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26.24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实例从概念和特征两个方面说出区域的含义;2.能够结合图表资料,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列表比较说明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比较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区域发展的影响;3.能够结合图表资料,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为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影响;4.初步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形成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5.初步建立人地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难点: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例举法、讲授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呈现世界政区图、世界地形图、9幅景观图,大家可以看到地球表面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反映人们对地理环境不同的划分,即不同的区域。
新课学习:什么是区域?区域有什么特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一、区域的概念、内涵及特点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
思考如下问题:(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4)是否可以将东部的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 1.区域的概念、内涵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1)区域的划分基础是差异,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3的概述部分,从总的大的角度阐述了“区域”这一概念,也通过案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面分区域研究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在两节中,第一节作为区域研究的主题贯穿了后面各章节的内容,因此应是重点内容,为后面各章节打好基础。
本节课关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学习,为必修3各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区域研究思维方法的基础,但还需要在后续各章学习中结合更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原理,去加以融会贯通。
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掌握分析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
3.以河套平原和金竹寨为例,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区域特征;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三本必修课本,目前我们已完成必修1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和必修2人文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必修3,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是在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选择的道路,是对自然地理原理和人文地理原理的应用研究。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本节内容是我们学习后续章节的理论基础。
首先看本节课程标准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探究:过渡: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那么什么是区域?大家一起读一下区域的概念生:(齐读)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师:解读区域的概念,“空间单位”意味着区域有大小,学习区域就需要谈尺度。
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教材分析】1.内容综述2.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如长江三角洲)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3.教学内容详解◆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能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并用简洁的学科科学语言表达。
◇能举出说明该区域特征的地理事象。
◆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个级别相当的自然区或经济区,理解由于不用区域的环境、资源、社会经济、人地关系的差异,造成发展条件的差异,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某一经济区为例,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变化,导致的区域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人地关系的差异。
◆举例说明区域之间的联系。
◆通过两个特征差异明显的区域比较,说明区域联系的必要性。
4.知识结构【教学过程】〖板书〗一、什么是区域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板书〗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板书〗2.“区域”的特征:⑴层次性。
⑵差异性。
⑶整体性。
⑷可变性。
⑴层次性。
即区域是有等级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又如珠海市既是广东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等。
(2)差异性。
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
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地理27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是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文,本节内容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为主题展开。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
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利用必修一学过的地理规律和必修二学过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努力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际是对必修内容的一个应用性总结,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本节课文展示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为后来学习区域与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本节知识特点:本节以长三角和松嫩平原为例,以时间和空间为方向向我们解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高考要求:结合区域图、联系图、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区域特点,比较区域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2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着高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能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区域的特征。
○2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3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臵、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3的概述部分,从总的大的角度阐述了“区域”这一概念,也通过案例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面分区域研究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在两节中,第一节作为区域研究的主题贯穿了后面各章节的内容,因此应是重点内容,为后面各章节打好基础。
本节课关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学习,为必修3各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区域研究思维方法的基础,但还需要在后续各章学习中结合更多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原理,去加以融会贯通。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以及特点。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用区域的地理环境不用;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也不一样。
而每个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3、引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变化,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来源:学&科&网Z&X&X&K]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地理276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区域展的影响》是高二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文,本节内容以“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为主题展开。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其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矛盾的问题日益突出。
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利用必修一学过的地理规律和必修二学过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努力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际是对必修内容的一个应用性总结,使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本节课文展示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为后来学习区域与生态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奠定了基础。
本节知识特点:本节以长三角和松嫩平原为例,以时间和空间为方向向我们解释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高考要求:结合区域图、联系图、表格和文字材料,考察区域特点,比较区域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着高中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
○1归纳出区域的主要特征,能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表达区域的特征。
○2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
○3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臵、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2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
○3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说学生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且学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对本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有一定了解但本节知识点较多,较复杂,学生很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运用。
学生对松嫩平原不了解,识
记会出现困难。
高二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
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3引探式教学法-----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将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和动画演示等,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读图等方法分析问题,使学生达到“见图说文”、“说文想图”的能力,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五个环节进行设计。
(一)、新课导入
由教师介绍生活中经常用的能够突显南北区域差异的俗语,如南稻北面,南船北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讲解]
1、什么是区域:
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地表特征、面积、形状
和边界)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教师归纳]: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
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承转]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学生讨论回答)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
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读图分析]显示以下三图,《图1.1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中国地形图》《图1.2松嫩平原的地理条件》
思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试从图中找出两者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些差异对生产活动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归纳表格,学生完成』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