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视角下的伦敦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__田莉桑劲邓文静
- 格式:pdf
- 大小:3.36 MB
- 文档页数:6
伦敦城市发展战略介绍——《伦敦规划》2036一、伦敦规划的持续性演变伦敦规划是伦敦的整体战略布局,着眼于今后20~25年伦敦经济、环境和社会一体化发展,涵盖了伦敦地理范围和行政范围内的交通、经济发展、住房、文化、社会(如儿童和青年人)和环境(如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噪声和垃圾处理)等内容。
伦敦规划制定了伦敦的土地利用和发展框架,包括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的改善,规划涉及了执行、协调、资源配置以及大伦敦管理集团组织之间的统一政策等环节。
伦敦这一轮规划历经多个版本,第一版发行于2004年,经过两次修改后其更新版于2008年发行;但同年7月新市长上任后提出了新的“更好的伦敦”设想,于是在2011年将2004年规划、2008年规划和市长新设想整合起来,出版了新的版本。
伦敦规划并没有因为新版本出现而停止,规划依据政策及其政策效果而不断进行修改。
规划的计划、监督和管理部分规定,在出现环境变化、经济重大变化时,其必须有所调整变化,如有可能和需要,甚至可以被新规划所取代。
2011年以来伦敦规划的修改,主要起因于英国政府的指导意见和2011年7月通过的国家立法,包括2012年颁布的国家计划政策框架和2013年颁布的国家经济适用房的政策。
同时,2014年伦敦市长发表《2020年的愿景:地球上最伟大的城市——伦敦的雄心》,提出了住房改善、经济能力提升、伦敦可持续发展等愿景。
这些都需要在伦敦规划中重新得以体现。
新的伦敦规划(整合进2011年规划版本)目标定位于2036年,这是按照政府规定的20年规划期而确定的,也是因为市长觉得伦敦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告知决策者、开发商和投资者。
同时鉴于伦敦人口增速超过2011年规划的估计,而这种人口增长究竟是结构性的还是周期性的还不得而知,有赖于规划中既有的战略和理念能成功地适应预测的人口增长水平,由此,需要在2015年开始对既有规划和计划进行审查,从而进行规划的修订和整合。
此外,为了反映政府住房标准,市长也需要对伦敦规划进行调整,还得考虑政府对停车政策的变化,如新的政策取消了最高停车标准而变得更灵活,同时还考虑如何通过停车政策修改来激活镇中心的活力。
局混乱、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资源依赖严重、环保压力凸显,部分城市尚未探寻到资源节约和生态文明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发展乏力,城市化动力机制急需改革;制度障碍,如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等。
更多研究[2-5]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明显;城镇就业供给不足,就业的城镇化滞后于人口的城镇化;伪城市化现象出现,新进城的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城市内部形成了新的“二元结构”;农民工及失地农民的城市社会保障滞后,城市社会稳定发展需慎重考虑。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同样也遇到过我国现阶段类似的问题。
通过对国外城市规划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国土空间规划发展需求,从多方面寻求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大伦敦规划战略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以来大伦敦战略规划的编制便是一个好的借鉴案例。
2大伦敦规划战略的历史演变总结大伦敦规划战略的历史演变,大致可以分为疏散发展时期、有机疏散时期、自发发展时期和集约发展时期[6](见表1)。
大伦敦规划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
在疏散发展时期,规划关注城市的人口聚集、工业布局、城市环境、生活质量和中心城区拥挤等问题,并期望通过建立卫星城来解决。
到了有机疏散时期,规划通过布局具体的空间结构方案来协调人口分布同空间摘要 文章分析了21世纪以来大伦敦发展面临的形势,梳理了大伦敦规划演变的脉络,并对其各个时期的规划作出了评估。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对未来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思考,提出了加强多学科多部门协作、实行分区策略、注重生态平衡、体现人文关怀,以及重视规划过程、及时反馈和修订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空间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伦敦规划;城市问题;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环境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20.28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of Greater London since the 21st century, sorts out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of the Greater London Plan, and makes assessments on the plan of the Greater London in various periods. On this basis,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problems faced by China’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reflection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ath of urbanization, th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sectoral collaboration, to implement zoning strategies, to pay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balance, to embody humanistic care, as well a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lanning process, and to timely feedback and revise,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the spatial planning in China.Key words Greater London Plan; urban issues;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spatial environment1我国城镇化现状及问题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问题日益加剧。
英国城市规划近年来的发展动态Some New Trends of Urban Planning in Britain作者:孙施文,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shsun@ 摘要: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在应对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的背景条件下,英国城市规划领域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行政管理体制以及规划编制体系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使得英国在对城市发展的态度、规划的内容和体系结构以及具体方法等方面,与先前的英国规划体系有了较大的差别。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British law “Planning and Compulsory Purchase Act ” (2004) and otherliteratur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changes occurred in urban planning domain in Britai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globalization urban planning systemmust be adjusted in its framework, content and regulating mechanism.关键词:城市复兴;可持续发展;规划体制;英国Keywords: Urban Renaissance; Sustainability;Urban Planning System;Britain 孙施文英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从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开始,建立了二次大战以后为世界各国所模仿的城市规划体系,即以发展规划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体系。
1968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变和城市规划实施以及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变化,建立了在更加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基础上的城市规划体系。
这一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两个层次的规划形式,即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 )和地方规划(local plan ),这一体系经1971年的《城乡规划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 )而得到了巩固。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应然作用与方法*——以大伦敦规划及其配套文件为例童志毅摘要:在特大城市总体规划定位作用与编制方法的研究中看到,西方城市规划经历了从蓝图式、物质性的规划,向倡导式、过程性的规划演变之路,其实质是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属性回归的探索过程。
《伦敦空间发展战略》(SDS,简称“大伦敦规划”)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在英国相当完善的规划体系和社会制度条件下,向我们展示了城市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所应当具有的特征、地位、作用,以及其具体的编制方法。
本文通过对“大伦敦规划”及其配套文件的解读和关联性分析,重点研究“大伦敦规划”如何体现公共政策的内涵、如何发挥公共政策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政策设计与表达。
实际上这分别是从规划内部体系、外部条件以及技术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的研究,以期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城市总体规划改革创新的内容与方向有所启示。
关键词:公共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大伦敦规划1.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城市规划从蓝图式、物质性的规划,向倡导式、过程性的规划演变,可以被看作是城市规划回归公共政策属性的一条演进过程。
尤其是城市总体层面的规划,发展到今天,已更加强调规划“小系统”与社会、经济、文化“大系统”发展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强调各层次规划之间的竖向协调关系,也更加重视规划编制过程中社会各界的参与协作、重视规划实施中的动态监测与评估。
“大伦敦规划”在伦敦大都市区的城市规划体系和公共政策体系中都具有纲领性的地位,它以空间资源为抓手,充分体现了“公共政策是多元主体参与下经由政府做权威性的价值分配的动态过程”这一内涵。
借以政策学的理论和模型来概括和剖析,具体包含以下属性特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转型背景下特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1-R2-29)部分成果。
1.1.系统性与周期性首先从规划编制体系上,“大伦敦规划”与其配套文件都是由大伦敦政府发布的,但相互之间有明确的横向分工、衔接以及有序的滚动修编机制,充分体现了政策学的系统理论与周期理论。
人文社会科学助推伦敦城市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与启示摘要: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为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伦敦是举世瞩目的世界大都市,曾几何时,伦敦几经此起彼伏之后,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陷入颓势边缘,城市转型任务艰巨。
通过文献梳理概述了伦敦人文社会科学,分析其特征及其在引领城市转型方面的一些主要做法,由此获得一些启示。
这无疑对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城市转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城市转型;伦敦;路径与启示Abstract: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e the sciences whose objects are the precipitation as the object of scientific culture,the human spirit and the spirit of the world,it’s also the science to reveal the nature and the study of human and to explain the phenomena and laws of social development. London,a world-renowned metropolis,after ups and downs for several times,in the 1970s,almost declined in the 1970s and in the 1980s,urban transformation task became arduous. the paper,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provides an overview of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London,analy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some of the main aspects of the practice of how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nce led urban transformation,and thus sums up some inspiration. This undoubtedly has a strong reference to China for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Key word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urban transformation;London;Paths & Enlightenment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6-04(10)英国首都伦敦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在经由诞生(公元50年左右)、蓬勃发展(12―14世纪)、危机与衰落(14―17世纪)、伦敦的崛起(17世纪下半叶―19世纪)、二战破坏与伦敦呈现颓势等几个历史阶段后,到20 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伦敦城市面临着转型的大问题。
伦敦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历程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也是全球最繁华和文化多元的城市之一。
它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历程在世界历史上也树立了不少标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历程。
一、从城市形态入手伦敦的城市形态以半径10英里的环形路——环路(M25)为界限,分成北部、南部、东部和西部四个区域。
在市中心即伦敦城(City of London),这是伦敦的商业中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
城市规划以户外游乐设施和同时兼顾商家和居民的住宅区为特点。
此外,伦敦还有四个皇家公园二、看看伦敦的交通1888年,伦敦的第一个地铁开始营运,称为“地铁”。
地铁在伦敦的交通网中具有礼仪和良好的交通连接节点性。
地铁沿线的交通枢纽设施很多,而且地铁客流非常大,每天服务上百万名乘客。
另外,伦敦还拥有公交车、自行车共享、Uber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
在伦敦,你可以通过Oyster卡上的预付款系统,轻松地游遍这个城市。
三、看看不同社区伦敦的不同社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人们可以在考特·戴恩街区(Covent Garden)的室内及戶外市场上购物;可以在贝尔尼斯的名品店中寻找雅致和时尚;在西区的波韦尔街(Portobello Road)上寻找古玩和花式货品;南区的贝利司(Bermondsey)也是新的艺术中心,展览和画廊中的现代艺术品; Hackney Wick的创意工作室和咖啡店以及其周边的牛津路博物馆地区(Museums Quarter)等都值得一去。
综合以上三点,伦敦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史其实也是一个故事。
经过不断地变革和发展,伦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大都市。
四、从文化角度谈伦敦伦敦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它作为欧洲文化之都之一,具有世界级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中心。
诸如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美术馆和瓦伦西亚表演艺术中心等场所皆是必去之地。
在伦敦,你可以欣赏古典音乐、现代舞蹈、多元文化和人文背景。
五、总结作为一个大都会城市,伦敦的城市规划和發展史其实是一个不断改善和进步的过程。
ucl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msc 案例UCL城市经济发展硕士课程案例分析UCL(伦敦大学学院)城市经济发展硕士课程(UCL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MSc)是一门旨在探讨和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的专业学位课程。
本文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探讨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学习重点,并着眼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1. 案例一:英国伦敦轨道交通的发展伦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案例将重点探讨伦敦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伦敦地铁发展的阶段、扩张计划和市中心交通拥堵等问题,以及各种政府政策对轨道交通系统的支持和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所需的经济资源,以及它们对城市经济活力的贡献。
2. 案例二:中国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中国深圳作为全球最成功的经济特区之一,其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备受学界关注。
本案例将分析深圳特区的发展历程以及政府在经济特区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我们将重点研究深圳在吸引外国投资、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和治理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经济特区发展对深圳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评估特区模式在其他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3. 案例三:巴西圣保罗的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巴西圣保罗作为南美洲最大的城市,其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案例将重点讨论圣保罗城市更新项目,如Favela-Bairro计划等,以及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在城市更新和改善贫困社区方面所采取的行动。
我们将深入研究圣保罗城市更新计划的目标、策略和成果,并评估其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 案例四:印度孟买的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印度孟买作为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其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面临许多挑战。
本案例将分析孟买城市交通体系的特点、交通拥堵和环境影响,并评估现有和提议的交通规划措施。
伦敦金融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周艺怡沈佶沈伦(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201)摘要:伦敦金融城历史街区是世界城市伦敦的“发展基石”和“金融心脏”。
它也是具有典型中世纪空间肌理特色的历史街区,其保护与更新的历程是一个充满斗争与妥协的异常艰难的实践过程。
本文着重分析伦敦金融城在城市空间特色、建筑高度控制与建筑风格演变等方面的发展思路,以及在城市发展实践层面对我国历史街区整体保护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伦敦金融城;历史街区;保护;更新1 伦敦金融城历史街区的发展历程1.1 发展历程世界城市伦敦一直有两座坚固的“基石”:一座是城市西边的白厅地区(White House),集中了皇室、议会、法院、国家政府机关;另一座则是伦敦金融城(The City of London),集中了股票交易所、外汇市场、国际银行、航运保险、证券经纪公司,是世界最早、最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图1)这座城市金融基石的发展要早于政治基石。
伦敦城最初是罗马军团营地,大约有五六万人口。
公元200 年时,罗马军队工程师极其明智地将营地选址在泰晤士河北岸稳固的岩石高地上,并给这座城池修建了城墙,迄今仍有一部分得以保留。
(图2)中世纪的伦敦城在1666年大火之后,城市无序蔓延已相当严重。
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提出以古典主义模式重建伦敦中世纪街道秩序的规划设想(图3),也因“大宪章”对贵族土地私有产权的保护而被束之高阁。
18世纪初,由于许多欧洲大陆国家卷入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欧洲的金融中心从阿姆斯特丹转移到伦敦。
伦敦金融城在商业贸易上的卓越地位,也开始从基于陆上及海上交通的霸权,逐步转为临近各类交易市场和提供金融信息服务。
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政治、教育、娱乐和居住等中心都逐步迁至别处,伦敦金融城的边界与规模并未出现过多的波动,城市的本质肌理依旧是一座中世纪格局的城镇(图4)。
两百年以来,从金融城心脏苏格兰银行开始步行不超过10分钟,也就是罗马老城墙的范围之内,是伦敦金融城历史街区的地理边界,是牵动全世界经济神经的“城中之城”。
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城市规划是指通过规划、设计、管理、监督等手段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和管理。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城市内部和城市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城市空间、建筑、交通、环境、公共设施、社区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决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问题。
本文将就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作出浅谈。
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随着城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城市规划也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问题。
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是针对城市规划的改革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方向。
具体来说,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需要促使城市规划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城市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城市规划与创新的转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需要探究如何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体现出我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和构想。
城市规划需要注重创新,创新可以带来新思维、新观念和新理念,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
三、城市规划与数字化的转型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日益深入到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
城市规划需要数字化的工具,来帮助规划师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需要更好地探寻数字技术与城市规划的结合,从而达到更高效的城市规划。
四、城市规划与社会变革的转型城市规划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转型研究,需要为社会变革提供参考和启示。
社会变革需要更好地理解人民的需求和愿望,城市规划需要顺应社会的需求和愿望,更好地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大趋势。
基于全球城市视角的城市更新与复兴:来自伦敦的启示作者:杜坤田莉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5年第4期杜坤田莉摘要:随着1990 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城市更新与复兴作为空间重组的重要手段,在提升全球城市提升竞争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介绍了西方城市更新与复兴的历程,详细阐述了伦敦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在经济、空间和文化方面的更新与复兴战略的内容和特点。
文章的最后,借鉴伦敦城市更新与复兴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大城市更新与复兴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全球城市;城市更新与复兴;伦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批准号:51222813)作者:杜坤,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田莉(通信作者),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litian262@引言全球化进程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从而促使经济产业在全球空间上的变化:制造业等经济活动扩散,而控制管理相对集中。
全球城市的内部也表现出了空间重组的新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性质相同的城市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区位更加集中;工作地点的外迁,则促使居住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1]。
具体的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为具有多个亚中心、分散化的制造业和更集中的服务业。
随着1990 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城市更新与复兴作为空间重组的重要手段,在提升全球城市竞争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全球化语境中的城市更新本质是资本力量的整合和平衡,资本的进出影响了现代城市的兴衰;科技发展是城市更新的基础,但人文精神却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因此,现代城市的更新可概括为对政府和资本力量的均衡以及对科技和人文力量的均衡[2]。
作为全球城市的伦敦,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历经风雨沧桑,几经蜕变,始终屹立在全球城市的顶端。
借助2012 年伦敦奥运会的契机,针对困扰伦敦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和贫富差距问题,伦敦再一次领风气之先,在城市更新与复兴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这对于正在或即将开始全面更新的我国大城市而言,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崇州市“三区一地”建设的意义探索作者:赵一乔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7期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位于世界第一位,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
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其中,成都市关于“三区一地”建设的提出,根本目的就是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通过有效整合资源,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形成新的差异化发展的产业结构。
为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新发展格局提供现实基础。
关键词:三区一地建设;生态价值;产业发展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由于产业特色不明晰、产业链条不完善的工业发展模式,使得西部片区在国家总体发展格局中处于相对滞后的区位。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一度被忽视。
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破坏,更加快了自然资源枯竭的速度。
大量消耗的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产品未经深加工,以及原材料供应的压力,并造成基础设施部门的长期紧张,最终制约了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
在中科院对成都市全域土地资源开发适应性的评价中,西部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重要区和永久基本农田的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80%以上。
在环境资源承载力方面,受水土资源约束的影响,西部区域城镇建设最大承载规模为618平方公里,占西部区域总面积的8.1%。
而现在西部区域城镇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509平方公里,接近了适宜开发面积的天花板和规划控制面积的顶端。
因此,控制开发强度、控制产业门类、控制产业红线符合客觀实际的要求。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摒弃落后的思想认识,转变地区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二、“三区一地”建设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摘要]伦敦道克兰城市更新过程中规定的市区重建工作的一些政策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港口附近17年前,后比较,并保持其缺陷分析建立市场导向和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城市发展,建立城市发展公司,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其他的对策。
[关键词]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市区重建;企业区19世纪的伦敦码头区面积是充满了活力的舞台,但自1960年代以来,港区面积开始下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下降的现象,该地区在1980年代初设立了伦敦码头区开发公司,该公司已在1998年完成其使命,从而使港区恢复前繁荣。
退出的建立,17年来的执行有关措施,是英国20年的市区重建政策变化的一个缩影。
今天,一些城市正面临,如港口附近表明繁荣-萧条-再繁荣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在伦敦码头区的研究市区重建我国将市区重建的经验教训和指导意义。
伦敦码头区课程市区重建港区面积19世纪曾是世界上最繁忙,最重要的港口。
在该地区有着传统的港口活动(包括船舶修理,食品加工,抵押贷款和分销)的发展和繁荣的基础上独特的经济生活方式。
工业发展依赖于烟草,木材,毛皮,如进口原材料。
中期,20世纪30年代,港区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销售货物,每年三千五百点零零零万吨,约100000人从事与港口有关的工作,其中3万人直接受雇于端口。
自那时以来,港口,需要大量复杂的技术,贸易和管理人员,以及港区不能满足,港口开始下降的荣耀。
在1960年至70年,下降开始港区加剧,如一定程度的落后交通路线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大量的人失业,住房条件差,基础设施差。
所有这些表明,港区市区重建任务是艰巨的。
从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注重未来发展的港口,港口关心关闭港区区域的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
但是,人们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未能达成共识。
在1960至1970年,人们已经开始了研究,探讨港区未来。
然而,相关的计划和建议没有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实施策略。
由于地方当局和其他部门没有赢得公众的同意,而且还为广大的市场环境下,考虑不周,所以他们没有计划提出的现实意义。
社区主导的城市更新探索——以伦敦硬币街社区为例作者:阎力婷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7年第5期阎力婷YANLiting摘要当前,我国特大城市的更新探索主要侧重物质层面,对社会层面的问题则关注较少。
聚焦英国近年兴起的社区主导更新模式,通过深入剖析单个案例,探讨社区自下而上的更新是否比开发商主导的更新更具有可持续性,以期为我国特大城市的存量优化找到内生动力。
选取位于伦敦市中心的硬币街社区,解读在社区治理下的更新历程、机制、成效以及其采取的住房合作社运营方式,分析对硬币街居民进行访谈的结论,总结社区主导更新和住房合作社模式的优劣势,最后提出对我国城市更新和住房发展的借鉴意义。
AbstractUrbanregenerationinitiativesinChinamainlyfocusonthephysicalenvironment,whil epayinglessattentiontorelevantsocialproblems.Inordertofindendogenousimpetusesformet ropolisinChina,thisarticlelearnsfromcommunity-ledregenerationexperienceintheUnitedKingdom,andtakessingle-casestudyapproachtoexaminewhetherthecommunity-ledmodeismoresustainablethandeveloper-ledregeneration.ThisarticlechoosesCoinStreetincentralLondonasthecase,analysingitsco mmunity-ledregenerationmechanism,achievements,biningwiththeresultsofco-operativeresidentsinterview,thenthearticlediscusses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comm unity-ledregenerationaswellashousingco-operatives,andfinallyputsforwarditsenlightenment.关键词城市更新|社区更新|自下而上|住房合作社|可负担住房|英国KeywordsUrbanregeneration|Communityrenewal|Bottom-up|Housingco-operative|Affordablehousing|UnitedKingdom文章编号1673-8985(2017)05-0070-07中图分类号TU981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阎力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硕士0引言近年来,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线城市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在城市更新方面都做了一些探索。
9【摘要】 20世纪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是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
其中,1900年仅有5至6个城市区域拥有百万人口,而1990年这个数字达到286,最近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亚洲、南美和非洲的经济快速增长地区(Gilbert et al, 1996)。
这些城市的增长为如何实现最有效的治理带来很多的问题,不仅仅是管理已有的城市人口,更在于如何调控未来的发展压力。
本文试图介绍欧洲的百万城市之一——伦敦在20世纪中后期规划与发展演化的脉络,并分析其为保持作为欧洲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城市的地位,如何在21世纪初回应所遇到的挑战。
1 大都市地区面临的挑战关于当代城市的功能与形态的讨论是近年来西欧学界的一个热点,城市作为社会的中心必须要能够在残酷竞争的全球化时代仍然保持和吸引更多的对内投资。
对于一些城市来说这已经意味着不得不挖掘新的经济潜力而放弃过时的传统经济行为。
作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伴随着城市之间越来越多地分工协作(如发展互补性的功能或分享设施与资源),新的城市区域形式正在出现。
这一趋势得到欧盟的积极介入与推动,多中心和平衡的空间发展战略理念正在欧盟得到大力鼓励(CEC,1999)。
这中间的思路是,面临全球化正带来的不断增强的竞争压力,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使欧洲的区域能够在世界上更有效的运作。
协同发展战略在不同空间尺度得到推行。
作为整个欧洲的中心,由伦敦、巴黎、米兰、慕尼黑和汉堡组成的所谓“五边形”被认为是欧洲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经济一体化区域。
这些城市的合作可以有助于保持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但与此同时,其他的城市区域之间可以协作发展以克服五边形地区诸如经济过热或过度拥挤的问题,那些问题都被认为是进一步吸引投资的威胁。
因此比如在英格兰北部就有建议可以设立一条有力的东西向贸易发展轴线,连接都柏林(目前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中心之一)、利物浦、曼彻斯特、谢菲尔德、利兹、赫尔,并进入北欧。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能够成功地重塑经济的城市而言,它们都认识到了一个新的挑战,就是社会性的空间分异和极化现象所反映出的越来越严重的阶层差异,拥有资源拥有就业机会的阶层与相对一无所有的阶层形成鲜明对照。
国际观察030大伦敦规划漫谈展开全文导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杨滔的演讲采用漫谈的形式,回顾了伦敦城的历史演变,叙述在不同的时期伦敦城市建设体现出的自发性、多元化特点。
并以时间为线索,用不同的关键词总结了历版伦敦规划的演变及特征,进而指出当前伦敦规划有向物质形态规划和空间规划螺旋式回归的趋势,展望了最新版伦敦规划中提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成功城市的愿景。
杨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杨滔:谢谢北规院的邀请,非常荣幸能够回到母校,和各位老师、学长进行交流。
结合我在伦敦学习和工作的经验,我的演讲采用漫谈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伦敦城的演变,二是大伦敦规划的漫谈。
首先是大伦敦中心城区的演变下图颜色最深处是伦敦金融城,也是伦敦的发源地。
结合行政区划图可以看到伦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在演变过程中,伦敦的定位一直在变化。
很早以前,作为全球殖民的国家的首都,伦敦已提到全球城市的概念,还有帝国城市、世界都会、城市村庄、梦想城市、分离城市等,强调农村和城市生活模式的交融。
图1 伦敦中心城区的演变从16世纪的伦敦说起。
最初伦敦发展主要围绕着City和Westminster两大城市,形成双城记。
1666年伦敦大火后,重建规划方案建议借鉴巴黎的手法。
但之后的建设与重建规划关联不大,显示出作为一个商业城市,伦敦的发展更多是自发型的,它并不愿意接受类似于巴黎的纪念性格网。
图2 1666年Wren伦敦规划这是18世纪的伦敦,从City向西、向北发展,形成基本的轮廓。
到二战时,伦敦的规划分成了很多小的单元。
这些单元代表了伦敦最核心的观点,即伦敦是由一群村庄组成的。
伦敦对此非常自豪,因为他强调多元化、多样性。
这个时期,伦敦开始强调规划获益,即通过规划所获得的收益能够返回到社区、返回到社会,强调社区整合。
图3 1765年的伦敦图4 “伦敦是由一群村庄组成的”下图显示了大伦敦边界的变化,背后有一段较为复杂的过程。
1943年大伦敦规划之后,1964年成立了大伦敦政府,即黄色区域所包括的32个区和1个金融城(City),但1985年撒切尔夫人取消了大伦敦政府,从此直到2000年,伦敦32个区的区政府和City都有较为强势的规划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