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东西干湿差异
- 格式:pptx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23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第二课时)——东西干湿的差异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了解降水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使学生明确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阅读等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断、分析等值线图的技能,并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3、了解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培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品质。
我国降水分布的总趋势及干湿地区的划分。
1、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技能的培养。
2、各干湿地区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导入新课】学生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完成课前3分钟。
(“爱的鼓励”的掌声)【承转】中国的降水到底有没有规律?【讲授新课】【出示幻灯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④“骑楼建筑”。
【提问】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承转】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探究活动一】读P35图2.16“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分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并用彩色笔把这几条线加粗。
其中,800mm等降水量线与1月哪条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它大致沿(山脉)——(河流)一线分布。
2、观察整幅图,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总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
3、从图上看出,泉州的降水量大约在什么范围内?4、根据图中信息,解释以上四地民居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回答、评价、小结)【板书】二、降水的差异1、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阅读】读P35“阅读材料”,说说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时间分配: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这往往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2.雨季的长短:在我国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
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我国降水极值地区。
(1)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达6558毫米。
(2)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知识点2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4.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
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
5.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下列关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A.我国各地年降水量差别不大B.大多数地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C.我国降水年际变化大D.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下列各地按年降水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A.广州——北京——武汉B.兰州——西安——郑州——武汉C.上海——兰州——乌鲁木齐D.成都——重庆——武汉——南京3.我国降水的递减规律与下图中的哪条线基本吻合(B)A.A线B.B线C.C线D.D线知识点2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4.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与哪些界线的分布最接近(B)①800毫米年降水量线②1月0 ℃等温线③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家住上海的小林同学想利用暑假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下面是他设计的四条旅游路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气候差异,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进一步理解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一定的认识。
但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2.难点:气候形成原因的分析,学生对实例的观察和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特点。
2.讲述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干湿地区的分布,让学生了解我国东西部干湿差异的气候特点。
3.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实例,理解气候形成的原因。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气候差异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我国东西部气候差异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减负您的备课,让课堂精彩!
典案一教学过程案例
课题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设计意图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
教师(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指导学生分小
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
学生合作探究:
(1)在图中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5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2)在图中找出学校所在省区降水量大致是多少。
(3)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成果展示)
(1)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
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通过秦岭-淮河一
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兰州、
拉萨一线,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经过西北内陆
地区。
(2)学生合作探究。
(3)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
精讲点拨:受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从东南沿海
向西北内陆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因此降水逐渐减少,
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第34页“阅读材料”,了解我
国降水最多的地区和最少的地区。
转承: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配是否均
匀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等降水量线弯弯
曲曲,线条较复
杂,因此采取小组
合作的形式,发挥
小组中学得好的
同学的带动作用,
让他们给予基础
差的同学帮助,这
样既能够加深自
身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提高课堂
效率。
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本课内容是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二个框题的内容,承接上一框题气温,也为后面学习我国的气候特征作铺垫。
教材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先呈现中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接着讲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类型,呈现干湿地区分布图和相应的景观图,让学生有理性感知。
最后利用一个活动,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可以看出教材旨在让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我国的降水特征,并能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认识到降水差异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注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现生活中的地理学。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能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常识,但对地理现象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归纳描述地理规律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一些地理数据和地理专业词汇不甚了解,因此需要教师逐步引导。
其次他们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很有兴趣,多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干湿地区的分布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传统民居图片,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有的地区屋顶坡度大,有的地区屋顶坡度小,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底。
二、探究新知1.教师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合作探究:(1)在图中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2)在图中找出学校所在省区大致降水量。
(3)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提示:(1)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经过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兰州—拉萨一线,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经过西北内陆地区。
(2)学生找到后相互交流。
(3)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