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燃烧与灭火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33
课题7.1 燃烧和灭火(练)
【基础篇】
1、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D
【解析】A、用嘴吹不但没有隔绝蜡烛与空气的接触,反而增大了蜡烛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这不是蜡烛熄灭的原因;
B、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一般不会改变,所以不能降低蜡烛的着火点;
C、而嘴吹蜡烛未能移走蜡烛,所以这不是蜡烛熄灭的原因;
D、嘴吹蜡烛时空气流通快了,带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从而降低了蜡烛的温度。
2、下列有关灭火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水可以使燃烧的物质熄灭的原理是降温和隔绝氧气,但是,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可燃物的温度,
故选D
3、森林火灾时,灭火队员砍伐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
A、隔离空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促进烟尘的扩散
【答案】B
【解析】根据灭火原理,灭火队员砍伐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故选B。
4、下列图标与燃烧、爆炸无关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志,与燃烧爆炸有关;。
化学初三上人教新课标7
教材说明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
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
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周围的物质,物质构成的隐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关于往常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关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教学建议
1.引导探究法: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九年级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猎取新知识的需求,因此,能够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依照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看、讨论、分析进而深化对知识的明白得。
如此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将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形提早预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刻动手、摸索、讨论。
燃烧与灭火一、设计思想每当看到因火灾而造成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的新闻时,老是倍感心痛、可惜。
倘假设当事者知道有关燃烧和灭火、火灾现场逃生等科普知识,有时就可能幸免这些灾难,因此当我教授《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时倍感责任重大。
因此我的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火灾现场如何施救及科学逃生。
明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就能够够成心识的排除平安隐患;明白火灾现场如何施救、逃生,不仅能较好地保全自己,还能减少因火灾而引发的损失。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人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改良探讨活动、观看视频、调查研究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大体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式,从而实现本堂课的教学意义。
本节课要紧采纳⑴引导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即:创设情境——实验探讨——归纳总结——联系生活;⑵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PPT、视频等。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术一、熟悉燃烧发生的条件和明白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式。
二、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利用,火场自救的常识,增强平安用火的意识及火场逃生的一样方式。
进程与方式通度日动和探讨,体会对取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式,同时进一步培育学生的探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科学地熟悉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进展的作用,培育主动彼此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讨;平安用火意识的确立,火灾现场逃生的一样方式。
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应用。
疑点:着火点是不是能够降低。
四、器材预备药品:白磷、红磷、蜡烛(3支)仪器:烧杯(1000ml)、导管、洗耳球、漏斗、铜片、酒精灯、火柴、滤纸、剪子、开水等五、学情分析我校属城郊结合地域,学生素养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引导适当、二者兼顾。
本课题的内容难度不大,涉及的知识比较有效,学生较感爱好,只要铺垫到位、实验成功、启发适当,对知识的把握二者差距不大。
再说本教材在一、二单元已涉及了燃烧,故学生比较容易明白得。
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作业设计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吴金兰化学课程标准:认识燃烧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的措施。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燃烧的条件。
2.联系生活实际、实验探究和展示交流,能初步总结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3.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列举出火灾自救及防火防灾的常见措施,并简单谈一谈火与人类的关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前探查起点)1、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开始用火来改善生活,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能燃烧?比如一根小木条,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燃烧?2、你见过或经历过灭火吗?它是怎样把火熄灭的?3、生活中遇到紧急火灾,你能说出哪些救火和自救的措施呢?4、请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火与人类的关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课中建构概念)学习任务一(目标一: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燃烧的条件。
)活动一:实验探究一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活动二:小组讨论1、为什么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2、为什么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3、有什么样的办法让水中的白磷也燃烧?活动三:学以致用新闻快讯:双十一,白枪了!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从化学专业的角度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包裹着火?你认为在实际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学习任务二(目标三:联系生活实际、实验探究和展示交流,能初步总结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活动一:实验探究二分组实验:灭火的方法请小组组长和小组成员填写如下评价标准:化学实验活动表现的评价姓名:班级:学习内容:蜡烛灭火大比拼第小组活动二:学以致用一判断灭火方法和原理活动三:学以致用二判断灭火原理:1、电影片段《紫日》逃离大火。
2、时政“天津大爆炸”灭火。
学习任务三(目标三: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列举出火灾自救及防火防灾的常见措施,并简单谈一谈火与人类的关系。
)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火灾自救措施,及火与人类的关系;并观看视频,增加防火防灾的知识。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前预习知识点一燃烧及燃烧的条件1.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的反应叫燃烧。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2);(3)。
知识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2);(3)。
3.几种灭火器的适用范围:(1)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2)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3)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答案 1.氧气发光、放热剧烈氧化可燃物氧气(或空气)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2.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 水基型干粉二氧化碳重难点解析1. 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灭火时可以降低温度到物质的着火点以下,不能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燃烧的特点是发光、发热、剧烈。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灭火只需要破坏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
易错易混点剖析1.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有氧气参加,如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等等。
2.爆炸分为两种:物理性爆炸(如车胎的爆炸)和化学性爆炸(如CO不纯,遇明火后发生的爆炸),化学性爆炸也是燃烧的一种形式。
典例精讲【例1】(2011·南昌)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后才能对试管加热;(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氢氧化钾,该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7.1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2、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3、常识性了解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学习过程】[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一.燃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的______的氧化反应。
1.燃烧的条件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______温度。
学生阅读课本P124-12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问题]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7—1],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现象]:实验进行不久,________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_____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_______燃烧。
[讨论]: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铜片上的红磷与_____充分接触, 因为红磷的温度______达到它的着火点故不能燃烧。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_____了着火点,但不能与_____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水中白磷的温度_____了着火点,又与_____充分接触,故_____燃烧。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7.1 燃烧与灭火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了解燃烧的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
3.了解常见的灭火方法及其原理。
4.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器进行简单的灭火操作。
二、教学重点1.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燃烧的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燃烧的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
2.常见的灭火方法及其原理。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知识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4.2 学习新知识1.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燃烧的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2.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
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和补充说明。
3.教师讲解:根据学生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系统地讲解燃烧的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
4.3 拓展练习1.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发生火灾,你会如何扑灭火源?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灭火方法的原理,并进行解释。
4.4 灭火器的使用和操作1.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灭火器,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灭火器的使用和操作实践。
4.5 总结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燃烧的条件和常见的灭火方法。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引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对燃烧和灭火的认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应和理解情况进行灵活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