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现代汉字的简化与规范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和文明。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和应用场景的广泛,对汉字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汉字进行了简化和规范化的改革。
本文将就现代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进行探讨。
一、现代汉字简化简化汉字的改革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汉字书写速度和便利性,国家在1956年出台了《简化字总表》。
根据这一总表,将繁体汉字简化为简体汉字,减少了笔画的繁复,使得汉字书写更加迅捷高效。
以“风”字为例,繁体字写作“風”,包含十几个笔画,而简体字写作“风”,只有两个笔画。
这样的简化使得汉字书写更加方便,也提高了汉字输入法的准确性和速度。
然而,汉字简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方面,简化后的字形丧失了一部分传统的历史文化内涵,影响了人们对汉字的认知和理解。
另一方面,一些简化字与原字形相似度较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歧义,给汉字的语义和辨析带来了困难。
二、现代汉字规范化为了保持和加强汉字的规范,国家在1988年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以规范和统一汉字的书写形式。
这一规范汉字表对汉字的书写规则、字形结构、笔画顺序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规范汉字的推行,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加一致和准确,方便了各个领域的交流和理解。
例如,在出版社、报社、广播电视等媒体领域,严格遵守规范汉字进行文字编辑和报道,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规范化并不意味着僵化,有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灵活调整。
比如在网络时代,一些简化字被广泛使用,如“偶尔”简化成“偶儿”,“好吃”简化成“好吃D”,这种非官方的简化不仅满足了表达的方便性,也显示了汉字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汉字规范化的挑战与前景汉字规范化面临着不少挑战。
首先,由于汉字数量庞大,全面规范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
其次,汉字的书写方式受到地域和个体的差异,统一规范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
再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汉字的输入、显示和交流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对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汉字第五节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一、现代汉字的标准化现代化社会要求各项事物标准化,以提高使用效率,便于多方交流;信息化的发展推动图书情报、印刷排版、生产管理、办公室事务等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逐步实现自动化和现代化。
为此,人们要求现代汉字有一个数量限制,要求汉字字形稳定而明确,要求字音按照规范的普通话确定标准读音,要求汉字字序规范化,统一字典的查字法。
就是说,要求在对现代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的基础上做到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以提高用字的规范。
(一)定量“定量”主要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总量,包括常用汉字、通用汉字及各类专业用字的数量。
确定了标准用字量,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和运用。
在教学方面,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规定识字教学的要求;在出版印刷方面,可以准备固定数量的字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新闻通讯方面,能加快传送消息的速度;在汉字信息处理方面,能减少工序。
总之,确定了汉字用字的标准量,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大大地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1981年,国家标准局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供电脑中文信息作为交换码使用,《辅助集》也已于1990年公布。
1988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从而确定了常用字量和通用字量。
这一系列规范化基础工程的完成,是定量工作所取得的具体成果。
汉字定量研究中还有一些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指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翻译用字中的生僻字和新造字。
按照汉字定量的要求,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译音用字都有必要制订字表,加以适当的限制。
(二)定形定形是为所有现行汉字确定标准字形。
无论印刷体、手写体都要有明确的字形标准。
我国在汉字定形方面,先后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5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1956年,国务院又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收入2236个简体字(1986年重新发表时又略有调整)。
汉字的发展过程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汉字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而精彩的旅程,它经历了演变、标准化和现代化的过程。
本文将从演变、标准化、现代化三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发展过程。
一、演变1.1 汉字的起源:汉字起源于中国的先民,最早的汉字浮现在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上,用于记录祭祀和卜筮的信息。
1.2 汉字的象形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从象形文字演变为表意文字,通过简化和抽象化的过程,形成为了许多常用的汉字。
1.3 汉字的表意推广:汉字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朝代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使用,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标准化2.1 汉字的规范化:为了统一汉字的书写和使用,中国历史上浮现了许多字书和字典,如《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对汉字进行了规范化处理。
2.2 汉字的简化:为了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和简化汉字的结构,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字简化改革,形成为了现代汉字简化方案。
2.3 汉字的标准化: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工作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和《通用规范汉字表》,对汉字进行了统一规范。
三、现代化3.1 汉字的电子化: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汉字逐渐实现了电子化,可以通过计算机输入法进行输入和处理。
3.2 汉字的输入法:为了方便人们输入汉字,发展了一系列的汉字输入法,如拼音输入法、五笔输入法和手写输入法等。
3.3 汉字的互联网应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汉字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网页、微博、微信等,汉字的传播和使用更加便捷和广泛。
四、汉字的保护与传承4.1 汉字的保护:为了保护汉字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汉字文化节、推广汉字书法和举办汉字比赛等。
4.2 汉字的传承:汉字的传承需要靠教育和培养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热爱,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汉字的教育和宣传。
4.3 汉字的国际交流: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汉字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汉字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学习,汉字的国际交流和推广成为重要任务。
第四节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一、填空题1、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制订了积极而稳步地进行文字改革的方针,确定了、、为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
2、汉字整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
3、汉字标准化,要求对汉字进行“四定”:即、、、。
4、一般说来,一个汉字都有它的、、三个要素。
5、在现代汉语用字数量统计方面近来做了许多研究工作,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了《()》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前者收字3500个,后者收字7000个。
6、在现代汉字定形方面,有关部门做了许多工作,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等文件,从异体字整理、汉字简化、印刷体字形规范等方面做好定形工作。
二、判断题()1、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把汉字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为当前汉字工作的主要任务。
()2、汉字简化遵循从俗从简的原则。
()3、汉字定形有两大任务。
一是整理异体字,二是整理异形词。
()4、汉字排列方法有义序法、音序法、形序法和号码法。
()5、汉字编码是指把汉字变换成代码,主要指汉字输入码的编制。
三、问答题1、《简化汉字总表》采用了哪些简化方法?举例说明。
2、什么是异体字?为什么要整理异体字?3、汉字标准化包括哪些内容?4、笔画法、部首法,在汉字的排列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5、汉字编码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2、简化笔画、精减字数;3、定量、定形、定音、定序;4、形、音、义;5、现代汉语常用字表;6、简化字总表二、判断题1、√2、√3、4、×√5、√三、问答题1、(1)简化部件(2)同音和异音代替(3)草书揩化(4)换用简单符号(5)保留特征和轮廓(6)构成新的形声字和会意字2、异体字是音同、义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异体字是不折不扣的累赘,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只会增加人们的负担,在学习和应用中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印刷、打字等工作中浪费物质财富。
中国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字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甲骨文。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演变、规范和标准化的过程,形成为了现代汉字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以及现代汉字的标准化。
一、发展历程中国文字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文字、中古文字和现代文字三个阶段。
1. 古代文字古代文字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篆书。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形式,用于商代的卜辞和铭文。
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形式,以铜器铭文为主要载体。
篆书是秦汉时期的文字形式,被用于刻制印章和书写公文。
2. 中古文字中古文字主要包括隶书、楷书和行书。
隶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简化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
楷书是隶书的规范化形式,成为书法的主要字体。
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速度较快,书写流畅。
3. 现代文字现代文字主要指现代汉字,它是在中古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和发展而来。
现代汉字的形状、结构和读音经过多次改革和标准化,形成为了今天我们常见的字形和音韵系统。
二、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形象化、象形化、指事化和会意化四个阶段。
1. 形象化阶段形象化阶段是文字最初的阶段,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形状相似。
例如,甲骨文的形状就像动物、人物和日常用品的形状。
2. 象形化阶段象形化阶段是文字逐渐从形象化向抽象化转变的过程。
文字形状开始简化,但仍能表达事物的形象特征。
例如,金文中的一些字形已经再也不彻底像实物,但仍能让人联想到相关事物。
3. 指事化阶段指事化阶段是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联逐渐消失的过程。
文字形状再也不与事物形状相似,而是通过线条和笔划的组合来表示事物的基本意义。
例如,篆书中的字形已经无法直接与实物联系起来。
4. 会意化阶段会意化阶段是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联彻底消失的过程。
文字形状再也不与事物形状有任何直接联系,而是通过组合表示事物的意义。
例如,现代汉字的字形已经无法直接从字形中判断出意义,需要通过学习和记忆来理解。
什么是汉字的标准化
汉字的标准化是指对汉字的形体、读音、用法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统一,以便于
人们的书写、阅读和交流。
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文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汉字的标准化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汉字的形体标准化是指对汉字的笔画、结构、比例等方面进行规范。
在
书写汉字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笔画顺序和结构来书写,以保证汉字的形体美观、整齐。
此外,汉字的比例也是标准化的重要内容,要求各个部首、笔画之间的比例协调统一,不得出现形体失真或变形的情况。
其次,汉字的读音标准化是指对汉字的发音进行规范。
汉字的读音是通过拼音
来表示的,每个汉字都有对应的拼音。
在标准化的过程中,要求人们在发音时要准确无误地按照规定的拼音来读,不得出现错音、漏音或多音的情况。
这样可以保证汉字的发音统一,增强汉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此外,汉字的用法标准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汉字的用法包括词语的搭配、成语
的运用、古文的阅读等方面。
在标准化的过程中,要求人们在使用汉字时要遵循规范的用法,不得滥用或误用汉字,以免造成语言的混乱和错误。
同时,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尊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断弘扬汉字的价值和魅力。
总之,汉字的标准化是对汉字进行规范和统一的过程,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汉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只有通过标准化,才能使汉字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连接中华文化的纽带,为世界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提供更好的条件。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认真对待汉字的标准化,共同努力,让汉字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美丽的风采。
第一章语音第一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一、《中华人们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1.颁行2000年10月31日由九届人大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2.内容共4章28条第一章总则:本法律适用的范围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重申“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第二章使用: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另有法律规定的除外)。
第三章管理和监督:执法主体是政府;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颁布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审核外国人名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企业和商品名称、广告用字。
第四章附则: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3.相关问题(1)通用语言文字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2)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
(3)规范汉字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整理简化的汉字和未整理简化的汉字,并且由国家主管部门推行,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法定文字。
(4)简化汉字的规范标准:简化字:1956 年《汉字简化方案》简化汉字2236个,1986年《简化字总表》,简化汉字2235个。
异体字: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后来恢复了28个。
字形标准:以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字形为标准。
(5)推广普通话方针的改变:1955年“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4.颁行的意义(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确立和规范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把语言文字的运用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
(3)4个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的发展;促进地区、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
(4)4个重大意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文化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现代汉字标准化的意义和基本内容一、引言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汉字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关系到书写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还对文化教育、信息处理、国际交流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阐述现代汉字标准化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二、统一和规范汉字书写现代汉字标准化的首要意义是统一和规范汉字书写。
通过制定和推广标准化的汉字书写规则,可以有效减少书写混乱现象,提高文字交流的准确性和效率。
这对于维护国家文字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汉字使用效率标准化汉字书写能够提高汉字的使用效率。
标准化的汉字具有更强的信息传递能力,使得文字表达更加准确、清晰,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字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
四、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现代汉字标准化对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标准化的汉字为计算机字符编码、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促进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五、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标准化汉字在文化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规范汉字的书写和用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内涵,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标准化的汉字也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文化人才。
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准化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的汉字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七、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标准化汉字不仅有助于现代交流与信息处理,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标准化的汉字书写规则能够确保历史文献和文化遗产的准确传承,使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汉字的使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汉字标准化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文字表达的多样化需求。
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汉字作为一种表音表意的文字,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与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广泛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也经历了不断演变与改革,呈现出一些发展趋势。
首先,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数字化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汉字的书写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纸质书写逐渐被电子设备和互联网取代,现代人们更加依赖电脑、手机等数字设备来进行交流和文字表达。
这使得汉字的传统书写形态不再是唯一标准,出现了新的字体和表达方式。
例如,现代人常常使用键盘输入文字,而不再依赖传统的毛笔书写。
其次,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之二是简化与规范化。
为了提高汉字的识别和传播效率,中国在1950年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汉字简化改革,将部分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处理。
这一改革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与阅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文字的整体书写速度。
另外,现代汉字的规范化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趋势。
为了提高汉字的标准化程度,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汉字书写规范和标准,推动人们在书写时遵循统一的规则和标准。
第三,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之三是国际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汉字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使用。
许多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并且逐渐纳入了汉字的使用范畴。
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字,一些汉字教学材料和学习网站出现了,同时也对汉字进行了一些简化或适应外国人的特殊需求的改动。
这种国际化的影响使得汉字的使用和发展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
最后,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之四是创新和多样化。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文字表达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现代汉字不仅仅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创新和表达的媒介。
一些新兴的汉字创作和设计活动出现了,人们尝试创造新的汉字,或者改变汉字的形态和结构。
这些创新使得汉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表达需求。
综上所述,现代汉字的发展趋势体现在数字化的影响、简化与规范化、国际化的影响以及创新和多样化。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的演变和地域的差异,汉字的书写形式和用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为了统一汉字的标准和规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努力。
一、古代标准化努力在古代,汉字的标准化主要通过字书的编纂和字法的规定来实现。
最早的字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说文解字》,它对汉字的字义和用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字书的编纂越来越多,如东汉时期的《康熙字典》和清代的《辞源》等。
这些字书为后来的汉字标准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另外,古代还有一些字法的规定,如《说文解字》中对字形的规范和《康熙字典》中对字音的规定。
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汉字的书写和发音,使汉字的使用更加规范化。
二、现代标准化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字的标准化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汉字简化工作,旨在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和普及程度。
这一工作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汉字简化的成功不仅使汉字的书写更加简便,也提高了汉字在国际交流中的可读性。
除了简化字的推广,现代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标准化努力。
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对常用字进行了限定和统一。
这一字表成为了现代汉字书写的重要参考依据,使汉字的使用更加规范和统一。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标准化工作也涉及到了字库的建设和输入法的规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了《计算机用汉字字符集》,规定了汉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和使用方式。
同时,国家信息化管理部门还对汉字输入法进行了规范,使得输入法的使用更加方便和统一。
三、挑战与前景尽管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词汇和新用法不断涌现,给标准化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
其次,地域差异和个人习惯也影响着汉字的标准化。
现代汉字标准化和规范化现代汉字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性质相近、作用相关的两个问题;标准化主要解决现代汉字在定量、定型、定音以及定序这几个方面所涉及的各项国家标准;规范化主要解决如何使汉字应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包括解决笔画简化、字型整理和字数精简这三个问题;一、汉字的标准化文字作为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必须实现标准化;汉字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是“四定”,就是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一定量定量就是确定现代汉字的字量,包括各种专门用字的字量,实现汉字字数有定量;汉字自古至今的总字数多达数万;康熙字典收字47000多字,汉语大字典收字54000多字,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字86000多字;在这86000多字中,大部分是文言古语用字,只有一万多个是现代汉字;在这一万多个现代汉字中,使用的频率并不相等,有的高有的低;1. 1988年1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收有3500个字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内还区分为常用字2500字和次常用字1000字;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社公布了收有7000个字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这两份表分别规定了常用字和通用字的数量;常用字:▪是教学用字,包括小学、初中等几个级别的教学用字;根据汉字字频和覆盖率的关系,我们知道:2400个常用字覆盖率99%,可以作为小学的识字量;3800 个常用字覆盖率是%,可以作为初中的识字量;▪选定常用字要综合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第一,频率高的第二,学科分布广的第三,构词能力和构字能力强的第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用字:▪是印刷出版用字,▪是记录现代汉语一般要用到的字;从全部现代汉字中除去罕用字,得到的就是通用字;▪选定通用字对于印刷出版、辞书编纂、汉字的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都有重要的作用;2.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收字6763个,这个字量是计算机内汉字字库收字量的国家标准;3. 目前还要制订人名各种专用字表,如人名用字表、地名用字表、译音用字表以及其他各类专用字表;二定型定型就是确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形体;过去的简化汉字、整理异体、统一字形等工作,为汉字的定形打下了基础;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现代印刷通用汉字提供了字形标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依据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画顺序,促进了字形标准化;今后的定形工作要进一步解决遗留下来的字形歧异问题,必须做到一个汉字只能有一种确定的形体,不能有多种形体;三定音定音就是确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读音;普通话确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北京语音中存在一字异读的现象;例如“危险”的“危”字就有wēi 和wéi 两种读音,“跃进”的“跃”字就有yuè和yào 两种读音;这种现象不利于交际,应当选定一种读法作为标准音,不应多种读法并存;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委员会对异读词的读音曾进行过多次审订,1963年出版了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1982年开始又对初稿进行多次修订;1985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对修订稿进行审核后发表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并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这样,汉字的读音标准就更加明确了;四定序定序就是确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规定标准的查字法;目前,常用的查字法有音序法、部首法、笔画法、笔形法、号码法5种;各种查字法虽然不可能归并成一种,但同一种查字法有几种序列标准的,应当加以统一;首先是部首法要标准化;部首的数量、字的归部原则,要逐步一致,含有几个部首的字取部要规律化;字典、词典的编纂,目录、索引、档案、资料的编排,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排序标准;字有定序才便于查检;二、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基本要求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字形方面、字音方面、字序方面字形规范化的基本要求是: 写规范字现代汉字规范化包括以下两部分:1. 经过整理简化的字a.是指经有关部门研究整理由政府有关部门以字表等形式正式公布的字;b.这部分字在规范汉字中只占少数c.多数是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传承字;2. 未整理简化的字字形规范化的具体要求是:1.正确书写和使用简化字a.不滥用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的繁体字如:丰、兴b.不用1986年已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放案草案中的简体字和自造的简体字如:歺、2.正确书写和使用正体字不滥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已淘汰的异体字如:邨、筍,但后来恢复使用的28个异体字除外;3.正确书写和使用新字形不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已淘汰的旧字形如:直、令4.正确书写和使用地名用字不用经过更改后以淘汰的地名生僻字如:盩、厔5.正确书写和使用计量单位名称用字不用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中已淘汰的译名用字如:瓩、嗧6.正确书写和使用传承字包括笔画、笔形、部件等,不写错别字;三、笔画简化简化字= 简体字是特指有国家明文规定取代繁体字而推广使用的简化字;一简化字总表共分三个表:第一表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这些字的繁体一般都不用作别的字的偏旁;个别能作别的字的偏旁,也不依简化字简化;如:“習”简化作“习”,但“褶”不简化作“”第二表所收的是:1. 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2. 14个简化偏旁第一项所列繁体字,无论单独用或者作别的字的偏旁用,同样简化;如:华華哗哗、桦桦、晔晔、烨烨第二项的简化偏旁,不论在一个字的任何部位,都可以使用,其中“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于左偏旁;这些简化偏旁一般都不能单独使用;第三表应用第二表所列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汉字总数很多,这个表不必尽列;如:有“车”旁的字,如果尽量地列,就可以列出一两百个,其中有许多是很生僻的字,不大用得到;现在为了适应一般的需要,第三表所列的简化字的范围,基本上以新华字典1962年第三版,只收汉字八千个左右为标准;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此外,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异体字和被选用的正体字繁简不同,一般人习惯把这些笔画少的正体字看作简化字;为了便于检查,简化字总表表把这些字共39 个列为一表,作为附录;一部分简化字,有特殊情形,需要加适当的注解;如“干”是“乾”gān的简化字,但是“乾坤”的“乾”qián并不简化;“吁”是“籲”yù的简化字但是“长吁短叹”的“吁”仍旧读,xū;这种一字两读的情形,在汉字里本来常有,如果不注出来,就容易引起误会;又如以“余”代“餘”,以“复”代“覆”,虽然群众已经习惯了,而在某些情况下却不适宜,需要区别;又如“么”和“幺”有什么不同, “马”字究竟几笔,等等;诸如此类可能发生疑难的地方,都在页末加了脚注;2.“二简”字a.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77年中所收简化字,共853 个;b.由于“二简”中有些简化字不够成熟,也有的简化得不很合理,试用步骤有过于急促,因此,不到一年就停止试用;二汉字简化方法从形体结构上比较繁体字和简体字,可以发现主要采用3 种简化方法:第一,局部删除1 删除大半;如:术—术丰—丰医—医灭—灭2 删除小半;如:妇—妇孙—孙雾—雾随—随3 删除一半;如:隶—隶号—号么—么竞—竞4 删除中间,保留轮廓;如:广—广夺—夺疟—疟齿—齿5 删除后还有小的变形;如:稳—稳县—县伞—伞凿—凿第二,偏旁更换:1 便于识读;如:症—症舰—舰痈—痈忆—忆酝—酝桩—桩态—态邮—邮2 便于称说;如:庆—庆联—联边—边属—属3 更换成记号书写;如:树—树戏—戏欢—欢仅—仅双—双对—对凤—凤第三,整字替换:简化字和繁体字的结构模式完全不同;如:衅—衅听—听灶—灶卫—卫第一、二类新旧子的形体有一定联系,区别在于:a. 第一类是新字包孕在旧字里面,是从旧字中脱胎而出;b.第二类是新旧参半保留一半更想一半c.第三类新字形体跟旧字形体完全没有关系;从其他角度来分析简化方法,有三种:第一,起用古字;即重新起用笔画相对比较的古字,舍弃后来通用的繁体字;如:从—从礼—礼众—众第二,草书楷化;即把繁体字的草书写法加以楷化,成为简体字;如:長—长為—为衛—卫專—专書—书時—时東—东第三,同音替代;即用笔画简单的同音、近音字代替繁体字;如:松—松郁—郁四、字形整理对旧字进行整理主要考虑从简从俗,让印刷体尽量手写体一致,笔画和笔势尽量便于横写等,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 部件调整1合并部件2更换部件2. 笔画的调整1笔画直化;2笔画省减;3笔画连接;4笔画延伸;5改变笔形;3.笔画、笔势和结构尽量便于横写1将部分撇笔改为横笔;2改变笔势方向;3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变半包围结构为非包围结构;4. 印刷体力求与手写体一致同一个宋体和手写体笔画结构不一致时,宋体尽可能接近手写体;五、精简字数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精简汉字字数:1淘汰异体字汉字存在不少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异体字;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对810组异体字进行整理,淘汰了其中重复多余的异体字1053个;后来恢复了其中的一部分,最终淘汰异体字数为1027个;例如:烟煙菸炮砲礮2 更改地名生僻字中国地名中有些生僻字除去记录地名外没有其他用处;从1956年到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用同音的常用字代替了35个县级以上地名中的生僻字,共精简了15个地名字;例如:陕西省的“盩厔县”改为“周至县”青海省的“亹源县”改为“门源县”新疆的“和阗县”改为“和田县”江西省的“雩都县”改为“于都县”四川省的“越嶲县”改为“越西县”3统一计量单位名称用字中国计量单位名称用字中,过去有不少特造的计量字;它们口头上说时是双音节,书面上却只写作一个字形;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布了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该表通过统一计量单位名称用字,精简了20个字;如:“呎”、“吋”、“瓩”、“呏”和“竔”都被淘汰;通过以上三条途径精简的汉字总数达1,189个;。
汉字形体的发展的趋势
汉字形体的发展具有以下趋势:
1. 简化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和快速的信息传递,汉字的简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推行的《简化字总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2. 统一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传播,不同地区、不同方言的汉字表现形式趋于统一,如台湾和大陆的汉字书写方式、香港、澳门和内地的汉字书写方式等。
3. 标准化趋势:汉字在不断地规范化及标准化进程中。
以现代汉字笔顺规范和部首简化表为例,为准确书写汉字提供了规范和统一的标准。
4. 传承创新趋势: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载体,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的形体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如果不注重传承创新,汉字可能会逐渐沦为一个“被遗忘的符号”。
总之,汉字的形体发展趋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的交流、融汇,使它兼具了古朴和时尚。
第二章汉字第五节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一、现代汉字的标准化现代化社会要求各项事物标准化,以提高使用效率,便于多方交流;信息化的发展推动图书情报、印刷排版、生产管理、办公室事务等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逐步实现自动化和现代化。
为此,人们要求现代汉字有一个数量限制,要求汉字字形稳定而明确,要求字音按照规范的普通话确定标准读音,要求汉字字序规范化,统一字典的查字法。
就是说,要求在对现代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的基础上做到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以提高用字的规范。
(一)定量“定量”主要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总量,包括常用汉字、通用汉字及各类专业用字的数量。
确定了标准用字量,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和运用。
在教学方面,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规定识字教学的要求;在出版印刷方面,可以准备固定数量的字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新闻通讯方面,能加快传送消息的速度;在汉字信息处理方面,能减少工序。
总之,确定了汉字用字的标准量,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大大地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1981年,国家标准局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供电脑中文信息作为交换码使用,《辅助集》也已于1990年公布。
1988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从而确定了常用字量和通用字量。
这一系列规范化基础工程的完成,是定量工作所取得的具体成果。
汉字定量研究中还有一些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指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翻译用字中的生僻字和新造字。
按照汉字定量的要求,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译音用字都有必要制订字表,加以适当的限制。
(二)定形定形是为所有现行汉字确定标准字形。
无论印刷体、手写体都要有明确的字形标准。
我国在汉字定形方面,先后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5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1956年,国务院又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收入2236个简体字(1986年重新发表时又略有调整)。
这样,消除了汉字长期以来繁简并存,多体并存的混乱情况,统一了汉字的形体,初步建立起汉字字形的规范。
196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作为一般书刊等出版物汉字印刷体字形的标准。
《字形表》规定了6196个汉字的标准印刷字体,对汉字的笔画数目、笔画形状、笔画顺序、结构方式都作了说明,建立了印刷用汉字字形的规范,使印刷体与手写体基本达到一致。
现在一般书、刊、报中所使用的字体,依据的就是这个字形表。
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了《现在汉语通用字表》,字表收字7000个,不但规定了现代通用字数量,而且规定了每个汉字的规范字形,包括笔画数和笔形,所以是一个规范字形的字表。
目前,汉字定形需进一步整理异体字。
异体词的整理也亟待进行。
如“笔画—笔划”、“繁琐—烦琐”之类同音、同义而异形的词语。
另外,汉字笔画的种类、名称和具体写法,汉字部件的数量、名称和具体写法,也需要进行研究,定出具体的规范。
(三)定音定音就是为所有现行汉字规定标准读音。
要对异读字、多音字等加以审定,消除异续和不必要的多音现象,要做到每个现行汉字都有明确规定的普通话读音。
现代汉语用字的读音,过去有许多不确定的情况,如“波”念bo,也可念po;“械”含xie,也可念jie;“庇”念bi,又念pi等形成了异读,这种一字多音的现象往往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必须进行整理。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1800多条异读词和190多个地名的读音进行了审议,并在1957年—1962年期间分三次发表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1963年出版了《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根据使用情况及语言的发展,普通话审音委员会采取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于1982年开始对《初稿》进行多次修改。
1985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审核通过了修订稿,正式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使现代汉语异读词的读音有了规范化的标准。
例如“呆”统读“dai”,“绕”通读“rao”,其余的读音废除。
现行汉字的定音工作还应该继续进行,人名、地名的异读,应进一步审订,轻声词、儿化词在书面上表示不出来,口语里有一定的随意性,应该编写相应的词表。
另外,一些多音多义字的读音也不应该审定,而且要把定音和定量、定形结合起来考虑,采取最佳方法进行审定。
四、定序定序是确定现行汉字的排列顺序。
汉字的排列问题,涉及面相当广,如字典、词典的编篡,目录、索引的编制,图书、档案资料的检索,都需要有统一的排检方法,才能便于人们掌握运用。
因此,确定汉字排列顺序的标准,意义十分重大。
现有的各种检字方法,都需进一步标准化。
比如部首法,在现行的各种字典、词典中运用标准不一,部首的数量不统一,字的归部原则不统一,有些字取部规律不明确,这些都影响到汉字的查检。
1983年国家曾编制《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基本要求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既有字形方面的,又有字音方面的,还有字序方面的,这里着重从字形方面提出一些规范化的基本要求。
字形规范化的基本要求是:写规范字。
现代汉字的规范字包括经过整理简化的字和未整理简化的字两部分。
经过整理简化的字是指经有关部门研究整理由政府主管部门以字表等形式正式公布的字。
这部分字在规范汉字中只占少数,多数是历史上流传下来,沿用至今,未经整理简化或不需要整理简化的传承字。
字形规范化的具体要求是:1、正确书写和使用简化字,不滥用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中被简化的繁体字(如“_、_”),也不用1986年已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体字和自造的简体字(如“_、_”)。
2、正确书写和使用正体字,不滥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已淘汰的异体字(如“_、_”),但后来恢复使用的28个异体字除外。
3、正确书写和使用新字形,不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已淘汰的旧字形(如“_、_”)。
4、正确书写和使用地名用字,不用经过更改后已淘汰的地名生僻字(如“_、_”)。
5、正确书写和使用计量单位名称用字,不用《部分计量单位统一用字表》中已淘汰的译名用字(如“_、_”)。
6、正确书写和使用传承字,包括笔画、笔形、部件等,不写错别字。
三、笔画简化简化字也叫简体字。
群众造字同一个字用不同的方法或从不同的角度来造,字形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产生一字多形,笔画必然有繁有简。
一般把笔画繁的称为繁体字,笔画简的称为简体字。
但是,这里所说的“简体字”是特指由国家明文规定取代繁体字而推广使用的简化字。
(一)《简化字总表》1、《汉字简化方案》和《简化字总表》。
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这个方案中有223个简化字跟1935年旧教育部公布的《简体字表第一批》完全相同。
1964年,有关部门根据推行的实际情况,并加上了遵照国家规定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重新整理、编制了《简化字总表》,于1964年5月出版发行。
《简化字总表》共分三个表:第一表收的是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
这些字的繁体如果作为别的字的偏旁,也不依简化字作类推简化。
如“_”简化为“儿”,但“倪”不能简化作“_”。
第二表收的是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
如“华”为可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那么“_”、“_”、“_”、“_”等都可类推简化作“哗”、“桦”、“晔”、“烨”。
14个简化偏旁中,“_”、“_”、“_”、“_”只能用于左偏旁,其他10个不论在字的任何部位,都可类推简化。
第三表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
表内所有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后面,都在括弧里列入原来的繁体。
对于一部分有特殊情形,需要加以说明的简化字,则都加了脚注。
此外,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异体字和被选用的正体字繁简不同,一般人习惯把笔画少的选用字看化简化字。
为了便于检索,《简化字总表》把这些字(共39个)列表作为附录。
附录还列出了经国务院批准更改的生僻地名用字,以备查验。
为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便于群众使用规范的简化字,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新版),并对个别字和注解作了调整:(1)在第一表中删去“迭[叠]”、“象[像]”,此外“复”字的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这就是说,“叠”、“像”、“覆”不再作“迭”、“象”、“复”的繁体字处理。
(2)在第二表中删去“罗”字字头下的繁体字“(_)”。
(3)在第三表中简化偏旁“罗”字下增收“_”,这就是说“_”不再简作“罗”,而改为简作“啰”。
(4)在第一表中“了(瞭)”条下加注:瞭读lia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a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
(5)第一表中“余(餘)”条的注,由原来的“在余和馀意义可能混淆时,馀仍用“馀”,改为“在余和馀意义可能混淆时,仍用馀。
如文言句“馀年无多”。
(6)在第三表中“雠(_)”条下加注:“雠:用于校雠、雠定、仇雠等。
表示仇恨、仇敌义时用仇。
”以上调整共牵涉到七处,四处是字的调整,三处是加注或调整注。
经过这样的调整,简化字的实际数量是2235个。
其中第一表350字,第二表132个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1753字。
这2235个字简化以前平均笔画是每字16.1笔,简化后为10.3笔。
被简化的字大都是常用字,使用频率很高。
所以,2000多字的简化大大缓解了汉字书写的繁难。
2、所谓“二简”字所谓“二简”字,指的是《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77年)中所收简化字,共853个。
由于“二简”中有些简化字不够成熟,也有的简化得不很合理,试用步骤又过于急促,因此,不到一年就停止试用。
1986年,国务院同意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决定立即停止使用“二简”字,并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二简”方案虽然废止了,可是方案中的字却废而不止,仍在社会上流行。
例如:餐(攴)赛(_)漆(_)演(_)藏(_)舞(午)街(_)道(_)建(_)感(_)这些不规范的所谓“二简字”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我们应该遵照国务院的决定,停止使用“二简”字。
(二)汉字简化方法简化字是群众在使用汉字的实践中创造的,事先没有统一的简化方法。
不过,把简化字和繁体字进行对照,可以发现简化字字形和繁体字字形之间有下面几种差异:第一种局部删除。
有的删半边,如:務--务、號--号、廣--广、飛--飞;有的删大部分,如:豐--丰、蟲--虫、滅—灭、習--习;有的删小部分,如:婦--妇、標--标、墾--垦、隨--随。