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5章 质量与密度【教案一】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 格式:doc
- 大小:232.50 KB
- 文档页数:5
《密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会查密度表,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3.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行求物质密度、鉴别物质。
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 体会到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经历使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 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感受到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价值。
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 公式、单位和物理意义。
2、通过探究活动, 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3.密度公式的应用, 鉴别物质。
教学难点:1.用实验来探究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变化无关。
教学器材:3个塑料杯(或小烧杯)、适量的水、醋、酒精, 6组体积大小不同的铝块、铁块、铜块, 13架天平,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营造鉴别物质的的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 我们常常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等属性来鉴别物质。
1、教师展示: 一杯水和醋。
让学生鉴别, 提问学生是如何鉴别的。
2.教师展示;一杯水和酒精。
请一名学生鉴别, 提问全体学生他是如何鉴别的。
3、幻灯片展示一块金属和一块金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 提问学生它是纯金的还是镀金的铜条。
先排除上述的鉴别方法, 如何鉴别它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种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密度。
板书课题:密度。
二、密度(一)探究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教师先用实物展示三个体积相同的铝块、铁块和铜块, 再用幻灯片展示它们的质量。
提问学生: 它们的质量相等吗?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天平上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 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体积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对于不同的物质, 体积相同的质量不相等:质量相等的体积不相同。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第3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的密度是指物质单位体积中所包含的质量的大小。
2.掌握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PowerPoint课件–白板和黑板笔–实验材料:不同物质的试样,天平,容量瓶,水–实验器材:滴管,量筒,移液管,试管2.学生准备:–预习《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课内容–预习相关实验操作步骤三、教学过程导入与热身(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密度的思考,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以及密度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1.教师通过PPT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指物质在单位体积中所包含的质量的大小。
2.教师通过示意图展示如何计算密度:密度 = 质量 / 体积,并解释相关单位的转换。
3.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密度,并让学生一起参与计算。
实验探究(3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实验。
2.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步骤一:利用天平称取不同物质的质量,记录下来。
–步骤二:利用容量瓶装满水,并记录初始体积。
–步骤三:将不同物质的试样分别放入容量瓶中,测量水的总体积,并记录下来。
–步骤四:利用已知数据计算出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进行比较。
3.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进行讲解并纠正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
拓展与总结(15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总结实验结果。
2.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例如密度大的物质一般是固态,密度小的物质一般是气态等。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学生一起分享一些实例。
1.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关于质量与密度的练习题。
2.鼓励学生自主拓展了解密度在其他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总结。
四、课堂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判断学生对实验步骤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本节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五章第三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和体积的测量,但是对于运用数据分析和比值来定义的密度,初二的学生受知识层次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接受起来还是有相当的难度:怎么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或相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又怎么可能想到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识别物质呢?又怎么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由物质本身决定呢?教材中在密度概念建立这一环节,先用实验得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再推出单位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接着给出密度的定义,最后通过根据铜铁铝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单位体积的铜铁铝的质量得出密度的定义式。
学情分析:刚升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生活经验。
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有欠缺。
在本节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具:学生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水、校运会金牌、橡皮、铜丝、铁块、刻度尺(自带)、细线等。
教学过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第3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二是密度的测量方法和应用。
1. 密度概念: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密度特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3. 密度测量方法:利用公式ρ = m/V,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来计算其密度。
4. 密度应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体积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密度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密度的测量方法。
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密度特性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天平、量筒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鉴别金的真假,引入密度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密度特性。
3. 实验演示:进行密度测量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密度的测量方法。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密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密度特性以及密度应用等方面。
七、作业设计:(1)一块质量为200g,体积为100cm³的金;(2)一块质量为150g,体积为200cm³的铜;(3)一块质量为100g,体积为150cm³的铝。
答案:(1)ρ = 200g / 100cm³ = 2g/cm³;金的密度为2g/cm³;(2)ρ = 150g / 200cm³ = 0.75g/cm³;铜的密度为0.75g/cm³;(3)ρ = 100g / 150cm³ = 0.67g/cm³;铝的密度为0.67g/cm³;(1)为什么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2)为什么密度计在不同的液体中都能漂浮?答案:(1)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ρ = m/V,当质量m不变时,密度ρ越小,体积V越大;(2)密度计在不同的液体中都能漂浮,因为密度计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ρ = m/V,当质量m不变时,密度ρ小于液体的密度,体积V大于液体的体积,所以密度计能够漂浮在液体表面。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5.3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的第五章第三节,主要涉及物质的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密度的测量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密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密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力;3. 密度的测量方法:比重瓶法和密度计法;4. 实际应用:密度的估算和物质的鉴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对密度影响因素的探究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的计算方法和密度的影响因素;2.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和密度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比重瓶、密度计、实验器材;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密度现象,如水的浮力、物体的沉浮等,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密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讲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密度实验,观察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物质的密度变化,探究密度的影响因素;4. 测量方法讲解:讲解比重瓶法和密度计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5. 实际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密度的估算和物质的鉴别方法;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密度定义及计算公式;2. 密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3. 密度的测量方法:比重瓶法、密度计法;4. 实际应用:密度估算、物质鉴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个已知体积和质量的物体的密度,并解释结果;2. 答案:根据公式ρ=m/V,计算得出物体的密度为xxx kg/m³,说明该物体在所给条件下的密度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实验探究、讲解测量方法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教学效果良好;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勘探、材料科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第三节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质量与密度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在探究中体会测量密度的方法,同时密度的知识也是后面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本章的一个主干知识,同时也在物理的学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2、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并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归纳总结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具体数量关系,体会比值法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分析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比值定义法,理解密度的概念教学难点:1、理解密度的概念;2、密度单位的换算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质量、体积的概念,同时也学习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这个可以作为本节课学习的起点,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一些有关密度的前概念,只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将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资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说,他们学习积极性高,动手操作欲望强,但对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弱,所以,为学生设置有效、直观的探究情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水,托盘天平(配套砝码盒)、巧克力、大泡沫、砖块、小铁块ppt excel表格五、教学过程全班按测量材料的不同分为4大组,分别测量铜块、铁块、铝块、水。
其中4人为一小组。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展示图片:相同体积的铜铁铝木,引导学生从外观上进行鉴别。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人们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和鉴别不同的物质。
【师生互动】找出相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中的木块;找出相同质量的铁块和橡皮泥中的橡皮泥。
沪科物理八年级全册教案: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探究物质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学会使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的应用。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不同密度的液体、测量工具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如冰块浮在水面上、潜水员潜入深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密度。
二、探究密度(15分钟)2. 讲解密度公式:ρ= m/V,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3. 练习: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实验中测量到的液体密度,并与实际数据对比。
三、应用密度(10分钟)1.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密度现象,如填海造陆、飞机漂浮等,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船只能载重更多的方案。
2.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调查身边的物体密度,如家用电器、食品等,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一、教学内容1. 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 密度公式:ρ=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 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4.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
2. 密度公式的记忆与应用。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烧杯、不同物质样品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冰块在水中漂浮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密度有何关系。
2. 知识点讲解:介绍密度的概念,讲解密度公式及其含义,让学生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
4. 例题讲解:挑选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密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公式:ρ= m/V。
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密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等。
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4.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用具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量筒、铁块、铝块、铜块、投
影仪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
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1、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
2、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
3、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
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
的一种物理属性
4、[板书2]密度的公式:ρ=m/v 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5、[板书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
读做千克每立方米。
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
6、密度的测量:
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学生分组实验
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
122
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
7、[板书3]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
8、巩固练习
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达标测评题
一、单选题
1.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种物质的密度是这种物质单位质量的体积。
B、将一杯水分成两杯,则每个杯中水的密度都为原来的1/2。
C、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征。
D、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知密度ρ与m成正比,密度与V成反比。
2.小红有一只能装下1kg水的瓶子,她的这只瓶子还能装下1kg的[ ] A、白酒 B、盐水 C、食用油 D、煤油
3.若空气的密度约为1.29kg/m3,则一口(3间)普通教室内空气的质量大约是[ ]
A、3kg
B、30kg
C、300kg
D、3000kg
4.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3:1,体积之比为1:3,则二者的密度之比是:
A、 9:1
B、 3:1
C、 1:1
D、1:9
二、填空题
5.铝的密度为 2.7×103kg/m3,其物理意义是。
6.物理学里,把某种物质的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其定义式为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常用的单位还有。
三、实验探究题
7.某同学为测“蒙牛”牌牛奶的密度,现有天平、玻璃杯、量筒等器材和一盒
牛奶,设计方案如下:
A、用天平称出玻璃杯质量m
1
B、将适量牛奶倒入杯中,测出总质量m
2 C、将玻璃杯中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得体积V
D、根据数据算出密度ρ=(m
2-m
1
)/V
(1)你认为这个方案有哪些不足之处?
(2)请你提出改进这个方案的办法。
四、知能应用:
8.小丽有一块亚运会纪念币,它的质量是16.1g为了测量它的体积,把它放入一盛满水的量筒中,测得溢出的水重为1.8×10-2N , 求制作纪念币的金属密度。
达标测评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1.C 2.B3.C4.D
二、填空题:5.每m3铝的质量为2.7×103kg;6.单位体积质量ρ
=m/V
三、实验探究题:
7.(1)不足之处:实验步骤C的操作中由于杯壁中会沾附牛奶倒取不净,会导致体积测量值偏小而导致密度测量值偏大;
(2)改进方案:
A、将适量牛奶倒入杯中,测出总质量m
1
B、将玻璃杯中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得体积V
C、用天平称出玻璃杯和剩余牛奶的质量m
2
D、根据数据算出密度ρ=(m
1-m
2
)/V
四、知能应用
8.解:溢出的水的质量:
溢出的水的体积:
金属的体积:
金属的质量
m=16.1g=16.1×10-3kg
金属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