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846.00 KB
- 文档页数:32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执业药师中关于藏医药基础知识辅导执业药师中关于藏医药基础学问辅导导语:藏药是以五元学说和味、性、效理论为指导,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主要包括:藏药与五元,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
以下是具体内容。
1.藏医基础学问(1)五元学说: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
五元学说认为,五元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
五元之间有相克相生关系。
土元"沉,稳,坚,黏';水元"重、寒、湿、润';火元"热,轻,锐,腻';风元"轻,动,糙,燥';空元"空,虚'。
(2)三因学说:即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
三因源于五元。
但藏医的.三因学说具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的概念。
(3)阴阳(寒热)学说:与中医阴阳学说内容基本相同。
2.藏药基础学问(1)藏药理论:藏药是以五元学说和味、性、效理论为指导,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包括:藏药与五元,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
(2)配伍①配伍方法:分按味配方,按性、效配方,按化味配方。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配伍原则:分按君、臣、佐、使配伍原则,找温柔配伍原则,加减原则和寒、热药性分别配伍原则。
(3)治疗方法:有平静法、补益法等十八法。
(4)剂型:主要有汤、散、丸、糊、酥油丸、灰丹剂、膏剂、药酒、胶囊等。
(5)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饮食禁忌和妊娠禁忌。
(6)部分重要常用方剂及功效。
七十味珍宝丸:开窍醒神,镇惊熄风,活血通络。
二十五松石丸:舒肝解郁,利胆退黄,消炎解毒。
二十五珊瑚丸:醒脑开窍,疏筋通络,化瘀止痛。
六味安消散:和胃健脾,导滞消积,润肠通便,理气,降脂。
仁青芒觉:解毒消炎,降水通淋,祛腐生肌,利尿消肿,滋补强身。
仁青常觉:消炎解毒,健脾和胃,活血消肿,止痛。
佐珠达西:疏肝健胃,消肿散结,解毒止痛。
七味红花殊胜丸:清热消炎,保肝利胆,退黄止痛。
五味岩精丸:清肝泻热,利胆退黄。
藏药功效与作用藏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
藏药以其独特的药材、制剂、疗法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和药物研究中,具有丰富的功效和作用。
本文将从藏药的起源与分类、藏药的主要功效和作用、藏药的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藏药的起源与分类藏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长期以来对草地、森林、山地和河谷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结果。
藏药的分类较为复杂,根据其性味、功效、药用部位等方面进行细分。
根据性味来分,藏药可分为寒凉药、平和药、热药等。
寒凉药,又称寒丸类药物,性味寒凉,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凉血等功效。
如野扁豆、地龙、黄芪等。
平和药,又称平和类药物,性味平和,具有调和气血、舒展筋络等功效。
如葛根、山茱萸、太子参等。
热药,又称热壮类药物,性味燥烈,具有温阳、助火等功效。
如蠲热草、桃仁、附子等。
根据功效来分,藏药可分为益气药、活血药、祛风湿药等。
益气药,能够补充体内气血不足,增强体质。
如党参、白术等。
活血药,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循环。
如丹参、红花等。
祛风湿药,能够祛除风邪,消除湿气。
如乌草、二仙草等。
根据药用部位来分,藏药可分为种子药、叶片药、整株药等。
种子药,以草果、苍耳子等为代表,能够抗菌、止咳、平喘等。
叶片药,以常青树叶、大黄等为代表,具有泻下通便、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整株药,以贝母、白头翁等为代表,具有清热解毒、润肺等功效。
二、藏药的主要功效和作用藏药具有丰富的功效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补作用:藏药中的一些药材具有温补作用,能够增强机体的阳气,改善体质。
如杜仲、巴戟天等。
2. 补气作用:藏药中的一些药材具有补气作用,能够补充体内气血不足,增强体质。
如党参、白术等。
3. 活血作用:藏药中的一些药材具有活血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
如丹参、红花等。
4. 清热解毒作用:藏药中的一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作用,能够清热、解毒、消炎。
藏药服用方法藏药是指藏族传统医学所使用的药物,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及科学研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藏药独特的药理作用及特殊的制药工艺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中药形式。
然而,藏药的服用方法与常见的中药有所不同,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藏药的服用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项。
一、藏药的基本形式藏药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草药、粉末、丸剂、胶囊、煎剂等。
草药是指未经加工或者经过简单烘焙处理的植物体,如藏红花、藏草、藏鸡肠等。
草药常用于泡水或者煮汤的方式服用。
粉末是将藏药草药进行研磨后制成的细粉,常用于冲泡饮服。
丸剂是将藏药研磨成粉末状后加入适量的辅料进行压制而成,直接饮用或者煎水服用。
胶囊是将藏药粉末装入胶囊中,口服后溶解在胃酸中释放药效。
煎剂是指将藏药加水煎煮后,将煎剂分为多次饮用。
二、藏药的服用方法1. 泡水服用:将草药或者粉末放入杯中,加入适量开水冲泡,静置片刻,待药物溶解后可饮用。
对于一些具有苦味或气味较重的藏药,也可以加入适量蜂蜜或其他天然调味品来改善口感。
泡水服用可以方便快捷地吸收藏药的药效。
2. 煎剂服用:将藏药和适量的水放入锅中煎煮,待汤液沸腾后转小火继续煮约15-30分钟,煮至剩余水分适量,然后倒入杯子中,等待凉至适宜的温度后饮用。
煎剂服用的好处是可以更充分地提取藏药的有效成分,同时避免草药或粉末对胃黏膜的刺激。
3. 丸剂和胶囊服用:将丸剂或胶囊用温水直接服用,或者打开胶囊将其倒入杯中加水冲泡后饮用。
丸剂和胶囊的服用方法适合快节奏的生活中,方便携带,剂量准确,效果明显。
三、藏药的服用注意事项1. 在服用藏药之前,应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进行合理用药。
不同的药物适应症和禁忌症不同,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来选用。
避免滥用药物或者盲目选择。
2.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药方法和剂量进行服用,不得超量或者减量使用,避免药物过量或者不能发挥疗效。
3. 如果服用藏药出现不适症状如过敏反应、腹泻等,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避免大范围的不良反应发生。
藏医药简介一、蔵医基础知识以藏族为主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简称藏医,易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这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元素。
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型;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
(二)三因学说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
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
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
1、龙译成汉语是风,相当于中医理论的“气”。
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
龙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
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索增龙,位于人体头顶部,运行的部位是咽喉部和胸部。
是维持人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运化的龙,它司人体的吞咽动作,呼吸运动、唾液分泌、打喷嚏、打饱嗝,使人的记忆力清醒,增强感官聪明而敏锐,还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乃至死亡。
(2)上行的龙(紧久龙),紧久龙,是主气血上行的龙,位于人体胸部,并运行于鼻部、舌头和喉管部位。
作用是司语言,增气力,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充满活力,精神振奋,善于思考,若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导致上半身生病。
(3)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麦娘姆龙,是主消化的龙,主要位于人体胃脘部位,运行于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
功能是人体的消化机能,负责把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部分分开,补偿损失,并促使血液生成和成熟起来,若失调,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导致腹中生病。
藏药的功效与作用藏药是藏族医药文化的瑰宝,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藏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功效显著,作用独特。
本文将从藏药的定义、分类、功效与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藏药的定义和分类藏药是指以藏族民间传统草药为基础,经过特殊加工技术制成的药剂。
它既包括藤本植物、木本植物、草本植物,也包括矿物质、动物组织等。
根据藏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功效作用,藏药可分为药用植物类藏药、矿物质类藏药和动物组织类藏药等。
1. 药用植物类藏药:药用植物类藏药是指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为原料制成的藏药。
常见的药用植物类藏药包括冬虫夏草、青藏高原草甸植物、青稞、沙棘、苦苣草、酸模、草本药材等。
这些藏药具有明显的药理学作用,能够改善人体的内分泌、免疫、消化等系统功能。
2. 矿物质类藏药:矿物质类藏药是指以矿石、矿泉水、鹿角、鹿茸、龟甲、珊瑚等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的藏药。
这些藏药主要用于强身健体、调理气血、养颜美容等方面。
例如,鹿角被认为能够提高男性性功能,对于阳痿、早泄等问题有一定的疗效。
3. 动物组织类藏药:动物组织类藏药是指以动物的皮毛、内脏、骨骼等组织为原料制成的藏药。
这些藏药主要用于滋补身体、调理气血等方面。
例如,熊胆能够清热解毒、降火平喘,常用于治疗高血压、胃炎等疾病。
二、藏药的功效与作用1. 药用植物类藏药的功效与作用:药用植物类藏药具有丰富的药理学活性,能够改善人体的各个系统功能。
如冬虫夏草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青藏高原草甸植物则具有抗疲劳、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能够增加体能、延缓衰老。
青稞是一种有机硒的富集植物,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能够保护心血管、预防癌症等疾病。
2. 矿物质类藏药的功效与作用:矿物质类藏药主要用于补充人体缺乏的矿物质,提高人体的营养水平和生理功能。
鹿茸是一种具有温补作用的药材,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藏药用药规律藏药用药规律藏药是指藏族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采用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材料,配制成具有特定疗效的中药。
在藏族地区,藏药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和特殊的临床价值。
然而,由于藏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等方面存在一些特殊规律,因此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一、藏药的使用方法1.口服口服是最常见的一种使用方法。
一般来说,将藏药粉末或丸剂放入口中,并配以温水或酥油茶等饮品服用。
在服用时需要注意掌握好剂量和时间。
剂量要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等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量或不足;时间则要根据不同的药性和功效进行选择。
2.外敷外敷是指将藏药制成浓缩液或粉末敷在患处。
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疾病、创伤、疼痛等方面的治疗。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敷贴时间,避免过量或过长时间的敷贴。
3.吸入吸入是指将藏药熏制成药烟或药蒸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这种方法适用于呼吸道感染、哮喘等方面的治疗。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掌握好药量和时间,避免过量或过长时间的吸入。
二、藏药的剂量和配伍1.剂量藏药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等情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成人每次服用不宜超过9克,儿童每次服用不宜超过3克。
同时,在使用中要注意掌握好总剂量和服用次数,避免过度使用。
2.配伍藏药的配伍需要根据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相同功效或相近功效的藏药不宜同时使用;具有互补作用或相反作用的藏药也不宜同时使用。
此外,在配伍中还要注意控制好总剂量和服用次数,避免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
三、藏药的疗程和疗效1.疗程藏药的疗程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轻微病情可以在3-5天内见效,而严重病情需要7-10天或更长时间才能见效。
在使用中要注意掌握好治疗时间和间隔时间,避免过度使用。
2.疗效藏药的疗效需要根据不同的适应症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对于轻微病情,藏药可以显著缓解或治愈;而对于严重病情,则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首先什么是藏药?在藏药理论指导下所使用形成的药物就叫藏药。
藏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理论有什么区别?第一,藏医药理论自成理论体系。
第二,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和《晶珠本草》中所使用的二千六、七百种药材,这其中有一千三百多种是在中医药典籍中所没有记载的,这些药材大部分是生长在青藏高原这个特定的生态环境当中的。
它主要讲的是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的动态平衡.这三大因素根据不同机能又可分为五种小要素:如隆又分为多种隆;赤巴又分为多种赤巴;培根也分为多种培根。
它和中医中的阴阳五行不同。
藏医认为: “隆”、“赤巴”、“培根"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进行生命活动不能缺少的能量和基础。
它们之间如果保持平衡和协调状态,则人体就是健康的,一旦它们之间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出现偏盛或偏衰,这种平衡协调状态受到破坏,则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出现病态.那么这三种因素是指什么呢?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和“培根”这三种因素。
“隆”、“赤巴”和“培根”是藏语的音译,由于它有不同意译的译法,如有的译为“风、胆、痰”的,有的译为“气、火、粘液”的,更有将其译为“风、火、水土”的。
如果按照意译则易造成混乱,为了不失原意,故仍音译为“隆”、“赤巴”、“培根”为合适。
“隆”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各种机能密切相关。
它的性质与汉族中医的“气”很有些相似,但不完全一样.“赤巴”具有火热的性质,也是负责人体内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因素,具有中医“火"的性质.“培根”具有水和土的性质,与人体内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质和机能保持密切的关系。
“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
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热症与寒症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
药物的性能:药物的性能,可以用“四气六味”来说明。
“四气”指寒、热、温、凉。
“六味”指甘、酸、咸、苦、辛、涩。
1. 热症与寒症:按藏医理论概况,病症可分为热症和寒症两大类。
因此,用来治热症的药物,认为它们具有寒性。
用来治寒症的药物,认为它们具有热性。
至于温性和凉性,不过是程度上,比热性和寒性略为差一点。
有些芗不发生寒热温凉的作用,药性比较平和,所以管他叫“平”性。
2. 六味各自显示喻药部:(1) 甘药部类:甘草、葡萄、红花、石灰化、腊肠豆、黄精、天冬、棱子芹、冰糖、蜂蜜、酥油、肉等,此类皆为甘味药部。
(2) 酸药部类:石榴、沙棘、木瓜、余甘子、柏仁、五味子、酸奶、酸乳汁、青稞酒、酒杯曲等,此为皆为酸味药部。
(3) 咸味药部类:光明盐、硵砂、黑盐、角盐、藏红盐、卤盐、火硝、火硝泥、皮硝、灰盐、官桂、芒硝、碱花等,此类为咸味药部。
(4) 苦味药物类:山豆根、獐牙菜、船形乌头、洪连、波梭瓜、止泻木子、麝香、小檗、婆婆纳、五灵脂、秦艽、紫堇等,此类皆为苦味药。
(5) 辛味药物类:胡椒、干姜、荜菝、鲜姜、阿魏、溪岸、猫瓜草、天南星、葱、蒜等,此类皆为辛味药部。
(6) 涩味药物类:檀香、河子、毛河子、绿戎蒿、岩白菜、西谷米、青杠、西河柳等,此类皆为涩味药部。
3. 药味的功效:“六味”指服用药物是,所产生的几种味感。
有些药物不产生明显的味感,因而藏医管他叫“涩”。
药物由于所含有效成份的不同,当服用时就会刺激人的感官,产生各种味感。
同一味道的药物,有时可以引起共同的作用,一般归纳为甘味药物有止咳、调补的作用。
酸味药物有温和、开胃、消食作用。
咸味药物能使身体坚实、通便、健胃作用。
苦味药物有恶心、晕眩、减腓作用。
辛味药物能治血病,发散、行气、干水肿等作用。
涩味药物有血、胆引起的疾病及减腓、消油作用。
但前面所讲的六味药物包括饮食在内,都将不可应用过量,因各有个味的不足之处,如“酸味”过量产生生血,胆液汁上升、水臌等。
第四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第一节藏医药基础知识一、藏医基础知识(一)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
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形。
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
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
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
(二)三因学说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
“隆”与五元中的“风”相同,相当于中医的“气”。
“赤巴”相当于中医的“火”。
“培根”,“培”为水,“根”为土,与水、火两元相同,相当于中医的“津液”。
(三)阴阳(寒热)学说阴:一切趋于静止的、向下的、减退的、消极的、阴暗的、寒凉的、内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阴。
阳:一切趋于活动的、向上的、旺盛的、积极的、光亮的、温热的、外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阳。
(四)治疗原则藏医药的治疗原则,是以五元学说和三因学说为理论指导,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的。
包括总原则和具体治则。
1.总原则藏医药的治疗总原则为:(1)预防为主。
(2)饮食起居为主。
(3)治本为主,治标为次。
(4)治主病为主,治并发症为次。
2.藏医药的具体治则见表4-1。
表4-1 藏医药的具体原则(五)治疗方法藏医药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平息法、补益法、消散法、排出法、引吐法、汗法、油疗法、泻下法、滴鼻法、利尿法、外治法。
二、藏药基础知识(一)藏药理论1.藏药与五元(表4-2)表4-2 藏药与五元的对应关系2.药物的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效(表4-3)表4-3 药物的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效独家记忆三化味的记忆方法口诀为:酸酸甘甘还是苦苦。
注解:酸酸=酸味消化后仍旧是酸味;甘甘=甘味和咸味消化后得到的是甘味;苦苦=苦、辛、涩味消化后得到的是苦味。
(二)藏药的配伍藏药的配伍见表4-4。
表4-4 藏药的配伍(三)藏成药重要方剂简介常用藏成药方剂见表4-5。
藏医基础知识1、藏医学怎样认识病因?藏医学把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类:一般病因为季节(天气变化)、饮食起居、中毒、前世罪孽等;特殊病因为房事过度、饥饿、失眠、空腹劳动过度、长期营养不良、暴怒。
饮食因素如过食辛辣、油腻、肉类、酥油、酒、豆、桃、脂肪、焦腐等等;过度饮用山羊奶、乳酪、冷茶、凉水等等皆是发病的外因。
2 藏医艾烤疗法是怎样的?艾灸疗法是藏医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艾绒根据病症不同,做成大小不一的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该疗法是藏族医务人员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医和外来医学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经验,使之日臻完善。
《四部医典》第4部第21 章就是专门介绍火灸法。
灸法应用广泛,每位藏医艾绒随身带,大部分病症必施灸疗。
藏医灸疗的精华则是化脓灸。
藏医艾灸疗法是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在选穴、适应症、禁忌症、方法上和中医有不同之处,对某些疾病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3 艾炷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在秋季择吉日采集艾叶,反复捶打,使之茎断而叶不断,揉搓成圆锥状。
用于关节者,大小如拇指: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如小指尖;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形;用于瘰疬或痞块者,大小如诃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4艾灸穴位的分类是怎样的?藏医艾灸穴位可分为二大类,即根据病人自诉疼痛部位选穴,也就是阿是穴;第二类是医生根据五脏六腑所特定的穴位选取。
常用穴位《四部医典》载有71穴。
5藏医艾烤疗法的适应症有哪些?凡用其它方法不能治疗的疾病,灸法一般可收效,即谓之“药之不及,必须灸之”,《四部医典》云:“可施火灸疗法之病症,食积火衰浮肿水肿痞,胆寒头部四肢之黄水,痰核炭疽以及虚热症,疯癫健忘一切脉疾类,发热之后一般火灸除。
总之风痰所转诸寒症,脉病黄水火灸堪称奇”。
对艾灸疗法的适应症阐述得已很清楚凡属消化不良,胃火衰退、浮肿、水肿、寒性胆病(目微黄,不发热,消化不良,右上腹疼痛,大便色白)、疖痈、炭疽、虚热、疯狂痈证、一切脉病、以及热病后的多数疾病均宜艾灸。
藏药用药规律介绍藏药,是指藏传佛教传承中的经医部和土方门以及藏族传统医学的药物。
藏药独特的用药规律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藏药用药规律以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
藏药根据用药规律的分类藏药根据用药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藏药的药性分类•辛热药:具有辛温之性,可温经散寒,如红景天。
•苦寒药:具有苦寒之性,可清热解毒,如黄连。
•甘平药:具有甘平之性,可益气生津,如党参。
•酸涩药:具有酸涩之性,可固涩止泻,如鸡内金。
•回香药:具有回香之性,可理气和中,如木香。
•香气药:具有香气之性,可开窍宣通,如没药。
2. 藏药的配伍规律藏药的配伍可以增强药效,提高疗效。
一些藏药的配伍规律如下: - 辛热药与苦寒药配伍,可辛寒相合,既温阳又降火。
- 甘平药与酸涩药配伍,可甘酸相合,既益气又收敛。
- 酸涩药与回香药配伍,可涩香相合,既固涩又理气。
- 香气药与辛热药配伍,可宣通窍开。
3. 藏药的进补规律良好的进补规律可以帮助体质虚弱、养生调理等。
藏药的进补规律主要有: - 补气药:用于气虚症状,如党参、黄耆。
- 补血药:用于血虚症状,如当归、红花。
- 补肾药:用于肾虚症状,如沙苑腎气丸、肾气丸。
- 补肺药:用于肺虚症状,如麦冬、党参。
4. 藏药的用量规律合理的用量可以发挥药效和避免毒副作用。
藏药的用量规律如下: - 稀用药:用于轻症和防治病初期,如人参、黄连。
- 重用药:用于重症和疾病长期,如附子、半夏。
- 少用药:用于小剂量使用,如藏红花、天麻。
- 多用药:用于大剂量使用,如当归、黄芪。
藏药用药规律在治疗中的应用藏药用药规律在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案例:1. 藏药配伍应用案例•治疗胃寒型腹痛:可以配伍木香、红景天以及陈皮,木香理气导滞,红景天温经止痛,陈皮行气消食。
•治疗肺热干咳:可以配伍麦冬、天麻以及连翘,麦冬养阴润肺,天麻宣通窍开,连翘清热解毒。
藏药质量标准一、植物来源藏药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的特有植物和矿物。
为了保证药物的品质和疗效,必须明确药物的植物来源,并确保所使用的植物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二、采收时间植物的采收时间对藏药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植物的采收时间不同,需要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用药部位来确定。
采收时间不当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品质。
三、加工炮制藏药的加工炮制是保证药物质量和疗效的关键环节。
需要通过专业的炮制方法,将原材料进行提炼、浓缩、干燥等处理,以得到药效稳定、质量可控的藏药。
四、储藏条件藏药的储藏条件对其质量和疗效至关重要。
储藏过程中需要避免潮湿、光照、高温等因素的影响,保持药物的干燥、避光和低温。
同时,储藏容器应清洁、干燥、密封,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清洁。
五、质量控制为了保证藏药的质量和疗效,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质量标准,包括性状、鉴别、含量测定等方面的要求,并对每批产品进行检测和评估。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符合要求。
六、安全性评估藏药的安全性评估是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需要对藏药进行毒理学评估,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等,以确定药物的安全范围和使用剂量。
同时,应进行药物相互作用试验,确保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七、有效性评估藏药的有效性评估是确定其疗效的关键环节。
需要进行药效学试验,包括体内外试验,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同时,应进行临床试验,对药物进行严格的疗效评估和安全性评估。
八、稳定性评估藏药的稳定性评估是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需要对药物进行加速和实时稳定性试验,以评估药物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有效期。
同时,应定期对药物进行抽样检查和检测,以确保药物在有效期内符合质量标准。
执业中药师-藏医药基础知识考点一、藏药的概念在藏族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制和应用的药物称为藏药。
它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藏药与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药一样,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藏医基础知识(一)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
五元学说认为,五元各自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
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形;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
(二)三因学说三因即隆、赤巴、培根三种因素。
三因源于五元,“隆”与五元中的“风”相同;“赤巴”为火;“培根”,“培”为水,“根”为土,与水、火两元相同。
三因素依次大体相当于中医的气、火、津液。
但藏医所说的三因具有生理和病理两方面的概念。
(三)阴阳(寒热)学说藏医学中“阴阳”概念多以寒、热;日、月;水、火;强、弱;峻、缓;动、静等意思相对的名词来表述,尤其是以寒、热来表述的更多,几乎成了阴阳的代名词。
(四)治疗方法藏药的治疗方法有平息法、补益法、消散法、汗法、油疗法、泻下法、药浴法、擦涂法、手术法、催吐法、滴鼻法、缓导泻法、峻导泻法、利尿法、罨敷法、金针穿刺法、放血疗法、火灸等18种。
(1)平息法:系指用饮食、起居和服用药物把疾病平息于体内。
(2)补益法:系指对隆病患者,体质虚弱者、失血过多者、长期失眠者、悲伤过度者等进行滋补,补益方如大方、小方、强身方、“觉庄”方、九味雪蛙方等。
(3)消散法:系指服用药物及禁食或使用清淡饮食使身体消瘦。
(4)排出法:有药物引吐、泻下、汗法及外治法。
(5)引吐法:服用具有催吐功能的方药,吐出宿食、毒物和病邪,达到治疗存在于上体部位的疾病,特别是培根病。
主药橐吾、刺参、锡金大戟等配以其他药。
(6)汗法:主要方剂有四味木香汤、七珍汤等。
藏药学重点总结汇报材料藏药学是研究藏药的药物学科,主要涉及藏药的炮制方法、药材质量控制、藏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以下是对藏药学重点的总结汇报材料,共计1000字。
一、藏药的炮制方法藏药的炮制是指对药材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药物的疗效或降低毒性。
一般分为炙、煅、炒、制、洗、浸等方法。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五炙”、“五煅”、“三炒”等。
其中,“五炙”是指将药材用火烤至一定程度,如枸杞、夜交藤等;“五煅”是指将药材用火煅烧至一定程度,如石决明、牛黄等;“三炒”是指将药材用沙锅炒制至一定程度,如黄芪、党参等。
这些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提高其药效,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和可溶性。
二、药材质量控制药材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藏药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衡量药材质量的指标有外观特征、理化性质、微生物污染、重金属含量等。
常用的鉴别方法有宏观鉴别和显微鉴别。
宏观鉴别主要从外观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判断;显微鉴别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组织形态等。
此外,还需要对药材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如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以确定是否符合所要求的药材质量标准。
三、藏药的药理作用藏药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人体机能的调节和疾病的治疗方面。
藏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等,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例如,藏红花中的红花酮具有镇痛、抗抑郁、抗氧化等作用;藏草中的莽草醇能够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藏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以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四、藏药的临床应用藏药在临床上有较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中医中药领域。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可以选用不同的藏药进行治疗。
例如,藏药八角黄可以用于治疗女性不孕症;藏药石菖蒲可以用于治疗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藏药黄连可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
此外,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中,藏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