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柳宗元与刘禹锡柳宗元与刘禹锡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而刘禹锡有“诗豪”之称的美誉,也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他们两个的友情让人们非常的感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与柳宗元,欢迎阅读!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
在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
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
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
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
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更加牢固。
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
他们忍受着事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
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
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
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
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
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遥远,条件也更艰苦。
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
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
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刘禹锡因好友柳宗元(字子厚,773~819)“以播易柳”的提议和鼎力相助,得到唐宪宗的格外开恩,改授连州。
关于刘禹锡的经典故事:刘禹锡和柳宗元那段不曾被辜负的友情刘禹锡的母亲在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大禹给她送儿子来,所以孩子一出生,就给他取名叫“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是独子,天资聪颖,也很好学。
十九岁游学长安,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了进士。
刘禹锡与白居易一样,都是咏史的高手,他的《乌衣巷》、《石头城》、《西塞山怀古》等,为后世中国文人增加了感悟历史的情怀。
下面带您了解下刘禹锡的故事。
古时的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经是三国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六朝的古都。
刘禹锡始终对这个六朝古怀有憧憬,在他还没有到过金陵的时候,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的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诗,其中一首就是《乌衣巷》。
《乌衣巷》曾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的赞叹,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
三国时期,乌衣巷曾是东吴孙权禁卫军的驻地,士兵都穿着黑色的衣服,所以这里也被叫作乌衣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晋代的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在“乌衣营”安了家,就把这里改名为“乌衣巷”。
这里曾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门庭若市,人山人海。
此后,王家和谢家逐渐发展壮大,贤才辈出。
这两个家族的成员要么做了大官,要么就是大学问家,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大文豪“谢灵运”就是这两家的后代。
但是,繁华易逝,到了隋朝,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王、谢两家不仅逐渐衰败,乌衣巷也被战争所破坏,昔日的繁华街巷变为了一片废墟。
诗人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从对乌衣巷的感慨中回到了现实,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旧时”两个字,赋予了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燕子秋天飞去,春天回来,见证了乌衣巷的衰败和时事的变迁。
刘禹锡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怀古,怀古就是利用古时的人和事来暗示或讽刺现状。
他用朱雀桥、乌衣巷,王谢之家的古今对比,表现盛衰无常,贵贱也无常。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故事
柳宗元和刘禹锡:
1、柳宗元
柳宗元,是唐朝诗人、著名文学家。
他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柳宗元与庞统、刘禹锡同为历史上的伟大文学家的代表。
他的诗歌流传甚广,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等各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2、刘禹锡
刘禹锡是晚唐诸子之一,也是宋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
他擅笔唐诗,但宣扬题材多为民主主义,受到当时官方的抑制,很多诗作无法发表。
但他的精神观念、思想意识给后代文学家们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3、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关系
柳宗元、刘禹锡两人是唐朝一代大文学家,曾有过深厚的友谊。
据记载,柳宗元慷慨大度,对刘禹锡的诗歌曾进行了大量的推崇。
后来刘禹锡因犯了官宦罪,被判流放,柳宗元也当即义正言辞,不辞而别,义无反顾,为刘禹锡作说客,令免被贬。
柳宗元真诚友爱,刘禹锡也深感柳宗元给予他的重宝,于是把他著名的《咏怀诗》投献给柳宗元,赞为“时术颂”,记于史册,永载史籍,以宣示与柳宗元的友情。
刘禹锡和柳宗元莫逆之交的典故刘禹锡和柳宗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即“莫逆之交”。
这个典故源于刘禹锡曾在柳宗元的帮助下获得进士科举的机会。
柳宗元当时是刘禹锡的辅导教师,他帮助刘禹锡提高文学修养,为他的考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禹锡在后来的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并以此获得了官职。
因此,刘禹锡和柳宗元之间的友谊被称为“莫逆之交”,意思是两人之间的友谊非常牢固,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破裂。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和互相扶持的情感。
1/ 1。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千古友情中唐时期的两位大诗人刘禹锡和柳宗元,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
他们不但才学比肩,盛名相当,而且他们还是同舟共济的挚友,他们的友情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刘禹锡柳宗元此二人有着相同的经历,同年中举,少年得意,名满京城,又一起参与永贞改革,改革失败又一起被贬。
贬谪自然是痛苦的,熬了十年,好不容易赶上皇帝心情不错将他们招回来,刘禹锡却作死地写了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这首诗充满了讽刺意味,把它意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们这帮当权的官员有什么好得意的,还不都是老子走了之后才被提拔的。
这样的诗写出来引发了众怒,不满刘禹锡的大臣纷纷向皇帝说他坏话,说得多了,皇帝自然也对他不满,于是把他和柳宗元贬了出去。
柳宗元被刘禹锡连累,非但没有责怪刘禹锡,在得知自己被贬柳州,刘禹锡被贬播州后,反而含泪为他求情,说:“播州不是人可以居住的荒蛮之地,刘禹锡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他陷入危难之中,愿用自己的柳州与刘禹锡的播州对换,就算罪加一等,也死而无憾。
”在他极力争取下,刘禹锡被改到了连州。
在去任职的路上,他们互相唱和,尽显真挚的情谊,如: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重别梦得》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他们荣辱与共,苦乐相随,并约定晚年一同归隐,再做邻居。
然而,此二人有着大相径庭的心态、性格甚至诗风。
从下列两首诗便可以看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把秋天写成春天,这是何等的乐观?把春天写成秋天,这又是何等的悲观?正因为这两种极端的心态,导致他们之后有了完全不同的命运。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情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古代好朋友的故事,他们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诗,总是有说不完的话。
有一次,他们一起去参加考试,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他们互相鼓励,最后都考中了,可开心啦!
后来,他们的官运不太好,遇到了很多困难。
可是不管怎么样,他们都一直想着对方,互相帮助。
就像有一次,刘禹锡生病了,柳宗元跑前跑后地照顾他,给他找医生,还给他熬药。
小朋友们,他们的友情是不是很棒呀?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情故事》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
刘禹锡和柳宗元一起走过了很多风风雨雨。
有一回,他们因为说了真话,被坏人陷害,被贬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那里的条件很差,但是他们没有抱怨,还经常写信给对方,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
柳宗元知道刘禹锡家里困难,就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送给他。
他们的友情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一直都没有变。
小朋友们,这样的好朋友是不是很难得呀?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情故事》
小朋友们,“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情”可让人感动啦。
比如说,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冷,柳宗元自己都没有厚衣服穿,但是他却给刘禹锡寄去了一床暖和的被子。
还有啊,刘禹锡写了一首好诗,第一个就想给柳宗元看,听听他的意见。
就算后来柳宗元去世了,刘禹锡也一直记着他,还把他们的友情故事讲给别人听。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珍惜好朋友哟!。
1. 刘禹锡与柳宗元者,情谊甚笃也。
二人之才,如双龙戏珠,耀于当世。
昔时同朝为官,每有政令之议,皆相视一笑,心有灵犀。
观其朝堂之态,若伯牙子期之遇于弦音,此非知己而何?如某次大议,众人纷争,刘柳二人则互视,即明彼此之意,其默契如此。
2. 刘柳之谊,坚若磐石。
其于困境之中,相互扶持之状,感人至深。
柳宗元遭贬,刘禹锡闻之,如自身陷苦厄,急往慰之。
其情之真,可比桃园结义之刘关张。
刘禹锡之言,如暖春之阳,照柳宗元之心。
彼时,柳氏感怀,涕零而谢,此等情谊,世间罕有。
3. 刘禹锡、柳宗元二人,以文会友,情谊如水乳交融。
其诗文往来,若飞鸟传书,情意在字里行间。
柳之文,清幽如林中之泉;刘之诗,豪放若江上之风。
二者相交,诗文互赏,如良匠遇美玉,爱不释手。
尝有柳作一文,刘见之,赞不绝口,仿若得世间奇珍,此乃知己之赏也。
4. 刘柳情谊,恰似繁星耀于夜空,璀璨夺目。
二人同游山川,所到之处,皆留佳话。
观其游时之乐,如孩童戏于园囿,无拘无束。
或临清流而赋诗,或倚古木而谈天,其情之欢,可令旁人羡煞。
有一回,二人于溪边,见鱼跃而欢,相视大笑,此乐何极。
5. 刘禹锡与柳宗元之交,为患难之交也。
政治之波,如狂风暴雨,欲摧其志,然二人之谊,稳如泰山,不为所动。
柳氏有难,刘氏援手;刘氏遭厄,柳氏亦不离不弃。
此非真友乎?若同舟之人,遇浪而共撑,何惧风雨。
恰似二人被贬之时,相互鼓励,望有再起之日。
6. 刘柳之好,如春花与秋月,各有其美,又相得益彰。
刘禹锡之豪放,似骏马奔腾;柳宗元之沉静,若深潭映月。
二者相处,取长补短,情谊日深。
如论学之时,刘之观点如烈日,柳之见解似清风,二者交织,学问益进,其情在切磋中愈浓。
7. 柳宗元与刘禹锡者,情谊之厚,可穿时空而不朽。
虽岁月如刀,割不断其情丝。
二人分离之时,思念如藤,缠绕于心。
每有书信至,皆如珍宝。
若恋人之盼归,其情之切,动人心弦。
犹记柳在远方,得刘书,展而读之,泪湿眼眶,此乃深情也。
8. 刘柳二人,情谊若酒,越陈越香。
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友情作文你知道吗?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对超酷的好朋友,他们就是刘禹锡和柳宗元。
这两人的友情啊,就像是两颗互相照耀的星星,在唐代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刘禹锡和柳宗元那可是志趣相投得很。
他们都对文学有着无比的热爱,说起写诗作文,那简直就像是武林高手过招,你来我往,互相切磋,还互相钦佩。
这两人的才华啊,就像决了堤的江水,源源不断。
他们都不满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心里怀着一腔热血,想要通过自己的笔杆子来改变点什么。
这种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就像是强力胶水一样,把他们紧紧地粘在了一起。
你看他们一起参加革新运动的时候,那真是并肩作战的好战友。
就像两个超级英雄,觉得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做点大事。
虽然最后革新失败了,他们可倒了大霉,都被贬到偏远的地方。
可是呢,这并没有击垮他们的友情。
他们在被贬的路上,估计还互相安慰呢。
“兄弟,别怕,不就是到那偏远的地儿嘛,咱还能写诗看风景呢。
”就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吧,那地方荒凉得很。
但他可没忘记他的好哥们刘禹锡。
他心里肯定想着:“老刘啊,你在那边也不知道咋样了。
”而刘禹锡呢,在自己被贬的地方也没闲着,一有机会就和柳宗元互通书信。
信里啊,估计没什么哀怨诉苦的话,大多是分享自己看到的奇景,写的新诗。
比如说刘禹锡看到了当地老百姓有趣的风俗,就赶紧写信告诉柳宗元:“兄弟啊,这儿的人可有意思了,过节的时候那阵仗,你要是在就好了,肯定能写出绝妙的诗。
”柳宗元呢,就回他:“我这儿有个小潭,水可清澈了,鱼游得那叫一个自在,只可惜你不在身边一起观赏。
”他们两个人的诗里啊,也常常有着对方的影子。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和好朋友聊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提到对方的事情。
他们的友情都融入到了诗歌的字里行间。
而且啊,这两人还特别仗义。
后来朝廷有机会把他们召回京城,本来是件好事。
可是刘禹锡那性子直啊,写了一首诗得罪了权贵,结果又被贬到更远的地方。
这时候,柳宗元不仅没有责怪刘禹锡把事情搞砸了,还主动要求和刘禹锡对调被贬的地方。
柳宗元的朋友圈:为朋友情谊和刘禹锡交换职位一生挚友刘禹锡刘禹锡是柳宗元一生不相离弃的挚友,他们年青时相识,同一年中科举,同在御史台为官共事,后来又一起因参加永贞革新遭贬,一直到柳宗元死,他们始终书信往来。
同命相连,同喜同悲,情同手足,不离不弃。
柳宗元死后,刘禹锡代为抚养子嗣。
两人之间的苦乐之声,至今还在时空里回荡。
我在这里想说一件具体的事例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柳宗元忽然接到朝廷诏书,召八司马等人进京。
这让贬居十年早已心灰意冷的柳宗元猛然间激起了一阵惊喜。
一路跋山涉水,这年二月,柳宗元回到了京城长安。
可来到京城后不久,一件不经意的事情让柳宗元等人的命运又陡然逆转。
这年三月,刘禹锡邀请柳宗元等人去京城里的玄都观看花。
触景生情,刘禹锡随意作《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诗中唱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的后两句是开玩笑的话,他讥讽那些靠排挤自己得到提拔的朝臣,“语涉讥刺”,轻蔑那些新贵象满园桃花一样,不值一顾。
没想到这激怒了宪宗和旧派朝臣,在京城引起了一场风波。
八司马随即又被贬放到“五谷不毛处”。
韩泰为漳州刺史,柳宗元为柳州刺史,韩晔为汀州刺史,陈谏为封州刺史。
刘禹锡观花诗是让柳宗元等人再次被贬出京城的导火索,他也为此被放置最远的播州。
播州在今天的贵州遵义,当时异常荒凉,是个人口不足五百户的小州。
刘禹锡有八十岁老母,同去必就死地,分离也是死别。
面对此情此景,柳宗元做出了让世人惊叹的举动。
柳宗元要与刘禹锡交换地方,他说:“播非人所居,而梦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危难之时才见朋友真情,世上能冒死救友者古有几人,足显柳宗元为人的高风亮节。
这时御史中丞裴度伸出援手,刘禹锡才改贬去连州做刺史。
人生的事往往都是性情使然。
刘禹锡不是柳宗元内敛的性格,也不是韩愈任情使性的人,可他也是率性而为的书生。
十四年后,刘禹锡又一次回到京城。
探索: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至深友情探索: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至深友情柳宗元是在安史之乱后的第十年出生的,刘禹锡比他大一岁。
在公元793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柳宗元21岁,刘禹锡22岁,两个人同时中举,同一年,他们都被分配了工作,都在京兆府做事,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友情。
进入仕途之后没几年,这两个人就分别凭着自己的才华,都在长安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于是他们俩被同时并称为刘柳。
没过多久,他们又在同一年都被派进了中央御史台工作,这两个文豪还在同一个部门,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人的三观思想都是非常一致的,他们都是站在改革一方的那个时候,有一场变革叫做永贞革新,而这两个人全部都参加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改革,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坎坷一生。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想要改革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只经过了几个月,这场革新就失败了。
于是刘禹锡和柳宗元就被罚了,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
刘禹锡和后来的苏东坡性格是非常相近的,两个人性格都非常的开朗,所以他被贬到湖南之后,倒是也落得一个清闲自在,但是柳宗元就不一样了,这个人性格非常内向又拘谨,到永州之后没有半年的时间,母亲就因为水土不服而去世了。
柳宗元刚去了永州的时候并没有买办房屋,只是住在寺庙里面,因为那个时候他还心存幻想,觉得自己可以回到朝堂之上,可是他们被贬的一年之内,朝廷曾经下发了三次文书,让他们断了回京的念想。
这之后,柳宗元才开始慢慢的劝慰自己,就既来之则安之吧。
后来柳宗元就在永州买了一块土地,把它改名为愚溪。
也就是在愚溪附近,他写下了非常著名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写出了非常多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人们都觉得可能这些山水能够慰藉这个孤单的灵魂,以为他会像欧阳修一样,即便是被贬官也依然能够开怀大笑,但是他不是欧阳修,也不是苏东坡,甚至连自己的好友刘禹锡都比不上。
即便他每天混迹在山水当中,但是,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心怀抱负。
他写了溪居,以为自己能够安然的待在这山水风景之中,但事实上他做不到。
刘禹锡的趣味小故事1、刘禹锡的故事——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友情故事柳宗元和刘禹锡一起参加一个革命失败以后,都被贬官。
而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永州是一个很贫穷荒芜的地方。
他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心里很是苦闷。
就给刘禹锡写书信倾诉自己现在的生活并不舒心。
从那之后刘禹锡就经常写信鼓励柳宗元,使他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而后刘禹锡被贬官到播州去任职,但是柳宗元又被调回了柳州。
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一个非常穷苦的地方。
于是他给皇帝上书写到,他愿意代替刘禹锡去播州任职,让刘禹锡去柳州任职。
因为刘禹锡家里有一位老母亲需要刘禹锡在身边照顾着。
而播州离着柳州太远了,怕他们母子一分开就再也见不到了。
柳宗元这种在朋友有困难时冒着被皇上怪罪的风险还是要舍命帮朋友的举动感动了好多大臣。
都纷纷上书帮助柳宗元。
虽然皇上最后没有答应柳宗元的请求,但还是对刘禹锡从轻处理让他去了郑州。
2、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题碑有一次刘禹锡又到桃花源里来游玩,发现原来见到过的一些长得很好的树木,一些很雅致的石头都不见了,便虎起了脸,找来了看山老人查问。
看山老见刘禹锡生了气,慌忙报告:“大人,你只知这是块风水宝地,却不知附近多少有钱有势的人想霸占它,我老头哪能管得住啊!”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
于是,便叫人拿来笔,蘸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
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
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后来,那些有钱有势有人来了,一到入口处,抬头看到那块大石碑,知道司马大人刘禹锡要保护桃花源,只好悻悻地说:”既然刘司马题了字立了碑,今后谁也不准拿一草一木!”。
苦命基友刘禹锡与柳宗元这两人都是年少成名的天才,年龄相近的学霸,性格截然不同。
但两人却经历了极为相似的人生,就像麦芒掉进针眼里一样凑巧了。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在唐朝诗坛上并称“刘柳”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故事。
贞元九年,两人同时中举,柳宗元21岁,刘禹锡22岁,同年两人被共同分配工作,没几年两人便凭借出色的才华与能力,在长安名声大振,“刘、柳”就此而得,两人呢,都是文学豪杰,还是同事,在思想观点上也十分相同,便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唐朝当时发生了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两人更是同时站在了改革的一方,加入了永贞革新的队伍中,就此开启了相同的坎坷人生。
短短半年,改革便失败了。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刘禹锡则被贬到朗州,好不容易熬了十年,两人才被召回长安。
可板凳还没有坐热,由于敌对势力的仇视,两人又几乎同是再次被贬。
这两个难兄难弟的人生啊,可以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而这样的人生际遇下呢,柳宗元和刘禹锡却因性格的差异,展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柳宗元的性格是向内的,就连讽刺也是,暗戳戳的指桑骂槐,把情绪压抑在心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一腔报国热血,为什么却遭到如此的打击,他没有酣畅淋漓的哭,或者针锋相对的骂。
他的情感是内敛的,如《小石潭记》中写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情感太沉重,最终被常年心思郁结所伤,半生凄苦的柳宗元,四十七岁卒于柳州任所。
而刘禹锡的性格则是外向张扬的,即使被贬也不改其旷达,不痛快了就指着对方鼻子骂,白居易的评价刘禹锡说啊,“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也难怪刘禹锡世称“诗豪”,被贬朗州十年,也没改其豪放本色,“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你们牛什么,要不是我十年前被贬,哪有你们被提拔的机会。
说完,然后就又被贬了,看来他倒是无所谓,心态是真好。
他住着漏风漏雨的破草屋,却整了一首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明。
【“故人兮不见”】大唐元和十四年深秋,衡阳城外湘江边的一条船上,前连州刺史刘禹锡从梦中醒来。
其时,斜月西沉,乌云密布。
远远的城楼上传来三更鼓声,清寒,恍惚。
四年前,就在此时停泊的同一码头,他曾与梦中人在另一条船上,有过一夜畅谈。
次日清晨,他和梦中人拱手作别。
刘禹锡舍舟登岸,水路转陆路,经郴州南下,前往他即将履新的连州。
而梦中人,将继续溯江而上,直到沟通湘江与漓江的灵渠,再顺漓江而下,最后也将舍舟登岸,前往比连州更遥远、陌生的柳州。
尽管前途迷茫,但道别时,他们仍然互相鼓励,笃信不久后朝廷定会重新把他们召回长安。
诚如是,他们将在帝都继续从前的生活——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将继续从前未竞的事业。
刘禹锡梦见的人,便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至交——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
就在刘禹锡惊疑之际,音信飘然而至。
一骑快马,自柳州驶来。
原来,柳宗元已在十余天前病逝。
事后,刘禹锡回忆初闻噩耗的情景,声泪俱下地写道:“途次衡阳,云有柳使。
谓复前约,忽承讣书。
惊号大哭,如得狂病。
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魂魄震越。
伸纸穷竟,得君遗书……”刘禹锡此行,本是护送祖母遗体回老家安葬。
老祖母去世时年近九旬,这在当时是罕见的高寿,是民间所谓的“喜丧”。
然而,对亲人来说,这仍然不是喜,而是悲。
何况祖母人生的最后20多年,一直与刘禹锡生活在一起。
依制,刘禹锡向上司报告后,卸去连州刺史之职,护送祖母的灵柩前往洛阳,那里是刘禹锡的故乡。
他准备把祖母安葬于洛阳城外的北邙山上。
古人说过,生在苏杭,死葬北邙。
然而,舟至衡阳,重孝中的刘禹锡却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
一时间,刘禹锡肝肠寸断,难以自禁。
连州与柳州之间水路加陆路,大约有1000里,但它们同在岭南,沟通还算方便。
自从知道刘禹锡的祖母病重后,柳宗元三次写信并派人前去探望。
然而命运难料,殷勤问病并劝刘禹锡宽心的柳宗元,反倒先走了一步。
与九十高寿的祖母相比,柳宗元去世时,只有区区47岁。
进入生命最后时光的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四年有余,缠绵病榻已久。
元和刘禹锡的友情小故事第一篇嘿,朋友!今天跟您聊聊元和刘禹锡的友情小故事。
话说这刘禹锡和柳宗元那可是唐朝的大才子呀,他们还一起参加了革新运动。
可惜,后来失败了,这俩人都被贬官。
不过,刘禹锡这人性格那叫一个豪爽!哪怕遭遇挫折,也还是乐观得很。
有一次,他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可他不抱怨,还到处游玩,写下好多漂亮的诗。
元和年间,刘禹锡和柳宗元一直保持着联系。
他们会互相写信,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柳宗元心里有啥烦恼,都会跟刘禹锡说。
刘禹锡呢,就像个知心大哥一样,给他打气,给他出主意。
有一回,柳宗元生了重病,刘禹锡着急得不行,四处为他寻医问药。
就算自己也过得不容易,他还是想着要照顾好兄弟。
他们的友情啊,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不管遇到啥困难,都不离不弃,互相支持。
这种友情,在那个时代,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你说,这样的友情是不是特别让人羡慕?反正我是感动得不行啦!第二篇亲,来听我讲讲元和刘禹锡的友情小故事哈。
刘禹锡和柳宗元,那可是铁得不能再铁的哥们儿。
他们一起在官场上闯荡,一起为了理想努力。
可命运有时候就爱开玩笑,革新失败,两人都被贬。
但这可没影响他们的感情。
刘禹锡被贬的地方条件很差,可他还能苦中作乐,写信给柳宗元讲那些有趣的事儿。
柳宗元呢,收到信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记得有一次,刘禹锡得到了一点好酒,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柳宗元,赶忙给他送去。
两人就着酒,谈天说地,好不快活。
还有啊,他们在文学上也互相切磋。
刘禹锡写了一首诗,非得让柳宗元给提提意见。
柳宗元认真看完,仔细琢磨,给出的建议那叫一个中肯。
就算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只要他们凑到一块儿,所有的烦恼都能抛到九霄云外。
后来,柳宗元病重,临终前把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刘禹锡。
刘禹锡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照顾好他们。
你瞧瞧,这才是真正的友情,经得起风风雨雨,一直不变。
是不是特别棒?。
刘柳情谊的文言文及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这“刘柳情谊”!你知道吗,这可是一段超特
别的友情呐!
刘禹锡和柳宗元,这俩可是唐朝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呀!他们的情
谊那真叫一个深厚。
就好比那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子期一般。
咱先看看他们一起经历的那些事儿。
刘禹锡被贬官了,柳宗元也陪
着他一起,不离不弃,这是啥?这就是真正的友情啊!这不就跟咱平
时跟好哥们儿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一个样嘛!
他们还经常一起吟诗作对,互相切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
年弃置身”,刘禹锡这诗里满满的都是感慨啊,柳宗元肯定能懂他的心情。
这就好像你有个朋友,你随便说句话,他就能明白你心里在想啥。
“刘柳情谊”那可不是嘴上说说的,那是真真切切体现在行动上的。
刘禹锡遇到困难了,柳宗元二话不说就来帮忙。
哎呀呀,这多让人感
动呐!这要是放在现在,那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友情呀!
你想想,人生能有这样一个懂你、陪你、支持你的朋友,那得多幸
运啊!他们的情谊就像那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彼此的人生道路。
咱再来说说这文言文里是咋描述他们的情谊的。
那些个文字呀,虽
然咱现代人看起来有点费劲,但仔细琢磨琢磨,就能感受到那深深的
情意。
总之啊,这“刘柳情谊”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品味啦!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是经得起时间和困难考验的,是能让人感到温暖和力量的。
所以呀,咱都要珍惜身边那些真心对咱好的朋友,别把这难得的情谊给弄丢咯!。
刘柳情深译文
嘿,咱今天来聊聊“刘柳情深”的译文哈。
这“刘柳情深”说的是刘禹锡和柳宗元之间深厚的情谊呢。
刘禹锡和柳宗元那可是铁打的好哥们儿呀。
他们俩一起经历了好多事儿,那感情老深了。
刘禹锡呢,就叫老刘吧,柳宗元呢,就叫老柳。
这老刘和老柳啊,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都一直相互扶持着呢。
有一回,他俩都被贬官了,可他们没因为这个就疏远了,反而关系更铁了。
老柳遇到啥困难了,老刘那是二话不说,立马就帮忙。
老刘有啥烦心事了,老柳也在旁边陪着,一起想办法。
他们还经常写信交流呢,信里说的都是心里话,啥掏心窝子的话都往外倒。
这信一来一往的,把他们的情谊传递得更深更远了。
有时候,老刘会想起和老柳一起喝酒聊天的日子,那可真是快活呀。
老柳呢,也时常怀念和老刘一起游山玩水的时光。
就算他们不在一个地儿,那心也是紧紧相连的。
这就是所谓的“刘柳情深”呀。
你要问这出处是哪儿呀,那就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呗。
总之呢,老刘和老柳的情谊那真是杠杠的,让人羡慕得不行。
咱平时要是也能有这么铁的哥们儿,那得多好呀。
他们的故事告诉咱,真正的
友情那是经得起时间和困难考验的。
不管啥时候,都有那么一个人在背后支持着你,这感觉多棒呀!哈哈,咱也得好好珍惜身边的好朋友,像老刘和老柳一样,把情谊一直延续下去。
柳宗元刘禹锡至交友情文言文1.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佳话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
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虽不拔尖,但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
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
”《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
”由此可见,其诗之影响之大。
其诗作自然也为朝廷的某些官员所关注,此诗被朝廷某些官员认为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上奏唐宪宗。
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
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不适宜人居住。
刘禹锡去也罢了,可他家还有八十老母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不这苦。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试问有几人的友谊能肝胆相照到如此境界,亲兄弟也未必吧。
因此在柳宗元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
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
《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等经典美文,可能也会如流星一般消逝在远古的天空,不为世人所见,无法被今人所吟咏和传唱。
从两人相互之间的题赠中,也可以得知柳宗元和刘禹锡友谊的深厚,其中他俩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最为凄凉和让世人动容。
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
中唐时期,刘禹锡、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触犯了宦官与藩镇的利益,被唐宪宗外放至偏远之地。
刘禹锡被贬到播州,即今贵州省遵义市。
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即今广西柳州市。
播州地处荒野,在当时属蛮荒之地,极不适宜人居住。
而刘禹锡上有八十老母,倘若跟随刘禹锡远赴播州,则恐有性命之忧。
柳宗元为此哀叹道:“此去播州路途艰辛,刘禹锡还有八十老母,体弱多病,怎能与他同去?”于是柳宗元立即上书朝廷请求道:“我愿意代刘禹锡去播州,若因此而重新获罪,我也万死不辞!”此举令朝堂君臣大为感动,于是改派刘禹锡到境况稍好的连州(今广东连州)任刺史。
当他们在衡阳渡口分别时,各自写下深挚的送行诗,依依惜别。
谁料后来,柳宗元客死柳州任上。
刘禹锡闻询恸哭数日,为他写下许多悼念的诗篇,并收养了柳宗元的一个儿子。
刘禹锡还以余生精力,收集、整理柳宗元的诗文,筹资刊印,柳宗元的文集这才得以在后世流传。
柳宗元与刘禹锡肝胆相照,堪托生死。
两人的莫
逆之交,成就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