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义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词义的扩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词的词义会发生扩展。
例如,古代的“区区”指的是小小、微不足道的意思,如今则常用于表示可怜、不值得称道的意思。
2. 词义的缩小:有些词在古代的意义相对较广泛,到了现代词义则被缩小了。
例如,古代的“子弟”指的是家中的儿子和弟弟,今天则特指官宦人家的子弟。
3. 义项的增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一些词的义项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少。
例如,古代的“交”除了互相交流、沟通的意思外,还有亲近、结交的含义,而现代则强调互相沟通、交流。
4. 词义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演变,有些词的词义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知”指的是了解、明白的意思,而如今则
强调有学问、有知识。
总体来说,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是受到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词义也会随之而变化。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异同的情况1、古今无别基本词汇,自然现象、亲属名称、肢体名称2、古代使用、现代不用(1)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觥;(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取代,如倡优。
3、用字相同,但古义与今义迥别,如怕,本为泊的本字,与害怕之意无关。
4、古义与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关系较为复杂,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1)意义的多少不同。
池,古护城河、池塘;今池塘、旁边搞中间洼下的地方(乐池、舞池)。
古汉语中有些词,除有现代常有的意义外,还有些现代所无的意义,如国(都城)、家(卿大夫的封地)、怜(爱)。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售,古侧重于行为的结果,如《广韵》:“售,卖物出手。
”《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
”今只侧重行为的本身,如售票,零售。
再,古侧重行为的具体数量,即两次或第二次,如晁错《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今侧重行为的重复。
(3)词义的轻重不同。
恨,古义轻,今义重。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怨则是古义重,今义轻。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干宝《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国语越语上》:“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孟子·许行》:“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从词义适应的范围看,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三类。
1、缩小。
古义范围大于今义。
坟:土堆积而成的高地。
亲戚:亲属,包括父母子女。
臭:气味。
宫:室,房屋。
禽:鸟兽。
丈夫:男子。
2、扩大。
古义范围小于今义。
色:脸色。
江:长江。
河:黄河。
雄:鸟父。
雌:鸟母。
户:单扇门。
3、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联系。
走:跑。
狱,案件。
诛,责求。
从词汇发展历史看,三者可以交替发生。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词义不变。
如⼭、⽔、雪、母、弟、⼼、⽿等。
2)古⽤今废词。
古代曾经使⽤⽽现代不⽤的旧词。
如“觥”等。
3)古今义绝对不同。
古代和现代⽤的是相同的字,⽽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
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洁⾝,以⽰虔诚。
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
4)⼤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的历史事物的消亡⽽消亡。
如“喽腊”的“喽”,是古代楚地祭祀饮⾷神的节⽇,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了。
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消逝。
如“祲”。
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
如“倡优”现在⽤ “艺⼈、演员”来代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
⼀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个词的古今意义的多少,往往会产⽣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了。
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城河b池塘。
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中间洼下的地⽅。
古今相⽐,“池”的意义⼀增⼀减。
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如“售”,古义侧重⾏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为的本⾝,是卖。
“再”,古义是侧重⾏为的数量,是两次是第⼆次。
今义侧重于⾏为的重复,是“⼜”。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彩不同。
⼀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了变化。
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
“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
还有⼀些词在发展中褒贬意义发⽣了变化。
如“谣⾔”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
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如“布”古指⿇布、葛布。
今指棉布。
“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古今词义的异同第四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字与词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音、义的结合体。
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联系: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字与词之间基本上是一一对应关系。
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一个汉字基本上记录语言中的一个单音节语素。
汉语中古今词汇的发展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为缓慢。
在词汇的变化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随着社会的发展,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
2、词义的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就要对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一定了解,切忌不要轻易用今义去理解古义。
如:消息、睡觉、地方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词组。
古今词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这些词都是汉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它和变化较为缓慢的语法一起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保证了汉语演变的稳定性。
如:日、月、山、马、牛、羊、百、千、万、大、小、多、少等二、古今词义迥异这类词的古今词义差异很大。
如: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诗经》:“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义指丝绸。
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今义指应该、应当。
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今义指旅行时所携带的物品。
形容:古义指身形容貌。
《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今义指描写。
抢:古义指突过,撞。
如《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揭:古义指高举。
如揭竿而起。
今义指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把粘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
羞:古义指食品。
《楚辞·离骚》:“折琼枝以为羞。
”今义指害羞。
三、古今词义微殊这是最应该注意的一种,即有一部分常用词,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某些不同之处,又有某些相同之处。
古今词义的异同第三章词义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的差异王力先生说:“读古书要有历史观点,要注意语言的时代性,要有发展的观点,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古代汉语是历史语言。
学习古代汉语的词义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把几千年间的词义放在同一历史平面来考察,更不能以今律古,以今义去理解古词。
古今词语差别从形式上看,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词汇以多音节词为主。
从词义上看,有以下几种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如:天、地、田、土、人,这体现了汉语发展的稳定性、继承性。
2.古今词义迥异。
如:绸:古义:缠绕。
《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
今义:丝绸。
涕:古义:眼泪。
《诗经·陈风》:“涕泗滂沱。
”今义:鼻涕。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对古今共用,但意义不相同的词尤其要注意,因为此类词被曲解的可能性最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形式(一)从外延看词义范围扩大,如,河:古义:黄河,今义:河流的泛称。
词义范围缩小,如,宫:古义:房屋,屋舍。
今义:宫殿,少年宫。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二)从词义的感情色彩看有褒、贬、中性词的转变谤:古为中性,今为贬义。
风骚:古为褒义,今为贬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第三章词义第二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意义词根据其意义多少的不同,可以分成单义词和多义词,根据词义和字形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多义词的各义项又分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严格地说,本义与假借义不是一个词,仅仅是同形而已。
二、本义1.本义指文献记载的最初的意义。
是词义引申的基础、源头。
也可以说,指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
2.如何求本义(1)通过分析古文字字形(象形性文字),利用《说文解字》。
(2)注意各种造字法造出的字,表义的确切性是不一样的,按四体的排列顺序依次递减。
三、词的引申义1.由词的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
2.根据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引申义可分为直接引申、间接引申。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
如:马、牛、山、人、手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
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
如:《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绸]古:缠绕;今:丝绸。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该]古:完备;今:应当。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
如:城:城墙→城市国:国都的城墙→首都→国家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
今:与“饭”相对。
睡——古:瞌睡。
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
今:面部。
皮——古:带毛的兽皮。
今:物体表层。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
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瓦——古:陶器。
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
今:臭味。
丈人——古:老人。
今:岳父。
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暂——古:突然。
今:时间短。
汤——古:热水。
今:菜汤、米汤。
领——古:脖子。
今:领子。
忙——古:心中烦乱。
今:工作多。
总结: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
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在褒贬与轻重两个方面。
1、褒贬不同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位。
今: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得力助手。
今:坏人的帮凶。
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
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谤——古:批评议论。
今:诽谤。
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
今:宾客。
第四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字与词的区别和联系区别: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音、义的结合体。
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联系: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字与词之间基本上是一一对应关系。
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一个汉字基本上记录语言中的一个单音节语素。
➢汉语中古今词汇的发展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为缓慢。
在词汇的变化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随着社会的发展,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
2、词义的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就要对古今词义的变化有一定了解,切忌不要轻易用今义去理解古义。
如:消息、睡觉、地方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词组。
古今词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这些词都是汉语的一些基本词汇,它和变化较为缓慢的语法一起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保证了汉语演变的稳定性。
如:日、月、山、马、牛、羊、百、千、万、大、小、多、少等二、古今词义迥异这类词的古今词义差异很大。
如: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诗经》:“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义指丝绸。
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今义指应该、应当。
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今义指旅行时所携带的物品。
形容:古义指身形容貌。
《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今义指描写。
➢抢:古义指突过,撞。
如《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揭:古义指高举。
如揭竿而起。
今义指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把粘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
羞:古义指食品。
《楚辞·离骚》:“折琼枝以为羞。
”今义指害羞。
三、古今词义微殊这是最应该注意的一种,即有一部分常用词,古今词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某些不同之处,又有某些相同之处。
对于这一类词我们最应该掌握它们之间的异而不在同。
从古今词义的结果来看,这类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古今词义范围不同(二)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不同➢1、词义范围的扩大如:江长江大河河黄河大河菜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礼记·大学》:“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睡坐着打瞌睡。
《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来睡的意义扩大了。
➢响:本义指回声《水经注·巫山巫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后来泛指一切响声。
➢购:古义悬赏征求。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项王购我头千金。
”后来泛指一切购买活动。
➢醒:本义指由酒醉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后来泛指一切醒来的动作。
➢涯、粗、理等➢2、词义范围的缩小如:臭:本来泛指一切气味。
后来专指不好闻的气味。
《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礼记·大学》:“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宫:上古泛指一切房屋,后来专指皇帝居住的地方,现在指一些群众集会的地方。
《周易·困卦》:“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禽:原来一切飞禽走兽都称为禽。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金:在先秦泛指各种金属。
后来专指黄金。
➢朕:开始时任何人都可以自称朕。
后来专指皇帝的自称。
《离骚》“朕皇考曰伯庸。
”➢丈人:原指一般年长的人。
《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
词义范围缩小了。
➢妻子:包括妻和子。
杜甫的《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
”➢丈夫:本义指年满二十岁的成年男子。
如《战国策·赵策》“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丈夫”由成年男子缩小为专指妻子的配偶。
➢兄弟:本义指“兄”和“弟”两个方面。
《诗经·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据。
”古代有时还指姊妹。
如:“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而现代,“兄弟”只能指弟弟,不包括哥哥在内,更不包括姊妹在内。
➢3、词义范围的转移这类词指词义在发展过程中,词义的范围既不是扩大,也不是缩小。
而是由甲范围转移到词义相关的乙范围。
如:暂:本义指突然、一下子。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暂腾胡儿马。
”后来转移为“不久、短暂。
”庾信《镜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在后来由不久义转为暂时义。
汤:本义指热水。
《说文》“汤,热水也。
”《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食物煮成的汤。
如“菜汤、羊汤、肉汤”等。
但在成语“赴汤蹈火”及方言中仍用其本义“热水”。
➢坟: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
《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
”后来,“坟”由土堆转指坟墓。
➢涕:古义指眼泪。
《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孙入哭,甚哀,多涕。
”上古鼻涕用“泗”来表示。
《诗经·陈风》:“涕泗滂沱。
”现代汉语除在“感激涕零”“破涕为笑”等成语中还保留古义外,不再用来指眼泪了。
➢再如:去、脚、穷等。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不同1、由褒义变为贬义➢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
《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感情色彩为褒义。
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
用作贬义。
➢爪牙:古代指武臣,也比喻辅助君王的人。
那时带有赞美的意味。
如:《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现在和“走狗”义差不多。
➢2、由贬义变为褒义➢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
《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
”《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
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用为贬义。
今义则用为褒义。
➢3、由中性变为褒义➢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
《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
后指吉祥,为褒义。
➢4、由中性变为贬义➢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
《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
”《史记·夏本纪》:“女无面谀,退而谤予。
”《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
➢词义程度轻重不同➢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诛:古义为责备。
《说文·言部》:“诛,责也。
”今成语有“口诛笔伐”。
《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成语有“天诛地灭”。
➢恨:古义指遗憾。
《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恨。
”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明显加重。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怨:古义指痛恨。
《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
”后指埋怨。
➢购:古义指重金悬赏购求。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
”今义指一般的购买。
➢感激:意义也是由重变轻。
《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皆感激为之泣下。
”后来指一般的感激。
➢饿:古义指没有饭吃,饿得快要死了,不是一般的肚子饿,后者古代称之为“饥”。
《左传·宣公二年》:“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今义的程度则轻多了,指一般的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