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
- 格式:pdf
- 大小:805.23 KB
- 文档页数:17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发热的定义和体温的测量王艺【摘要】编者按:由本刊编辑部主持制定的“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发表于本刊2008年第3卷第6期,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指南中的证据,本刊特别邀请指南中“发热的定义和体温的测量”,“发热临床评估”部分的通讯作者王艺教授,“急性发热退热处理”部分的通讯作者万朝敏教授,撰写了“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本刊将从2009年第1期起连续3期全文刊载,以飧读者。
【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年(卷),期】2009(004)001【总页数】5页(P60-64)【作者】王艺【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201102【正文语种】中文1 发热的定义和体温的测量1.1 发热正常体温在1天中有波动,并随不同年龄和不同体温测量方法(部位和工具)而有所不同。
在研究文献中,有几种不同的发热定义,本文采用的发热定义是指: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1]。
目前大多采用直肠温度≥ 38 ℃定义为发热。
高热临界值大多设定为39℃或39.5℃,有的甚至采用40℃。
对于0~3个月的婴儿正常直肠温度为(37.5±0.3)℃,直肠温度高于正常值2个标准差(38.1℃)则为发热[2],对大龄儿童而言,正常直肠温度为37.5℃[3]。
1.2 体温测量儿童体温测量可通过不同部位、应用不同温度计进行测量。
体温测量部位:口腔、直肠、腋下、额部和耳道。
体温测量仪器:玻璃水银体温计(图1A)、电子体温计(图1B)、红外线电子耳道体温计(图1C)、红外线测温仪(图1D)和化学标点(相变)[chemical dot(phase-change)]测温额贴(图1E)。
玻璃水银体温计为传统的测量体温工具,但因其易断裂并发生水银泄漏[4],现已不主张应用于婴幼儿[4]。
国外仅作为发热诊断对照性研究的金标准,国内目前大多采用此方法测量体温。
中国发热指南2016版内容《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发表于2016年4月。
池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汪浩文下面摘录一些家长们关心的内容。
1、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2、急性发热:发热时间≤7天的发热。
3、儿童测量肛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小;儿童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
1篇对135例2月龄至2岁儿童进行477例次体温测量的研究文献表明,肛温电子体温计比水银体温计高0.2℃。
4篇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腋温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差约0.01℃。
1篇纳入663例新生儿体温测量的研究文献结果显示,腋温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差0.01℃。
所以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不要纠结于那点差异了,孩子的精神状态比精确的体温数值更重要。
)4、体温高低不一定能表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火爸:还是那句话,孩子的精神状态比体温数值更重要。
人体有体温调控机制,不会让体温无限上升,一般会控制在41℃以内。
而41℃以下的发热不会对大脑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伤害。
)5、3岁内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时间≥2天的,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较高。
对1岁及以内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推荐常规行尿常规检查。
6、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因为新生儿感染局限能力差,颅内感染病死率、致残率高。
7、1~3月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婴儿伴一般状态不佳或实验室指标(尿常规、血常规、CRP或PCT)阳性时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火爸:一般听医生的就行,需要做的话医生会要求的。
)8、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所以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酒精)擦浴方法退热。
中国0-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简化版)1500字儿童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而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诊断和处理则更加具有挑战性。
循证指南可以为医生提供依据科学证据的指导,减少主观判断的干预,提高临床决策的质量。
以下是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的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的简化版:问题1:哪些儿童应该接受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的诊断?答案:0-5岁的儿童,出现急性发热,并且经常不能找到明确的病因,应该接受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诊断。
这个过程应该尽可能早地进行,以防止延误诊断和治疗。
问题2:应该如何评估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答案:在评估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时,应该进行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评估发热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此外,应该根据临床判断儿童的疾病严重程度,包括评估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意识状态等指标。
问题3:应该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来评估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答案:对于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应该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
这些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肺炎支原体和冷球蛋白等病原体检测、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心肌酶谱等。
此外,还应根据具体病史和体格检查的结果,酌情添加其他检查。
问题4:对于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应该进行哪些治疗措施?答案:对于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临床病情,进行适当的治疗措施。
包括物理降温、给予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支持、控制疼痛、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措施。
同时,应该注重观察疾病的进展和儿童的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问题5: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的随访应该如何进行?答案: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应该定期进行随访,以便及时评估疾病的进展和儿童的反应。
随访应该包括复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观察病情的改善或恶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随访期间出现的任何新的症状或体征,应该及时处理。
#标准指南#文章编号:1673-5501(2008)06-0449-09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王 艺1 万朝敏2共同第一作者单位 1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上海,201102;2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成都,610041通讯作者 王艺,E-m ai:l yi w ang @sh m u ;万朝敏,E-m ai:l w c m0220@s i na .co m1 指南的制定过程1.1 计划目标人群 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肛门测温\38e ,发热时间[1周)。
1.2 计划应用人群 儿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和护理人员。
1.3 制定原则 确定具有儿科临床工作经验和循证医学研究背景的专家作为主要制定人员,参照国际儿童发热的相关指南及规范,制定过程中广泛征询了儿科临床医生、护理和药剂等相关人员意见。
对指南中重要或不确定的临床问题,文献检索难以找到证据或证据无法纳入本指南的,通过德菲尔调查量表对需要回答的问题取得多数人意见。
德菲尔调查量表发放范围包括:三级甲等医院不同专业的儿科专家和护士长,三级甲等以下医院的儿科医生和护士(均具有3年以上儿科临床工作经验),三级甲等医院的药剂师。
发放基数人群100位,实际回收调查问卷86份。
共设11个问题,其中8个问题为是、否选择,以多数人意见为Ô级证据;3个问题为多项选择,以简易多数取得2个选择问题进行第2次调查,以多数人意见为Ô级证据。
1.4 制定单位 受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儿科学分会委托,由5中国循证儿科杂志6编辑部组织实施。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和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监制。
本指南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 i C TR-GP-00000001号。
1.5 制定人员 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艺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万朝敏教授主要制定,部分儿科专家、医生、儿科护理和药剂等相关人员参与制定。
1.6 指南制定方法与过程1.6.1 文献检索 本指南引用的证据均来自英文和中文有关儿童发热诊断及退热治疗的研究文献[1,2]。
中国0-5岁儿童不明急性发热处理指南长安医院儿科曹军一、体温测量:建议采用腋下电子测温计或红外线测温仪,国外不主张用玻璃水银体温计。
二、发热评估:1.发热程度与持续时间不作为严重疾病危险因素。
但当<3月婴儿体温≥38℃或3-6月婴儿体温≥39℃即作为严重细菌感染危险因素之一。
2.常规需测量记录T、HR、R、CRT(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评估SIRS。
CRT≥3s,需监测血压。
<3月发热根据病情给予三大常规、培养、胸片、CSF检查。
3.降钙素原(PCT)是鉴别病毒和细菌感染的理想指标,优于CRP和WBC计数,临界值为2Mg/L-1三、发热处理1.3月以上儿童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
3个月以下建议物理降温。
2.最常用退热剂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病程<4天,对乙酰氨基酚比布洛芬退热快,但布洛芬作用强而持久。
安乃近与布洛芬退热及持续时间相近,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过敏性休克,美国已不使用。
阿司匹林与它们效果相当,因增加Rege综合征风险,不推荐为退热用,仅作为风湿热、川崎病首选。
尼美舒利效果与之相当,不良反应有低体温、肠出血、肝酶升高,作为退热剂还需进一步研究。
3.避免同时服用多种退热药,严重持续性高热建议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每4小时交替应用,不超过3天。
4.高热时推荐联合应用退热剂与温水擦身;除非临床出现超高热,不推荐使用冰水灌肠。
5.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
6.腰穿:<3月婴儿一般情况不佳者,WBC<5x109/L或>15x109/L,尽量争取在抗生素使用前做。
抗炎免疫药一、非甾体抗炎免疫药NSAIDs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前列腺素(PGs)由环氧酶调节控制,生理性PG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节正常组织细胞生理活动所必需的。
炎症反应对PG大量产生,作为主要炎症介质可扩张血管、促进炎性渗出,增强痛觉阈产生红肿热痛表现。
NSAIDs可抑制环氧酶COX活性,干扰炎症细胞的花生四烯酸代谢,阻止其合成前列腺素,产生抗炎、镇痛作用,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PG减少使外周血管扩张,散热加强,而不抑制产热,不降低正常体温。
《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王琳;宋红梅
【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2(13)3
【摘要】鉴于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较成人更具复杂性,2021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联合指南方法学专家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制定了我国首部《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
该指南是对2011年我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建议》的延续,依据循证实践,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指南回答了12个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评估、治疗和预后管理等方面的关键临床问题,以期为各级医疗机构和参与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及管理的专业人员提供指导,规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的诊断、合理用药及长期管理。
本研究对该指南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促进指南的临床应用。
【总页数】9页(P412-420)
【作者】王琳;宋红梅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3.24;R593.2
【相关文献】
1.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病因、实验室检查和治疗部分解读
2.2010年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
3.接轨
国际指南、彰显中国特色——《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解读4.《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年版)》解读——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从指南到实践5.康芝药业儿童健康促进系列讲座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临床发热的评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王艺;万朝敏
【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年(卷),期】2008(3)6
【摘要】1指南的制定过程1.1计划目标人群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肛门测温≥38%,发热时间≤1周)。
1.2计划应用人群儿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和护理人员。
1.3制定原则确定具有儿科临床工作经验和循证医学研究背景的专
家作为主要制定人员,参照国际儿童发热的相关指南及规范,制定过程中广泛征询了儿科临床医生、护理和药剂等相关人员意见。
对指南中重要或不确定的临床问题,【总页数】9页(P449-457)
【作者】王艺;万朝敏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201102;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
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0.597
【相关文献】
1.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J], 罗双红;谭珊;苗瑞雪;万朝敏;张崇凡;舒敏;温杨;丁俊杰;龚宗容;张萍;高珊;郭琴;朱渝
2.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发热的定义和体温的测量 [J], 王艺
3.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临床发热的评估[J], 王艺
4.康芝药业儿童健康促进系列讲座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临床发热的评估 [J], 王艺
5.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解读版):发热的定义和体温的测量 [J], 王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