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悌 内科疑难病
- 格式:ppt
- 大小:916.50 KB
- 文档页数:45
续命汤续命汤⿇黄10~30g、杏仁10~20g、桂枝10~30g、⽢草5~15g、⽯膏40~200g、⼈参10~30g、当归10~30g、⼲姜10~20g、川芎10~20g。
⽔煎分⼆次温服,待微汗出为度。
不汗,盖被助汗。
若不汗,更服。
总以汗出为度,但不可见风。
[⽅证]1.⼤青龙汤证咳⽽多涎唾,或⼼下痞虚,或头痛、腹痛者。
2.体格⿊胖病⼈,咳逆上⽓,⾯⽬浮肿,但伏不得卧,⼝⼲烦渴者。
3.肢体不遂、⾔语涩滞、茫然不知痛痒或⾝拘急不能转侧,属表邪兼内虚者。
[现代应⽤]1.以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脑⾎栓后遗症、⼤脑软化症、颈椎病、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糖尿病性神经炎、颅内压增⾼综合征等。
2.呼吸系统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管哮喘、喘息性⽀⽓管炎、慢性⽀⽓管炎、肺炎、肺⼼病、慢性阻塞性肺⽓肿、百⽇咳、妊娠咳嗽等也有应⽤的机会。
3.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浆液性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病、神经衰弱、糖尿病、肾炎、风湿热、⾼⾎压病、⾯神经炎、⾎管神经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脑动脉硬化、颈椎基底动脉供⾎不⾜、⽪炎等。
[经验参考]《古今录验》载续命汤疗⼤痹,⼀⾝不遂,或半⾝⼀⼿⼀臂,⼝不能⾔,习习不知⼈,不觉痛痒(即本⽅去⼈参、⼲姜,加⼲地黄、防风、黄芩)。
服后当汗出,⽓下⾃复。
当慎护风寒,不可见风。
并疔上⽓咳逆,⾯⽬⼤肿,但得伏不得卧更善。
忌海藻、菘菜、⽣葱、芜荑。
从经⽂来看,本⽅所主的“中风痱”很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脊髓炎,⽽且病变的部位⽐较⾼。
四川乐⼭名医江尔逊先⽣以本⽅治疗急性脊髓炎、脑⼲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氯化钡中毒所致的相同症状(赵典联,江尔逊学术思想述略,四川中医,1993;11(9):1)。
⽬前,经⽅家们对本⽅的应⽤已经扩展到脑⾎管疾病的领域。
如王占玺治⼀脑⾎管病⼈,晨起突然说话不利,语⾔混滞,右侧肢体运动不灵。
⾆质稍红,苔薄黄,脉象左细右弦滑。
沈奉江--《医验随笔》《医验随笔》提要方书所载之因症脉治有定,而临床诊治则变幻无定。
是故医生于精研方书之外,尤当熟玩医案,庶几神明变化,活法在人,不为疾病所困矣。
本书系无锡中医友谊会理事沈奉江先生口述,门人周逢儒君笔记。
案虽不多,而诊断之精确,用药之工稳,直可上追古人,下启来学。
盖沈君为孟河马培之征君高足,学有根柢,识超侪辈,曾著《全球医通》一书,日久遗失,知者惜之。
《医验随笔》序自古奉功伟节,奇才异能,非托之文字则阅世不足以传。
汉司马迁修史,凡属艺文不论钜细,一字不肯割爱,千有余岁,吾人犹得取而读之者亦云幸矣。
英儒密纳约翰向称为辩雄泰斗,著作等身,尝谓智者干虑必有寻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合者和之,否者正之,有寸长则不宜抹煞,闭塞民智,阻天下之言论自由,信斯言也。
其巍然有济世之功者,宜何如宝重乎?余辑《无锡医学书目考》,深叹其有目无书,比校刊王旭高退思集类方歌注,益叹文献之易湮。
访诸名医后裔,或以无暇著述,仅存方薄,或则秘为手泽,无意付刊,久而佚散。
是以书目所有,百仅一二可见传布流通,吾侪之责。
梁溪沈奉江先生,文学世家,赋性颖悟,伉爽不群,超逸如神仙中人。
医学师事马徵君培之,生平治验,名公钜室,咸相信服。
而先生飘然物外,如幽兰自芳,不以自炫,其心志之所存者大,形迹之所寄者小,而矫矫固足以名世也,先生医学湛深,尝慕逊清徐大椿,泰西裴乃德龙蒲束之为人,现为吾邑中医友谊会理事。
向所著《全球医通》藏稿未刊,日久屡索不得,此则不即付诸手民之弊,殊为可惜。
小儿逢儒读岐黄书,从先生游而诏医验甚伙,钦迟无己,属操笔札,随闻记录,积久成册,惟年湮岁远者,四诊或有阙略,录寄《三三医书》刊入专著,庶启悟学者之性灵,裨益医林,实非浅鲜也。
因识其缘起如此。
民国第一甲子夏月无锡周小农别署伯华谨序《医验随笔》序昔韩昌黎见北平马公叹曰:犹高山深林,钜谷龙虎,变化不测,杰魁人也,自余始识。
沈丈奉江先生,瞻其岸然道貌,窃有味乎韩子之言。
《中国内科医鉴》日本汤本求真阅大冢敬节著陈存仁编校第一章头痛眩晕耳鸣 (1)第二章呕吐吐血喀血吞酸嘈杂哕 (2)第三章便秘下利下血子宫出血 (4)第四章小便自利遗尿小便不利淋漓血尿 (6)第五章口渴咽干口燥 (7)第六章咳嗽喘 (8)第七章胃内停水心下痞 (9)第八章心肌亢进(动悸) (11)第九章浮肿水肿 (11)第十章热 (15)第十一章不眠谵语狂痫 (17)第十二章胸痛腹痛 (19)第十三章腹满 (21)第一章头痛眩晕耳鸣头痛当患者诉头痛之际。
应考其头痛起于何病。
阳证之头痛乎。
阴证之头痛乎。
抑为虚证之头痛乎。
实证之头痛乎。
探求病源。
实为汉医最要之事。
同一风邪之头痛也。
在甲则鼻塞。
微恶寒。
有热无汗脉浮紧。
乙则鼻涕交流。
恶寒强。
体温不变。
脉沉而弱。
甲病阳证。
乙病阴证。
处方自异。
故甲宜麻黄汤。
乙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同一胃病之头痛也。
而胃内停滞之水毒虽同。
而丙则脉浮数。
口渴。
小便不利。
舌苔白而干燥。
时欲饮水。
饮则屡屡吐出。
丁则脉浮数。
口不渴。
舌苔无。
屡屡吐水。
丙阳证也。
丁阴证也。
前者宜五苓散。
后者宜吴茱萸汤。
又同一子宫病之头痛也。
戊则脉沉实。
大便有秘结之倾向。
颜面充血。
时时眩晕。
月经不顺。
左腹下疼痛。
按其腹部。
觉全部有充实之感。
以指触于左臂骨窝这部。
有过敏之索条物。
己则脉虚软。
大便每日一次至两次。
眩晕耳鸣肩凝。
月经不顺。
一月中有两次。
下腹疼痛。
腹部全部软弱。
腰脚易冷。
戊所患者为阳实证。
己所患者为阴虚证。
前者以桃核承气汤主治药。
后者以当归芍药散治之。
易起头痛之疾患。
就现代医学之见地。
多起于发热。
肾脏炎。
动脉硬化症、绿内障、脑肿疡、霉毒、外伤、硬结头痛、副鼻腔疾患、耳之慢性化脓、便秘、循环障碍、子宫疾患等。
余今大别分为四类。
一曰外邪之头痛。
流行性感冒。
肠窒扶斯等头痛属之。
痛时多兼发热。
二曰痰饮之头痛。
水毒停滞于胃肠之内。
上冲而起之头痛也。
三曰血症性头痛。
月经不顺或血液循环受障碍而起者也。
四曰食毒性之头痛。
老中医家传秘方:沈氏温胆汤药方大揭秘,可调理多种疾病展开全文我的父亲特别擅长用温胆汤,人送外号“沈温胆”。
在1978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一位领导患前列腺癌,当时他去了上海,六个西医专家给他会诊,结论是这位书记最多能活3个月,因为那会儿他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全身了。
后来听人介绍说我父亲擅长治癌症,他来了以后看我父亲那么年轻(时年39岁),不免灰心,觉得不是老中医,可能缺乏经验。
当时他主要有三个症状,一个是不爱吃饭,一个是小便困难,一个是睡眠不好。
父亲看了这位书记的舌苔、苔腻,就开了温胆汤,当时划价应该是三毛八分钱。
不管是那位领导还是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认为不可能治好,但是他们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用温胆汤。
6个月后,这位书记又去组织专家会诊,诊断结果让那些专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后来在我父亲的调理下,那位领导整整活了6年,而且最后是死于心梗,而非癌症。
后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父亲去台湾给大名鼎鼎的陈立夫治疗冠心病、脑血栓,用的还是温胆汤。
别人都觉得温胆汤治冠心病不可能有效,可是父亲将温胆汤稍做加减(加了丹参和水蛭),陈立夫先生心就不痛了,手脚也灵活了,还给父亲亲笔题词,留了“仁术济世”四个字。
后来父亲多次去台湾,在当地看病80%~90%都用温胆汤,屡用屡效。
因为台湾人由于饮食习惯和气候特点,普遍湿热盛,血脂高,温胆汤非常对症。
受父亲的启发,现在我在临床上也喜欢用温胆汤。
现在的人压力大、欲望多、饮食不节,肾虚、脾虚、痰湿往往是交杂在一起的,单纯补肾、补脾或化痰效果都不够好,而用温胆汤则往往收效良好。
临床上,我用温胆汤解决的疾病可谓五花八门,肾虚不孕、体胖、高血脂、冠心病、咳嗽、老寒腿、失眠、胃口不佳、肝癌、妇科疾病等等,只要对症,也是屡用屡效。
那么,怎么算对症呢?对症的人有6个主要症状:苔腻、脉滑、头重、胸满、口粘、纳呆。
其中以苔腻最为重要,可以“一锤定音”,只要有苔腻的症状,就可以用温胆汤。
健康人的舌苔应该是薄薄一层,白又淡,如果自己舌苔比较厚,不管是白厚还是黄厚,轻轻一擦也擦不掉,这就是苔腻。
特别推荐火神派中医名家张存悌罗大伦总是有很多朋友在我们的文章下面留言,说希望我们可以推荐全国各地的好中医,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推荐的,是在沈阳一家诊所出诊的,全国著名的“火神派”中医名家——张存悌先生。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与这个诊所的缘分。
在沈阳的北行地区,有个金龙家具城,家具城的南侧,有个天德中医门诊,这个地方,是我特别熟悉的地方。
当年我硕士毕业后,有一天在附近散步,看到一家中医门诊,就临时起意,走了进来,想随意聊聊,结果,这一聊,可不得了,收获巨大。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我进来后,看到一位中年男士,穿着白大褂,正在整理资料,我做了自我介绍,就聊了起来,结果发现,这位是高手啊,他叫辛长山,是这个诊所的创办者,当时已经在美国行医,专门治疗肿瘤等病,这次是回家探亲。
他是一位酷爱中医,医术非常高的纯中医,当时我们特别有共同语言,我说我刚刚去北京学习了赵绍琴先生的肾病治疗经验,他说,赵老师那是我的老师啊,我听过他的课啊,一聊起来,原来那还是很早很早的时候的事情了,他虽然是辽宁中医毕业,但是北中医的课他后来也去读过。
聊的高兴了,他还把自己在美国行医的临床资料拿来给我看。
显然他对我这个年轻人也很感兴趣,就邀请我常来做客。
后来,我在这里遇到了我生命中一位重要的老师,就是辽宁中医研究院的张道宽先生,我们结识后,张先生觉得我这个年轻人很谦虚,很好学,估计他老人家觉得我孺子可教吧,就总是把临床经验传授给我,经常是他摸到一个特殊的脉象,就让我来接着摸,体会一下。
那段时间,是我中医水平提升比较快的时光。
直到我后来到北京读博士,之前的那段日子,都是在这个诊所度过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读博士期间,张道宽老先生去世了,我真的从心底感激老先生对我的提携与教导,我没有其他的报答方式,唯有认真学习中医,不辜负老人的期望。
后来过了若干年,再回到诊所,发现我一直倾慕已久的一位中医高手,张存悌老师,居然也到这里出诊了,实在令人开心。
【施今墨:内科秘验方48手】施今墨(1881.3.28~1969.8.22),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与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齐名。
人称北京\"四大名医\"。
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共献出700个验方。
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是近现代中国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1.神经衰弱失眠验方【处方】百合,知母,生地黄,磁朱丸,何首乌,寸麦冬,龙齿,紫贝齿,生熟酸枣仁,石菖蒲,甘松,糠皮,西洋参,白蒺藜,鹿角霜,炙甘草,白薇,紫河车,天麻,炒远志。
【用法】共研细末.枣肉适量和为小丸。
每日早、晚各服6g,白开水送服。
【主治】用脑过度,心力衰弱,精神恍惚,犹类怔忡,日夜撞扰,毫无睡意,睡亦不熟,难解乏倦,杂念起伏,无能制止。
长此以往,势将趋于精神失常状态,亟宜治疗,以资挽回。
按此等症,患者痛苦虽深,而欲说明其症状如何如何,又不能具体指出,只能说失眠而已。
此由于百脉皆病,欲说无由,与《金匮要略》所载百合病相似。
2.开郁汤【处方】薤白10克,瓜蒌25克,赭石12克,旋覆花10克(布包),晚蚕砂10克,炒焦皂子10克(与蚕砂同布包),炒枳实6克,茜草根10克,淮牛膝10克,桃仁10克,杏仁10克,油当归12克,郁李仁6克,火麻仁18克,野於术10克,郁金10克【主治】食管痹3.通梗汤【处方】九香虫10克,五灵脂10克,延胡索15克,香附10克,丹参12克,三七粉3克(研末分2次送服),木香6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活血通络。
【来源】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4.治疗疮疡久治不愈确实有效方【处方】黄芪15~30g、桔梗6~10g、甘草6~10g。
【主治】疮疡久治不愈5.治疗各种癌症均有一定疗效方【处方】莪术6~10g、猪苓6~10g【主治】各种癌症6.治疗帕金森病方【处方】钩藤10~15g、白头翁10~30g,常与补阳还五汤合用。
FIGURE人物■记忆文 / 沈 悌张之南忆“协和之子”张之南1929年的夏天,北京协和医院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在一张洁白的道林纸上留下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足迹。
此后,他用这双脚自豪而不无艰辛地走过了85年的路程,有过少年意气,有过青年梦想;刻苦地学习过,忘我地奉献过;床旁细心观察,伏案辛勤写作,海外各国游学;探索了医学奥秘,收治了疑难杂症,指导了学生晚辈,战胜了自己的顽疾。
直到2014年7月18日,他才真正停下自己的脚步,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医学事业。
他就是我国著名血液病学专家,“协和之子”张之南。
大医之铸成张之南是协和培养出来的著名血液病学专家,也是一位高水平的内科医生。
1946年他考入燕京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接受医学预科教育,除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课程,还选修了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这对他以后的学医、行医、为人有着深远影响。
1949年他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毕业后曾短期在军队医院工作,1957年被张孝骞召回北京协和医院,成为内科的一员。
对待临床医生这一本职工作,张之南精益求精。
看他书写的病历,内容详实,文字考究,字迹工整;听他询问病史,语调温和,既全面又有重点。
他做体格检查的基本功过硬,很少遗漏,深得各级医师的信任。
病房查房时对任何患者的诊断都不会掉以轻心,一定要寻找足够的证据,经过鉴别,才下结论。
在给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他提倡“有效、便宜、副作用小”,反对追求进口、昂贵、无明显益处的药物,这一点至今仍然是协和血液科医生的处方原则。
现代医学之父奥斯勒医生说过:“行医而不读书,等于出海而没有航海图。
”这表明掌握医学信息多么重要。
张之南自幼学习勤奋,能够紧跟国内外的医学进展。
上世纪70年代初,一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周姓患者腹腔内大出血,并出现周身皮肤瘀斑,全血细胞下降,继而肾功能衰竭,血压下降,输血无效。
张之南参加了会诊,认为这不是单纯腹腔出血所致,他连夜查阅文献后提出:是否为国外最近报导的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遂行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这一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