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化学 二氧化碳教案 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设计课标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二--(一)我们周围的空气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5.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实验探究: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课标解读:本节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内容。
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含量虽少,但在自然界中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它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重要物质之一,碳循环体现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用途的学习认识到只有合理利用二氧化碳并控制好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接受,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而且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学生已经有一些了解,因此学生对二氧化碳比较熟悉。
第四单元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氧气性质的探究以及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这对二氧化碳的学习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本节的内容,对学生而言,难点是不能系统地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性质与自然界中碳循环之间的关系。
学习内容分析:(核心内容、学习价值、重点、难点)学习价值:本节内容的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认识一种常见的化合物——二氧化碳,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认识二氧化碳属性的基础上,反观二氧化碳作为自然界中的物质之一,它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它对大自然又有怎样的贡献和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合理利用二氧化碳并控制好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发展化学的社会观、价值观。
核心内容:自然界中碳循环原理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节重点:一是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碳循环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变化之间的关系;二是二氧化碳的用途。
第六单元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2)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3)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4)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5)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图片信息,引导学生从化学走向社会(2)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2)认识到保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环境的影响(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规律的原因探讨(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课前准备】多媒体、验证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的仪器及药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化石燃料作为一种优质能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以说,没有化石燃料,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近一百多年来,人类对化石燃料持续进行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使其储量急剧减少,同时导致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续升高。
如此一来,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的循环还能够保持平衡吗?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升高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二、新课学习一、二氧化碳的循环视频:碳循环科学家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设置了高精度的气体分析仪器,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了连续测量。
下图描述的是1958—2011年间的测量结果。
活动天地:1. 认真观察上页图中曲线的形状和走势,想一想:(1)图中红色曲线反映出的同一年度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如何变化的?是不是每一年都在重复同样的变化规律?原因是什么?(2)在不同年度,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呈现了怎样的趋势?观察下图,分析二氧化碳产生和消耗的途径,找出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升高的可能原因(图中数字表示通过不同途径产生或消耗碳量的相对值)。
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烧的燃烧、森林砍伐等。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课标陈述:1.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3.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4.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认识和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二、课标分析:二氧化碳是一种学生熟悉的重要化学物质。
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学生通过认识二氧化碳形成认识物质、应用物质的一般思路,并能通过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找到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和维持平衡的方法,并养成低碳生活的理念。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要求学生能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是依靠化学反应完成的,人类可以通过控制和利用化学反应来维持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形成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意识,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经验,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很多性质,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和氧循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低碳生活。
本节的学习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系统的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应用,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认识物质和合理利用物质和资源的意识。
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能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并能结合实例说明与性质有关的用途,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通过分析图片和交流,能找出二氧化碳的循环途径和大气中含量的变化,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规律和重要作用,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对气候产生的影响,形成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意识。
意识到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通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的实验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4.通过分析交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和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图片,提高分析图表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方案设计:。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CO2的循环;2、认识大规模的开采与使用化石燃料对CO2含量变化的影响;3、了解CO2含量变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目标】4、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的兴趣;5、培养学生分析、加工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6、确立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教学和活动过程:引言:化石燃料作为一种优质能源,在人类文明的开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化石燃料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
然而近百年来,人类对化石燃料进展的大规模的开采和使用,一方面导致了其储量的急剧减少,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
CO2是一种怎样的气体?其含量的增加会对大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板书: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讲述:CO2这种气体对于大家并不陌生,空气中含有CO2,人和动物呼吸呼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大自然中的CO2本来是一种符合生态平衡的循环。
板书:一、二氧化碳的循环问题: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CO2含量增加,会对原来平衡的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呢?【说明: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积极分析、思考。
】讲述:科学家在美国夏威夷的莫那罗亚山顶设置了高精度的气体分析器,对大气中CO2的含量进展了连续测量,为研究CO2含量的变化提供了珍贵的数据。
请同学们看书136页的图,图中描述的是1958-1994年期间的测量结果。
质疑: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曲线的形状和走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提示:〔1〕同一年中,大气中CO2的含量是怎样变化的?是不是每年都在重复这样的变化规律?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不同的年度,CO2的含量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图表中提供的信息,进展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图像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二氧化碳的结构、性质和制取方法;2.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操作;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二氧化碳的结构和性质;2.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及其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1.分析实验结果,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及其制取方法;2.运用实验方法,制取二氧化碳。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蜡烛、矿泉水瓶、胶管、导管、水槽;实验药品:胆红素溶液。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提问:“你们知道大气中含有哪些气体?”二、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二氧化碳的概念、结构和性质。
2.解释二氧化碳能扑灭火焰的原因。
3.简要介绍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三、实验操作(25分钟)1.实验1:消耗氧气制取二氧化碳a.实验步骤:(1)在实验台上放置一个矿泉水瓶,将胶管连接到矿泉水瓶的口。
(2)将矿泉水瓶中的空气抽出,使其内部真空。
(3)点燃一个蜡烛,将蜡烛接近矿泉水瓶的口,并将蜡烛慢慢放入矿泉水瓶中。
(4)观察:蜡烛熄灭后,矿泉水瓶内产生一种气体干燥气体。
b.实验结果:蜡烛熄灭后,矿泉水瓶内产生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干燥气体。
c.实验分析和解释:当矿泉水瓶中燃烧的蜡烛消耗了氧气时,剩余的空气中主要是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熄灭后,矿泉水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实验2:骨刺溶液制取二氧化碳a.实验步骤:(1)在一个试管中放入一小片骨刺。
(2)加入胆红素溶液,将试管放在水槽中进行放置。
(3)观察:试管中逐渐产生气泡,并通过导管封闭地导出。
b.实验结果: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充满了试管,并通过导管封闭地导出。
c.实验分析和解释:骨刺中的碳酸钙和胆红素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气泡产生则是由于该气体在试管中的脱溶。
四、实验现象解释(20分钟)1.分析两个实验的结果,总结二氧化碳的特点和制取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用途和重要性。
五、实验结果展示(15分钟)1.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材分析:二氧化碳是这部分知识,是除了空气、氧气和水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又一种化学物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选取生活中一些学生熟悉的素材,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物质及其变化,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
并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重要性,养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
本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最后通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发现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了解化学学习方法的科学性。
(3)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通过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对气候的不良影响,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二氧化碳对人类社会既有贡献又有危害的两面性,树立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原理的探究(2)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总结、联系实际。
2、教学手段:实验活动与探究、问题与讨论、多媒体投影交流教具准备:1、多媒体辅助教学;2、制取二氧化碳简易装置,烧杯、紫色石蕊试液、酒精灯、空矿泉水瓶、纸杯、蜡烛、阶梯、平衡木等教学过程:。
课题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备课人:单位: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中学一、课标分析本课题在课标中要求如下教学基本要求: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通过二氧化碳用途和性质的学习,感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鲁教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八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的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
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内容顺序安排为,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以及不能燃烧和不支持燃烧。
其中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的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材内容主要呈现了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两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一氧化碳、碳酸、碳酸钙等物质及其衍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同时,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学生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中学化学继氧气之后的又一种重要气体。
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科学课、生物课和前几单元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从一开始学习化学就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等,但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认识不够。
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
例如,当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中,石蕊溶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检测方法及制备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具有较强的酸性和火灭性。
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几种方法检测和制备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二氧化碳生成装置(小瓶、漏斗、小漏斗、氢氧化钙、醋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钙水、碳酸氢铵、火焰
实验步骤:
1. 在实验台上放置二氧化碳生成装置,将小瓶内装入适量的氢氧化钙和醋酸;
2. 通过小漏斗通入碳酸氢铵加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通过漏斗导入到小瓶中;
3. 在小瓶中滴加酚酞指示剂,观察变化;
4. 用钙水吸收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5. 用火焰检测二氧化碳。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化学试剂;
2. 实验后应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环境整洁;
3. 实验中有任何意外情况发生时,应及时向老师求助。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检测方法及制备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也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守则意识。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鲁教版(通用5篇)第一篇: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鲁教版教学内容: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课堂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及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归纳等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及人身安全教育。
注:①②④达纲目标,人人要掌握。
③对于中等学生是培养能力;对于高层次学生是提高能力。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实验﹑设疑﹑引导﹑分层启发式教学教学设备:微机﹑投影仪实验改进及其补充:增加二氧化碳与固体石蕊的反应增加学生分组实验: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增加课外活动实验: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分层教学。
学生分为三类:A—高层次,B—中等层次,C—低层次。
问题的设置也是分层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容易观察的实验现象等由C类生回答;分析﹑推断﹑归纳由AB类生回答;重难点由A类生突破。
[看录像]泽地魔鬼吃狗之谜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泽地: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
当时那里的人们都传说这泽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
世间上是否真有魔鬼呢?[引言]这里的魔鬼就是二氧化碳。
通过这节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我们就可解开“泽地魔鬼吃狗之谜”。
[设问]二氧化碳有魔鬼之称,在空气中的含量只占0.03%。
那么我们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去掉行不行?[投影]课本图7-9引导学生回忆自然课和生物课有关知识[学生讨论][讲述]根据已学知识,我们可以肯定回答不行。
因为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板书]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讲述]要求同学们观察瓶中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
[板书]1.无色、无味、气体[展示]一瓶汽水,并打开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学生讨论]出来的气体是什么?[点拨]打开瓶盖,压力减小,二氧化碳气体冒了出来[设疑]上述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难溶于水?[板书]2.二氧化碳易溶于水(1:1)[设疑]在加压降温下,二氧化碳还是无色气体吗?[电脑演示]当然不会。
一、学习目标(1) 运用对照实验||,通过探究CO2在H2O中的变化||,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增强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性质决定用途”等化学思想观念||。
(2) 运用对比法||,通过回忆O2的实验室制法||,初步学会CO2的实验室制法||,形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发展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制法||,发展科学的物质观、化学的社会观与价值观等化学思想观念||。
二、学习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重点:(1)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和化学性质(2)实证意识与逻辑推理能力||。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证意识与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课堂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探索意识||。
通过展示二氧化碳||,让学生认识其物理性质||,然后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为了突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实证||,然后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这一性质;将重点知识的学习与提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习题的选择与讲评||,遵循大纲||,用好课本||,侧重四基||,通过研究课本习题||,挖掘其潜力||,改造习题||,增强课本习题的辐射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触类旁通||。
具体方案如下:①课前学习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②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把二氧化碳和氧气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建物质知识的学习体系||。
③通过介绍二氧化碳及干冰的用途||,让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关用途。
c、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a、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
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b、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
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b、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仪器
学生: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1个、盛有水的烧杯1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1个、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3朵、盛
有水的喷壶1个
教师:装有阶梯蜡烛的烧杯1个、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1个、玻璃片、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2朵、带有胶塞和导气管的空锥形瓶1个、试管、石灰水、装有稀醋酸的喷壶1个、空喷壶1个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支持呼吸
密度比空气大 CO2+H2O=H2CO3
能溶于水 CO2+Ca(OH)2=CaCO3↓+H2O
教学反思
在本次授课中,第一步是从一瓶失去标签的雪碧入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步步引导,让学生顺着一瓶雪碧探究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思考。
经过课前的思考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