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67.54 KB
- 文档页数:3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对于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上中下通用痛风方”颗粒剂内服后缓解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求诊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计7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
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增加“上中下通用痛风方”颗粒剂治疗,观察两组中医症候、关节炎症表现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在中医症候改善、缩短急性痛风发作时间等方面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上中下通用痛风方”颗粒剂有助于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症状、缩短急性期痛风病程、改善中医症候。
【关键词】急性痛风;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缓解;缩短【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5-0152-02朱丹溪在《格致余论》[1]中指出:彼痛风者。
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传,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是朱丹溪创设的一首著名丹方,是《丹溪心法?痛风六十三》的“入方”[1]。
施仁潮[2]前辈用“以经解经”的方法去诠释该方的制方原由,其方切中“热血得寒,污浊凝涩”这一病机,用治痛风。
本研究应用该经方以颗粒剂形式让患者口服,依从性较好,更容易被接受。
直指病处,清热燥湿,化痰祛风,从而为减轻患者痛苦积累临床经验。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求诊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计7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
实验组,男32例,女3例,年龄35~65岁,平均50.04±15.23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5例,年龄30~65岁,平均47.48±17.25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每次50mg,每日2次。
【名医秘方】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临床应用【名医秘方】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临床应用曹洪欣中国中医科学院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出自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有祛风除湿、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之效。
中医“痛风”,并非单纯现代医学的“痛风”,是指由风、寒、湿、热、痰、血瘀等引起,以周身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
笔者用该方加减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疾病,疗效满意。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出自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
由黄柏、苍术、桂枝、防己、桃仁、红花、川芎、羌活、白芷、威灵仙、天南星、龙胆草、神曲等组成。
中医所说“痛风”,并非单纯现代医学的“痛风”,是指由风、寒、湿、热、痰、血瘀等引起,以周身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
临床上,笔者用该方加减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疑难疾病,收到满意疗效,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系统性红斑狼疮案刘某,女,37岁,2007年3月26日初诊。
2003年,患者在西医院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直用激素治疗,现每日服泼尼松15mg。
双手手指关节变形,右手指、左手无名指及小指麻木疼痛,肩项背痛,膝关节痛,胸腹灼热而胀,胃脘痞满,口中异味,时心悸,小便黄浊,舌紫暗胖、苔黄腻根厚,脉弦滑数。
实验室检查:血沉35mm/h,抗核抗体(+),血红蛋白89g/L。
B超:双肾呈慢性炎性改变。
辨证:湿热郁蒸,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燥湿,活血解毒。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天南星10克,桂枝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威灵仙20克,防己15克,川芎15克,秦艽20克,大腹皮15克,龙胆草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0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服上方14剂后,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明显减轻,胸腹灼热而胀、胃脘痞满不显。
肩项背痛、膝关节痛好转,口中异味渐退。
舌暗红、苔薄黄,脉滑。
检查:血沉22mm/h,血红蛋白110g/L,抗核抗体(+)。
减泼尼松5mg,继上方加减,再进30余剂后,再减泼尼松5mg。
治痛风的民间偏方1、中医治疗痛风的偏方之一适应症:关节红肿热痛,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手不可近,更难下床活动,日轻夜重,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以清热除湿,活血通络,宣痹汤加减。
药方组成:防己、杏仁、连翘、蚕沙、赤小豆、姜黄、秦艽各10克,滑石、海桐皮、灵仙、萆、泽泻各15克,山栀、半夏各6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
2、中医治疗痛风的偏方之二适应症:痛风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僵硬变形,关节附近呈暗红色,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舌暗有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加减。
药方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羌活、秦艽各12克,地龙、牛膝各20克,五灵脂、川芎、没药、香附各9克,生甘草、全虫、蜂房各6克,乌梢蛇、白芥子、僵蚕各10克。
3、痛风患者可尝试服用川乌汤做法:我们将两个已经脱皮后的川乌烘干,再将一小把的黑豆炒熟,再准备全虫、地龙、麝香;将以上药物碾碎为末,煮成溶液状,之后制成绿豆大小的药丸。
每天3次,每次用温酒送服10粒。
这个中草药方主治因痛风而引发的系列疼痛,具有快速缓解的效果。
4、痛风患者可尝试服用山慈菇熏蒸干蜈蚣6条,皂角刺80g,山慈菇100g,人参、金银花各100g.将药分两次混煮,去汤放入木盆中,先用来熏蒸,待到温度适宜时再用来泡脚,每天两次,每次30到50分钟,三天为一疗程。
5、痛风患者可尝试服用三气饮当归、枸杞子、熟地黄,茯苓、芍药酒炒、杜仲、附子,肉桂、牛膝、白芷、北细辛可用独活代、炙甘草,生姜。
用水煎服,每次200毫升,每日3次;或生药用烧酒1200~1500毫升,浸10余日,即可服用,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应尽量少食蔗糖或甜菜糖,因为它们分解代谢后一半成为果糖,而果糖能增加尿酸生成,蜂蜜含果糖亦较高,不宜食用。
应禁止吸烟。
痛风患者需要长期注意饮食,合理调配膳食结构,才能防止和延缓痛风并发症的发生。
注意急性期疼痛部位的护理。
病人疼痛剧烈,应让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关节制动,尽量保护受累部位免受损伤。
上中下通用痛风丸临床疗效评价王仁群【方名】上中下通用痛风丸【来源】朱丹溪【组方】川芎一两黄柏(酒炒)苍术(泔洗)南星(姜制)二两桃仁(去皮尖,捣)神曲(炒)防己白芷一两羌活威灵仙(酒拌)三钱龙胆草一两桂枝三钱红花二钱。
【歌诀】上下通用痛风方,桃红苍柏曲星羌,桂防威芷芎胆草,寒湿痰热祛瘀良。
【用法】面糊丸,或改为汤剂。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主治】痛风有寒、有湿、有热、有血之不同,此为通治。
临床可用于寒、湿、热、痰错杂及血瘀以致全身关节疼痛,或顽麻,或发热等症。
【方解】黄柏清热、苍术燥湿(此二妙散也,治痿正药),龙胆泻火、防己行水,四者所以治湿与热也;南星燥痰散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川芎为血中气药,四者所以治痰与血也;羌活祛百节之风,白芷祛头面之风,桂枝、威灵仙祛臂胫之风,四者所以治风也;加神曲者,所以消中州陈积之气也。
疏风以宣上,泻热利湿以泄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中,所以兼治而通用也。
【加减】无湿热者去黄柏、龙胆草;无瘀血者可去桃仁、红花。
【疗效评价】次方经过笔者多年的加减临床应用疗效确切可靠。
【现代研究论文选摘】丹溪痛风加减方对小鼠高尿酸血症的影响韩玉生,李宝龙,刘旭,周忠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150040)摘要:目的研究丹溪痛风加减方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影响。
方法小鼠腹腔注射化学诱导剂氧嗪酸钾盐造成高尿酸血症模型,不同剂量丹溪痛风加减方水提取物灌胃给药,持续7d,取血分离血清测定小鼠血清尿酸(UA)水平,同时取肝脏测定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活性。
结果不同剂量的丹溪痛风加减方水提取物能显著地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抑制肝脏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对正常小鼠的血清尿酸水平无显著性影响。
结论丹溪痛风加减方水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具有降低血清尿酸水平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有关关键词:丹溪痛风加减方;高尿酸血症;血尿酸;黄嘌呤氧化酶。
1 材料1.1 动物清洁级ICR雄性小鼠110只,体重(25±2)g,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丹溪心法》【组成】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二两(60 g) 川芎一两(30 g) 白芷半两(15g) 神曲炒一两(30 g) 桃仁半两(15 g) 威灵仙酒拌--钱(9 g) 羌活三钱(9 g) 防己半两(15 g) 桂枝--钱(9 g) 红花酒洗一钱半(4.5 g) 龙胆草半钱(I.59) 【用法】共为末,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现代用法:药量酌减,水煎服)。
-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化痰,活血行瘀,通络止病。
【主治】四肢百节走痛。
症见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一如骨折脱位后期,或损伤日久,筋膜粘连,关节屈伸不利,或筋痹(关节炎、肌腱炎、肩周炎、骨化性肌炎),或风湿热痹。
、 [方解】本方是《丹溪心法》用于治疗上中下周身骨节疼痛(痛风证)的通用方剂。
究其病因病机,无非损伤之后,瘀血未尽,风寒湿邪入侵,留滞经络,形成痰、湿、瘀三者痹阻于经脉肌肉之中,气血为之不得宣通,则周身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此《丹溪心法》谓之“四肢百节走痛”。
治当祛风胜湿,活血通络之法。
方中羌活、自芷、桂枝、威灵仙、苍术、南星疏散风寒湿邪于上;胆草、防己,黄柏清泄湿热于下;神曲、川芎、红花、桃仁既行气消滞于中,又活血化瘀于脏腑经络之中。
诸药合用,在中的瘀滞消解,则上中下关节疼痛自除。
.【应用】(1)本方能祛除周身上下关节之风湿痰瘀诸邪。
主治风湿痰瘀凝滞于关节经络之痛风证。
(2)加减应用,病在上肢加姜黄;下肢加牛膝、木瓜;腰部加杜仲;夹痰加白芥子;骨折脱位加骨碎补;寒甚加制川鸟、制草乌;风甚加寻骨风,防风;湿甚加独潘;湿热加薏仁;痛甚加乳香、没药。
(3)近代应用三叉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陈旧性腰部软组织损伤、增生性膝关节炎、陈旧性跟骨骨折等。
(4)区别应用本方与薏苡仁汤均有祛风湿、止痹痛之功,以治风湿痹阻经络之症。
但前者功兼清热活血,尤能通畅三焦之经络,故以三焦风湿痹证,日久不愈者为宜;后者功专温通,故以寒湿无瘀之痹证宜之。
【治疗痛风的中医疗法中药秘方偏方特效方】痛风,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类疾病。
因其起病急骤,来势如风,疼痛剧烈,多伴红肿,走时较快,不留影踪,故名痛风。
该病的临床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
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结石,并引起肾功能损害,累及血管可以引起高血压,累及心脏可以引起冠心病,并且常常伴发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
因此,尽管痛风多表现在关节引起关节炎,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全身病变,可引起多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特验效方痛风定痛汤:金钱草40g 车前子15g 制又与30g 防己15g 黄柏15g 制十亦10g 制盛土10g地龙15g 水牛角30g 制川乌6-10g 制草鸟5g 蜈蚣2条山慈菇10g 海藻15-30g苍术15g六曲25g羌活15g灵仙15g 红花10g:用法:一天一剂,分二次服,粗粉煎服;2周一疗程!疗效:用上方治疗痛风患者673例,经用药2-5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597例,显效者74例,无效者2例.愈后者经随访3年,均未复发.使用秘验效方须知典型病例<病例1>.患者:邹某,男,52岁。
手脚关节红肿剧烈疼痛,反复发作10余年,每次吃海鲜喝啤酒后加重。
经检查诊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
用此方服1个疗程症减,连服4个疗程,告愈。
随访3年未复发。
<病例2>)患者:王某,男,37岁;2001年6月1日诊。
5年前患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
近半月来两踝、两腕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伴有心悸、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经用西药抗痛风治疗,效果不明显。
予本方治疗,服药15剂,诸症悉除,随访3年未复发。
以下给你介绍几则成功治愈“痛风”的食疗秘方1.用鲜竹叶、白茅根各10克。
鲜竹叶和白茅根洗净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30分钟,代茶饮,利尿,防痛风合并症肾结石。
中药经方: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医案分享(痛风、类风湿、红斑狼疮)上文给大家分享了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一个方子,叫做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这个方子由黄柏、苍术、桂枝、防己、桃仁、红花、川芎、羌活、白芷、威灵仙、天南星、龙胆草、神曲组成,有祛风除湿、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之效。
这个方子虽然叫“痛风方”,但却并非只能治痛风,而是能治一切由风、寒、湿、热、痰、瘀等引起疼痛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荨麻疹等。
一、治痛风案周先生,51岁,四肢关节肿胀疼痛一月余,尤以左脚大拇指红肿、疼痛最为严重。
患者平时嗜食肥甘厚腻、酷爱饮酒。
检查发现尿酸超标,西医开秋水仙碱后,疼痛不能缓解,遂寻求中医。
患者舌质暗红,舌苔黄腻。
综合辨证为湿热痰瘀痹阻经络,开方黄柏、苍术、桃仁、红花、羌活、桂枝、白芷、川芎、防己、秦艽、茯苓、薏仁、天南星、威灵仙、忍冬藤、甘草。
用药10天,疼痛、红肿缓解。
效不更方,续用上方45天后,全身关节疼痛均消失,化验血、尿尿酸恢复正常,上方续用15天巩固后停药。
回访2年,未见复发。
二、治类风湿关节炎案毛女士,37岁,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
中西药治疗多年,效果均不佳。
患者双手指及腕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晨起僵硬明显,食指、中指及左腕关节变形,活动会有咯吱咯吱声,同时肩、肘、膝、踝等关节亦有疼痛感。
舌质暗红、舌苔黄腻。
综合辩证为湿热蕴结,开方黄柏、苍术、天南星、防己、神曲、桃仁、龙胆草、红花、桂枝、桑枝、威灵仙、秦艽、生龙骨、甘草。
用药10天,手指、手腕疼痛减轻。
用药30天,全身关节不再疼痛。
用药2月,手指、手腕活动灵便,遂停药。
三、治系统红斑狼疮案李先生,42岁,双手手指关节均变形,右手指、左手无名指及小指麻痛,全身各处关节都有疼痛感,胸腹灼热胀闷,胃脘痞满,常感烦闷,皮肤满布蝶形红斑。
口臭口黏,小便黄浊,大便黏腻。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黄腻。
析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吴坚朱丹溪是我国元代名医,生于浙江省义乌县赤岸镇。
他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善于汲取诸家之长,临床治疗因地、因人制宜。
他认识到江南依山傍海,气候温暖湿润,“始悟,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故理论上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点。
他看到当时医家盛用辛燥之《局方》,深感与临床实际不符。
力主在治疗原则上应滋阴降火,勿妄动相火,开滋阴清热之先河,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因此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上中下痛风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的名方,《丹溪心法》没有明确方名,仅说“治上中下疼痛”,《金匮钩玄》命名为“上中下痛风方”,《丹溪治法心要》称作“治上中下痛风方”。
朱丹溪所著《格致余论》一书,内有痛风论一篇,明确提出痛风病因病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或偏取凉,或卧当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这里他明确指出:本病因,是自身血分受热,再受风寒湿等诱因而致,与一般风湿病先从外受六淫不同,此其一;由于血热,又受寒凉,热血得寒,而污浊凝涩,此其二;其痛所以夜剧,是行于阴之故,此其三。
这是因为他结合所处义乌地区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嗜食酒肉厚味等情况,认为有痛风病发生的诸多条件而定。
《丹溪心法·痛风》中,尽管有风、寒、湿、热、痰、瘀之不同,但所创制之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力求通治。
基于此,采用上中下痛风方,祛风除湿,逐痰行瘀,清泻蕴热,温散通利,使上中下诸痛消除。
此方既能疏散风邪于上,又能清泻湿热于下,还可活血化痰消滞而调中,所以上中下的痛风均可治,能通治周身骨节痛的痛风证,亦可治疗因受风寒湿邪的痹证。
分析上中下痛风方用药,即有针对风寒湿热诸邪,也有针对痰湿、瘀血、络痹之药物,其中南星、苍术、黄柏用量独重,是为主药。
南星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善祛经络骨节之痰,治风痰肿痛;黄柏泻火,燥湿,解毒;苍术燥湿健脾,祛风辟秽。
治疗痛风的中药偏方验方集锦这些年陆陆续续地碰到了一些病例,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治痛风的一个基本方子。
用这个方子治痛风,效果还是不错的,正常的话二剂就可以见效,五剂大效,十剂就可以基本痊愈,二十剂就应该可以痊愈了。
方子的组成是这样的:土茯50,银花藤30,威灵仙15,地龙15,僵蚕10,苡仁50,黄柏12,苍术15,牛膝15,乳没12,当归12,丹参15,白芍30,木瓜15,泽泻10,茯苓30,汉防已15,元胡10,白芷10,丹皮10,甘草6。
其组方的思路是这样的,就是用四妙散合活络灵丹加入一些治痛风的专药如土茯、银花藤、威灵仙、地龙、僵蚕,用四妙散的原因大家都清楚;用活络灵丹是因为痛风多夜间痛剧,为病在血分;因痛风多见经筋拘挛疼痛不舒,故合入芍药甘草汤并加木瓜;因痛风者多剧痛难忍,故加入元胡、白芷止痛;又因痛风者,局部多见肿胀,故加入泽泻、防已、茯苓;用丹皮,也是取其能活血清热止痛之意。
当然各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使用时也要进行适当的加减,以上也只是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经验,还请诸位方家指正.听说一味车前子可以治疗痛风。
想想也有些道理。
痛风应该是身体的新陈代谢出了问题,导致体内淤积了积液等物。
利用车前子的利水功能排掉积液。
确是如此,我也听过一个朋友说他单用车前草治痛风,效果不错。
不过,这毕竟是单方,在单方与复方之间,我更倾向于复方,因为我觉过复方比较全面,对于出现的病症来说针对性也较强.===============================================痛==风==病奇方生马铃薯去皮,与生樱桃去籽后各一半打汁机打汁,取汁,每日一杯.很快就可以转化治疗痛风!望大家广而告之.帮助病患者解除病苦!===================================土==家=族神秘秘方:痛风六小时止痛消肿神方秘方:大黄、梔子各60g,三七、红花各15g,桃仁、蓖麻各30g,冰片5g,樟脑10g,芒硝180g。
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9月/5日/第004版学术与临床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临床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曹洪欣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出自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有祛风除湿、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之效。
中医“痛风”,并非单纯现代医学的“痛风”,是指由风、寒、湿、热、痰、血瘀等引起,以周身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
笔者用该方加减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疾病,疗效满意。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出自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
由黄柏、苍术、桂枝、防己、桃仁、红花、川芎、羌活、白芷、威灵仙、天南星、龙胆草、神曲等组成。
中医所说“痛风”,并非单纯现代医学的“痛风”,是指由风、寒、湿、热、痰、血瘀等引起,以周身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
临床上,笔者用该方加减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疑难疾病,收到满意疗效,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系统性红斑狼疮案刘某,女,37岁,2007年3月26日初诊。
2003年,患者在西医院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直用激素治疗,现每日服泼尼松15mg。
双手手指关节变形,右手指、左手无名指及小指麻木疼痛,肩项背痛,膝关节痛,胸腹灼热而胀,胃脘痞满,口中异味,时心悸,小便黄浊,舌紫暗胖、苔黄腻根厚,脉弦滑数。
实验室检查:血沉35mm/h,抗核抗体(+),血红蛋白89g/L。
B超:双肾呈慢性炎性改变。
辨证:湿热郁蒸,气滞血瘀。
治法:清热燥湿,活血解毒。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天南星10克,桂枝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威灵仙20克,防己15克,川芎15克,秦艽20克,大腹皮15克,龙胆草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0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服上方14剂后,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明显减轻,胸腹灼热而胀、胃脘痞满不显。
肩项背痛、膝关节痛好转,口中异味渐退。
舌暗红、苔薄黄,脉滑。
检查:血沉22mm/h,血红蛋白110g/L,抗核抗体(+)。
减泼尼松5mg,继上方加减,再进30余剂后,再减泼尼松5mg。
再诊时,手指关节痛基本不显,余症消失,仍留关节变形,能从事家务劳动,停用泼尼松。
以知柏地黄汤合四妙散加减,服药半年余,巩固疗效。
病情稳定,至今5年未复发。
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弥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累及皮肤黏膜、骨骼肌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
对于SLE的治疗,现代医学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虽能缓解病情,但难以阻止疾病进展,致肾脏等脏器损害甚或进入狼疮危象。
SLE属于中医“温毒发斑”、“五脏痹”等范畴。
其病机是由于风湿热邪内舍,与体内热毒相搏,燔灼气血,瘀阻脉络与肌腠,痹阻骨节,损伤脏腑,从而形成复杂临床表现。
该病人由于热毒浸淫,造成骨节痹阻,所以手指关节变形疼痛;热毒瘀阻脉络,经气不畅,则肩背膝关节肌肉疼痛;湿热阻碍中焦气机,出现胸腹胀闷灼热,胃脘痞满,口中异味;湿热毒邪燔灼上下,充斥内外,阻滞气血运行,故舌紫暗胖,苔黄腻根厚,脉弦滑数。
治以清热燥湿,活血解毒。
方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方中苍术、黄柏清下焦湿热;天南星祛风痰,尤能化经络间痰浊之气;川芎理气活血,通行十二经络,桃仁、红花活血通络,三者共奏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桂枝通阳化气,温经通脉,引诸药直达病所;防己除湿利水消痹;神曲化浊消积,祛经脉筋肉之“陈腐之气”;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加白花蛇舌草解毒清热利湿;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化痰除湿、活血通络之效。
二诊时症状明显减轻,减服激素,三诊即病情稳定,后停用激素,用补肝肾、利湿热、活血通络法,巩固疗效,至今5年未复发。
干燥综合征案秦某,女,44岁。
2007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2001年确诊为干燥综合征,经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对症药物治疗后,病情缓解。
现周身关节、肌肉疼痛,髋、膝、踝关节尤甚,活动受限,双侧腮腺肿大压痛。
四肢皮肤时有瘾疹瘙痒,咳黄绿痰,目干涩痛。
舌紫暗胖大有瘀斑、苔黄腻,脉滑数。
现每日服强地松10mg,1次。
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抗SSA(+)、抗SSB(+),类风湿因子(-),血沉110mm/h,IgA5.6g/L。
辨证:湿热内蕴,瘀血阻络。
治法:清热化湿,活血化瘀。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桂枝10克,秦艽20克,石斛15克,神曲15克,生地10克,天南星10克,威灵仙30克,穿山龙2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甘草10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二诊:周身关节肌肉疼痛减轻,膝、踝关节可屈伸活动,隐疹消失。
抗核抗体(+-)、抗SSA(-)、抗SSB(+),血沉36mm/h。
守方加减继服30剂,减强地松5mg,日1次。
三诊:关节肌肉疼痛基本消失,余症不显。
再服30剂,停强地松,肌肉关节痛未作。
后以上方加减服药3月余,巩固疗效。
随访1年未复发。
按: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体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以口、眼干燥为常见表现,属于中医“燥证”、“痹证”范畴。
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脏腑阴虚为本,火热化燥为标,湿热瘀血为其变。
本例患者乃湿热内蕴,瘀血阻络而致诸症内生。
湿热蕴结,瘀阻络脉,则周身关节、肌肉疼痛,活动受限,双侧腮腺肿大压痛,湿热下行,流注关节故髋、膝、踝关节疼痛尤甚;内蕴之湿热,郁于皮肤则隐疹瘙痒;湿热搏结,损阴伤液,故目干涩痛;舌紫暗胖大有瘀斑,苔黄腻,脉滑数亦为湿热内蕴,瘀血阻络所致,遂以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治之。
方中黄柏、苍术清热除湿;威灵仙、秦艽、穿山龙祛风通络止痛;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桂枝通阳化气,温经通脉;神曲化浊消积;天南星化痰解痉;石斛、生地滋阴润燥,诸药恰中病机,共奏清热化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
服药14剂,诸症明显减轻,守方加减,调理2月余,停服激素,再守法治疗3月余,随访1年未复发。
痛风案刘某,男,56岁,2007年3月10日初诊。
患者痛风(尿酸盐肾病)6年,平素嗜食肥甘,一月前受寒后出现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左足趾跖关节红肿痛甚,不可触及,夜剧昼缓,屈伸不利。
服用秋水仙碱疼痛缓解不明显。
双耳轮及手足可见痛风石。
舌暗红、苔黄腻,脉弦。
素食3天查血尿酸512.9mol/L,尿尿酸7.7mol/L。
辨证:湿热痰瘀痹阻经络。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痰。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桂枝15克,白芷10克,川芎15克,防己10克,秦艽20克,茯苓15克,薏仁30克,天南星10克,威灵仙15克,忍冬藤20克,甘草10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复诊:关节肿胀不显,疼痛明显减轻,屈伸自如,舌暗红,苔淡黄微腻,脉弦。
效不更方,再进30剂,关节痛消失。
查血尿酸:295mol/L,尿尿酸:3.78mol/L。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血中尿酸结晶而引起的组织损伤疾病。
常侵犯关节、肾脏等组织。
西医治疗痛风的首选药为秋水仙碱,虽见效快,但降血尿酸及促进尿酸排泄效果不显,易反复反作,并形成药物依赖,损害肾功,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和毒性反应。
“痛风”中医归属于“历节风”、“痹证”的范畴,多由于风、寒、湿、热等致病因素引起的经脉痹阻不通而致。
本病案中,该患者因过食肥甘厚味,导致湿热内蕴,加之外感风寒侵犯经络,导致气血不通、瘀血凝滞,络脉不通而发病,急性发作多为湿热瘀滞较甚,以标急为主,辨证为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治当清热化湿以泻浊,活血化痰通络以止痛。
方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取其祛风除湿、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之效;加茯苓、薏仁健脾利湿化浊,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并嘱注意饮食调节,二诊诸症即明显好转,守方治疗30剂,症状消失,血尿酸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类风湿关节炎案杨某,女,37岁,2006年11月26日初诊。
患者类风湿关节炎9年,近半月因气温骤降而复发,服泼尼松10mg、雷公藤多苷片10mg,关节疼痛缓解不明显。
现双手指及腕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晨起僵硬明显,食指、中指及左腕关节变形,肩、肘、膝、踝关节疼痛,舌暗红、苔黄腻稍厚,脉滑。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抗“O”>500U,血沉:26mm/h。
辨证:湿热蕴结筋脉、流注关节、瘀阻经络。
治法:清热燥湿、活血通络。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天南星10克,防己10克,神曲15克,桃仁15克,龙胆草15克,红花10克,桂枝15克,桑枝15克,威灵仙20克,秦艽2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甘草1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复诊:手指关节红肿渐消,屈伸自如。
手指、腕、肩、膝、踝关节疼痛减轻,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抗“O”<250U,血沉17mm/h。
守上方加减,继服20剂,关节痛基本消失,减泼尼松5mg,守上方加减再服30剂,停服泼尼松,关节痛不显,诸症消失。
巩固疗效,继服药60余剂。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本病多因风寒湿三气杂合而入,流注筋骨血脉,搏结关节而致,急性发作责之于湿热痰瘀互结,痹阻关节筋脉。
本案病例乃湿热蕴结筋脉,流注关节,瘀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故手指、腕、肩、肘、膝、踝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甚则变形;舌脉亦为湿热内蕴,瘀滞经络之象。
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以清热燥湿,活血通络。
服药14剂,诸症悉退,不仅关节红肿渐消、屈伸自如,且抗“O”、血沉等也明显下降。
湿热渐解,遂守方加减,调理20余剂,关节痛基本消失,减泼尼松5mg。
继服30剂,关节痛不显,停服泼尼松,并守方调理,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