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24
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目标1.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读图说出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通过图文材料说出我国降水的区域差异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原因。
【教学难点】降水分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本节课相关视频、图片等,制作PPT。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播放图片——地坑院与吊脚楼,同学们通过对比图片中传统建筑形式的不同点,推断两地降水的差异,引入本节课课题——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知讲解】一、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 降水时空分布特点活动1:温故知新带领学生回顾,读图的步骤与方法活动2: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判断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通过观察图例、读数值、看延伸、算差值等,可以从图中看出:降水最少的地点是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5.9毫米;降水量最多的地点是火烧寮,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
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合作探究1: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的因素教师给出图文信息提示,我国夏季风示意图和山脉分布示意图,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影响降水空间分布的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拓展延伸: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让同学们结合教师给出的图片信息,结合山脉的分布示意图,找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推断二者的降水特征: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较干旱。
活动3:引导学生阅读教师给出的降水量统计图、北京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图,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特点:降水集中在夏季,越向北雨季越短,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2.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活动1:阅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引导学生了解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降水量>蒸发量→气候湿润降水量<蒸发量→气候干燥连一连:干湿地区的划分与降水量合作探究2:干湿地区的分布及特征活动2:读图,引导学生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我国的地表景观和农业类型的差异。
【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城市降水量柱状图,概括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重点)2.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
(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绘图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空间分布规律: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时空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降变化时间分布规律: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水年际变化大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当堂达标】1、将下列地区与它们所属的干湿地区和植被类型用直线连起来①长江中下游平原A半湿润地区(1)森林②河中下游平原B湿润地区(2)森林、草原③塔里木盆地C半干旱地区(3)荒漠④天山山麓D干旱地区(4)草原2、判断题:(1)、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全部为半湿润区。
()(2)、我们的首都北京位于半湿润区。
()(3)、我国海南省全部位于湿润区。
()(4)、东北平原位于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3、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下图回答问题:⑴甲、乙两地中1月气温低于0℃的是_________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___地。
⑵甲、乙两地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是____地,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_____地。
⑶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 )A、各月降水都很多B、各月降水都很少C、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本节知识内容来源与生活,所以学生对降水知识容易理解与接受,真正做到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教学设计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创设情景,提出的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带着的问题走进课堂;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对农业的影响,也是结合我们的生活来学习与理解,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目的。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时间分配: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这往往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2.雨季的长短:在我国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
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我国降水极值地区。
(1)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
(2)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知识点2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4.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
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
5.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下列关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A.我国各地年降水量差别不大B.大多数地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C.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D.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下列各地按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A.广州——北京——武汉B.兰州——西安——郑州——武汉C.上海——兰州——乌鲁木齐D.成都——重庆——武汉——南京3.我国降水的递减规律与下图中的哪条线基本吻合(B)A.A线B.B线C.C线D.D线知识点2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4.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哪些界线的分布最接近(B)①800毫米年降水量线②1月0 ℃等温线③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家住上海的小林同学想利用暑假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面是他设计的四条旅游路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气候差异,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进一步理解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2.难点:气候形成原因的分析,学生对实例的观察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2.讲述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让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
3.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实例,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气候差异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我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干湿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本章内容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使学生了解干湿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所了解。
但针对东西部干湿差异这一特定主题,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干湿差异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干湿差异,掌握干湿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干湿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2.难点:干湿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干湿差异。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为依据,分析干湿差异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图片、实例等。
2.教学素材:收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图片、实例等。
3.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你能发现哪些地理差异?”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干湿差异,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
讲解干湿差异的形成原因,如地形、气候等。
3.操练(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实例,探讨干湿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第一篇:《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设计课题: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方法,记住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总结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通过对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归纳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3、通过对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温度带图的阅读和图层叠加,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采用描图的方式,特别关注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进一步观察它们分别穿过的地形区和行政区,思考通过800mm等降水量线和0℃等温线的位置关系,与温度带分布进行对比,加深对秦岭—淮河自然地理线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2、在阅读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共性和差异的方法,了解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结合教材中“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学生通过读数、计算差值等方法,加深对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较深刻的认识。
3、以温度带图的阅读方法阅读干湿地区分布图,通过对干湿地区分布图、景观图、降水量分布图、地形图和温度带图的图层叠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指导学生特别注意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与干湿地区界线的对应关系,发现降水与干湿状况的一般关系。
以东北地区和植被分布为例,启发学生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运用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了解,认识到只有掌握自然规律、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才能让大自然能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