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ppt.Convertor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23
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结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判断,是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和现实状况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必然要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曾经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冲突和危机的总根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两种形式不断发展:在阶级关系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得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总是极力加深对工人的剥削,同时不断革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两极分化,使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从而加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中共应城市委党校何喜元2012、8、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列主义中国化”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背景和发展过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背景和发展过程(一)时代背景1、两大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
2、两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主要成果。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历史起点(2)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形成系统理论。
一些正确思想,有的也隐含着错误的倾向;一些错误思想,也不乏包含着合理的成分。
(3)两个局限。
◆始终没有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处的阶段;◆始终贯穿着革命思维和斗争思维。
◆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需要上升到理论。
◆特色理论是对实践迫切需要作出回答,必然产生的理论。
(二)发展过程1、提出阶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特色理论最重要组成部分。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约19年。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展开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特色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约13年。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形成阶段——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阶段。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使特色理论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约5年。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三者有机联系是一个整体,少了谁都不行。
邓小平理论开山之作、本源理论第一个伟大的觉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承上启下第二个伟大的觉醒科学发展观重要创新成果第三个伟大的觉醒4、相互关系。
第一讲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ppt.Convertor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当代中国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并经过第三代、新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与发展特色理论的提出阶段(1978年至1982年)形成理论轮廓阶段(1982年至1987年)形成理论体系阶段(1988年至1992年)概括为邓小平理论(1992年至1997年)“三个代表”重要思形成时期,科学发展观形成时期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1.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社会主义对外战略理论;“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等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着眼于回答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做出的重大战略思考。
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总结中国发展的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基本路线;构建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当代中国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并经过第三代、新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与发展特色理论的提出阶段(1978年至1982年)形成理论轮廓阶段(1982年至1987年)形成理论体系阶段(1988年至1992年)概括为邓小平理论(1992年至1997年)“三个代表”重要思形成时期,科学发展观形成时期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1.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社会主义对外战略理论;“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等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着眼于回答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做出的重大战略思考。
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总结中国发展的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基本路线;构建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四、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与中国发展所处时代、国情、历史相结合的产物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将包含今后的创新理论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倡导的是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关于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对所谓“中国模式”的回应)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2.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3.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结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4.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根本目标;5.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不走历史上大国崛起时对外扩张的侵略之路;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立(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长期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得出的科学结论首先从理论层次上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创立,这是清楚的。
其次从现实层次上讲,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过去一段时间并没有搞清楚。
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主要考虑使用了两种方法第一是排除法。
通过对中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反思,他讲了许多“不是社会主义”。
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等等第二是创新法。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不拘泥于本本,大胆创新的结果。
邓小平指出: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孕育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没有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但已经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说明已经在反思社会主义本质了第二阶段,形成阶段(80年代初期到末期)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0年5月会见杜尔时讲)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搞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8月会见尼雷尔时讲)有些人满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
……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1987年2月会见邦戈时)第三阶段,成熟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概念。
1990年12月邓小平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南巡讲话时最终提出了准确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
(从生产力的角度)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确保社会主义主义的方向,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新概括的特点(一)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中,视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点,这是新概括的第一个特点。
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反映了时代精神;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二)把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明确地引入社会主义范畴,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新概括的第二个特点。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中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是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基本内容的辩证统一是新概括的第三个特点。
1、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党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2、本质论说明了社会主义是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
3、本质论表明社会主义是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统一。
(四)本质论的第四个特点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新概括连续使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五个动词,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第一,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第二,从直接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了绿灯。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又一次新突破。
第三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及其历史经验教训1、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观点;2、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并提出过“完全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概念;3、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观点,其理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4、赫鲁晓夫及其以后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观点;5、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观点,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经验教训:1、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2、被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所陶醉;3、没有搞清楚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4、思想上的小资产阶级急躁冒进思想的深刻影响,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缺乏认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过程——1979年叶剑英的讲话;——1980年邓小平的讲话;——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1982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1987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正式提出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依据及理论意义(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不成熟阶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一切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而是特指我国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
理解初级阶段的含义,必须划清三个界限1、要划清与资本主义的界限;2、要划清与过渡时期的界限;3、要划清与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界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1、发展起点水平低;2、商品经济不发达;3、生产力不发达。
(三)理论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2、中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依据;3、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4、回答了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近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矛盾及任务(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1、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是由文盲半文盲占人口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是通过改革与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