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写作课的目的
1、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掌握
写作规律 2、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热情 3、通过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三、怎样培养写作兴趣
(一)提高对写作的认识
1、从理智上认识写作的需要 2、从情感上体验写作的愉悦 (二)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在阅读中培养和激发 (四)榜样的诱导
四、怎样提高写作能力
1、多看——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生活是最过硬的 2、多想——深入思考 读理论书籍 3、多读 读作品 4、多讲——“述之如流而行文如汩” (清袁枚《随园诗话》) 5、多练——熟能生巧 6、多改——“文章不厌百回改”
五、课程设计与考试安排
1、授课内容:理论+实践
2、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
易于激动;反应迅速,智慧敏捷,但准确性差; 情绪明显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 3、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迟缓;沉默寡言,善 于自我克制;情绪不外露,注意稳定,难以转移.坚 定沉着,善于忍耐;埋头苦干,不尚言谈. 4、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多愁善感, 体验深刻;具有很高的感受性,能觉察到细小的 事物及其变化,情绪不显于外。 (二)三分法(18世纪巴浦洛夫) 思维型、艺术型、中间型
塞尔维亚作家伊凡· 拉利奇:
“当作家坐在一张白纸面前写作的时候,他 (读者)的影子俯身站在作家的背后,甚至当 作家不愿意意识到影子的存在的时候,影子也 还是站在他的背后。这个读者在那张白纸上打 上他那看不见的磨灭不掉的标记,写上证明他 的好奇心的证词,写上证明有一天他想拿起写 完的作品先睹为快的难于表达的愿望的证词。”
第一节 写作主体的素质
写作主体的素质:是指写作主体在写作方面的先天的神 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特点。(气质、性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