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第二框维护姓名权04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新知探究:怎样维护姓名权一、侵害他人姓名权的行为1、侵权人实施了侵害行为。
根据内地《民法通则》第99条的规定,侵害姓名权的行为有以下三种:(1)干涉。
干涉是指针对他人的姓名实施某种积极的侵害,如养父母干涉养子女决定和使用其姓名。
干涉他人姓名权的行为,只要这种干涉行为违背了被干涉人的意愿即可,而无需干涉人有不正当目的。
(2)盗用。
所谓盗用他人姓名,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者授权,擅自使用他人姓名实施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3)假冒。
所谓假冒他人姓名,是指冒名顶替、冒充他人姓名进行活动。
例如,假冒社会名人进行社会活动,未经他人同意在作品上署他人的姓名等均为假冒姓名的行为。
此外,根据立法精神和学理解释,该使用而不使用他人姓名或者滥用他人姓名也是侵害姓名权的另外两种方式。
该使用而不使用是指故意地不使用他人姓名的行为,如使用他人作品时,不标明作者姓名。
滥用他人姓名是指恶意使用他人的姓名,如将他人的姓名用作自己所饲养的宠物的名字,或者将他人姓名用作建筑物或车船的名称。
2、侵权人在主观上具有故意。
这就是说,侵权人对其实施的各种侵害他人姓名权的行为在主观上都是有意的。
3、造成了他人姓名权被侵害的后果。
只要侵权行为人实施了前述干涉、假冒、盗用、不使用及滥用他人姓名的行为就认为造成了姓名权被侵害的后果。
4、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由于侵害姓名权的损害后果的前述特殊性,所以只要证明侵权行为人有干涉、盗用、假冒、不使用及滥用他人姓名行为,即认为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具有因果关系。
所以该种因果关系并不需要特别证明。
二、侵害姓名权应负的法律责任为维护自己的姓名权,应注意:1、首先应明确自己姓名权所包含的权利内容,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张。
2、姓名权受到侵害,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甚至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公民享有的肖像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2.明确每个公民不得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和姓名权;3.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自学指导:1、肖像权的含义和内容?2、哪些行为属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3、如何维护自己的肖像权?4.什么是姓名权?如何行使?5、哪些行为属于侵犯姓名权的行为?6.如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教学流程:1.导入:(1分钟)2.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2分钟3.出示自学指导。
20分钟学生快速预习课本,认真完成自学指导问题。
(可进行简单的圈点勾划)4.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点拨。
(5分钟)预设问题:2、5题2.未经本人同意,以盈利为目的。
参考P41页第二段。
5.干涉,冒用,盗用他人姓名。
参考P44页1.2段。
5.背一背,记一记。
10分钟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学指导”中的题目并背诵1.4题。
②看谁记得快,指生回答。
6.当堂检测:6分钟①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主要包括肖像的()①制作权②使用权③获酬权④保密权A.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②下列属于侵犯公民肖像权的是()A.某理发店为招揽生意,私自张贴顾客照片B.为追捕逃犯,公安机关在通缉令上用逃犯照片C.学校要求学生把照片贴在毕业证书上D.公安公布被解救儿童照片,以帮助他们寻找父母③中学生陈某在网上聊天时,假冒本班同学赵某的姓名,向别人造谣说本班同学孙某有小偷小摸行为。
陈某的行为侵犯了赵某的和孙某的。
()A.荣誉权姓名权B.姓名权名誉权C.姓名权隐私权D.名誉权荣誉权学生展示,核对答案。
A/A/B7.课堂小结: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1分钟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上节课知识,提高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学指导:1.自主完成导学方案P36页知识结构图。
4.2《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力与义务”部分:“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由“我有肖像权”“维护姓名权”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了肖像权的含义及其内容、姓名权的含义及其内容。
第一目:“我有肖像权”。
主要叙述了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权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首先通过评选丑星的活动,引出了肖像的含义;接着通过小红得到照片的报酬这一事例,明确了肖像权的具体权益;最后列举了一些侵害肖像权的行为,明确要依法维权。
第二目:“维护姓名权”。
主要叙述了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首先结合笔名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是姓名及其作用;其次,明确了姓名权的具体权益;最后,列举了侵犯公民姓名权的具体行为,明确这些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学情分析1.针对的问题:①由于姓名授之于父母长辈,往往只被认为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很多学生对法律赋予公民姓名的具体权利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对这项权利的使用和支配很少,以致有时被侵犯了也未必意识到。
②生活中一些家长和学生一味地追求时髦、个性、标新立异甚至另类,不能正确、客观地对待取名问题,给一些具体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③个别学生为避免挨家长骂或不重视家长在其成长和教育中的监护作用,经常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冒名顶替,擅自代家长签字的现象。
④未成年人维权意识不强,现实生活中以赢利为目的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的行为时有发生。
⑤有些学生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不懂得尊重他人、法律意识淡薄等原因,加之电脑技术的发展及网络具有虚拟性,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中恶意损毁、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也屡见不鲜。
2.学生的需要:①作为独立人格的外在标志,姓名权和肖像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了解人格权时有必要更好地了解肖像权和姓名权,以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正确认识肖像权和姓名权,知道侵害肖像权、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及后果,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不仅是增强法律意识,纠正某些不良行为习惯的需要,也是增强自身道德素质,正确与人交往、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教材分析:本框选自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中的第二框,本课依据的课标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内容。
本框主要介绍了两项具体的人格权利──肖像权和姓名权。
首先,讲述了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权的内容,肖像权的侵权表现和后果;接着围绕姓名权而展开(接着讲述姓名权),主要介绍了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内容,姓名权的侵权表现和后果。
最后,本框还强调了一方面要运用法律手段与侵害自身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也要尊重、维护他人的肖像权和姓名权。
二、学情分析:由于未成年人对肖像权和姓名权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侵害他人权利的事情,如有些同学在现实生活或网络中恶意损毁、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个别学生为避免挨家长骂,擅自代家长签字等现象,他们不了解侵害他人权利的危害,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有的学生维权意识淡薄,当侵权行为发生时,不能正确认识肖像权和姓名权,不知道哪些是侵权表现。
因此学生有必要了解肖像和姓名权,以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权利。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权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权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害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教学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权和姓名权的义务。
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第二课时积极维护人身权利学业质量要求核心素养了解人身权利的基本类型。
识别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1.政治认同: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是民法的重要内容。
2.科学精神:人们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3.法治意识:侵犯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4.公共参与:在互联网活动中善于依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重点:各种人身权利的内容与法律保护难点: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三、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生命健康俱可贵(一)民法典的人身权1.地位: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________是自然人真正成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的前提,_______是人之为人所必需的人身利益。
2.含义:依据民法典,自然人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格权以及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身份权,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人们在生活中既要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
(二)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地位:最基础的权利: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侵犯他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因:(1)_______是自然人最高的人身利益,身体是承载生命健康的物质载体,(2)自然人的身心健康既关系到个人的______________生活质量,也关系到______________。
民法典把这三项权利置于人格权编的前列。
知识点二姓名肖像受保护一、姓名权1.含义:______________是自然人对其姓名享有的人身权利。
2.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的原因:(1)姓名是我们用来________、_________区的符号,因此,姓名总是与特定个人相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个人在人格上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第四课第二框题第二目《维护姓名权》优秀教案教学反思课题人教版八班级思想品德下第四课第二框题第二目《维护姓名权》及工作单位西安市第四十五中学李艳艳教材分析1.本课所依据的课标是:“了解法律爱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人格姓名权包括姓名权〕不受侵害,能够自觉尊敬他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本课处于第四课第二框题,姓名权是人格尊严权里的一种重要权利。
和前后的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现实生活中,侵害他人姓名权的行为时有发生,由于同学对此认识不足,不能意识其行为是否侵害了自己的姓名权,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就无从谈起。
所以有须要让同学懂得什么是姓名权,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如何行使自己的姓名权、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学情分析姓名权这一内容与同学比较贴近,为了搞清晰同学对姓名权的关注程度及由此而产生的疑问,我课前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这样,我对同学的状况更加了解,设计教学时针对性更强。
作为初二同学,他们的认知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有所加强,也有肯定的法律意识,这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通过对情景故事的分析,提高同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通过情景体验,引导同学学会尊敬他人的姓名权。
教学目标情感、立场、价值观目标: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有无侵害他人姓名权的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育同学尊敬他人姓名权的责任意识,加强依法维权意识。
过程和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在情境中体验感悟,通过互动沟通,提高认识,学会学习。
知识与技能:1、知道姓名是人格的基本标识。
2、理解姓名权的涵义,懂得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及后果。
3、通过学习,逐步学会尊敬他人的姓名权,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同学的认知水平及本课内容,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姓名权的涵义;侵害姓名权的主要表现。
教学难点:盗用与冒用的区分。
为突破难点,让同学将课前收集好的侵害姓名权的典型案例呈现出来,大家共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老师明确盗用和冒用的区分,同学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2课时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公民享有的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姓名权。
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自觉地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点拨:一、学生对照书本梳理知识点;二、师生共同核对知识点;三、学生快速读记知识点。
点拨:本活动设计意图在于:一是,通过具体事例引出本课时内容;二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以我们如何区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一些知名人物为引子,让学生去感受一个具体的人有两大外在标志: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以容貌将人区别开来);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用文字符号将人区别开来),这样就进入本课要讲的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一)自主预习一、我有肖像权1.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再现。
肖像与特定人的人格不可分离。
2.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3.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二、维护姓名权4.姓名包括正式姓名、笔名和艺名等,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5.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6.盗用、冒用他人姓名,是侵害公民姓名权的两种具体表现。
(二)合作探究知识模块一我有肖像权1.学生阅读教材P40的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1)齐齐为什么如此在意自己的照片呢?这个做法好吗?答:因为齐齐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这是一个人逐渐长大,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
永和中学初三政治导学案
第二课第二框题维护姓名权
备制人:王芳复核人:
【课型】预展课
【学习目标】了解姓名权的含义,找出侵犯姓名权的主要行为;能够判断出是否侵犯权利,并能够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姓名权,同时尊重他人的姓名权。
【重难点】重点:侵犯姓名权的行为及表现
难点: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姓名权
【学习活动安排】
新闻播报----搜集新闻材料时,要抓住新闻中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事件,注意多关心热点新闻,更要注意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
目标展示----注意目标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仔细阅读课本相对应的部分,然后根据自学问题,找到关健词和句子,并组织答案。
(参照教材P23——P28)1.姓名包括哪些方面。
2.姓名权的含义。
3.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如何行使?
4.例举侵犯公民姓名权的行为。
5.尊重他人的姓名权,依法行使自己的姓名权,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和素质。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要运用自主学习中的的知识处理,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 姓名权受到侵犯后,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从不同角度分析)
2. 公民如何正确使用姓名权?
3
. 大学生赵C因为名字是“中西合璧”,在换发第二代身份证时遇到麻烦,民警要他把名字全部改为原汁有原味的汉字,否则不予签发。
赵C不服,一纸诉状将公安局告上法庭。
(1)如果你是法官,你将怎么判决?为什么?
(2)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赵C、民警、及维权手段)
能力提升-----整理本节课的思路,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练习。
根据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自问自答。
收获与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