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 格式:ppt
- 大小:5.68 MB
- 文档页数:22
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临床表现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临床上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为单眼发病,双眼发病较少,仅占2.2%~14%。
本病的病因复杂,老年患者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密切关系;青年患者多系静脉本身的炎症引起。
在临床上,视网膜静脉阻塞有不同的类型。
根据阻塞部位可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半侧视网膜静脉阻塞和分支视网膜静脉阻塞;并根据其阻塞程度、眼底改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及预后的不同,又分为缺血型(出血型)和非缺血型(郁滞型)。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临床比较常见,发生率仅次于分支静脉阻塞。
其静脉阻塞点位于中央静脉主干,病变波及整个眼底。
临床分为两型:①缺血型:视力损害严重,常在0.1以下。
眼底可见视盘充血水肿,边界模糊或被出血掩盖。
视网膜静脉高度纡曲扩张,甚至呈腊肠状,或节段状。
视网膜呈弥漫性水肿,整个眼底布满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呈火焰状或点片状,掺杂灰白色棉絮状斑。
黄斑区水肿明显者可呈丘状隆起,中心凹形成囊样改变。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见视网膜静脉充盈迟缓,纡曲扩张,毛细血管广泛渗漏,黄斑中心可有囊样荧光贮留。
数月或1年后,视网膜水肿消退,出血大部分吸收,静脉管径变细、管壁呈白鞘或白线状,视网膜可出现新生血管。
此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见大面积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无灌注区后缘以及视盘可以出现新生血管。
当新生血管长入虹膜和前房角时,则可造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②非缺血型:视力减退较轻,多在0.1以上。
视网膜出血和水肿都较轻。
很少出现棉絮状斑,静脉扩张程度较轻。
数周后,水肿、出血逐渐吸收,预后一般良好。
但亦有少数患者由于黄斑囊样水肿继发黄斑囊样变性而造成视力障碍。
个别的非缺血型病例也可转变为缺血型。
视网膜半侧静脉阻塞临床发生甚少。
阻塞点位于视盘筛板处,造成视网膜上支或下支静脉阻塞。
视网膜受累范围常为1/2,偶见1/3或2/3者。
沿受累静脉有出血和渗出,黄斑常受波及,晚期也可发生新生血管以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诊疗规范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 CRVO)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疾病。
阻塞部分多位于视盘筛板区或筛板后区的视网膜中央静脉的主干。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较中央动脉阻塞多见,其比率约为7: 1, 男性多于女性,常单眼发病,是老年人视力减退的常见病因。
一、病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较复杂,系多因素致病,与以下因素有关:1.血管壁的改变由于动脉硬化使筛板处中央静脉受压,血流阻滞;或因静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凝固性增加,致血栓易于形成。
2.视网膜血管炎症3.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因眼压增高或灌注不良,致静脉回流受阻,血流淤滞,促进血栓形成。
4.血液粘度高如巨球蛋白血症或多发性骨髓瘤二、诊断1.视力突然减退,眼前出现暗点或部分视野缺损。
病变累及黄斑时,则中心视力明显下降。
2.眼底检查①视盘水肿,边缘欠清,表面有浅层或深层出血斑。
②视网膜水肿,以视盘为中心沿阻塞静脉分布区呈放射状或火焰状广泛出血斑。
③视网膜静脉迂曲怒张,时隐时现走行于视网膜内,呈腊肠状。
动脉狭细。
④视网膜偶见棉絮状斑。
⑤黄斑正常或有囊样水肿。
⑥出血者则可形成视网膜前舟状出血斑,更重者则穿破内界膜成为玻璃体积血。
⑦晚期纤维增生可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⑧可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以上检查,前五项病变程度较轻者多为轻型(即非缺血型),视力可部分恢复。
若前五项病变程度重,则多为重型(即缺血型),视力严重障碍,且常伴有后三项改变。
少数轻型可恶化转变为重型。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是区分非缺血型和缺血型(视网膜无灌注区大于5—7PD)的重要依据。
3.视网膜电流图检查b波降低,重者明显下降,如熄灭,则示预后不良。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血管迟缓充盈,视盘及静脉有荧光渗漏,血管迂曲扩张,静脉管壁着染,微血管瘤呈点状弱荧光,出血区大片荧光遮蔽,黄斑为花瓣状或蜂窝状渗漏。
晚期,周边视网膜有大片无灌注区,视盘面有侧支血管或扩张的毛细血管,后者可见荧光渗漏。
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出血,治疗方法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眼部疾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不适。
治疗方法需要针对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进行选择,同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治疗方法1. 调整体位: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出血多数是老年人患病,患者在长时间的坐位或站立时可能会诱发病情加重。
因此,需要患者调整体位,避免长时间的坐位或站立,并进行适当的活动。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左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出血的常规方法。
针对病因不同,药物治疗也会有所区别。
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输液治疗,使用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加压药物,以及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等。
3. 注射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出血的治疗中,注射是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透过眼底部位,注入药物,通过药物的作用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注射治疗药物包括三嘌呤核苷类药物、噻唑啉类药物等。
4.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视网膜适当的位置进行激光照射,可以消除不适症状,缓解病情。
激光治疗可以采用凝固焦点、细锥柱形等多种方式。
5.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在药物治疗、注射治疗、激光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采用的最后一种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可以是直接切割视网膜中央静脉,同时利用其他帮助修复和支持的干细胞来重建视网膜。
二、注意事项1. 定期追踪: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追踪。
通过追踪病情,可以及时的发现病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的恶化。
2. 患者饮食: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饮食,尤其是高脂、高糖、高盐、高胆固醇、高咖啡因含量的食品,应少吃或不吃,以避免对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3. 生活调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紧张和过度疲劳;适当进行中、低强度的体育锻炼等,保持身体健康。
4. 病情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病情监测。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比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更常见。
虽然视觉功能损伤没有动脉阻塞那么严重,但它也相当严重。
有些病例可能会因继发性新血管青光眼而完全失明。
这种疾病的病因与老年人和中年人有很大的不同。
前者大多继发于视网膜动脉硬化,后者主要是静脉本身的炎症。
视网膜动脉硬化常见于慢性进行性高血压或动脉硬化;静脉炎症可由静脉周围炎症、葡萄膜炎症引起Behcet综合征、结节病、Coats由疾病、脓毒性栓子等引起,但临床上找不到明确的原因,也不少见。
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大多数作者认为,它是由动脉供血不足、静脉壁损伤、血泪变化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的。
静脉壁损伤可能是主要的。
1.动脉供血不足:Hhayreh动脉实验后指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发生是基于动脉供血不足。
在实验室中,如果只阻断静脉,就不足以引起临床上的典型变化,只有在动脉供血也出现障碍后才能形成。
Hayreh这一理论也得到了一些临床工作者的支持,但到目前为止,动脉供血不足导致静脉阻塞的直接证据仍然不足。
例如,这种疾病不能显示任何动脉阻塞。
视网膜血液循环处于相对封闭的血管循环路径,静脉阻塞时动脉血流减少,可能只是静脉血回流阻塞的反映,而不是静脉阻塞的原因。
2、静脉壁损伤:有两个原因,一是受到其邻接处的动脉硬化的波及;二是静脉本身的炎症。
二产均可导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硬化还能使内膜及内膜下细胞增生,炎症则可使内膜肿胀。
细胞增生及内膜肿胀更加重了管腔狭窄程度,除严重者因内膜与内膜接触直接发生闭锁外,亦可因内膜面变得粗糙,电荷改变,诱使血小板沉着、凝聚而形成血栓,导致静脉管腔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
众所周知,视网膜中央静脉总干阻塞发生在静脉穿越筛板上,分支阻塞发生在移动和静脉交叉处。
因此,动静脉可能被一层共同的结缔组织鞘包围,一旦静脉腔狭窄,就不容易伸展。
3、血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大多数患者有血液成分变化、血液粘度变化和血小板凝聚力增加,使血液更难通过静脉管径狭窄和血栓形成。
视网膜静脉阻塞概述: (1)流行病学: (1)病因: (1)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2)并发症: (6)诊断: (8)治疗: (9)概述: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是比较常见的眼底血管病。
分支静脉阻塞于1877年首先由Leber描述,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则于1878年由von Michele 命名本病特点是静脉扩张迂曲,沿静脉分布区域的视网膜有出血、水肿和渗出。
随着电镜、激光和眼底照相等技术的发展,对本病的病因分类、并发症预后和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虽然目前治疗效果尚不理想。
流行病学:本病比视网膜动脉阻塞多见。
大部分病例发生在中年以上,国外报告的年龄比我国患者大。
分支静脉阻塞比总干阻塞者的年龄更大。
国外有人报道681例,平均64.8岁,总干和分支阻塞年龄无差别。
我国患者发病年龄较小,有人统计913例(944只眼),年龄15~89岁,平均(52.8±11.9)岁;患者的性别差异不大,在913例中男性443例占48.5%、女性470例占51.5%;眼别常为单眼发病,左右眼无差别;双眼发病者较少占3%~6.8%且常先后发病,很少同时受累。
病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病因比较复杂,为多因素致病。
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高黏度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有密切关系外伤、口服避孕药或过度疲劳等均可为发病的诱因总之,视网膜静脉阻塞常为多因素致病,既有血管异常也有血液成分的改变或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因素。
发病机制:1.血管壁的改变视网膜动脉硬化在视网膜静脉阻塞发病中占重要地位,有80%~95%的病人同时有动脉硬化。
最常发生阻塞的部位在筛板区和动静脉交叉处。
在这2个部位,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靠得很近,相邻血管壁共有一外膜,被同一结缔组织膜包裹。
动脉硬化时,受硬化外膜的限制,静脉受压管腔变窄且管壁内皮细胞受刺激增生,管腔变得更窄血流变慢,甚至停滞导致血小板、红细胞和纤维蛋白原沉积而形成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