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刘禹锡 柳宗元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76
《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阅读及翻译《资治通鉴·柳宗元传》原文阅读及翻译原文: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柳宗元与刘禹锡柳宗元与刘禹锡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而刘禹锡有“诗豪”之称的美誉,也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他们两个的友情让人们非常的感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与柳宗元,欢迎阅读!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
在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
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
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
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
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更加牢固。
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
他们忍受着事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
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
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
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
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
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遥远,条件也更艰苦。
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
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
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刘禹锡因好友柳宗元(字子厚,773~819)“以播易柳”的提议和鼎力相助,得到唐宪宗的格外开恩,改授连州。
刘禹锡柳宗元并称刘禹锡柳宗元并称导语:刘禹锡与柳宗元有着深厚的友情,而他们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留下了不少的不朽诗歌。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欢迎阅读!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禹锡和柳宗元并称“刘柳”柳宗元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
世人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
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后因王叔文事贬为朗州(今属湖南)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还,又贬连州刺史。
晚为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禹锡在朗州,曾仿民歌为新词。
有《刘宾客集》。
[1]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与柳宗元韩愈、柳宗元均以古文驰名,千秋以来,“韩柳”并称。
其实,柳宗元在世时,又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从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一些历史典籍来看,当年“刘柳”并称的出现率和流传度,还要高于“韩柳”并称。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
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有关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有关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柳宗元传》,此文言文主要记述了有关于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内容,欢迎使用学习!柳宗元传文言文翻译1、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
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
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
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2、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
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
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
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
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柳宗元传文言文旧唐书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柳宗元是什么派诗人柳宗元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诗歌流派,是继承东晋陶渊明的田园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作者:杨金砖来源:《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年第08期每当翻阅柳宗元的文集,每当品读柳宗元的诗文,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另一个人,这就是柳宗元的铁杆兄弟——刘禹锡。
刘禹锡虽然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还不算顶尖级的人物,在开宗立派、领袖群伦方面无法与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相并提,但是,历代评论甚高。
《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
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
”《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
”由此可见,其诗之影响之大。
对刘禹锡的敬慕与仰止,不仅仅是因为他诗文言辞的精锐与意境的妙道,而更在于他人品的高洁与对朋友之情的真挚。
因为没有他的艰苦努力与多方筹措,柳宗元文集就难以刊行于世。
像《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这样的绝妙美文,也许只能如流星一般消解在历史的夜空之中,化为随风而逝的尘埃,无法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今天学子们互相吟咏的文学范本。
刘禹锡的身世与柳宗元极为相似,他于公元772年出生一官宦人家,字梦得,洛阳人氏,祖籍为中山(即河北定县)。
据资料考证,他是匈奴族的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刘禹锡自幼好学且博闻强志,童年时代曾受到著名诗僧皎然与灵澈的指点,贞元六年(790)游学长安,于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从此,两人因同道而相识,由相识而相知,相知而成莫逆之交。
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不知是捉弄还是恩赐,将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后来的二十多年的仕途旅程中紧紧地拧在一起。
他们同登博学宏辞科,同入二王集团,同时成为朝廷命官,又同时贬为远州司马,同时应诏回京,又同时外放岭外刺史……同升迁,共沦落,命运之神的安排,使这两个萍水相逢的同路人,成了荣辱与共、患难同当、肝胆相照的铁杆朋友。
我们知道,历经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已是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危机四伏的颓废的朝廷,到处是宦官专权、冗员沉积、官府横征、藩镇割据,百姓是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故事
柳宗元和刘禹锡:
1、柳宗元
柳宗元,是唐朝诗人、著名文学家。
他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柳宗元与庞统、刘禹锡同为历史上的伟大文学家的代表。
他的诗歌流传甚广,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等各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2、刘禹锡
刘禹锡是晚唐诸子之一,也是宋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
他擅笔唐诗,但宣扬题材多为民主主义,受到当时官方的抑制,很多诗作无法发表。
但他的精神观念、思想意识给后代文学家们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3、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
柳宗元、刘禹锡两人是唐朝一代大文学家,曾有过深厚的友谊。
据记载,柳宗元慷慨大度,对刘禹锡的诗歌曾进行了大量的推崇。
后来刘禹锡因犯了官宦罪,被判流放,柳宗元也当即义正言辞,不辞而别,义无反顾,为刘禹锡作说客,令免被贬。
柳宗元真诚友爱,刘禹锡也深感柳宗元给予他的重宝,于是把他著名的《咏怀诗》投献给柳宗元,赞为“时术颂”,记于史册,永载史籍,以宣示与柳宗元的友情。
《柳宗元》阅读答案及翻译原文及翻译柳宗元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
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
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
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
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
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
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
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之。
旦暮吏来,聚民而令之,促其耕获,督其蚕织,吾小人辍饔飧以劳吏之不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凡病且怠,职此故也。
此其文之有理者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梓人:木匠。
②寻引:长尺③伊、傅、周、召:指当时的宰相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千古友情中唐时期的两位大诗人刘禹锡和柳宗元,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他们不但才学比肩,盛名相当,而且他们还是同舟共济的挚友,他们的友情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刘禹锡柳宗元此二人有着相同的经历,同年中举,少年得意,名满京城,又一起参与永贞改革,改革失败又一起被贬。
贬谪自然是痛苦的,熬了十年,好不容易赶上皇帝心情不错将他们招回来,刘禹锡却作死地写了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这首诗充满了讽刺意味,把它意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们这帮当权的官员有什么好得意的,还不都是老子走了之后才被提拔的。
这样的诗写出来引发了众怒,不满刘禹锡的大臣纷纷向皇帝说他坏话,说得多了,皇帝自然也对他不满,于是把他和柳宗元贬了出去。
柳宗元被刘禹锡连累,非但没有责怪刘禹锡,在得知自己被贬柳州,刘禹锡被贬播州后,反而含泪为他求情,说:“播州不是人可以居住的荒蛮之地,刘禹锡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他陷入危难之中,愿用自己的柳州与刘禹锡的播州对换,就算罪加一等,也死而无憾。
”在他极力争取下,刘禹锡被改到了连州。
在去任职的路上,他们互相唱和,尽显真挚的情谊,如: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重别梦得》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他们荣辱与共,苦乐相随,并约定晚年一同归隐,再做邻居。
然而,此二人有着大相径庭的心态、性格甚至诗风。
从下列两首诗便可以看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把秋天写成春天,这是何等的乐观?把春天写成秋天,这又是何等的悲观?正因为这两种极端的心态,导致他们之后有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因生平交游及难分伯仲的诗文成就而被人以"刘柳'并称。
构思是创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优劣。
刘熙载《艺概文概》云:"文以炼神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
'[1]此中"炼神气'即指构思,可见构思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要超过语言的运用。
严谨缜密的构思是刘、柳散文创作的共同特点。
刘熙载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2]柳宗元的各类文章之所以能够做到"形容尽致'、"牢笼百态',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严谨缜密的构思。
他的论说文往往论证缜密,富于逻辑性。
如《桐叶封弟辨》一文,文意有多处转折,纵横捭阖,层层辩驳,层层推进,一段比一段精彩,理路明晰而意味深长,笔无虚言而论证精密,给人以警快锐利之感。
柳文还常以奇峭的构思引人入胜,如《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便构思别致,失火当然是件坏事,而柳文的标题却冠一"贺'字,大反逻辑规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极有意致。
文章开篇叙述得知王家失火后由惊骇到大喜的心情变化,说:"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然后再解释其中的缘由,原来王氏是富豪子弟,虽然工文章、善小学,但由于家中过于富有,廉洁之士因避嫌纷纷退避三舍,以致牵累其才能的显扬;同时又表明自己虽曾夸赞王氏,但总因其富有而担心自己为人诟病。
尔今一把大火,烧尽了王氏财产,反倒让他有显扬才名的机会,因而可喜可贺。
文章以奇特巧妙的构思,表现了严肃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以财论交的不良风气和科场腐败的种种弊病。
刘文严谨缜密的构思主要体现在其论说文中,此类文章通常说理详密、论证深入,有些作品完全可与柳文相颉颃,柳有《天说》,刘有《天论》;柳有《非国语》,刘有《因论》。
《柳宗元传》阅读答案及译文《柳宗元传》阅读答案及译文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柳宗元传》阅读答案及译文,希望有所帮助!原文柳宗元传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题目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1)禹锡终易连州:(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2.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C.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D.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译文:4.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1)为友:(2)为官:(3)为师:参考答案1.(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
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
2.A【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
A把;B因为;C如果;D按照。
3.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
刘禹锡与柳宗元刘禹锡与柳宗元对于中唐诗人来说,如何摆脱盛唐诗风的笼罩,开创新的诗歌境界,是他们的重要课题。
所以,很多诗人都在各自的角度摸索,在不同的方面创新,由此而出现了一种多元化艺术追求的趋向。
以韩、孟和元、白为代表的两大新诗潮固然最为引人注目,但在此之外,还有不少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独特建树的诗人,其中比较杰出的,是刘锡和柳宗元。
刘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今属河南),贞元九年(793)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时,与柳宗元等人参与了由王叔文、王领导而很快宣告失败的革新活动,因此被贬为朗州司马,此后长期在外地任职。
至大和二年(828)才回到长安,先后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
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继而迁太子宾客。
有《刘梦得文集》。
刘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那么,皎然、灵澈的诗歌主张是怎样的呢?皎然有《诗式》论诗,特别注意两方面,一是主张苦思锻炼,要求诗人在对词句加以精心锤炼之后复归自然,他认为这种自然才是诗的极致;二是极重视诗歌意蕴深远而气韵朗畅高扬的境界,认为“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而这“境”即意境来自创作主体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书冬夜》),即诗人主观心境与审美观照乃是最重要的。
灵澈没有诗论传世,但据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说,他“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又说他常“拂方袍,坐轻舟,溯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万虑洗然”,可见灵澈也重视在主体的静默观照中赢得意境的空灵深,而且语言也是追求自然的。
这些见解一方面受到大历、贞元诗风影响,讲究字词锤炼,不露痕迹,一方面则来源于佛教重视“心”即主观体验感受的思想。
2020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_0文档EDUCATION WORD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参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_0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
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
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
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
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
古文大致为五类。
《柳宗元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柳宗元传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
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
③质:抵押。
④没:没收。
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1)禹锡终易连州:(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2分)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C.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D.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译文: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1)为友:(2)为官:(3)为师:参考答案5.(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
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
6.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
A把;B因为;C如果;D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
注意关键词和句式。
关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谊引言友谊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文人,他们之间的友谊被人们广泛传颂。
本文将深入探讨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谊,从他们的相识、交往过程、情感交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更好地理解并珍视真挚的友谊。
第一章相识1.1 柳宗元的事迹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才华横溢,卓越的才能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柳宗元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曲折离奇的事情,他的才华和品格吸引了众多的朋友和知交。
1.2 刘禹锡的事迹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优美动人,流传至今。
刘禹锡的才情博学,使他在当时的文坛上崭露头角,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1.3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相识柳宗元和刘禹锡在唐代的一个文化聚会上相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两位才子一见如故,彼此由衷地欣赏对方的才华与品性。
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深厚的友谊。
第二章交往过程2.1 文学交流柳宗元和刘禹锡一见如故,之后经常进行文学交流。
他们互相赏识,彼此分享自己的作品,促进了彼此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进步。
他们经常一起为对方的作品题写批语,相互间的文学启发使他们的作品更加精彩。
2.2 政治交往除了文学交流外,柳宗元和刘禹锡还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
他们都希望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改善社会状况。
因此,他们在政治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2.3 精神支持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在政治活动中,柳宗元和刘禹锡都给予了彼此巨大的精神支持。
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始终相互勉励,互相支持,共同度过难关。
2.4 日常生活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谊不仅限于文学和政治交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们常常一起谈笑风生,分享生活琐事,互相关心对方的身体和家庭。
这种情感上的交流,使他们的友谊更加牢固。
第三章情感交流3.1 真诚的友谊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友谊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