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专题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4.29 MB
- 文档页数:68
中国史标志性事件奴隶社会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①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②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学日本)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学美国)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中国政治史标志性事件1、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大全高考总复习历史必背的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历代赋税制特征、演变原因及作用2、水利建设及作用3、历代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兴盛、民众生活的关系4、城市发展的趋势、特点;15---16世纪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差异5、清康乾盛世的原因、本质及与西方发展的差异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民族间的相互取长补短二、中国近代现代史1、近代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态度的逐渐变化,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近代前期(1919年前)中国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两次机遇、成就及经验教训。
(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和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时期)。
3、19世纪中日现代化道路二阶段、背景、措施、结果比较。
4、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影响。
5、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巨变中,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运动或措施的背景、内容、意义。
6、对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经济、外交建设的客观分析、评价。
(经济建设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7、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8、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国家利益是根本出发点,现在是独立自主、灵活务实的和平外交。
9、亚洲(尤其是新加坡、南朝鲜)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0、城市经济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
11、对传统文化的扬弃、继承创新;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宽容、尊重、合理吸收。
12、用眼光审视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1、科技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方位影响(促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生产关系调整,阶级、阶层、上层建筑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重心转移,国家地位变化,国际关系格局调整,世界体系构建,东方从属西方;促进城市化,生活方式变化,思想观念变化;同时,也带来人口膨胀,治安混乱,道德沦丧,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贫富差别,城乡差别,南北差距扩大等问题)2、19世纪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及其原因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在独立前,必须先反殖反帝,取得民族独立,解决现代化的政治前提,独立后,现代化建设有成就,土耳其较典型,但各国各地很不均衡,都有许多制约因素,如国内的专制统治,经济基础差,国民素质低,经济政策、结构不合理等,国际有不平等的经济政治秩序等。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民众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3)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4)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加速经济发展(5)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鼓励生产,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2)唐朝中后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3)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4)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南移3.特点:官府控制;朝贡贸易。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1.坊市分区制: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坊市界限(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2.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2)主要内容:以农为本,工商业为末业农本商末、小农经济、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3.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实行,其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
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4.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少数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新生产方式,清代缓慢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但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五、古代的货币制度1.原始社会:(1)中国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2)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还有用骨头、石头做成的仿制贝。
2.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考历史是对考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的考查,也是对他们历史学科水平的综合考察。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在复习历史时,能够事半功倍,本文将整理和归纳出高考历史的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供考生们使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新中国建立初期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 中国革命在中国农村的胜利4. 统治中国的苏联5.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土改运动6.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推出7.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及反美援朝战争8. 中苏对立及“大跃进”运动9. 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遗症10. 四清运动的背景和意义二、文化大革命1.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意义2. 毛泽东的“文艺革命”和“大洋洲理论”3. 全国农村大捉到大放大反右派斗争的背景4. 文化大革命的十大司令5. 林彪事件和四人帮的兴起6. 以及邓小平两访苏联7. 毛泽东逝世后的政治形势三、改革开放1. “又红又专”和“精神大变革”2. 深化改革的全面实质3. 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个体经济和港澳台经济5. 开放政策的实施6. 毛泽东思想对当前经济的现实意义7.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意识的流变8. 「节俭办国」理念与「国家中心」思想的历史渐进9. 新政治经济学的(增长,开放与稳定)命题讨论四、改革开放的极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变迁1. 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文学,艺术,音乐)2. 中国民间故事和神话3. 中国古典文学和语言4. 现代文化制度建设5. 中国的娱乐休闲文化6. 现代化与文化遗产保护7. 文化产业和文化大众化五、中华文化及其影响1. 中华文化的主要历史成就2.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3. 中国古典文化的规律和特点4. 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5.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6. 中国文化的交流、传播和革新7. 中国文化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道路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回顾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2. 重要领袖人物和理论3.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4. 中共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地位5.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政治建设6.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经验和现代政治建设七、中国近现代史1. 中国近代史的起始点2. 中国近代史独特的历史演变3. 中国近代史中的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4. “五四”运动和中国城市文化革命5.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传统文化激励6.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演变7. 改革开放的起点和进程以上就是高考历史的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的总结归纳,当然,由于篇幅所限,这个版本可能不够完美。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包括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周朝则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兴起。
2.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汉朝继承秦制,推行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文化艺术繁荣。
4.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对外开疆拓土,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宋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文化繁荣。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扩张。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有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受限。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爆发,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统治,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统一了大部分国土。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三、世界史1.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
这些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世纪中世纪时期,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教会统治,文化停滞。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一、秦朝的统一与政治制度-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 实行郡县制与封建制度- 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实行严格的法制和军制二、西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刘邦创立西汉- 实行皇帝制度- 达成「封建官僚制度」- 提倡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推崇儒家文化与科举制度三、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 黄巾起义与四大家族的争权- 曹操与刘备的政治斗争- 三国鼎立与各国政权的建立- 政治上的分裂、经济的衰落与社会动荡四、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的建立- 文化以道德哲学为主- 佛教的兴起与传播- 种族间的冲突与融合五、隋唐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隋文帝的统一战争与政治制度- 杨广的改革与疆界扩张- 唐太宗的开放政策与疆域的巅峰- 科技与文化的繁荣六、宋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北宋与南宋的建立- 实行官僚制度与科举制度的改革-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诗词、绘画以及科技的繁荣七、元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元世祖的统一战争- 实行民族制度与行政制度- 治理及其对内对外政策的影响- 都城大都的建立与发展- 蒙元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八、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明朝的建立与国内经济的发展- 中央集权与宦官专权的斗争- 清朝的建立与封建体制的巩固- 经济与农业的发展与海外贸易- 文化上的变动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变迁九、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辛亥革命与民主革命的兴起- 建立中华民国与国内政府的混乱- 国共合作与内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行- 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与社会动荡。
【通用版】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开放题解题技巧及专项练习题高考历史开放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从材料内容的表述及题目设问的角度看,可分为提取观点论证型和提取信息说明型;第二种是从材料呈现的形式看,可分为文献型和图表型。
本专题以第一种分类为主线,通过对不同类型开放题的针对性训练,掌握开放题的题型特点和解答思路、技巧,提高开放题的得分率,助力同学们高考!一开放题解题方法开放题题目材料或设问,往往或隐或显地呈现了固定的“观点”(“信息”),因此,答题时考生须先阐释材料中已明确或蕴含的观点(信息),然后作出判断(信息类的不用判断),接着进行评述、论证、阐释、或说明。
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审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一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关键词,如“观点”、“信息”、“现象”、“说明”、“论述”等,二是明确题目要求论述的时空范围(是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还是世界近现代等等);三是答题要求,即在题目问题后用“()”另外进一步做的要求。
第二步:审材料,明确材料的观点(信息)。
首先,要注意材料形式(是文献型、图片型、地图型或表格型等)及材料引自哪一本或几本著作(论文),有时材料出处也是解题的关键。
接着,带着题目关键词去阅读分析材料,对文献型材料注意分层,并用“//”符号隔开,以便对每一个层次的观点(信息)进行概括,有助于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观点(信息)。
对图表类的材料,则注意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就是观点(信息)的主语;然后注意图片、表格所给的信息,尤其是其呈现的变化或共同之处,变化的内容或共同之处就是论题的宾语。
如2018 年卷Ⅲ第42题,表格标题“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表”就是观点的主语,即“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表体现了什么”。
又如2019年卷Ⅲ第42题表格标题“《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就是观点的主语,即“《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体现了什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