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五(74页)
- 格式:ppt
- 大小:289.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练习十五教学内容
练习十五中的第7、8、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略)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p73第8题,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
2、出示教科书第73页第9题。
①先由一名学生读题。
②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3、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
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
学生评议。
5、出示教科书p73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例9教案多位数乘一位数【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页例9 【课程标准描述】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及动手实践活动学习探讨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分析】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二年级已经接触过很多次,有了一定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本节教材呈现解决问题全过程的模式没有变,只是内容变成了乘除混合,注重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数量关系。
【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学习难点】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应用题。
【评价活动方案】1、创设让学生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及动手实践,经历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初步掌握用乘法和除法的两步计算解决,能正确找到中间问题,以评价目标1。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及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这类问题的规律,以评价目标2。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红红家搬入新楼,妈妈要为新家添置一些新的碗筷。
看!红红和妈妈来到超市的生活用品区,发现这里的花碗式样繁多,价格不一,妈妈问红红;“我带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红红摸着头答不下来。
揭题:红红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让我们和红红一起来想办法解答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二、互动新授(评价目标1)1.理解题意。
提问:你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解题方法记录在答题纸上。
(3)班内交流,展示解题方法。
(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 提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线段图)强调:(1)已知妈妈带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一、回忆导入,揭示课题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
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
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问题:这个问题熟悉吗?还记得怎样解答吗?导入:这是上节课我们研究的内容,大家还画了图帮助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一些实际问题。
二、画图理解,比较感悟(一)呈现题目,明确题意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问题:读一读,互相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二)画线段图,加深理解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问题:1. 能把你知道的用图表示出来吗?试一试。
2. 看图,给大家讲一讲你的理解。
三、探究新知。
(一)分析解答,回顾反思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问题:1. “可以买几个”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 解答正确么?你是怎样考虑的?回忆:这个问题我们是怎样解答的?(二)对比感悟,提升认识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
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问题:观察我们研究的这两个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4天可以读完。
(1)如果每天读8页,几天可以读完?(2)如果他3天读完这本书,平均每天读几页?要求:①读一读,把你的理解用图表示出来。
②(展示学生图)你懂这位同学的意思吗?③独立解答,订正。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10课时解决“归一”问题教材第71页的内容。
1.让学生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加强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2.学会用画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3.体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
重点: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归一”问题。
难点: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分析问题。
课件。
1.自主提问。
出示:“小丽带了6元钱,正好买了3支笔。
”(1)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包含的信息。
(2)学生根据题中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
2.揭示课题。
出示:“买2支这样的笔需要多少钱?”教师: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呢?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
1.阅读与理解。
(1)出示例8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妈妈买3个碗用了18元。
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多少钱?(2)汇报交流。
教师: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你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吗?○○○18元○ ○ ○ ○ ○ ○ ○ ○?元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示意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分析:知道了买3个碗用了18元(总价),就可以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单价);知道了单价,就能求出买8个碗需要多少钱。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方法一:18÷3=6(元) 6×8=48(元)方法二:18÷3×8=6×8=48(元)(3)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呢?引导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8个碗的总价”,需要知道一个碗多少钱,而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一个碗的价格(单价),所以先要求出单价。
3.回顾与反思。
(1)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8个碗48元,一个碗是6元,买3个碗是18元。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知道,在买碗的三个量“总价、单价、数量”中,哪个量是没有变的?学生:因为买的是同一种碗,单价是不变的。
教师:所以要先算出碗的单价,再根据要求进行总价的计算。
计算专项练习一1米— 3分米=()分米 5千米=()米 400分米=( )米1米=()分米=()厘米 600厘米=( )分米 13分米=()毫米1吨—400千克=()千克 3米=( )厘米 6米=()毫米一.列竖式计算并验算.995—775= 985-807=136+471= 345+427=622+190= 437+270=二、脱式计算(234-155)×6 268×6—98 236-100×2 (52+56)×64×156+891 8×(365—246) 781—81×5 152×4—351计算专项练习二15分米=( )毫米 7厘米=()毫米 1300米+700米=( )千米2米=()厘米 8吨=( )千克 1米-9分米=()分米1吨=()千克 6000千克=( )吨 1千米—300米=()米一、列竖式计算。
146×7= 245×4= 158×5= 113×2=123×5=2181×3=326×7= 214×2=二、列式计算。
(1)130加上9与5的积,和是多少?(3)100减去24除以8的商,差是多少?(4)8与5的积加上70得多少?(5)51减去6个7得多少?计算专项练习三1米+9分米=()分米 10分米=( )米 8000米=()千米1米-2分米=()分米 4千克=()克 2000克=( ) 千克2厘米+8毫米=( )毫米 10千克=()克 15分米=( )毫米一.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525—412= 683+181=736—675= 461+433=833—732= 961-600=二、脱式计算56×0+256 78×(4+4) 265-(156+52)(63-63)×681÷9+752 561—45+452 156+56÷872÷8×9计算专项练习四14厘米+26厘米=( )厘米=( )分米 6吨=( )千克 4000千克=( )吨1厘米+2毫米=( )毫米 3千克=( )克 5000克=( ) 千克8厘米+12厘米=( )厘米=( )分米 6千克=()克 2000千克=( )吨一、列竖式计算。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习题部分参考答案教材第4页“做一做”118010教材第5页“做一做”还要等20分钟才开门。
练习一1.少于1分钟多于1分钟2.时秒分4.>>><>=5.2秒2分5分8.11:4020分12:004:1545分5:0025分5:259.9时15分+25分=9时40分11.(1)9时-8时20分=40分(2)做眼保健操(3)7时30分路上用的10分钟应从7时40分去掉(4)10:55—11:35教材第10页“做一做”(1)33+36=69(张)先算30+30;再算3+6。
(2)36+38=74(张)先算36+30=66,再算66+8。
教材第11页“做一做”88328394549练习二1.47545940667278782.82997787908958513.834.616.471952107.15248.884教材第14页“做一做”660490710600120920190650练习三1.77050036080600810190602.850-780=70(千克)3.8506909705204.1505.(1)(2)7.218接近220700-220=480(元)8.245看作240187看作180240+180=420(元)420>400不够9.6402209905305005010.32011.9012.350-280=70(米)或350+280=630(米) 13.610大约剩下多少瓶饮料?528看作530184看作180530-180=350(瓶)上午比下午大约少卖多少根雪糕?219看作220392看作390390-220=170(根)教材第19页“整理和复习”1.8752805692444450 2.990850640820280210290360 3.441看作440632看作630630-440=190(个)练习四2.<<><><3.(1)405看作400600-400=200(米)(2)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比广州塔大约矮多少米?468看作470600-470=130(米)教材第22页“做一做”1.28422.131225教材第23页“做一做”70506练习五3.分米毫米厘米4.91200607.毫米分米18.><=><<9.2米=20分米20÷4=5(分米)10.4÷2÷2=1(分米)思考题:5×4=20(毫米)=2(厘米)4×3-2=10(厘米)教材第27页例5“做一做”1000230003练习六1.千米毫米米3.千米即1000米中有20个50米,要游20个这样的长度4.80001620005.厘米分米8.400+400+400+400+400=2000(米)2000米=2千米9.(1)√(2)×(3)×(4)×11.340003513.20个100米是2000米,即2千米15.12时-8时=4时80+80+80+80=320(千米)320>308能到达教材第32页例7“做一做”2.2200204教材第32页例8“做一做”65000教材第33页“做一做”6张5元或4张5元和5张2元练习七2.克吨千米3.7000196006.×√×7.(1)有三种方案①7条小船②1条小船和4条大船③4条小船和2条大船(2)第②种方案最省钱教材第37页“做一做”9995978955991190971345158教材第38页“做一做”2438031014162练习八1.408795975909 2.96580413805953291079 4.73193260193961911008.(1)85+148=233(元)(2)买一个书包和一个耳套148+39=187(元)(3)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耳套要多少元?85+39=124(元)10.888+88+8+8+8=1000教材第41页“做一做”82323020330428839559149教材第42页“做一做”232364109480练习九1.182********2.892-265+403=1030(位)892+265+403=1560(位) 5.39166138159105 6.632274012797.10531017958.904731479732 10.919910294493611429600 11618739511.(答案不唯一)8 9 4- 4 2 34 7 1 4 6 9+ 3 3 48 0 38 4 5+ 5 59 0 012.194+248+165=607(米)14.按下面的方案,运6次。
《解决问题》精品教案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材第70~7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估算。
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价值。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乘除混合运算。
难点: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问题情境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借助乘法计算解决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生活中哪些问题是需要乘法解决的?你能正确解答吗?自主探究1.教学例7。
(出示教材第70页例7情景图)师:每张门票8元,有29人参观,带250元买门票够吗?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想知道带250元钱够不够,必须先知道29人买门票共需多少元。
也就是要先算出29×8得多少,然后和250元比较一下。
生:29×8我还没有学过,怎么办呢?师:这道题只要知道29×8的结果比250大还是小就可以了,不必算出精确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用估算的方法,也就是看29×8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及时指导、点拨学生。
集体交流:因为29接近30这个整十数,所以我把29看成30,用30×8=240,所以29×8大约等于240。
师:同学们想得很好。
29×8大约等于240,“大约等于”写成数学符号是“≈”,这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所以29×8≈240。
板书:29×8≈30×8=240(元)生:通过估算得出了29×8的结果,和250比较后发现250元钱够买门票了。
2.教学例8。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道稍复杂一点的问题,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例8)生1: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理解问题。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2)指名读题。
(3)帮助学生了解题意: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4)师:你能画图来表示一下题目的意思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5)指名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呈现画图。
(6)结合图示进一步提炼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板书:3个——18元8个——?元(7)引导学生分析:看问题,想:8个同样的碗应付多少钱?就得知道什么条件(一个碗多少钱?)我们来往前看,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一个碗多少钱?(18元可以买3个碗)现在你会列式解答出问题了么?(8)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9)指名汇报解答算式,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每一步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18÷3=6(元) 18÷3×86×8=48(元)=6×8=48(元)(10)回顾反思:买8个碗48元,48÷8=6(元),一个碗6元,3个碗正好是18元,说明同学们做对了。
(11)小结:我们要想求出8个碗的价钱,根据题目中知道的数量,必须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才能够求出8个碗的价钱。
2、理解求“份数”的数量关系(1)出示例题【出示PPT页面4】: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2)师:读一读这道题,想一想和刚才的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不同点是什么呢?(3)课件出示示意图,设问:你能看着图再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吗?(4)结合图示进一步提炼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板书:18元——3个30元——?个(5)师: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想呢?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6)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能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7)指名汇报解答算式,说一说你列的算式每一步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方法一: 18÷3=6(元)30÷6=5(个)方法二: 30÷(18÷3)=30÷6=5(个)(8)回顾反思:30元可以买5个碗,30÷5=6(元),一个碗6元,那3个碗正好是18元,说明同学们做对了。
练习十五编写意图
第1题,是借助整百(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进行估算的练习。
可以把多位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者整百数进行估算。
第2题和第4题,都是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主要巩固利用不等式性质进行推理和判断的估算策略。
第2题的策略是:把每辆车的座位数估大了都不够坐,实际座位肯定不够坐。
第4题的策略是:把每分钟录入的字数估大都不能录入完,一定不能录入完。
第3题,借助计算8袋稻谷质量的情境,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给出了8个接近60的数,需要观察数据特点,并综合运用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同时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方法
第5题,通过估算将计算结果与给定的数比较大小,巩固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用估算检验计算结果的习惯。
第6题,将需要精确计算和只需用估算解决的问题综合编排,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精算,什么时候需要估算。
第7~10题都是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以便学生更好地建立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中都出现了“照这样计算”,说明“单位数量”就是乘法中的“相同加数”。
第8题,渗透正比例关系。
第12题和第13题都是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巩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第13题,在第一步需要求出总量时,一个数量信息隐蔽在文字和图示中,需要学生自己找出:每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
括号中的“图形的边不能重合”提示摆正方形时,所有的正方形均为单-摆放,每个正方形所用小棒的总根数都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正方形所用的小棒根数可以是4根、8根、12根和24根。
渗透反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