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赏析之第五回解读 PPT
- 格式:ppt
- 大小:7.74 MB
- 文档页数:142
正本清源:红楼梦第五回全解析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着重描写了太虚幻境和它的主宰者警幻仙姑引导贾宝⽟神游其境的过程,贾宝⽟看了⾦陵⼗⼆钗册⼦,听到了⼗四⽀曲⼦,最后堕⼊迷津最后吓醒后全过程。
太虚幻境⾥的图画、判词和曲⼦对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陵⼗⼆钗的命运归宿起到了点题的作⽤。
第五回不但是是前四回的总结,⽽且是后⾯章回的开始,对主要⼈物思想性格、⼈物关系、典型环境及社会背景都进⾏了很好的铺垫。
很关键的⼀点是,红楼梦⾥的关键⼈物基本上全部出场了,包括贾宝⽟、甄宝⽟、贾珠、晴雯、袭⼈、⾹菱以及真正的⾦陵⼗⼆钗和史湘云,下⾯对⼀些关键点⼀⼀分析。
第⼀,贾珠出现。
题⽈: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别红尘。
问谁幻⼊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
从前⾯的分析可以得知,这⾸诗并不是反映贾宝⽟进⼊太虚幻境前的情景。
这⾥的绣指绣帐,衾指的是林⼩红,⽽幻⼊华胥境的不是别⼈,正是红楼梦整本书隐写的荣国府⼤少爷贾珠。
第⼆,惜春的的确确是荣国府千⾦。
且看原⽂:如今且说林黛⽟⾃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起居,⼀如宝⽟,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倒且靠后。
这⾥很关键的看点就是惜春,惜春和迎春、探春⼀样,都是贾母的三个亲孙⼥,惜春根本不是什么贾珍的胞妹,这⾥坐实了贾珠和宁国府贾珍正妻不清不楚的关系。
第三,太虚幻境。
红楼梦是曹雪芹⽤笔饱蘸⾎泪精⼼创作出的现实主义的鸿篇巨著,但是最关键的第五回却描写了⼀个太虚幻境的神话故事。
太虚”⼀词,源于道家术语,出⾃《庄⼦·知北游》:“不游乎太虚。
”《庄⼦·天地》:“主之以太⼀”,这“太⼀”也是道家术语。
所谓“太虚”,是指囊括宇宙,包罗万象,⼴阔⽆垠⽽⼜虚⽆缥缈的天堂境界。
“幻境”⼀词,也是出⾃佛家概念。
也是佛家所谓“⼀切诸法,空⽆实性”的意思。
“幻境”亦即“虚空之境”。
⼀部现实主义的真实画作,却涂上了⼀层神秘的⾊彩,红楼梦就是虚幻和真实的统⼀体,让⼈虚虚实实真假莫辨。
红楼梦第五回详解《红楼梦》第五回主要描述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一段奇幻经历。
这一回的内容充满了象征意味,不仅预示了后文的情节发展,还深刻揭示了宝玉的性格和命运。
太虚幻境的奇幻景象:宝玉进入太虚幻境,这是一个与尘世迥异的仙境。
这里的一切都是超凡脱俗的,如“山中香洞”、“瑶琶、宝电、古画、新诗”等,都展现了一个与尘世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
这种奇幻的景象,既是对宝玉性格中追求理想、不满现实的一种外化,也预示了他未来的命运会与众不同。
警幻仙姑的警示:在太虚幻境中,宝玉遇到了警幻仙姑。
她不仅为宝玉解说了太虚幻境的奇妙,还为他解读了《红楼梦》这部曲子的深意。
这部曲子实际上预示了整部《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和结局。
警幻仙姑的名字“警幻”意为警醒幻境,她的出现,是对宝玉的一种警示,提醒他不要沉迷于幻境,要认清现实。
宝玉与兼美的奇妙缘分:在太虚幻境中,宝玉还与兼美这个女子有了一段美好的缘分。
兼美既像宝钗又像黛玉,这预示了宝玉未来与这两位女子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
而他与兼美的缘分,也是对他在尘世中与众多女子之间情感纠葛的一种预示。
迷津的象征意义:迷津是太虚幻境中的一个障碍,它象征着宝玉人生中的种种困惑和难关。
当宝玉遇到这个障碍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但最终还是得到了警幻仙姑的帮助,成功度过了难关。
这预示了宝玉在未来的人生中,也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总会有人帮助他度过难关。
宝玉的觉醒:在太虚幻境的经历结束后,宝玉醒来,发现自己还在尘世之中。
这种从梦中醒来的情节,既是对宝玉性格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的一种外化,也是对他未来命运的一种预示。
总的来说,第五回通过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的奇幻经历,深刻揭示了宝玉的性格和命运,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这一回充满了象征意味,是整部《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第五回: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贾母等去宁府赏梅.秦氏(乃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领宝玉去她房中安睡.梦中观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第五回是全书(de)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de)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de)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至此,全书(de)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de)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红楼梦第五回赏析——人物(de)梦幻惆怅与悲凉红楼梦第五回(de)标题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可以算是整个书(de)线索所在.其包含(de)内容之多不敢也不能一一道来.但读完那些预见金陵女子悲惨命运(de)判词和曲,不由有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de)惆怅之感.正册判词(de)第一首是黛玉和宝钗和在一起(de).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先说黛玉.黛玉是极富才情(de)女子.判词中对她(de)形容是“堪怜咏絮才”,黛玉爱写诗并且写得一手好诗,而她(de)一生也像是一首诗.她(de)来到像诗,前世一段缘,许下一生泪.为报答神瑛侍者(de)浇灌之恩,绛珠仙子转世为黛玉,延续了宝黛(de)三世眷恋.她(de)爱情像诗.“你放心.”“有什么可说(de).你(de)话我早知道了.”这是宝黛(de)互诉衷肠,没有什么山盟海誓,彼此全心全意(de)支持,浓浓(de)情愫都浸润在了那句你放心和那句我知道里面.她(de)性情像诗,是怎样感性至极才会写出“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样美极(de)句子.她入了凡尘,却没有沾染凡尘(de)气息.任人世喧哗,她独守一方净土,就算以生命为代价也绝不屈服.虽然在所遗留(de)曹雪芹(de)前八十回中没有写到黛玉(de)死亡,我相信她(de)离去一定比高鹗所作(de)后四十回中含怨病逝要美得多.她曾以诗明志“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许黛玉把泪还尽离开重归太虚幻境之后,并没有留下尸身被这浊世玷污,而是想判词中所写“玉带林中挂”,只剩衣服上(de)玉带还遗留在树枝之上.当然这纯属个人(de)脑内小剧场.爱(de)双方只能“心会神达”,即李商隐(de)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也;这是双方灵魂(de)相互重叠,相互依偎、相互絮语、相互聆听、相互偷换,相互撞击、相互慰藉、相互融化,从而导致牵挂,痴迷,陶醉,相看两不厌,“镇日无心镇日闲”,“彩线难收面上珠”(de)情景.这种境界就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而宝钗与黛玉是大大(de)不同.黛玉虽是心性孤傲清高,但是对生活有她独特(de)热情.从黛玉兴致勃勃(de)教香菱作诗就能窥得一二.而宝钗,判词里写宝钗有让人惊叹(de)停机之德.她端庄稳重,温柔敦厚,善于人情世故,但她(de)性情是极冷(de),如凤姐所说“事不关己不开口”.然而我们却偏偏没有立场没有理由去指责她.宝钗她也是一个正值青春(de)少女,她小时候也会偷读西厢记牡丹亭这样(de)禁书,她也会写“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样讽刺现世(de)诗文,她也有香扇扑蝶那般活泼可爱少女模样(de)时候,她从小受到封建传统(de)教育并她不完完全全是遵循封建礼教(de)淑女,她也本该享受青春和生命,她也本可以尽情尽兴(de)哭和笑,可是她遇到了这个时代,她有个不完整(de)家庭和不成器(de)哥哥,她只想求得一世安宁,只能用冷香丸生生压制自己(de)热情,然而最终还是如终身误中所唱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外仙姝寂寞林”,落了个“金簪雪里埋”(de)结局.这里说宝钗要可怜得多.宝钗虽待人待事极冷,但其停机之德仍能打动人心,也给她赢得了贾府上下(de)赞美之声.还是用红楼中(de)两句诗形容来最合适,宝钗自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任是无情也动人”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中(de)湘云同样是一个光彩夺目(de)女子.湘云(de)身世比黛玉还要悲惨,无父无母,寄生在叔叔家,每天做活计都要做到半夜,境况竟还不如贾府(de)大丫头.就是在这样(de)境遇下,她不仅没有自怨自艾,竟还难得(de)对生活保留了一颗剔透(de)赤子心.第五回(de)红楼曲中这样唱,“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她不拘小节不矫情不造作,有那时(de)女子都没有(de)一份豪爽,她会着男装扮宝玉,也会毫无小姐形象(de)大啖鹿肉.她率真可爱心直口快,所以尽管和黛玉发生过几次口角,黛玉还是引以为知己.她最没小姐架子和阶级意识,不欺下不媚上,对丫鬟素来亲厚.湘云自己这样说:“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de)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说话咬舌分不清“二哥哥”“爱哥哥”又给她平添了一份小女子(de)娇憨.湘云就是这样一个奇女子.然而最后还是逃不掉“湘江水逝楚云飞”(de)命运.经常会想象,若干年后,出家为僧(de)宝玉回忆起大观园中(de)这些女子,回忆起那个半醉半醒头枕着芍药花瓣香梦沉酣(de)云妹妹,想起那些回黛玉湘云宝琴等人抢着联诗(de)情景,会不会有一种“当时只道是寻常”(de)唏嘘.那些生如夏花(de)女子,一个是反叛者宁折不弯不染人世烟尘,一个是殉道者冰雪聪明任是无情也动人,一个不谙世事心地自是清澈透明,还有很多其他美好(de)女子,才自精明志自高(de)三小姐贾探春,心比天高风流灵巧(de)丫头晴雯,气质美如兰(de)妙玉她们并不完美,都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de)缺点,但却足以打动人心,也正因这份不完美,使得她们越发亲切可爱.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女子,在她们最美好(de)年华里,被迫卷入那个黑暗社会(de)种种纷争.她们都曾用各自不同(de)方式挣扎过抗争过,她们不想屈从与命运,她们都曾企图抓住那渺茫(de)不能在渺茫(de)希望,却还是被阶级(de)斗争历史(de)潮流吞没,徒留悲鸣.她们(de)结局正是第五回中红楼十二曲中最后一曲所唱:[飞鸟各投林] 为官(de)家业雕零,富贵(de)金银散尽.有恩(de)死里逃生,无情(de)分明报应.欠命(de)命已还,欠泪(de)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de)遁入空门,痴迷(de)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太虚幻境是掌握女人命运(de)机关,警幻仙女是这个机关(de)领袖.贾宝玉在宁国府(de)媳妇秦可卿卧室中睡午觉,做梦到了太虚幻境,见到绝色美神警幻仙,让他看了金陵十二钗部分女人(de)命运册子,又让他聆听“红楼梦”曲子.这册子上(de)判词和红楼梦曲词,都是预示书中女人们(de)命运(de).但梦中(de)宝玉并不理解.写爱情不过是一场美梦,是一场灾难.此回总括全书女人(de)爱情悲剧命运,是大纲.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美好(de)东西永远不能长久,贾府繁花似锦(de)声名地位,锦衣玉食(de)生活,大观园里桃花源般(de)与世无争,众姐妹豆蔻初开无忧无虑(de)生活,看起来实在是美好(de)让人希望时间能够停顿,可惜好景永远不能长久.一切(de)一切都失去(de)时候,不论是慢慢(de)一步一步地,还是呼啦啦如山崩地裂(de),就只剩下破败(de)图景留给人唏嘘了.她们(de)悲剧应该是双重悲剧,是封建礼教所不能容许(de)爱情悲剧和封建制度所不能容许(de)叛逆者(de)悲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作品能够把爱情悲剧写得像红楼梦这样富有激动人心(de)力量,也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红楼梦这样把爱情悲剧(de)社会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面和深刻.作者在这一回中表现出(de)思想是多方面(de).大观园中(de)女子,无论是身居显位(de)小姐,还是丫鬟,都无法逃脱悲剧(de)命运,而她们(de)悲剧各自有不同(de)内容,有封建婚姻制度(de)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de)悲剧,有封建婢妻制度(de)悲剧,有赤裸裸(de)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等等.贾府(de)婢女地位比一般人家(de)要高很多,都要遭受非人待遇,更何况贫苦无依(de)平民女子所以红楼反映(de)是整个时代女性(de)悲剧.第五回奠定了整个红楼梦悲剧美(de)基调.看完全书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第五回(de)内容,越发感觉到一种巨大(de)悲凉,一种悲天悯人(de)情怀.原本被那些美好(de)女子打动而发出(de)哀叹,更加广阔(de)氤氲开来.在那个时代,还有多少男男女女逃不出所谓命运(de)掌控.那些女子也曾吟诗作画欲笑还颦,那些男子也曾草没马蹄春风得意.曹雪芹在第八回是这样写:“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样说来,红楼中(de)女子要幸运(de)多,因为有无数爱红楼(de)人曾陪着她们开放陪着她们枯萎,有人欣赏她们无双(de)好风华,而我们可以在漫漫(de)文化长廊里与她们邂逅,无疑也是无比幸运(de).。
第五回的红楼梦赏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第五回: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
贾母等去宁府赏梅。
秦氏(乃贾母"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领宝玉去她房中安睡。
梦中观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及"又副册"。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红楼梦》第五回赏析——人物的梦幻惆怅与悲凉《红楼梦》第五回的标题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可以算是整个书的线索所在。
其包含的内容之多不敢也不能一一道来。
但读完那些预见金陵女子悲惨命运的判词和曲,不由有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惆怅之感。
正册判词的第一首是黛玉和宝钗和在一起的。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先说黛玉。
黛玉是极富才情的女子。
判词中对她的形容是“堪怜咏絮才”,黛玉爱写诗并且写得一手好诗,而她的一生也像是一首诗。
她的来到像诗,前世一段缘,许下一生泪。
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绛珠仙子转世为黛玉,延续了宝黛的三世眷恋。
她的爱情像诗。
“你放心。
”“有什么可说的。
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这是宝黛的互诉衷肠,没有什么山盟海誓,彼此全心全意的支持,浓浓的情愫都浸润在了那句你放心和那句我知道里面。
她的性情像诗,是怎样感性至极才会写出“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这样美极的句子。
她入了凡尘,却没有沾染凡尘的气息。
任人世喧哗,她独守一方净土,就算以生命为代价也绝不屈服。
虽然在所遗留的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中没有写到黛玉的死亡,我相信她的离去一定比高鹗所作的后四十回中含怨病逝要美得多。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赏析一:生命成长中的“情”和“欲”《红楼梦》前五回是对小说整体剧情的一个概括,写了大部分人物的外貌,性格,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特别是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被视为全书的纲领,警幻仙子的“红楼梦”十二支,预示了群芳的命运。
对这一回前人从不同角度的解读,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接。
笔者选择从生命成长和超越的视角,以文本的主线为依据,进行探析,虽不免管中窥豹,仍期望以小见大、略有所得。
这一回叙述了生命成长中的“情和欲”(秦和玉,以谐音暗含寓意)。
当生命进入青春期,情欲开始酝酿、涌动、走向成熟,成为生命中排山倒海的力量。
贾宝玉的不爱读书,有天性中对虚伪礼教的排斥,对自然纯真之美的追求,当他看到客房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时,当即心生不快,如果结合第四回贾雨村在“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后的蜕变与良知泯灭,我们对作者的深意就不难理解,大概可在对联中添加几字,“世事洞明皆虚伪学问,人情练达即官样文章”。
与此同时,宝玉的青春感性正在勃发,秦可卿卧房中的女性气息、香艳陈设使得宝玉如痴如醉。
“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这些描写,何止宝玉,多少《红楼梦》的读者都为之浮想联翩。
这是现实中的幻境,而在秦可卿的引导下,宝玉随即进入梦中的幻境,或曰“幻中之幻”。
首先吸引宝玉的,还是自然之美,“但见朱栏玉砌,绿树清溪,真是人迹不逢,飞尘罕到”,宝玉在梦中欢喜,觉得这地方有趣,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被父母师傅管束。
自由和美,是人天性所爱。
这也说出了所有生命的梦想:在美好的“桃花源”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而绿树清溪边如果没有人,却也少了生趣,徒余荒凉。
《红楼梦》第五回赏释《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的难点是“意淫”。
意淫是什么?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书中的警幻仙女说:“淫虽一理,意则有别。
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兴趣,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
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情痴,吾辈推之为意淫。
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这里,警幻仙女把淫(爱)分成两类:一类是世俗之爱,是以达到性的满足为目的的,可称之为“性爱”;另一类为意淫,是以无功利、无条件的尊重、爱护、信赖异性为前提,以获取灵的满足为目的的一种真正的高雅的爱情。
“灵的满足”,是意淫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很难用语言文字来加以表达,爱的双方只能“心会神达”,即李商隐的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也;这是双方灵魂的相互重叠,相互依偎、相互絮语、相互聆听、相互偷换,相互撞击、相互慰藉、相互融化,从而导致牵挂,痴迷,陶醉,相看两不厌,“镇日无心镇日闲”,“彩线难收面上珠”的情景。
这种境界就是“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就是哥哥心里有妹妹,妹妹心上有哥哥;就是彼此的精神乐园。
进入了这种爱情境界,就是贾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发痴发狂,砸了自己的命根子——通灵宝玉那样的情景;就是妙玉在中秋之夜的夜游,后来的走火入魔;就是《西厢记》中莺莺在夜半三更偷听张生弹琴时的那种感觉:“风吹铁马檐前动”、“梵王宫殿夜鸣钟”;就像安娜在与渥伦斯基幽会时脸上发出的灾难临头时的可怕的光……这种真正的高雅的以灵的满足为目的的“意淫”,不是把女方当作娱乐的工具,当作生儿育女的机器,当作性伴侣;而是以她为自己的灵,是自己的“另一半”,是贾宝玉口中的玉,是白帝宫中的芙蓉花神,是雪莱笔下的麦布女王。
这就是宝黛式的爱情,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式的爱情,就是茶花女为了爱亚芒而自我毁灭式的爱情。
(图⽂版)重读详解《红楼梦》第五回⼀、⼈物介绍①尤⽒—贾珍之妻②秦⽒(秦可卿)—贾蓉之妻③贾蓉—为贾珍之⼦④警幻仙姑—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在放春⼭遣⾹洞“太虚幻境”⾥司⼈间之风情⽉债,掌尘世之⼥怨男痴。
⑤可卿—宝⽟梦⾥被警幻仙姑许配的⼥⼦,兼具宝钗与黛⽟之相貌。
⼆、内容简介薛家母⼦⼊住荣国府,薛宝钗引林黛⽟悒郁,宝钗浑然不知。
宁国府花园梅花盛开,贾珍之妻尤⽒治酒请贾母等赏花。
贾蓉之妻秦可卿引贾宝⽟去房中⼊睡,于是有了游幻境指迷⼗⼆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美⼈⾃称警幻仙姑,邀请宝⽟随她⼀游。
于是从“太虚幻境”进⼊“孽海晴天”,在薄命司见到“⾦陵⼗⼆钗正册”、“⾦陵⼗⼆钗副册”、“⾦陵⼗⼆钗⼜副册”。
宝⽟不解其意,原来警幻仙姑受荣宁⼆公之嘱,将宝⽟引此地,并向他显⽰了家中上中下等⼥⼦的终⾝命运册,警⽰其痴顽,以望宝⽟将来了悟。
三、内容分析本回应该是《红楼梦》⾥最重要的⼀回,因结局交代过早,透剧过多,使得⼋⼗回后的作者内容总遭诟病。
曹雪芹如此精⼼安排,把内容早早定位,是有着他的⽤意的,所以把本回研究透彻,理解曹雪芹提前铺垫的意义,便会知道《红楼梦》描写的不仅仅是贾宝⽟与林黛⽟的爱情故事,⽽是通过⼤观园⾥众多⼥⼦的悲惨命运来惊醒贾宝⽟,警醒贾宝⽟早点脱离淫欲之海。
本回,贾宝⽟是真正的主⾓,可以说,整本书都在重点写他。
这从警幻仙姑临时改变计划,发慈悲⼼接受荣宁⼆公之灵拜托去警醒贾宝⽟说起。
⽽警幻仙姑本打算是去荣府接绛珠(林黛⽟)的。
(图—贾宝⽟神游太虚幻境)曹公极尽可能地⽤赋把警幻仙姑的美貌绝伦呈现给读者,可她却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在放春⼭遣⾹洞“太虚幻境”⾥司⼈间之风情⽉债,掌尘世之⼥怨男痴。
这“太虚幻境”曾在第⼀回甄⼠隐梦中出现,当时他想仔细看看那“通灵宝⽟”时,被僧强夺了去。
且这之后甄⼠隐见僧道过⼀⼤⽯牌坊,那坊上就是“太虚幻境”,两边的对联内容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为有处有还⽆”,只不过,僧道没有进去⽽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