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详细答案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14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时练合集(详尽答案版)1.1 秒的认识1.单位换算。
1时=( )分 1分=( )秒1时10分=( )分 1分20秒=( )秒70秒=( )分( )秒 80分=( )时( )分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吃一个苹果大约用5( )。
(2)课间休息时间是10( )。
(3)奶奶做饭用40( )。
(4)乐乐跑100米大约用14( )。
3.辨一辨。
(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钟面上最长的针是分针。
( )(2)3时30分时,分针指向10。
( )(3)刷一次牙需要2秒。
( )4. 亮亮跑100米的成绩是25秒,比红红慢了3秒,红红的成绩是多少秒?5.明明骑自行车去学校,去时顺风用时8分25秒,回来时逆风多用了2分5秒。
明明回来用时多少?答案:1. 60 60 70 80 1 10 1 202.(1)分(2)分(3)分(4)秒3. (1)×(2)×(3)×4. 25-3=22(秒)5. 8分25秒+2分5秒=10分30秒1.2 时间的计算1.填时刻,再计算经过的时间。
2. 范庄小学下午2:00开始上课, 每节课40分钟,那么下午第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是( )时( )分。
课间休息10分钟,下午第二节课的上课时间是( )时( )分。
3.一辆客车上午8时从甲地出发,经过2小时5分钟后到达乙地,客车到达乙地时是上午( )时( )分。
4. 星期日上午,欢欢8:40开始写作业,9:10完成,他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5. 客车9:20开,妈妈从家到车站要25分,妈妈最晚要在几时几分从家出发才能赶上客车?答案:1. 11:20 11:40 12:05 20 254:15 4:50 5:25 35 352. 2 40 2 503. 10 54. 9时10分-8时40分=30分5. 9时20分-25分=8时55分2.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1.直接写得数。
26+23= 63+17= 46+19= 57+21=29+43= 36+17= 64+29= 67+16=2. 在里填上“>”“<”或“=”。
2019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时作业(全册含答案)1.1秒的认识1.填一填。
(1)钟表上有三根针,我是最长最细的那一根,我走一圈是1分钟,我是()针。
(2)秒针从3走到10经过了()秒,从10走到3经过了()秒。
2.在()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明刷牙大约用了3()。
(2)小强跑50米大约需要10()。
(3)脉搏跳动10次大约用了8()。
(4)爸爸每天工作8()。
第()跑道的男生跑得最快,第()跑道的男生跑得最慢。
1.2 时、分、秒的简单换算1.填一填。
3时=()分 4时=()分5分=()秒 2分=()秒2分30秒=()秒 1时20分=()分2.比大小。
40秒○1分 1时○52分2时○90分 240秒○3分1.3 计算经过时间1. 比大小。
2时30分○150分 1时20分○80分2.蓝天小学要求学生上午7:40到校,但是值日生需要提前10分钟到校做值日,值日生最晚什么时候到校?3.奶奶今天早上6:30去广场锻炼身体,比昨天提前了15分钟。
她昨天什么时间去锻炼身体?1.4 练习一1.在()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看一场电影大约需要2()。
(2)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不少于10()。
(3)明明跑100米用了17()。
(4)吃一顿饭大约用了15()。
2.判一判。
(1)小强跑50米,用了13分。
()(2)分针从1走到3,经过了2分。
()(3)从8时30分走到9时,经过了70分钟。
()3.比大小。
100分○1时 2时○120分 120秒○2时8分○8秒 90分○1时40分 15分○2时1.口算。
41+33= 32+24= 58+12= 37+27=53+36= 37+54= 32+46= 15+65=2.学校买了一些故事书,分给二年级29本,分给三年级36本。
一共分了多少本故事书?3.小亮说:“我收集了56枚邮票”;小军说:“我比小亮多收集了37枚邮票”。
小军收集了多少枚邮票?1.口算。
48-14= 48-24= 53-29= 60-25=56-35= 43-15= 63-48= 80-26=2.学校买了一些乒乓球,分给二年级28个,分给三年级33个。
用竖式计算98+25 65+78 39+86 67+95 43+88 58+94 56+74 83+3886+7759+7368+5279+8999+3285+65162+959427+543135+69456+381338+451242+655369+279596+87405+233419+506365+461683+279148+630238+79用竖式计算986+114 169+450 697+235 638+93 532+407 549+867 237+565 409+394165+78376+284167+284158+582216+725149+395549+225645+285869+12434+678297+503926+83475+126826+758647+356617+569235+398426+774793+508125+798用竖式计算647-274 841-543 513-246 629-347 615-327 84-27 195-179 781-198460-337465-176705-398800-403604-293400-185517-348507-348500-184594-129305-187610-456900-325705-245643-57800-695963-804556-379900-461208-129用竖式计算405-228 259-180 528-89 352-135 702-564 745-679 459-68 500-222405-129906-345600-327702-504905-326800-315305-187645-358504-328700-162802-480247-69571-297311-199436-287365-176963-668738-549962-489608-528用竖式计算并验算483+274 345-114 245+530 438-275 139+682 709-573 725+538 600-395135+48200-183746+219359-136637+268408-57239+571404-186663+282634-182423+349500-453726+598用竖式计算并验算301-84 501+389 708-389 746+163 940-762 175+62 806-714 259+148985-423325+464310-207354+58856-78630+288673-327375+168709-425135+48602-184259+476300-287用竖式计算32÷6=28÷4=26÷3=43÷5=70÷9=23÷5=13÷3=47÷6=37÷5=56÷9=18÷3=74÷9=57÷8=60÷8=53÷7=48÷5=33÷7=63÷8=32÷6=33÷8=64÷9=45÷7=34÷5=28÷3=52÷6=64÷7=17÷3=29÷9=用竖式计算14×2 33×3 21×4 423×2 212×3 221×4 18×3 27×215×5214×312×814×513×718×316×617×424×9137×6634×836×748×659×8247×6832×4765×7681×8499×3313×5用竖式计算64×5 45×3 27×9 476×8 52×4 373×6 258×9 12×746×9508×3207×8603×4305×9406×6109×7502×3604×5708×3309×4420×6370×5130×9260×7230×4460×7380×5450×4270×3用竖式计算609×3 350×6 208×4 350×6 984×7 270×6 604×2 1700×3192×3302×842×6870×8156×32600×4653×7410×9336×839×8602×3709×3348×7208×4312×5406×5783×6320×9460×556×8用竖式计算65×8 136×6 640×2 1500×6 12×4 33×3 123×3 212×435×227×316×415×534×526×8138×765×9124×6148×537×4367×6238×9475×8478×3674×7189×5376×5255×8425×8用竖式计算307×4 203×8 405×6 109×9 308×4 406×5 604×9 803×7960×8310×41400×53400×2320×6650×4420×3405×8208×8190×5702×8905×8506×9327×7975×2199×9315×6426×7279×8289×5在里填上“>”、“<”、或“=”。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3练习十(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6页的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特点。
2.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巩固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3.通过练习,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感受数学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巩固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流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2.提问:你觉得怎样从条件出发进行思考课件演示:读懂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根据相关条件求出中间问题→联系另一个条件求出要解决的问题3.谈话:这节课,我们将进行一些练习,希望同学们能更熟练地运用这个策略进行思考。
(板书课题:练习十)▍流程二:基本练习1.根据给出的条件提问题。
(1)兰兰的身高是142厘米,东东比兰兰高5厘米。
(2)王阿姨买手套,付出50元,找回12元。
(3)一本书共170页,笑笑已经看了80页。
分别出示题目后,指名提问题,并请学生口头列式。
+=厘米生1:(1)东东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列式:1425147()生2:(2)王阿姨买手套花了多少元列式:5012=38-(元)生3:(3)这本书笑笑还有多少页没看列式:17080=90-(页)2.补充题目中所缺的条件。
(1)三(1)班有男生23人,,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2)爸爸身高180厘米,,妈妈身高多少厘米分别出示题目后,给学生时间思考后,请他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指名1~2个小组汇报自己是怎样填的。
如果有学生填出的条件是两步解决的问题,要表扬他们爱动脑筋。
▍流程三:综合练习1.完成练习十第1题。
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出示第(1)组条件。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课件出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跳绳的有多少人②拔河的有多少人追问:你是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个问题的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求出跳绳的人数后就能接着求出拔河的人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