需求。
建筑课程设计应该从简到繁,让幼儿从简单的建筑形式中领略空间和形式的魅力。
通过搭积木、玩沙盘等形式,引导幼儿感知空间和材料的特性,促进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和认知。
建筑课程设计应该由浅入深,引导幼儿逐步探索建筑的奥秘。
通过参观当地的建筑,了解建筑的功能和意义,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幼儿园建筑课程设计的广度拓展幼儿园建筑课程设计不仅应该涉及建筑的外部形态,还应该涉及建筑的内部空间和环境。
通过布置幼儿园的活动空间和角落,营造丰富多彩的环境,让幼儿在玩乐中感知建筑的美妙。
建筑课程设计也可以延伸到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和社区环境,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建筑的存在,促进他们对建筑的关注和体验。
4.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幼儿园建筑课程设计与实践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对于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课程设计需要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感知和探索建筑的世界,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未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建筑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拓展幼儿的视野和认知,让建筑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建筑课程设计对幼儿的重要性。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引导幼儿通过建筑的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和审美情感。
我相信,建筑教育可以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带来全新的启发和体验,让他们在建筑的世界中畅游,收获无限乐趣。
在本报告中,我通过对幼儿园建筑课程设计与实践的探索,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通过关注幼儿园建筑课程设计的多样性和奇趣,我们可以为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让他们享受知识的乐趣,获得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2008年第12期总第126期福 建 建 筑Fujia n Architecture &Constr uctionNo122008Vol 126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许勇铁(厦门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361024)摘 要:传统建筑学教育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通过对建筑设计基础教学面临问题的分析,提出对建筑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看法,阐明注重传统技能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提出对建筑学基础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尝试。
关键词:建筑设计基础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技能训练 创造性思维中图分类号:G 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35(2008)12-0129-03Discussion on basic cla ss of ar chitect ure designXu Y ongtie(Architecture Department ,X iamen Univer sit y of technology 361024)Abstract :It is a nalyzedthe proble m about a rchitec ture education and proposed viewpoints of academic reformation to schola sticpurpose ,condition a nd content of p rese nt stage 1It is e xpounded the importa nce a nd nece ssit y of training t raditional skill and foste 2ring creative thinking in fo undation teaching 1K eyw or ds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ur se set Teaching refor m Traditional skill Creativethinking作者简介:许勇铁,1972年1月生,男,台湾省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一、前言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我深知建筑设计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在建筑设计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二、实践过程中的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设计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如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建筑力学等。
但在实际项目中,这些理论知识往往需要我们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设计一个住宅项目时,我们需要根据业主的需求和场地条件,选择合适的建筑形式、结构体系、材料等,这些都是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2. 提高沟通能力建筑设计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与业主、施工方、监理方等多个部门进行沟通。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同时理解他人的需求。
例如,在与业主沟通时,我学会了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出合理的建议。
3. 培养创新思维在设计实践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如场地限制、功能需求、美观要求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具备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设计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将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满足美观、实用的要求。
4. 提高动手能力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需要动手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各种设计软件,如AutoCAD、SketchUp、Revit等。
同时,我还参与了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等活动,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5.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设计实践中,我们需要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设计一个公共建筑项目时,我们需要与结构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等多个专业人员进行沟通,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标题: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摘要:本实习报告是关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实习经历和收获的总结。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课程设计、建筑设计实践和团队协作等多个环节,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自己的建筑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和实践的价值,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我参加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实习。
实习目的是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和技巧,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课程设计: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加了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通过老师讲解和实际操作,学习了建筑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我参与了多个设计课题,如住宅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等,掌握了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的绘制技巧。
2. 建筑设计实践:为了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我参与了学校的一个建筑设计项目。
在项目过程中,我负责了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图的绘制,以及与团队成员沟通协调,确保设计顺利进行。
3. 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
通过相互分工、交流和讨论,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同时,我们还参加了团队活动,如参观建筑设计展览、讲座等,拓宽了视野。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提高了建筑设计能力:通过实习,我掌握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了绘制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培养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3. 增强了对建筑设计的认识: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和实践的价值,明白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4. 反思: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建筑设计方面还存在不足,如创新意识不够、细节处理不到位等。
在今后学习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设计能力。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我有幸担任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建筑设计教学的乐趣与挑战。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建筑设计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建筑设计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通过学习建筑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审美能力。
2.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建筑设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使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传授建筑学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规范要求等,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建筑设计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勇于尝试新的设计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建筑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责任。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建筑设计往往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协同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他人沟通、协调,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二、建筑设计教学的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建筑设计教学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我会系统地讲解建筑学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然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手工绘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2.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建筑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
我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其设计理念、手法、特点等,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3. 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建筑设计教学的重要手段。
我会组织学生参观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建筑的魅力,了解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4. 互动教学在建筑设计教学中,我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
通过互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建筑装饰设计基础教案的创新应用与实践经验建筑装饰设计基础是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程之一,它主要培养学生在建筑装饰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将最新的技术和应用纳入到教学中,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建筑装饰设计基础教案的创新应用与实践经验。
一、教材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材,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当前,VR和AR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传统的建筑室内装饰设计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性。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和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设计原理和技巧。
同时,AR技术也可以让学生将设计想法直接应用到现实环境中,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建筑装饰设计的技能。
因此,教师可以结合VR和AR技术,创建一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二、学科整合在教学实践中,建筑装修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引入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术,以促进学科整合。
比如,通过引入材料知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建筑装修材料的特点、分类、用途以及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引入色彩学,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概念、配色原则以及在建筑装修设计中的运用;通过引入环境氛围设计学,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巧妙地组合和设计,创造出适合不同场景和场所的氛围等。
三、实践教学在建筑装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从而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实践性强、具有挑战性的案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设计中,体验到设计的乐趣和挑战。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以深入了解不同场所的设计需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设计,在细节和实用性上进行实践性探索。
四、创新评价评价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论体验式教学在“建筑表现技法”课程中实践与探究发布时间:2021-08-18T11:21:57.3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1期作者:张蕴[导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严格的要求张蕴西南民族大学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新更严格的要求。
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机构,大学教育也应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革新。
建筑表现技法是大学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建筑美感,加强对建筑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但长期以来,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内容单调,效果难以使人满意,急需改进,体验式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建筑表现技法教学的现状,接下来探讨研究了体验式教学在建筑表现技法课程中的实践策略,希望能够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建筑表现技法课程;建筑教学引言在大学建筑专业的教学中,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通常在第三学期进行,同时,借助建筑设计、建筑学概论等同步开展的课程授课,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建筑的全面认知,推动建筑表达效果的提升。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单调平面的建筑表现技法教学已经无法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一、建筑表现技法教学的现状1、学生美术基础水平不一作为对美术能力提出一定要求的课程,学生的美术基础直接影响了建筑表现技法的教学效果。
以本校近三年的新生美术基础调查为例,大约一成的学生美术基础优秀,也有近半数学生缺乏美术基础。
目前我国建筑专业大班教学为主,教师为照顾学生的禁毒只得采取较慢速度的教学,同时还需面对学生对新知识的适应过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国内高校建筑专业开设的建筑表现技法教学中,大多以绘画基本原理、操作技巧、作品鉴赏等部分构成,充斥着大量的理论讲解,内容空泛平面,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更不要说实际应用了。
建筑设计实训课程学习总结应用建筑原理和设计软件创建建筑模型在经历了一学期的建筑设计实训课程的学习之后,我对应用建筑原理和设计软件创建建筑模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本文旨在总结我的学习经历并分享我在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首先,在学习期间,我们首先深入研究了建筑设计的原理和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建筑的概念、结构、材料和空间布局等基本要素,我对建筑设计的整体思考方式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阅读了大量的建筑设计案例和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些案例和论文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激发了我的灵感和创造力。
其次,在实践中,我们学习并熟练掌握了几种常用的建筑设计软件,如AutoCAD、SketchUp和Revit等。
这些软件提供了强大的设计和建模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将创意变成现实。
通过在软件中的实践操作,我逐渐掌握了建筑模型的创建、编辑和表达技巧。
我学会了使用各种基本的绘图和建模操作,例如绘制线条、创建形体、调整视角等等。
通过反复的实践,我逐渐提高了对建筑软件的熟练度,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建筑模型的创建和修改。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建筑原理和设计软件。
在模型的创建过程中,我会首先根据建筑原理进行初步的设计和规划,确定建筑的空间功能、布局和比例等要素。
然后,我会利用建筑软件进行二维和三维建模,将建筑的形体和细节逐渐完善起来。
在模型的过程中,我会根据需要应用各种材质和贴图,使得建筑模型更加真实和具有表现力。
最后,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修改,我努力达到自己所设想的设计效果。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在模型创建的过程中,有时候遇到复杂的建筑形体或者特殊的结构要求,我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克服困难。
此外,建筑软件的学习曲线也比较陡峭,在初学阶段需要克服一些技术难题,比如学习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快捷键的应用等。
然而,通过与同学的互助学习和老师的指导,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第1篇一、前言建筑教学是培养建筑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报告以某高校建筑专业教学实践为例,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为今后建筑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践目的1. 使学生掌握建筑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内容1. 建筑识图与绘图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建筑识图与绘图,掌握了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基本绘图方法。
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了如何运用AutoCAD等绘图软件进行建筑绘图。
2. 建筑构造学生通过学习建筑构造,了解了建筑物的组成、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
在实践环节,学生通过现场参观和实际操作,掌握了建筑物的构造要点,提高了对建筑构造的理解。
3. 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学习建筑基本设计原理和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建筑方案设计。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方案汇报和讨论。
4. 建筑施工与管理学生通过学习建筑施工与管理,了解了建筑施工现场的组织、施工工艺、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
在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参观施工现场,掌握了建筑施工的基本流程和施工技术。
5. 建筑法规与标准学生通过学习建筑法规与标准,了解了建筑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和施工标准。
在实践环节,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了对建筑法规与标准的认识。
四、实践过程1. 实践准备在实践开始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6人,明确各组成员的分工。
同时,教师向学生讲解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确保实践过程顺利进行。
2. 实践实施(1)建筑识图与绘图: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建筑构造: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施工现场,讲解建筑构造要点。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施工中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课程的内容包括建筑施工工艺、构件施工技术、工程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在建筑工程领域,高质量的基础工程施工至关重要,因此,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索并分享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设计与内容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课程的课程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未来的职业需求。
课程内容应包括建筑施工的基础知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这些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1. 建筑施工的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流程、建筑材料的特性和应用、建筑构件的制作与安装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对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流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施工技术:包括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技术,学生可以掌握各种施工工艺的选择与应用,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 工程现场管理:包括施工组织与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内容。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在工程现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相关实践操作,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
2. 项目案例分析:引入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案例,通过分析和讨论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项目的施工特点和施工技术,从而加深对实践的理解。
3. 实地考察与实习实训: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实训,让他们亲身体验建筑工程施工的真实情况,了解工程现场的环境和要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环节设计实践是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课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建筑设计实训课程学习总结构筑美丽与功能并存的建筑作品建筑设计实训课程学习总结:构筑美丽与功能并存的建筑作品在建筑设计实训课程中,我深入学习了构筑美丽与功能并存的建筑作品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掌握建筑学的基本知识,提升设计技能,并结合实践项目的经验,我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我在这门课程中所学到的关键要点和经验,并分享我的感悟。
1.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美学、功能、可持续性等。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建筑应该根据其功能合理进行布局,使结构与功能紧密结合。
- 美学与合理性的平衡:建筑设计要追求美丽,但也不能牺牲其实用性和经济性。
- 环境与可持续性的关注:建筑应该与周围环境协调,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保概念的融入。
2. 设计思维的培养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帮助我发展设计思维的方法:- 观察与感知:通过观察和感知周围的环境和建筑,了解设计所涉及的空间和场所。
- 思维导图: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和梳理设计思路,将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创意发散: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挖掘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创意发散的思维能力。
3. 实践项目的重要性在建筑设计实践项目中,我有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并面对真实的设计需求和约束。
通过实践项目,我发现以下几点:-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项目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实践项目中,我学会了与团队合作,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实现协同设计。
- 根据需求做出调整:实践证明,切合实际的建筑设计需要根据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4. 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在建筑设计中,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平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有时候,我们需要创造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但在某些情况下,传统元素的应用也能赋予建筑以独特的韵味。
在我的实践项目中,我尝试将创新与传统相结合,既使设计具有独特性,又能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
建筑设计实训课程学习总结运用建筑设计软件完成建模在经历了一学期的建筑设计实训课程学习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建筑设计软件在建模方面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文,我将总结这门课程的学习经验,并分享我在使用建筑设计软件完成建模的过程中的体会。
首先,在学习建筑设计实训课程的过程中,我明确了建筑设计软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软件,如AutoCAD、SketchUp、Revit等,不仅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的绘图工具,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建筑设计的3D建模。
通过这些软件,我们可以将平面图与立体图相结合,直观地展示出建筑物的外观、内部结构以及空间布局,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设计方案。
其次,在使用建筑设计软件完成建模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建模技巧对于设计效果的重要性。
在开始建模之前,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建筑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功能模块,熟悉各种命令和工具的使用。
例如,在使用AutoCAD进行平面设计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和图层管理等功能,确保绘制出准确、清晰的平面图。
而在使用SketchUp进行建模时,我们则需要掌握多种建模技巧,如细分面、拉高、倾斜、旋转等操作,以便模拟出建筑物的形态和体积。
此外,在建模过程中,合理的构思和规划对于最终效果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在进行建筑模型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空间利用率和美观性等因素,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例如,在进行立体建模时,我们需要合理安排各个构件之间的比例和位置,使之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效果。
而在进行内部空间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到通风、采光等功能需求,并运用建筑设计软件提供的渲染功能,使内部空间呈现出真实、舒适的效果。
最后,我还意识到了团队合作在建筑设计实训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实际设计中,建筑师往往需要与结构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等多个专业进行合作,以便获得更完善、更具实施性的设计方案。
而在使用建筑设计软件进行建模时,也需要和团队成员进行紧密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构·建·空间——大理大学一年级空间建构设计实践教学探索与深化内容摘要 “空间建构设计”作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难点与热点,已经在国内多所知名建筑院校的引领与启发下普及与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大理大学建筑学专业立足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在广泛学习外校先进经验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空间;建构;设计;教学;改革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初衷及建构设计实践环节的引入大理大学建筑学专业2009年办学之初仍以传统布扎建筑初步教学模式为主,为了弥补其在造型基本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又将“三大构成”引入教学内容及作业设计中。
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总结,我们充分认识到这样的教学设计缺乏对建筑造型及空间生成过程的探索和思考,制约了学生对建筑空间及设计过程的理解。
我们深感学生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空间意识形态的建立,应该成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团队在学习了大量国内知名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空间建构引入教学中,并以其为核心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设计。
建构是指建筑要素的真实呈现与建造逻辑的艺术表达,以体现真实自信的建筑艺术态度和精致诗意的建筑文化品位。
建构注重连接的艺术,强调回归和彰显建筑的本体美学价值。
早在2001年,顾大庆教授就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办了建构工作室,并开始了建构教学实验。
之后东南大学等一批内地知名建筑院校相继开展建构教学与实践,逐渐形成了基于空间和建构的系统教学体系。
空间和建构已成为目前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所关注的两大主题,其中“空间设计”已经成为建筑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而“建构设计”成为了当前建筑教育改革的热点。
“建构”教学的开展是建筑在物质实体上的回归,在专业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表面形式美的创造,同时建筑的材料、构造和结构方式所形成的建造的逻辑性产生的美,是建筑审美的又一重要价值取向。
艺术论坛建造体验教学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东北林业大学/王丹张茹茹摘要:随着建筑教育的不断改革创新,建筑专业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也逐渐从二维平面表达过渡到三维思考,在教学中注重“建造”的体验。
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建造体验教学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建造体验教学的案例,提出设计结合建造的教学方式。
以建造体验来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提高其实践与创新能力,发散性与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为尝试新的建筑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建造建筑设计基础体验教学实践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师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合格的建筑师往往要通过在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和进修,才能更好地走入社会从事建筑业工作。
建筑专业与其他工科专业有很大差异,如涉及知识面广泛、对实践性要求高等等,而这一学科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建筑教育。
随着全球文化背景的转变,建筑教育也由原来的制图训练、规则学习和理论研究逐渐重视建筑本质———建造的研究①。
建筑的根本在于建造,在于建筑师选择材料并将其结合成整体建筑物的过程和方法。
它是材料及其连接的过程和结果,是建筑实体与空间的表现手段。
所以,将建造体验课程作为建筑学的基础课程有助于学生把握建筑的本质,在建筑学习的起点上把握正确的方向②。
因此建筑重新被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在建筑教育领域引发了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变化。
在建筑教育中,建筑设计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教学基础与重点,所以,在设计基础教育课程中积极实践探索空间建造体验教学的方式,成为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现存问题我国大学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大多借鉴西方学院派的教学模式,强调手头绘画基本功的训练、二维的制图等③,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绘图表现,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1.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受西方学院派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通常在基础课程中设置大量的二维平面绘图练习来将学生引入设计的入门。
但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模仿性学习状态,不能主动参与和学习研究,缺乏个人的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过程性训练重视不足对于课程的每个训练单元来说,其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建立正确的思维体系的培养上。
但在现行的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布置训练任务,讲解基础知识,学生完成最终成果。
学生往往过分关注最后的结果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缺少在学习过程中反复推敲将设计不断深入的重要步骤。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学习,同时也会对高年级的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产生不良影响。
3.实践性课程内容安排相对薄弱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安排除了大量的绘图表现技能训练外,通常在一年下半学期会安排一些小比例的模型设计课程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由于模型尺度相对较小,学生不能完全准确的把握空间、体量、尺度等概念,对材料、节点、环境及模型可实施性与可操作性等方面的体验有所欠缺。
这会导致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方案设计现实性的忽视。
4.欠缺团队合作意识在建筑行业中,建筑设计的完成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配合,这就需要建筑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对较少,没能充分给予学生共同合作,互动学习、共同分析与讨论问题的机会。
这对于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同学间良好协作的学习氛围是不利的。
二、建造体验教学的特征建造体验课程安排在建筑专业初级学习的学期课程的后半段,将班级同学分组进行具体的大比例模型建造项目。
课程期间经历了从方案设计、草模建立、分析讨论到建立足尺模型的复杂过程,最终完成建造并进行项目评价。
学生在课程过程中要运用多门建筑相关课程知识,获得从设计到施工实践的完整体验。
1.自主性建造体验课程的任务需要学生结合建筑及相关学科知识最终自己动手完成,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自主选择和解决设计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主动发问。
课程题目的开放性内容,使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其设计形式呈现出多样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创意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见解,学生自己进行方案的完善,整个设计是在学生不断反复推敲的过程中完成,完全发挥了其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在整个课程过程中起到协助和引导的作用。
2.整体性建造体验课程涉及多门建筑课程的相关知识,如建筑形态、功能、材料、技术、结构等方面知识,学生只有综合的运用这些知识才能最终完成实际的建造任务;建造课程是相对复杂的实践设计课程,从方案的起草到初步建立,再到模型的制作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每个设计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构成一个完整的建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与研究同步,老师和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教授与索取的关系,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完成任务。
24DOI:10.13944/ki.ysyj.2019.02593.实践性建造体验教学强调的是空间体验,力图在专业学习的初始阶段,通过建造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建立空间构思与建造方式之间的联系,在指定基地内创造出符合要求的空间和形式。
通过动手实践直接接触建造材料来获得建筑体验,使学生对于材料、工艺、节点连接等方面了解更加深入,掌握空间设计和空间建造的能力④。
建造体验课程打破了传统以图纸为主的设计模式,课程的重点在于建造的过程,让学生从事与建造相关的活动,挖掘与刺激学生的探索性学习精神。
从材料的选择、购买到模型的制作建立都需要学生亲自完成。
在建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模型材料的切割,各个节点的拼接组装,使得足尺度模型不仅具有稳固的空间结构,兼具实用功能,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与实际周边环境、场地的关系,做到因地制宜,在建造中进行体验学习。
4.合作性一个建筑成功的屹立是离不开团队的合作的。
在建造体验教学中采取小组式的合作学习方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个性的机会。
方案设计与模型建立的各个实施阶段都需要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相互探讨、共同分析,在遇到困难与问题时,要一起面对和解决,从而使学生间形成良好的协作学习氛围,切实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5.开放性建造体验教学不同以往的上课形式,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聆听的被动学习模式,而是学生间及学生与教师间不断发问,相互探讨,相互合作的开放性课堂形式,这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课程的内容设置是丰富多样的,学生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能够学到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多方面知识,因此课程内容是开放性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表现和学习收获都有所不同,通过学生间的互评和各个授课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设计内容和课堂表现分别打分,所用的评价标准也是多样和开放的。
三、建造体验教学实践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抽象的图纸或模型,而且需要进行实际的建造。
1.教学目标建造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做而学”,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创立的塔里埃森推崇的教学理念。
只有经过亲身动手实践,才能提高建筑设计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为: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学习方法和建立正确的设计思维体系。
②逐步学习了解设计原则及形态的设计方法,从二维平面向三维模型再到足尺空间的过渡;③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树立全面的建筑观,培养源于功能和材料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以及设计实现的执行力;体验与感知人与空间、环境、功能、行为、材料、结构、经济等方面的的关系,学会全面的把握知识体系和分析问题;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领导和沟通能力。
2.建造体验教学的实施建造体验教学的实施主要包括四个教学环节,分别为设计阶段、模型制作阶段、讨论阶段和建造阶段。
使学生了解和体验建筑的策划、空间与形态以及结构的设计、建造、使用和拆除的全过程。
第一,设计阶段,给定相关建造主题内容、搭建尺度、空间设计要求,表达对理想空间和实用空间的设计思想和理念。
学生6-8人自行分组,首先对模型搭建场地进行测量调研,考察其环境和空间特征,并利用文字、速写、照片的形式加以记录下来。
然后,按照建造设计要求并结合场地特点,每个人都形成自己初步的设计方案草图。
在这一过程中,积极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对设计方案草图进行不断反复推敲。
第二,模型制作阶段,由二维的图纸转化为立体模型,此阶段为小比例模型。
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会发现设计草图所要表达的内容并不都是可行性操作,有的即使可以实现,但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设计方案要继续改进和推敲。
这一阶段还要着重研究成果模型是否与实际建造材料的特性,以及选择的节点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相匹配。
鼓励学生做多种不同的成果模型和节点构件的尝试。
第三,讨论阶段,每组学生对每个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建造形态、节点构造以及材料特性等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与教图1建造体验课程学生作业1图2建造体验课程学生作业225艺术论坛师和同学间的讨论以及答辩环节来确定哪一组设计方案最终进行1:1实际模型搭建。
并进一步探讨以怎样的程序可以便捷、高效的建造,又可怎样拆卸从而将其还原为较小的单元或单个构件。
同时这一阶段讨论、答辩的环节也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建造阶段,学生按组进行实体空间模型的建造。
着重注意模型的结构连接,稳定性和牢固性,以及建造所产生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要认真体会建造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涉及建造材料、建造手段与所生成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材料的特性与加工可行性中寻找结合点,使设计思考体现建造逻辑。
建造阶段要培养学生建构的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真实的空间尺度、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综合考虑强调实验和动手操作,通过制作、分析、判断、调整来模拟实际建造过程中问题并加以解决。
3.评价反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根据各阶段任务来布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开放性的课程内容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课堂从传统形式上的单方面传授知识,转变成通过研究、探讨、分析和讨论的形式,使得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增多,教学模式的改变虽然加大了教师授课难度与灵活度,但也很好地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授课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整个实践体验学习过程中给予其充分发挥自我能力与个性的空间,主动性和参与性明显提高;学生空间逻辑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锻炼;拓宽了其知识层面,增强了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收获与经验经历了从最初的方案确立到最终的足尺度模型的建造,学生们建立了多个真实的“校园驿站”户外空间(图1-4),构造模型的建立使得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增强,设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增多,同学间合作更加默契,课程改革目标达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足尺度建造体验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尝试,所以学生对材料、尺度的感知把握、建造方式的整体控制还有所欠缺。
但通过这一完整的建造过程,学生能够从中总结经验,如在进行建造之前,要先对模型进行相对较精确计算模拟,以便于实施过程的顺利进行,避免模型尺度与环境尺度不符及材料的浪费,避免结构连接的不合理导致的建造不稳定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