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精选)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24
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为什么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怎样才能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2005年11月26日上午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面对地震,我们会做什么呢?。
我们会思考地震的成因和成功预测地震的办法,以及如何抗震救灾,这个分析过程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
那么什么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呢?一、什么是主观能动性?1、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物”,从广义上讲是指人以外的一切物,从狭义上讲是指动物,本课主要是指狭义。
想一想:面对地震,人会怎么办?动物会怎么办(资料1地震前兆与地震观测2海啸过后科学担起四大任务(附后))2、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即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3、主观能动性的内容(三个表现):(1)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想”①什么是“想”?即认识世界。
②什么是认识?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这种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
注意:认识与意识的区别与联系:(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要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就会有意识发生。
这种反映可以是主动、积极的反映,也可以是被动消极的反映,只有主动积极的反映才能被称为认识。
认识属于意识的一种,是人主动地感知对象,去理解对象的结果。
另外,意识一般是相对于物质而言,而认识一般是相对于实践而言。
)人们在同客观世界的接触过程中,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认识。
有人会说,动物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不也产生认识吗?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与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类的认识活动有什么特点呢?人类认识世界是积极的能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即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的认识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
当面对地震,动物只能逃生,而人却在思考着地震的成因和怎样预测抗震,。
人可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制造仪器设备,建立实验室,设计各种方案,去探索事物的奥秘,不达目的决不罢体。
高二政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识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理解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和自身素质的制约;并且通过这些理论观点的学习,提高辩证思维能力;2. 过程与方法讲授法、合作研讨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感悟到自然美、社会美、家乡美。
[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受到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难点: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板书设计]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性二、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观因素的制约[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假如你在森林中迷失方向怎么办?我国南方某城市一名4 年级小学生小安在暑期报名参加了野外生存训练夏令营。
有一天,在森林里训练抓特务的活动中,他与同学们失去了联系。
这是一个深山老林,电话及其它通讯方式都联系不上,周围又没有人家。
他带的食物和水很有限,而且又发现自己没带指南针。
他非常害怕,在森林中大哭起来。
后来,他冷静下来,开始想脱险的办法。
(他该怎么做才能走出大森林?同学们讨论,说出办法)他想起训练营学到的一些求生方法。
首先想到的是设法找一条小溪。
如果能找到一条小溪,顺着溪流走,一般迟早会走出去的,因为水是向低处流的。
可是他失败了,花费好长时间也没找到小溪,而且越走越远,食物和水也越来越少。
他告诫自己不要慌。
他相信,只要沉着冷静地想办法,就一定能够脱离危险。
(一个4 年级的小同学,才十一、二岁,能有这样的心态和决心,真让人佩服!)他突然想起,训练营老师曾讲过,如果在当地的森林里迷了路,一直朝北走,就会走出森林。
怎样判断方向?于是他开始用曾学过的知识,根据一些地物特征来判定方向。
(同学们知道哪些地物特征可以帮助判定方向吗?学生讨论:树冠,树的年轮,岩石,苔藓,蚂蚁洞............... )经过1天1夜的努力,小安终于走出森林,安全脱险。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教案教学目标理解:(1)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到客观因素即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但这种制约又给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而这一制约也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运用: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它的因素之间辨证关系”原理,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
教学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方法自学、议论、讲解相结合教具材料多媒体教学过程多媒体幻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精彩回放思考回答:(1)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表明了什么?(2)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公关、特别能奉献的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
这种伟大载人航天精神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活动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完成的又一个伟大壮举,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耸立的又一座里程碑,是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取得的又一个辉煌成就,也是中国人民为世界航天事业作出的又一个重要贡献。
这一伟大胜利,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的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巨型航天工程。
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懂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以及主观因素的制约,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正确的主观因素的积累,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初步进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客观规律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2)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教学设计构思: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事理结合的方法,从事中引出道理,用道理去分析事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新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模式上,采用导与学相结合,以学为主,师生共同讨论,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爱拼才会赢》这首歌里面有这样语言: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
我们面对人生中的起落、好运、歹运怎么办?(发挥主观能动性)生:(略)师总结:是的,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时起、有时落”,有“好运、歹运”,要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而又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讲授新课]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我们先来分析为什么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呢?(一)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页至7页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然后教师归纳。
(板书)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以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精神状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及发展的必然趋势。
1.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
只要条件具备,某种规律就会反复起作用。
2.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但人们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
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自然规律就能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所以,社会规律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级,社会规律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对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但是历史事件却是不可以重复出现的。
正是因为: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如何正确有效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能够认识客观外界的运动规律,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的特点.而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则是提高个人素质能力,提高个人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可以说,每一个卓有成就的人都经历了与众不同的超常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整个社会只有建立在大多数人的个人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时,国家的政治科技经济才可能有真正良好的发展。
如果说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的话,那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应该是哲学与社会教育永恒的主题。
地球深处埋藏着丰富而又珍贵的宝藏,而人的思想行为深处埋藏着比地球更宝贵的财富--主观能动性!推动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的驱使。
二、个人主观前瞻自觉性的驱使。
三、个人习惯,兴趣,爱好,毅力意志及智慧素质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饥饿调动了人寻食的积极性,捕猎迫出了人们快速狂奔的能力.人们在实践中付出了主观努力,并从客观世界中得到了回报,这个回报是调动人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最根本的动因.这便是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对主观能动性的最早的也是最直接的推动形式。
人只有在被追赶逃命时才会跑出自己的超常速度,没有外界压力大多数人会选择舒服的散步而不是亡命的跑步。
不到亡命之时,难来亡命之举。
许多努力都是被迫出来的,外界压力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最好形式。
直接的压力比间接的压力作用大,眼前的压力比远期的压力起作用更快。
考试前夕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积极地在看书。
置之死地而后生,逆境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有钱难买少时贫,但愿幸福的人们能遇到更多的逆境,能有更多的压力。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动物都具有的本能。
但人之所以高于动物,就在于人能居安思危,这便是人的主观前瞻自觉性。
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改良使很多人遇到"艰难险阻"的机遇越来越少。
由于生活舒适而使人素质能力下降的潜在危险越来越大。
时势造英雄,富贵人家却常养出低能败家儿。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工商管理(行政)张娜娜20103361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
意识是能动的,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应什么、不反应什么,怎样反应,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第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隐藏在现象中的,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和社会。
人们面对困难、挫折时,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一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中微子是宇宙的“隐身人”,是一种非常小的基本粒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因此尽管每秒有上万个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但是我们很难发现它的踪影。
早在103-年著名的物理学家泡利(194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就预言了这种神秘粒子的存在,但科学家用了25年的时间才证实了这一预言。
这主要体现了人是能够主动地认识世界。
人们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还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土木0811 江峰2008987022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那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包括什么内容呢?主观能动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去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件,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的需要;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就是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以及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
知道了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那我们就还要知道如何去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着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规律既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要求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人们只认识了客观规律还不够,如果不具备客观条件,实践同样不能成功。
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想和做)中,总要根据自己的立场、观念、知识水平,对自己的能力、条件的认识,对想什么和做什么做出选择:这样想这样做对不对?能不能做到?值不值得做?该不该做?认为对了,值了,能做,该做,才能下定决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想、去做。
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也就是说,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
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青年人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我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有志有才的青年提供了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一份耕耘自当有一份收获,为了理想,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奋斗就能获取属于自己的“奶酪”。
但总有一些青年满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
有理想、有抱负令人敬佩,耐心不够、韧性不足令人惋惜而又令人理解,毕竟成长需要过程。
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发挥青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我们发挥青年自身优势,发扬勇于创新、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用辨证的唯物主义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指导工作学习。
青年的优势体现在接受新鲜事物快,上手能力强,敢于创新等等几个方面,它的体现还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积极主动,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用理性的思维处理事物的矛盾,以小改革、小创新带动大改革、大创新。
成就大事业者总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善于把握细节,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中找出因果关系。
企业的青年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责任心如果都提高了,工作就能够有序的进行,我们的品牌、服务也会一个个走向精品,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效益提高了,青年的自身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是要能动地把握形势,做形势的主人。
守株待兔,不如弃株捉兔。
应变能力,说到底是一种素质,既包括承受能力,又包括能否采取正确的策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考察人与物的区别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
所以人们应该以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其次: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