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柳宗元的天人哲学与历史观
- 格式:pptx
- 大小:19.17 MB
- 文档页数:38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淮南子》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和汉初黄老哲学,重新论述了“道”和“无为”的含义,董仲舒则对先秦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说加以改造发展,建立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宣扬人格化的“天”。
东汉王充又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进行了批判,论述了自己的天人观。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混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玄学盛行,何晏、王弼主张通过体验“无”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郭象认为人只有领会到每一物“自足其性”就可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
1.《淮南子》天人合一”思想《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撰的一部著作。
它综合道家黄老、儒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并且广泛吸收了当时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借鉴阴阳五行家的理论框架,建构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天道观体系。
“道”是《淮南子》的最高范畴,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源和规律。
所谓“道生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是认为人与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所生,是人们认识到宇宙的统一性。
因此,它认为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相互感应的关系,而且人与自然也有这种关系。
此外,它还提出“天人类比”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具有类似关系,是模仿天而造成的。
由于《淮南子》主要继承发展了道家思想,因此对于“无为”也有新的阐释。
它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应该是因循自然,在道的指导下从事各种工作。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也,因物之相然也。
”“弱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巡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
”就是说人们不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必须意识到人并不是事物的创造者,只是顺应道以推动事物发展的促进者,不可贪天功以为己力,违背天道的基本原则。
“柳宗元”哲学思想除对文学作出的巨大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必然是一个思想家。
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
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
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
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
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
《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
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之争,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分封制暴露出种种严重弊端,而新的郡县制能克服分封制弊端,有优越性和进步性,因而极力支持郡县制。
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反映出柳宗元政治思想的进步性。
《六逆论》、《晋问》等政论文,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世袭特权,甚至认为天子在用人问题上有了错误,也应改正。
他重视农战的思想也比较突出,重视劝农耕,修水利,以利民、安民。
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
他的不少言论,往往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这是他思想异于其他思想家之处。
【柳宗元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郡(今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第14章柳宗元和刘禹锡一、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1.社会政治思想柳宗元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六逆论》中。
柳宗元对六逆作了区分,认为“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可以称为“逆”,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柳宗元在原则上认为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能破坏的,但不应当是“贵贵”“亲亲”,而应是“选贤与能”“官无常贵”。
所以柳宗元提出尊贵不应依靠门户等第,而应看他是否圣贤。
这种思想很明显是代表庶族利益诉求的,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发展自己,反对门阀世族的特权利益。
2.“以生人为己任”柳宗元提出了圣人“以生人为己任”的思想。
“以生人为己任”,即其“生人之意”的思想。
“生人之意”是指人民要求生存的意愿,能够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统治者即“以生人为己任”,就可以得天下。
这种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民的生存的权利。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
3.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柳宗元从“生人之意”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历史进化的观点。
他指出,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趋势,有其固有的必然性,既不是什么“天命”“神意”所使然,也不是由“帝王”“圣人”的个人意志所支配,而是由人们的生存的意愿和要求所决定的。
4.“制”和“政”的区分问题柳宗元在讨论社会治乱兴衰时,提出了“制”和“政”的区分问题。
“制”指的是制度,“政”指的是人的治理政令。
柳宗元分析封建制必然要让位于郡县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在于“政”,从这点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有现实和理论上的进步意义。
5.元气自然观在自然观上,柳宗元坚持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高扬了无神论思想。
(1)对“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传统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抨击。
国家的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和“天命”没有关系。
国家兴亡是“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人们的吉凶祸福是“休符不于祥,于其仁”,这是他反对天命论的基本思想。
第22卷第1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22 No.1刘基对柳宗元《天说》中“天人说”的接受DOI: 10.13669/ki.33-1276/z.2022.005一、柳宗元《天说》及“天人说”溯源《天说》乃唐代文学家柳宗元(773—819)的散文名篇之一,也是表达其哲学思想的重要作品,文章被收入《柳河东集》和《柳宗元集》第十六卷。
在《天说》中,柳宗元针对韩愈的“天命说”阐述了“天人说”。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柳宗元、刘禹锡等参与王叔文、王伾为首发起的“永贞革新”,改革以抑制藩镇割据、削弱宦官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革除政治弊端为主要目的,最后在宦官势力反扑下,王伾、王叔文被贬为开州和渝州司马(王伾不久死于贬所,王叔文翌年亦被赐死)。
后柳宗元、刘禹锡等八周玉华(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摘 要] 《天说》作为柳宗元重要的哲学代表作,批判了天能赏罚的唯心主义天命观,明确阐述了天人关系,表达了朴素的唯物思想,受到后世推崇和学习。
刘基作为元末明初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不仅将柳民本思想作为其德政出发点,还写了《天说》上、下篇,很大程度上传承了柳宗元的天人说,由此可见刘基深受天人说思想影响。
[关键词] 刘基;接受;柳宗元;《天说》[中图分类号] K248; B244.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 (2021) 04-0024-05Liu Ji’s Acceptance of “Heaven and Man Theory”in Liu Zongyuan’s Work -TianshuoZhou Yuhua(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425199)Abstract: Tianshuo , a significant philosophical representative work of Liu Zongyuan, criticizes the idealist viewof destiny that the heaven can reward and punish human being,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expresses the simple materialism, being respected and learned by later generations. As a vital statesman as well as writer in the late Yuan and early Ming Dynasties, Liu Ji not only takes Liu Zongyuan’s people-oriented thought as his starting point of mor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but also writes the prequel and sequel of Tianshuo , inheriting Liu Zongyuan’s “heaven and man theory” to a large extent. Therefore, it’s obvious that Liu Ji is deeply affected by the theory.Key words: Liu Ji; acceptance; Liu Zongyuan; Tianshuo人先后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
刘禹锡诗文中的哲学思想刘禹锡诗文中的哲学思想刘禹锡是唐中叶优秀的散文作家和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刘禹锡,字梦得,唐中叶优秀的散文作家和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的诗熔意境和哲理于一炉,闪耀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
一、运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刘禹锡认为:“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昼夜可以表候,非数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非势之乘乎?”刘禹锡所谓“数”,是指客观事物恒常的规律性,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势”指客观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他以“数”和“势”来解释客观事物的存在变化,“数”与“势”的关系是“数存而势生”,这加深了对偶然与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系和作用的理解。
刘禹锡生活在中唐,是赫赫的大唐帝国江河日下、日渐式微的时代。
他与王叔文、宗元一起领导的“永贞革新”,触犯了专权宦官、割据方镇和士族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合力反对。
刘禹锡被一贬再贬,在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的巴山楚水间辗转了22年,在贬谪的过程中,他写了很多怀古佳作,密切联系中唐社会现实,总结历代兴亡教训,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讽古喻今,为唐王朝提供了历史借鉴,以冀最高统治者革除弊政,永固江山社稷。
《荆州道怀古》作于805年,“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首联“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粗粗两笔就把江山易主、古都破败的景象勾勒出来了。
颔联、颈联描述了京畿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萧瑟。
诗人面对南国山川,缅怀历史往事,惋惜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灭亡;面对现实斗争,对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充满悲愤,对唐王朝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十分忧虑。
《汉寿城春望》作于刘禹锡被贬朗州期间,“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
收稿日期:20041210作者简介:刘真伦(1947),男,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
第22卷第1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月Vol.22No.1Journal of Zhoukou Teachers College J an.2005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天人关系理论的现代诠释刘真伦(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中唐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有关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其根本观念是一致的:天与人是两个对应的独立存在。
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韩强调其相悖相仇,柳强调其相分相对,刘强调其相胜相用。
天人同属于一个存在系统,理一分殊,体用不二。
天人相分,由此还原为天人相合。
韩、柳、刘的不同命题,共同构建起中唐天人关系理论的完整体系,并由此影响了宋人理一分殊的理论。
关键词:天人相仇;天人相分;天人相胜相用;理一分殊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9476(2005)01001605天人关系理论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本体论和人性论哲学的出发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天人关系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区分为3个阶段:商周时期的“上帝”、“天帝”作为主宰人类命运的人格神,高踞于人类之上,是人的曾祖父;春秋战国直至两汉,天的自然属性得以凸现,而人的地位开始上升,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相分”,“人”都已经获得了与“天”、“地”并立为三的平等地位;宋明以后,“天道”被认定为“人性”的形上依据,但这里的“道”,特指“仁义之道”,是人类独有的先天道德理性,“天道”实际上被纳入了“人道”之内。
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说:上古时期,天在人之上;中古时期,天与人相对;近代以来,天在人之中。
而最早将“天道”纳入“人道”,从而成为宋明心性论哲学新起点的,是中唐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有关天人关系理论的一场讨论。
韩愈认为,人只是破坏天地自然的一种蠹虫,天与人利益相悖,所以,“残民者昌,佑民者殃”。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政治社会思想及精神世界摘要:刘禹锡与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文学家,他们同为"永贞革新";中坚力量,相交相知多年,又有相似的人生经历。
本文运用对比的研究手法,从政治社会思想与个人精神世界两个角度对刘柳的宝贵思想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刘禹锡; 柳宗元; 政治社会思想; 个人精神世界;中唐时期,唐王朝政治混乱,宦官把持军政大权,藩镇割据形势严峻,而百姓苦于严苛赋税民不聊生。
面对这种现状,顺宗进行了着名的"永贞革新";,刘禹锡与柳宗元积极参与政治革新运动,成为革新派核心人物,主要改革政策有减轻百姓赋税徭役、打击宦官势力和贪官污吏、进行军队改革以压制藩镇等。
永贞革新失败后,二人均多年被贬,最终柳宗元先于刘禹锡死于任所。
刘柳从年轻时相交相知,拥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同为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文学家,其宝贵思想值得我们进行探究与思索。
一、刘柳政治社会思想初探柳宗元与刘禹锡都有天与人对立统一的思想。
柳宗元认为,天有"生殖";和"灾荒";的功能,人有"法制";和"悖乱";的功能,天人各不相预、并立平等。
刘禹锡的《天论》三篇在继承柳宗元天人思想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展,他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认为人用法制可以胜天,并在此基调上提出了自己的法治社会思想。
在《砥石赋》中,对西周以来的王朝更替进行总结,结论是以法治国才能政权长久。
在《华佗论》中,刘禹锡借华佗被曹操杀死一事,揭示了封建统治者执掌生杀大权,根据自己的好恶可以随意惩罚甚至杀人:"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
";在《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中,刘禹锡用上阵杀敌,真正做出好事的人"衰容蔽逸气,孑孑无人知。
";而在背后陷害忠良的小人却"一言合侯王,腰佩黄金龟。
刘禹锡与柳宗元散文的构思立意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因生平交游及难分伯仲的诗文成就而被人以"刘柳'并称。
构思是创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优劣。
刘熙载《艺概文概》云:"文以炼神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
'[1]此中"炼神气'即指构思,可见构思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要超过语言的运用。
严谨缜密的构思是刘、柳散文创作的共同特点。
刘熙载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2]柳宗元的各类文章之所以能够做到"形容尽致'、"牢笼百态',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严谨缜密的构思。
他的论说文往往论证缜密,富于逻辑性。
如《桐叶封弟辨》一文,文意有多处转折,纵横捭阖,层层辩驳,层层推进,一段比一段精彩,理路明晰而意味深长,笔无虚言而论证精密,给人以警快锐利之感。
柳文还常以奇峭的构思引人入胜,如《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便构思别致,失火当然是件坏事,而柳文的标题却冠一"贺'字,大反逻辑规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极有意致。
文章开篇叙述得知王家失火后由惊骇到大喜的心情变化,说:"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然后再解释其中的缘由,原来王氏是富豪子弟,虽然工文章、善小学,但由于家中过于富有,廉洁之士因避嫌纷纷退避三舍,以致牵累其才能的显扬;同时又表明自己虽曾夸赞王氏,但总因其富有而担心自己为人诟病。
尔今一把大火,烧尽了王氏财产,反倒让他有显扬才名的机会,因而可喜可贺。
文章以奇特巧妙的构思,表现了严肃的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以财论交的不良风气和科场腐败的种种弊病。
刘文严谨缜密的构思主要体现在其论说文中,此类文章通常说理详密、论证深入,有些作品完全可与柳文相颉颃,柳有《天说》,刘有《天论》;柳有《非国语》,刘有《因论》。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龚庆碗学号: 1228125指导老师:陆志东大纲:文章简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并从今世生态伦理思潮、人文精神与现代道德观、可连续发展、以及整体性哲学思想等四个方面重视商议了“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
要点词: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人文精神;可连续发展;整体性哲学思想序言:本世纪以来 ,西方的现代化获取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诚然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也带来了人身的全面异化及其深刻的精神危机。
与此同时,全球性环境危机爆发,生态环境碰到严重的威胁,人类与自然的矛盾突出。
另一方面长久以来的西方哲学用主客二元对峙的思想方式来对待这个世界,可是把这个世界看作一个客体来察看,限制于“知识论—本体论” ,形成了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 [1] 。
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思想,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从人文价值及哲学基础来辩证地理解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思想以谋求在人与自然友善关系中谋求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可连续发展,并开始从中国这一重视整体的思想方式中碰到启示。
正文:“天人合一” 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古老的命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看法积厚流光。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为素来的思想家所重视,道、儒、佛家都不例外。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看法和原则的本源,人心中天赋地拥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碰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够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即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所以庄子说:“有人,天也 ;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拟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令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天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分析刘禹锡的天人关系理论分析刘禹锡的天人关系理论在《天论》中,刘禹锡全面而辩证地阐明了天人关系,在丰富天人关系理论的层次与内涵方面都超过了前人,从而为先秦以来的天人关系之争做了一个较为圆满的总结。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史上一直备受人们关注的核心命题。
所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就不仅仅是司马迁个人的抱负了,而是众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同理想。
在先秦,周公、孟子等人倡导“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统一;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著名论断。
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王充对董仲舒的学说进行了批判,恢复了荀子的“天人相分”的思想。
到了魏晋时期,天人关系以自然和名教的关系表现出来,王弼倡导“贵无论”,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嵇康、阮籍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最后,在郭象的“独化论”的中,实现了名教和自然的完全统一。
到了中唐后期,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就“天人之际”的问题进行了辩论。
韩愈坚持了唯心主义的“天人感应”论,柳宗元为了反击韩愈作了《天说》一文,提出了“天人不相预”的主张。
但是柳宗元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天与人完全分割开来。
刘禹锡看到了柳宗元的《天说》“文信美矣,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
因此,刘禹锡续作了《天论》上、中、下三篇,独创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阐明了自然和人的辩证关系,深化了“天人之际”的论辩。
1 “阴骘之说”与“自然之说”刘禹锡在《天论》中,首先对先秦以来在天人关系问题上的各种争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区别开了“古之言天”的两个对立的哲学派别和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有神论的“阴骘之说”和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自然之说”。
刘禹锡说:“世之言天者二道焉。
拘于昭昭者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来,穷厄而呼必可闻,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
故阴骘之说胜焉。
泥于冥冥者则曰:天与人实刺异:霆震于畜木,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未尝择善。
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因籍贯河东,故有柳河东之称,又因曾任柳州刺史,并死于柳州,故又有柳柳州之称。
《天说》、《天对》、《答刘禹锡天论书》、《非国语》、《贞符》、《封建论》等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
1、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柳宗元继承了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由元气构成的。
他把元气当做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
认为元气分为阴、阳两种,这两种元气的运行、休止、凝结、流动、冲突、枯竭、崩裂、塌陷,决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力量的主宰。
他认为阴、阳、天都统一于元气,元气缓慢吹动,阳气流行,则造成炎热的天气,元气迅速吹动,阴气流行,则造成寒冷的天气。
阴阳寒热的交替变化,才使得世界万物得以发展。
同时,他还明确指出:“天地之无倪(ni,无边无际),阴阳之无穷。
”(《非国语》)“东西南北,其极无方”。
(《天对》)这说明他对宇宙的无限性已有初步的认识。
2、天与人“不相预”的无神论。
他认为,天、地、元气都是没有意志的物质,它们同瓜果草木一样,本质上都属同一物质存在,根本不能对人施行赏罚。
人事的功、祸,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所以,人们呼天怨地都是荒谬的。
他指出:“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
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
”(《答刘禹锡天论书》)即生植、灾荒,都是自然现象,而法制、悖乱则是社会现象,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变化发展法则,因而二者之间不能互相干预。
这就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划分了出来,并且进一步否认了超自然力的天命、神权的存在。
是对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的发展。
他指出,古人讲天命神权的目的,是“用诬于无知之氓”(《贞符》)。
就是在于欺骗那些老实的百姓。
力量足的依靠人,力量不足的依靠神。
所谓力量足,就是治国有道,即以德治仁政来安抚百姓,选用贤能来管理国家。
这就深刻揭露了统治者之所以大力宣扬天命鬼神,是因为本身虚弱无道,只好借助鬼神进行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