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喉痧
- 格式:ppt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6
第十五章烂喉痧目的要求l.了解烂喉痧的对症处理。
2.熟悉烂喉痧的诊断、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证候的顺逆。
3.掌握烂喉痧的定义、临床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基本内容△定义: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特点: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古人将其归于温毒的范畴。
△季节:多发生于冬春两季△文献:本病以咽喉溃烂、肌肤痧而定名为“烂喉痧”、“烂喉痧”;或因肌肤痧赤若涂而称为“痧”“丹痧”;或因其能相互传染、引起流行而归属疫病,故名“疫喉痧”、“疫喉”、“疫毒痧”、“疫痧”等;或因其系感受时行之气而发,又称为“时喉痧”等。
《金匮要略》描述“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与本病有相似之处。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载之“丹毒”,症状叙述类似本病。
《千金翼方》中列有“丹痧”的证治,亦与本病有关。
较为可靠的记载,始见于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卷五·疫门》中,记有数案“喉痛,丹疹,舌如,神躁暮昏”的病例,与本病酷似。
清代有关本病的专著较多,如金保三的《烂喉丹痧辑要》、陈耕道的《疫痧草》、夏春农的《疫喉浅论》等。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烂喉痧即西医学中的猩红热。
一.病因病机病因内因:正气不足(素体阴虚),或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外因:感受温热时毒。
感受温热时毒的途径有与患者直接接触和经空气传染两种。
陈耕道《疫痧草》说:“其人正气适亏,口鼻吸受其毒而发者为感染;家有疫痧人,吸受病人之毒而发者为传染。
所致虽殊,其毒则一也”。
病机初期温热时毒由口鼻侵入人体,邪郁卫表,同时肺胃受病,热毒之邪蕴伏于肺胃,内外充斥,是烂喉痧病机的关键所在。
肺合皮毛,胃主肌肉,咽喉为肺胃之门户。
热毒怫郁于肌表则表现为卫表见症;热毒窜扰血络则见肌肤丹痧;热毒上壅咽喉则咽喉红肿溃烂。
何廉臣说:“疫痧时气,吸从口鼻,并入肺经气分则烂喉,并入胃经血分则发痧”。
1.暑厥-暑热之邪闭塞清窍,出现神昏肢厥的病证2.疫喉痧-烂喉痧别名。
由温热时毒引起,具有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证候,多发于冬春二季,因其能互相传染,引起流行,所以名为疫喉痧。
3.中燥增液-为秋燥病的治疗大法之一。
秋燥中期,病多在中焦胃,此时胃阴为燥热之邪所伤,治宜滋养胃津,以胃主津液而居中焦,故曰“中燥增液”。
4.轻法频下-湿热积滞,胶粘滞着肠道,非一次重剂猛攻即能使病邪排尽,须轻剂连续攻下,因势利导,方如枳实导滞汤。
5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组合,湿热蕴积而上蒸,轻清的阳气被阻遏,以致孔窍壅塞,出现神识昏蒙、耳聋、鼻塞等症状。
6.上燥治气-为秋燥病初期的治疗大法。
秋燥初起必先犯肺,治宜轻宣肺燥,以肺主气而居上焦,治肺即是治气,故曰“上燥治气”。
7.透热转气:邪入营分治以清营泄热法,在清营药中加入轻清之品,使营分热邪透出气分而解。
8.逆传:心包、肺卫之邪热直接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证候,这种传变形式是与肺卫之邪顺传阳明的病机相比较而言。
9.心中憺憺:是形容心慌心跳,并伴有空虚之感。
多见于温热病后期,是肾阴亏虚,阴不恋阳,心阳浮动,虚风旋扰的表现10.伏邪温病: 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11.温疫: 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12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13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你呀,枉与我儿时伴青梅竹马,枉与我啊六年来秉烛夜话,为什么啊我的苦处全不啊知,我的心事全不解,老爹爹特到灵隐去烧香,时近黄昏未还家,爹爹祈天觅乘龙,素云我忐忑不安又喜又怕,喜的是苍天定能从人愿,怕的是命中的他不是心中的他。
见师妹满脸飞红霞,双眸传神情默默,她的话中有话,我无言对答,想锦文未弱冠父母双亡,蒙恩师惜孤儿教养膝下,师兄妹儿时伴青梅竹马,读诗经背春秋吟诗作画,岁月飞逝纸未捅破,她心中有我,我心中有她,书生我又何苦,这也怕那也怕。
师妹,菩萨显灵我君子迎娶你淑女待嫁,淑女待嫁。
锦织诗文文织锦,化作素心追白云,何劳文君情几多,青山不老情无尽。
太大的喜事啊,今日是喜鹊喳喳报喜讯,良缘天赐富降临灵隐寺为儿求得一婚姻,天从人愿显神灵,数载心结一旦解,觅得了乘龙快婿称我心。
姻缘本是前生定,三生石上早已刻名姓。
果然是灵隐菩萨觅得我,三生石上刻着锦文和素云,待等丹桂飘香时,我与他(你与我)青山不老情无尽。
婚姻大事非儿戏,不容你随心所欲作主张。
锦文是你亲教养,我有意半子立门墙,爹爹呀,有钱难买心中愿,女儿我宁死不嫁荣家郎,与师妹青梅竹马情相知,求恩师莫让鸳鸯遭棒打,什么棒打不棒打,女儿私情有大防,念他俩朝夕相处日月长,人非草木情难忘,你是老来糊涂见识短,这大恩大德怎能忘,婚姻大事父做主,我言出如山、一言九鼎,素云定配荣家郎。
那一年啊,家乡苏州灾荒年,挨饿受冻苦熬煎,穷家偏遭无情火,流落杭城泪洗面,素云你又染伤寒命一线,贫病交迫破庙前,荣老爷萍水相逢济解为难,请医送药又赠钱,寒士又蒙他提携开学馆诗礼传家门楣显,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报活命之恩大于天。
先生他天天骂我是呆大,说我越学越糊涂,他胡子雪白被也驼,眯着眼睛大呼噜,要我背养不叫无嘴过,叫八年狮子大,管它狮子大勿大,我还是骑着马儿,抓鸡捉狗赶牛摸蟹看猪猡。
林夫人知书达礼心灵巧,只可惜多病多灾多烦恼,吃药要比吃饭多,九天有病一天好,女儿是她心肝宝,日日夜夜把心操,近日里口吐鲜血发高烧,要毛脚女婿无论如何上门探病走一遭。
猩红热的流行病学(一)普通型潜伏期一般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起病急骤,发热,体温一般38℃~39℃,重者可达40℃以上,婴幼儿起病时可能产生惊厥或谵妄.患者全身不适,咽喉疼痛明显,会影响到食欲.咽喉及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分泌物.舌头红,乳头红肿如草莓,称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皮疹于24小时左右迅速出现,最初见于腋下,颈部与腹股沟,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皮疹为弥漫着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人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肤皱折处,如腋窝,肘,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色深红,其间有针尖大小之出血点,形成深红色“帕氏征”.口腔黏膜亦可见黏膜疹,充血或出血点.病程第1周末开始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首见于面部,次及躯干,然后到达肢体与手足掌.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足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脱屑程度与皮疹轻重有关,一般2~4周脱净,不留色素沉着.(二)其他类型1.轻型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症状,往往至出现典型的皮肤脱屑时,才取得回顾性的诊断.患者可有低热1~2天或不发热,皮疹隐约可见,出疹期很短,无杨梅舌.发病后1~3周皮肤脱屑或脱皮.2.中毒型起病急骤,体温可高至40.5℃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头痛,惊厥,呕吐,为常见症状.咽扁桃体炎症严重.有明显红斑疹.如合并脓毒症状,甚至发生休克,危险性很高.3.外科型链球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时,可有局部急性化脓性病变,皮疹从创口开始,再发展到其他部位皮肤.无咽炎和杨梅舌.指导意见: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邪侵肺卫主症发热骤起,咽部红肿疼痛,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点如锦纹,舌质红苔薄黄.次症头痛,或伴有呕吐,脉浮数.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阳性.辨证要点本证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卫,肺胃受邪,其气失和,故见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等症状;皮肤潮红,可见隐约细小红点,状如锦纹,为痧毒由里出表的反映.治疗原则辛凉宣透,清热利咽.方药运用解肌透痧汤加减:葛根,蝉蜕,浮萍,淡豆豉,荆芥,射干,桔梗,马勃,牛蒡子,甘草,连翘,竹茹,僵蚕.2.毒在气营主症壮热不解,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见疹后的1~2天,舌苔黄糙,舌质红刺,3~4天后舌苔呈剥脱,舌面光红,舌质紫红有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次症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理化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检查或培养可见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辨证要点本证为毒热窜人气营,气血受邪,血热熏蒸,因而形成毒在气营的病理变化.痧毒外达,其热必炽;毒火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痧毒犯营,痧火透达表现为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痧点;舌为心之苗,痧毒火热及心,心热上熏舌体,故见舌刺红肿似“梅”.治疗原则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方药运用凉营清气汤加减:生石膏,连翘,薄荷,甘草,生地,丹皮,赤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黄连,石斛,竹叶,玄参,白茅根,芦根.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方中去黄连,石膏,加淡豆豉,浮萍,用以表散,促使痧疹透达;若苔糙,便秘,咽喉腐烂气味秽臭者,方中去石斛,竹叶,加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病程中若见高热,头痛,呕吐,神昏,抽搐,舌苔黄糙,舌质红绛,脉数等症,为痧毒内陷心肝之变证,治宜镇惊熄风,药用紫雪丹,或安宫?仆?3. 疹后伤阴主症丹痧布齐后1~2天,开始皮肤脱屑,伴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次症咽喉糜烂疼痛减轻,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理化检查血象一般正常,多价红疹毒素试验阴性.辨证要点本证为痧毒疫火外达肌肤,阴伤液枯,从而致肌肤失润而枯,随之脱落;肺胃阴伤,故见低热,舌红少津,唇口干燥,食欲不振等症.治疗原则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方药运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玄参,桔梗,甘草,芦根.若低热不解者,加地骨皮,银柴胡;食欲不振者,加佛手,麦芽;大便干结者,加知母,火麻仁.若见发热,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苔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或结代等症,为毒热伤及心气,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滋阴宁心,药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斛,五味子,柏仁,桂枝.(二)其他疗法1.单验方(1)黄芩:为清热解毒之品,对丹痧的防,治均有疗效.每日10—15g,水煎,分3次服,连用3天.(2)板蓝根,大青叶各15g,甘草5g,水煎服.2.外治法(1)锡类散:取药少许吹喉中,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2)珠黄散:吹于患处,用于咽喉红肿,溃烂时.3.针刺疗法取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二,西医治疗(一)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4万~8万U/(kg.d),分2次注射.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为彻底消除病原菌,减少并发症,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二)一般护理急性期患儿应卧床休息,较大儿童用温淡盐水含漱.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皮肤保持清洁,可予炉甘石洗剂以减少瘙痒.预后护理: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为发热,咽痛,杨梅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为特征.儿童猩红热容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肾炎,风湿热.故应引起特别的重视.1.化脓性并发症由于细菌直接侵袭咽喉附近的组织,常易引起这些组织发炎.如化脓性淋巴结炎,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有压痛;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耳道有脓性渗出.2.中毒性心肌炎在猩红热的早期,病菌产生的大量毒素常?崆址傅叫脑?引起心肌炎等.病人可出现高热,寒颤,面色难看等毒血症状.3. 溶血性链球菌侵入机体后常使人体免疫系统发生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临床可出现下列并发症,1)急性肾小球肾炎绝大部分为链球菌感染后肾炎,临床以血尿,少尿,浮肿和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风湿热与溶血性链球菌关系密切.临床表现为发热,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以心内膜受累为主,皮下小结,环形红斑,舞蹈病.小儿猩红热是常见病,多发病,父母应严密观察,注意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猩红热的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温病名词解释1、温疫类温病:是指由疗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主要包括湿热疫和暑燥疫。
这类温病多发病急剧,病情险恶,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甚至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
2、大头瘟: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y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红肿热痛等表现。
3、辛凉平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之方剂,适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
因银翘散中荆芥、豆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之为辛凉平剂。
4. 邪陷心包:指温邪内陷,阻闭心包,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理变化。
症见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
邪陷心包的途径,一是肺病逆传,心包受邪:二是由表入里,渐传心包;三是邪热直中,径入心包。
2、透热转气:温病邪入营分治宜清营泄热,即于清解营分热邪药物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冀使营分热邪透转气分而解。
(1.5分)如清营汤中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透热外出即是透热转气的很好体现(1.5分)。
3、内闭外脱:邪热闭遏于内,正气外脱,出现气夺阴耗的病理表现。
(1.5分)多见于邪热内闭心包,阳从上脱,汗出气夺,阴从下脱而液亡。
(1.5分)48.透热转气:治疗营血证的一种佐治法(1分)。
即在清营泄热的基础上,加入轻清灵动之品,如双花,连翘,竹叶等(1分),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1分)。
49.上受:指邪气从口鼻(2分)而入人体的途径(1分)。
50.阳湿:指的是病理演变,非单纯湿分阴阳(1分)。
薛生白把湿已化热,以恶寒伴有发热、身重关节疼痛,(1分)且发热不为汗解的热象已显的证候称为阳湿49.气营两燔:热邪入气不解(1分),又进入营分,致气营皆热的病理(1分),以高热,烦躁,口渴,斑疹隐隐等为主要表现(1分)。
48.热解旁流:阳明腑实病变过程中,由于燥屎结于肠道,致肠中水液自燥屎旁流下(2分),病人排出稀水,但多臭秽(1分)。
49.暑秽:感受暑湿秽浊之气(1分)所导致的猝然烦躁、闷乱的证(2分)。
温病学复习要点温病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发的⼀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般⽆⾥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2.伏邪温病:⼜称伏⽓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伏藏,逾时⽽发的温病。
阴精不⾜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派⾥热证候,若⽆外感引发,⼀般⽆表证。
以⾼热、烦燥、⼝渴、尿⾚、⾆红等⾥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分消⾛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开苦泄之品宣展⽓机,清化三焦⽓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法,适⽤于邪留三焦,⽓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4.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体正⽓虚弱,尤期在⼩⼉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包⽽猝然神昏肢厥。
5.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肝经⽽突发痉厥。
6.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损伤肺络,⽽骤然咯⾎、衄⾎、咳嗽⽓促。
7.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热、⼼烦、⼝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分证,或为⾼热、烦躁、⼝⼲不甚渴饮、⾆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8.⼤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于冬春两季。
9.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多发⽣于冬春两季。
10.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疠⽓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数等表现。
11.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第九章温毒类温病-烂喉痧一、填空题1.烂喉痧的致病主因是,其感受途径有两种。
2.丁甘仁提出“烂喉痧以为第一要义”。
3.何廉臣说:“疫痧时气,吸从口鼻,并入气分则烂喉,并入血分则发痧”。
二、选择题(一)A型4.烂喉痧的病名记载见于()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E、清代5.烂喉痧的致病因素是()A、风热时毒B、温热时毒C、风热病邪D、温热病邪E、疠气6.西医学中哪种疾病与烂喉痧相类似()A、猩红热B、流行性腮腺炎C、白喉D、急性扁桃腺炎E、百日咳7.烂喉痧的治疗原则以下列何法为重()A、疏风透表B、凉营透疹C、凉血活血D、清泄热毒E、养阴攻下8.患者,6岁,初起憎寒发热,继而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溃烂,肌肤丹痧隐隐,舌红绛起刺。
其诊断为()A、暑温B、大头瘟C、风温D、春温E、烂喉痧(二)B型A、叶天士B、陈耕道C、夏春农D、何廉臣E、丁甘仁9.认为:“疫毒直干肺脏,而咽烂气秽,盛者直陷心包,而神昏不救”者是()10.认为“疫喉痧治法全重乎清也,而始终法程不离乎清透、清化、清凉攻下、清热育阴之旨也”者是()A、《重订伤寒论》B、《疫喉浅论》C、《喉痧丹痧辑要》D、《疫痧草》E、《喉痧证治概要》11.夏春农所著()12.陈耕道所著()(三)X型13.烂喉痧的病变脏腑主要是在()A、心B、肝C、胃D、肺E、肾14.烂喉痧在历代的医学文献中有多种名称,常见的有()A、丹痧B、疫喉痧C、虾蟆瘟D、丹毒E、疫喉三、改错题15.烂喉痧是风热病邪为患,局部以咽喉肿痛糜烂,头面焮赤肿痛为特征。
16.烂喉痧的典型舌象为舌红绛少苔。
四、简答题17.烂喉痧的诊断要点是什么?18.烂喉痧病机的关键是什么?五、问答题19.怎样判断烂喉痧的顺逆?答案一、填空题1.温热时毒与病人直接接触和经空气传染2.畅汗3.肺经胃经二、选择题(一)A型4.E。
答案分析:烂喉痧的病名始于清代。
清代以前,未见烂喉痧病名的记载。
5.B。
答案分析:烂喉痧和大头瘟均属于温毒类温病,其中风热时毒是大头瘟的病因,温热时毒则是烂喉痧的致病主因。
温病名词解释(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名词术语解释天津中医学院中医系温病教研室2005年1月1、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4、温毒:温毒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
5、热象:热象是指性质属热的征象,证见发热、心烦、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一组证候群。
6、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疠气等。
7、风热病邪:风热病邪是在春季温暖多风,冬季应寒反暖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其引起的温病,在春季称风温,冬季称冬温。
8、暑热病邪:暑热病邪是由夏季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温邪,可引起暑温病。
9、湿热病邪:湿热病邪多形成于长夏暑气犹盛,湿气偏重的气候条件下,可引起湿温病。
四季均有,以长夏为多。
10、燥热病邪:燥热病邪是在早秋“秋阳以曝”的温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可引起秋燥病。
11、温毒病邪:温毒病邪是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12、疠气(戾气):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13、新感温病: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
14、伏气温病: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的温病。
15、天受: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16、传染: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17、卫分证: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18、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中医儿科学一、名词解释1.哮喘: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反复发作的哮鸣音气喘性肺系疾病。
(82)2.猩红热(烂喉痧,丹痧):猩红热是感受猩红热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达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
(195)3.五软:五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
(179)4.鹅口疮:鹅口疮是以口腔黏膜、舌上散在或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呈白屑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又因其屑色白如雪片,名雪口。
(92)5.积滞(食积):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
(118)6.风疹(风痧):风疹是由感受风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轻度发热,咳嗽,全身皮肤出现淡红色细小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为特征。
(192)7.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生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16)8.厌食:厌食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证。
(114)9.口疮:口疮是小儿较为常见,以口腔黏膜、舌体及齿龈等出出现大小不等淡黄色或灰白色溃疡,局部灼热疼痛,或伴发热、流涎为特征的口腔疾病。
(94)10.夏季热:夏季热又称暑热症,是婴幼儿在暑天发生的特有的季节性疾病。
(228)11.水痘:水痘是由水痘时邪引起的一种以皮肤出疹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皮肤黏膜分批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且同时存在为主要特征。
(198)12.“疳”:“疳”之含义,自古有两种解释:其一曰:“疳者甘也”,言其病因,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其二曰“疳者干也”,言其病机、主症,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
(121)13.母乳喂养:以母乳为主要食物,喂哺出生后6个月内婴儿的喂养方式,称为母乳喂养。
(46)14.奶麻:幼儿急疹是外感幼儿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无痕迹遗留为特征。
1.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1.答案:感受温邪正气盛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化燥伤阴、、。
2.答案:先犯上焦肺卫变化迅速,易传心包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于耗气伤津、。
3.答案:先入阳明气分易于兼夹湿邪4.新感温病包括风温、、、秋燥、;伏气温病包括、。
4.答案:暑温湿温温毒春温伏暑5.温邪具有、、、等特点。
5.答案: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6.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6.答案: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7.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更主要的是在于。
.答案: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8.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8.答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9.寒邪可以作为和导致温病发病。
9. 答案:诱因兼夹之邪10.10.温病的感邪途径为和。
11.答案:口鼻皮毛1.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
1.答案:叶天士吴鞠通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但发热,不恶寒,,。
2.答案:口渴苔黄3.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及出血。
3.答案:舌质深绛斑疹4.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
4.答案:与恶寒并见口微渴5.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
5.答案:舌质红绛斑疹隐隐6.温邪侵犯人体发病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和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6.答案: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7.邪入中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足阳明胃,,等。
7.答案: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8.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是类型、、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从而确立治疗大法。
8.答案:归纳证候认识病情传变9.邪在上焦包括与的病变。
9.答案: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10.邪入下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和。
10.答案:足厥阴肝足少阴肾11.从三焦辨证角度看卫气营血辨证,中焦病变无证而有气分证和病证。
11.答案:卫分营血1.温病昏愦不语多因所致;温病神志如狂多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