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加味治疗眩晕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二陈汤加味治疗眩晕96例【摘要】目的:对应用二陈汤对患有眩晕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192例患有眩晕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96例。
分别采用盐酸氟桂利嗪和二陈汤随证加减进行治疗。
结果: b组患者用药后眩晕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治疗结束后眩晕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
结论:应用二陈汤对患有眩晕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二陈汤;眩晕;治疗【中图分类号】r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97- 02眩晕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临床研究发现导致眩晕发病的机制有很多,其中以脑血管病变所导致出现的眩晕的患者人数最多,在中医学理论中可以将该类病症归属于“中风”的范畴[1]。
本次研究过程中对应用二陈汤对患有眩晕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拓宽对眩晕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以便临床对眩晕的症状进行迅速控制,使患者症状的根治效果更加明显。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科学实验研究过程中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92例患有眩晕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
在a组中包括57例男性研究对象和39例女性研究对象;该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主要分布在36岁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45.2岁;该组研究对象眩晕症状出现时间主要分布8个月至14年之间,平均患病时间3.2年;在b组中包括59例男性研究对象和37例女性研究对象;该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主要分布在34岁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44.7岁;该组研究对象眩晕症状出现时间主要分布9个月至13年之间,平均患病时间4.4年。
所抽取的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比较。
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二陈汤加减方有哪些?二陈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二陈汤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一)二陈汤的组成与功效二陈汤由法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10克,炙甘草5克,乌梅2个,生姜3片组成。
水煎服。
本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
是主治湿痰咳嗽的首选方剂。
临床应用以咳嗽痰多易咳.痰色白滑,舌苔白腻或白润,脉缓或滑为其辨治之要点。
但对肺痨咯血、阴虚肺燥、痰中带血者,均忌用。
凡属痰湿或湿阻气机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均可用加减有效。
(二)加减方法①风痰,加胆南星、竹沥。
②热痰,加黄芩、胆南星。
③寒痰,加干姜、细辛。
④食痰,加莱菔子、神曲。
⑤气痰,加枳实、厚朴。
(三)名中医用方心悟清·李用粹(清代医学家)伤风(感冒)用药总法以二陈汤加桔梗、前胡、苏叶、桑白皮、杏仁主之。
身热加柴胡、黄芩;体痛加羌活、防风;头痛加川芎;胸满加枳壳;痰多加金沸草;气逆加苏子;内热加玄参;咳嗽加瓜蒌。
痰症用药以二陈汤主之。
若口干面赤,心烦嘈杂等火证,加黄芩、川黄连、山栀子;便秘加玄明粉;痰湿加苍白术、羌活、防风;气虚加人参、白术。
伤酒初宜汗以二陈汤加葛根、苏叶、黄芩主之,继以四苓散加葛根、山栀仁、天花粉。
郁症以二陈汤加香附、川芎主之。
如湿郁加苍术、白芷;热郁加黄芩、山栀子;痰郁加枳壳、贝母;血郁加桃仁、红花;食郁加山楂、麦芽;气郁加枳壳、厚朴、乌药、木香。
寄生虫症以二陈汤加槟榔、木香、鹤虱、使君子主之。
疟疾以二陈汤合小柴胡汤主之。
因寒加羌活、苏叶;因暑加黄连、香薷;因湿加苍术、厚朴;因瘴加石菖蒲、藿香;因食加山楂、麦芽;因痰加枳实、胆南星;头痛加川芎。
胸满加枳壳;口渴加知母或加石膏而去半夏;呕吐加藿香。
眩晕之属外邪痰火者,以二陈汤加天麻、蔓荆子主之。
挟风加荆芥、防风;挟寒加黃本、细辛;挟湿加苍术、厚朴。
挟火加山栀子、黄芩。
头痛之属外邪痰火诸有余者,以二陈汤主之。
加味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面对着医学的多元素发展,对于疾病的治疗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实施手段,其实,中药方剂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其副作用小,药材种类也很多,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推荐。
下面来看一下加味二陈汤。
【处方】法半夏10克,当归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白僵蚕10克,木通10克,陈皮12克,白术12克,白茯苓15克,苦参6克,黄连3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消肿散结。
主脾运失健,痰湿凝结。
(舌下囊肿)【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易玉泉方【处方】半夏(姜制)1钱3分,茯苓1钱,黄连1钱,青竹茹1钱,生地黄(酒洗)1钱半,当归(酒洗)8分,陈皮(去白)8分,桔梗5分,甘草梢2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清火化痰。
主舌下肿结如核,或重舌、木舌及满口生疮。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一○五【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芩、黄连、山栀子。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肠鸣。
因火动其水,腹中水鸣作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三【处方】南星(姜制)1钱半,半夏(姜制)1钱半,苍术(米泔浸炒)1钱,黄柏(煨)1钱,陈皮1钱,茯苓8分,甘草5分(一方二陈汤加南星、香附、乌药、枳壳)。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痰积腰痛,脉滑者。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五【处方】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甘草3分,酒芩1钱,羌活1钱,威灵仙3钱,南星1钱,香附1钱,苍术1钱半,白术1钱。
【制法】上锉1服。
【功能主治】臂痛,乃上焦湿痰横行经络所致。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八【处方】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芩(酒洗)、羌活、红花。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痰热客于太阳经,项强不能回顾,动则微痛,其脉弦而数实。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八【处方】陈皮、半夏、白茯苓、甘草、苍术、防风、川芎、白芷(一云白术)。
二陈汤加味治疗眩晕的体会
【摘要】眩晕一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尤其最常见为高血压引起的眩晕、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及内耳性眩晕。
笔者多年来借助西医检查辨病,中医辨证用药治疗,运用二陈汤为基础方,再随证加味治疗眩晕症,收到了理想的疗效。
【关键词】眩晕;二陈汤加味;中医辨证用药治疗
眩晕即头晕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其发病原因很多,《丹溪心法头眩》[1]则偏主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
中医又有“百病皆因痰作崇”之说,强调了痰对人体的危害之大,二陈汤为治痰的代表方,二陈汤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而止呕。
《医方集解》[2]曾说“治痰通用二陈……”该方切中病机,用于临床每获显效,在治疗过程中结合西医诊断,加减用药更是功效卓著。
1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高血压病部分患者以眩晕为主症,多体胖、痰湿较重,痰湿蒙蔽清窍引起眩晕。
用二陈汤加天南星、天麻、勾藤、煅礞石、丹参治疗,对缓解眩晕,降低血压有较好的效果。
天麻、熄风平肝定眩;勾藤,熄风止痉,平肝清热。
《本草纲目》:用于“大人头旋目眩”。
天南星,涤痰燥湿,祛风解痉。
礞石,下气坠痰,为攻逐陈匿老痰,顽痰之要药。
现代药理研究,天麻、勾藤有降压作用,丹参有扩血管降压作用,与二陈汤合用切中病机治疗相合。
病案举例:患者,女,49岁,初诊2006年11月12日,有高血压病三年,闭经两年,有妊高症史,平时头昏、睡眠差,长期服用缬沙坦、谷维素、卡托普利、维生素b1,血压保持在
130-140/80-85mmhg,近一周来因气候变冷,受风寒血压控制不理想,最高血压165/100mmhg,于11月11日出现头晕目眩、头疼,伴恶心呕吐、痰多而粘,查:血压160/95mmhg,神清、面红耳赤,体型肥胖,心(-),肺(-)眼球无水平震颤,舌质红,苔厚腻,脉眩滑。
拟方:法半夏12g、茯苓20g、橘红15g、天南星6g、天麻15g、勾丁12g、白术15g、礞石16g、丹参15g、炙甘草6g、大枣6枚、生姜3片,乌梅一枚。
5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眩晕等消失,血压140/90mmhg,继服10剂,血压一直保持正常,次月又服20剂,随访1年,血压稳定,眩晕无再发作。
2内耳性眩晕
内耳性眩晕是由迷路水肿导致的,眩晕多伴有耳鸣、耳闭症状,多由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检查多有眼球水平震颤,耳内有积水,治疗以二陈汤加泽泻、天麻、石菖蒲、白术、白芷、冬瓜皮。
石菖蒲,开窍安神醒脑,化湿和胃。
白芷:有祛风除湿之功,泽泻、冬瓜皮:利湿利尿,使痰湿有出处。
病案举例:患者,女,57岁,初诊,2008年12月6日就诊,以有慢性鼻窦炎病史,曾作过穿刺治疗,排除颈椎病、高血压等病症,诊断为内耳性眩晕,曾反复发作,曾静脉输液(青霉素、甘露醇、维生素b6、维生素c等)可缓解,本次因晕车而致,头晕,旋转,
怕光不能睁眼,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清水痰涎,3小时就诊,体胖,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查:血压100/60mmhg,眼球有水平振颤。
拟方:法半夏12g、橘红15g、白茯苓25g、泽泻10g、天麻15g、白术15g石菖蒲12g、冬瓜皮30g、白芷10g、炙甘草6g、乌梅一枚、姜2片,大枣6枚。
五付,诸症悉解,连服15服以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复发。
3颈椎病引起眩晕
颈椎病所致眩晕,由颈椎压迫导致脑供血不足,共济失调所致,经x线或ct、核磁共振等检查可发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膨出等核病变,多半有颈部不适或疼痛,多与忽然改变头部位置而发病。
治疗以二陈汤加葛根,川芎、天麻、当归等药。
葛根,解肌发表升举清阳,《本草正义》[3]载:“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
川芎,走而不守,上行头目,旁达肌肤,既能祛风气,解头风疗目疾,又能活血化瘀。
《本草汇言》[4]:“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当归补血活血,与川芎合用,可以生血脉而贯通营阴。
用之于颈椎眩晕,均获满意疗效。
病案举例:患者,男53岁,初诊2005年6月5日,早晨在厕所起身时,忽然发作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欲吐,继而昏倒在地,神志清楚,但不敢活动,扶行就诊,闭目不可视,颈椎强不敢活动,苔厚腻微黄,脉滑,查:血压130/85mmhg,无眼球水平振颤及耳鸣,予卧床休息。
拟方:半夏12g、橘红15g、白茯苓15g、天麻20g、
川芎12g、葛根15g、当归15g、炙甘草10g、五付水煎服,症状缓解,但不能转动头部,颈部僵硬,颈部ct示c3-4,c5-6,椎体骨质增生,于前方加石菖蒲15g,葛根加至30g,5剂而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4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较大,高血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患者越来越多。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眩晕症的治疗,运用辨证(中医辨证用药)与辨病(借助西医检查设备诊病)相结合,首先把病因与病机相同的疾病拟定基础方,再通过辨病(高血压性眩晕、内耳性眩晕、颈椎性眩晕)把这三种病机相同的病,随症加减用药,取得较好效果。
根据这三种症同属痰浊上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为共同病机,拟定出用治痰为主的二陈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提高了疗效,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再次验证了《医方集解》“治痰通用二陈”之说。
这种方法可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广泛的探索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04.
[2] 许济群,主编,《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5.
[3] 林通国,主编,《中药学》,湖南:湖南科学出版社,1985:36.
[4] 林通国,主编,《中药学》,湖南:湖南科学出版社,198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